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知名水稻专家郑家奎因病逝世 他把一生都交给了水稻育种事业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4-06-0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四川知名水稻育种专家郑家奎因病抢救无效,于2024年5月31日22时31分逝世,享年64岁。
  郑家奎一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水稻学科和产业的发展。他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西南高光效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课题、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项目等重大课题,带领西南稻区和四川省的水稻专家开展相关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以及省部级成果奖10余项。他和他的团队先后构建出杂交水稻新不育系40余份和恢复系30余份,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100余个,应用生产创造社会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因在水稻育种事业上贡献卓越,郑家奎被业内誉为“蜀中袁隆平”,先后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天府农业大师、四川省劳动模范以及四川省杰出科技贡献奖、四川省杰出创新人才奖等荣誉称号或奖励。

未命名-1.jpg

去年8月,郑家奎(右一)在成都市郫都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查看水稻长势。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摄

忘我

病中仍放不下南繁工作
  今年,郑家奎像往年一样,奔赴海南陵水开展南繁育种。
  只不过,今年出发的时间较往年有所推迟。直到3月底,郑家奎才匆匆赶到南繁基地。郑家奎的同事、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乾华说:“他(郑家奎)每年都是这个时候到陵水南繁,但往年会更早一些,2月底就到了。”
  之所以推迟,与郑家奎3月初住了一次院有关。据他的同事回忆,“那时,他长期拉肚子,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住院了半个月。”短暂歇息后,郑家奎随即赶赴海南。
  事实上,今年2月,郑家奎刚从省农科院正式退休,而他的法定退休时间,更要回溯到两年前。“两年前,他(郑家奎)就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主动申请延迟退休。”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党政办公室主任王洪明介绍说,延迟退休需每年申请一次。今年郑家奎再次表达了申请延迟退休的意愿,但此时身体不再“纵容”他,今年3月,郑家奎正式办理了退休。“鉴于郑家奎老师在水稻育种上的学术成就和远见,水稻高粱所仍然聘任他为顾问。”王洪明说。
  对于水稻育种者来说,南繁有着特别的意义。水稻等喜温作物,在南方温暖的冬季里进行加代繁育,从而缩短育种周期,即为南繁。为了南繁工作,郑家奎每年都要在海南待上半年左右,40多年来,他的这节“必修课”没有中断过。
  今年4月7日上午,在抵达南繁基地,开展水稻育种工作的第13天,郑家奎像往常一样早上6点多醒来。“但他在起床过程中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据郑家奎同事回忆,在其家人和同事的护送下,郑家奎被送往当地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后,他又被转运回成都的医院。5月31日22时31分,噩耗传来,郑家奎因病抢救无效逝世。
  在郑家奎的朋友、同事等人的描述中,郑家奎的身体状态不太好——“2019年做了肝移植手术,对身体的损伤比较大,但好在手术比较成功。”“他的药一天都不能停,还要定时服用。”
  与此同时,郑家奎的精神状态很好——“头一天还在所里开会,第二天接到医院通知,就去做了肝移植手术。”“去年在水稻育种的田间地头见到郑老师,他还是精神矍铄。”
  从1983年进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到1984年第一次踏上南繁之路,再到2024年最后一次踏上南繁之路,郑家奎把一生都交付给了水稻育种事业。

未命名-1.jpg

今年3月,在位于海南陵水的南繁基地,郑家奎(左二)和夫人查先敏(左三)与学生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贡献

突破粳稻不育胞质难点
  回顾郑家奎的水稻育种生涯,是矢志创新、勤奋耕耘、硕果累累的40余年。
  他和他的团队先后构建出杂交水稻新不育系40余份和恢复系30余份,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100余个,应用生产创造社会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1961年2月,郑家奎出生在宜宾县观音镇翻山村,198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工作。从此,他不断向水稻育种“大山”的一个又一个顶峰攀登。
  水稻不育系遗传背景狭窄,一直是制约我国杂交水稻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难题。郑家奎同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的同事一道,从1983年开始,经过17年的攻关,通过粳籼复合杂交诱导线粒体DNA分子重排,创制了K型粳稻雄性不育胞质,突破了从粳稻中难以诱导胞质雄性不育性的难点。
  通过这一胞质的应用,首创了“粳质籼核”核质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并突破了粳稻不育胞质的生产应用关,成为继袁隆平院士发现并成功利用野生稻不育胞质、周开达院士通过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创制出籼稻不育胞质之后,第三种大面积应用于稻作生产的不同亚种(种)来源的新胞质。
  这一成果已累计应用500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近17亿元。该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200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年国家无一等奖)。由于这一成果,郑家奎还获得了第三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遗愿

他想在育种上取得新突破
  “泪飞化作倾盆雨,蜀中再无袁隆平。”“你的事业,我们延续完成。”“沉痛悼念、深切缅怀。”……郑家奎逝世的噩耗传来后,他的学生、同事、朋友等在心痛之余,纷纷表达了缅怀之情。
  在众人的印象中,郑家奎不修边幅、接地气、和蔼可亲——“上午刚下田回来,下午参加正式会议时,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鞋子上满是泥巴,还闹出被保安拦下的误会。”“无论多简单的科学道理,只要向他请教,他都会耐心地讲解。”
  他的学生、同事——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张涛表示:“很突然,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有遗憾。一方面,郑老师没留下遗言,另一方面,他一直关心四川育种发展,想要取得新的突破,有些还未能实现。”
  在育种上取得新的突破,是郑家奎一直念兹在兹的心愿。
  一次,郑家奎在飞机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农业发展的文章。文章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能够利用有限的能源,实现作物最大限度的高产?”于是,郑家奎对水稻对氮素的高效利用产生了浓厚兴趣。“氮素是水稻生长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高产必不可少的元素。如何能够利用有限的氮肥,实现水稻的高产?”这个问题,为他的水稻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经过20多年的育种攻关,郑家奎带领团队,通过育种技术创建、不育系创制和杂交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等链式创新,解决了在杂交稻高产基础上同步改良氮高效利用和提升品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杂交稻品种氮高效优质高产结合难点的突破,率先创制出氮高效优质高配合力水稻不育系“德香074A”。
  利用不育系“德香 074A”,郑家奎带领团队育成氮高效优质高产品种 10 个。其中,“徳香 4103”“德优4727”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超级稻、遴选为国家和四川省主导品种。该成果2009—2020年累计推广 2410 万亩、增产稻谷 7.44 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 23.37 亿元。2021年,该成果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郑家奎曾在公开报道中表示:“高产不再是水稻育种的终极目标,优质稻、专用稻是我们现在育种的方向,比如酿酒稻、保健性的稻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能实现食药同源更好了。在功能性这个方面,我还想再努一把力。”
  在水稻育种的其他方面,郑家奎还有更多的想法。“郑老师的突然逝世,让我们来不及深入交流他的这些想法,更加深了遗憾。”张涛说,在实现水稻育种新的突破方面,自己会和水稻高粱所的其他同事一起,完成郑老师的未竟心愿。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