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 记者 陈家明 陈思燕)2月14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自贡市大安区荣获“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称号。近年来,大安区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决把创建省级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找准着力点、关键点、突破点,努力探索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大安路径,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省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省级“金通工程”样板县等荣誉,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大安区凭什么能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值得兄弟区县学习借鉴的模板?初春时节,带着诸多期盼,记者走进大安,寻找“密码”。上下联动 凝心聚力谋振兴2月13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大安区委书记彭长林兴奋不已,“这些年,我们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下一步,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大安力量。”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大安区委书记担任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在全市率先提级由区委副书记任区委农办主任、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主任,农办专职副主任兼任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党委委员,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同时,大安区建立由区委常委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创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1+4+1”推进保障机制,成立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制定县级领导联系乡村振兴点、乡镇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评比等办法,实行“台账制+责任制+销号制”管理,压紧压实区、镇、村三级责任。巩固成果 夯实振兴之基2月14日一大早,大安区回龙镇大同村村民曾义波就来到鸡棚,一勺勺地把饲料倒进食槽。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如今有两个鸡棚,年出栏肉鸡5.5万只,收入1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鸡司令”。如今,曾义波不仅靠养鸡脱贫致富,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大同村不少村民都在发展种养业,当地的饲料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也随之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如何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动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确保脱贫村和脱贫(监测)人口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大安以“三件大事”为抓手,把群众绑在“产业链”上,通过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守红线,“长牙齿”保护耕地。大安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核制度,将耕地保护纳入领导班子、有关干部年度考核和乡村振兴成效考核,划定耕地保护任务26.8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3.26万亩,城镇开发边界44.21平方公里,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6.99万亩、同比增长14.75%,产量达12.41万吨、同比增长9.09%;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2.99万亩,同比增长3.58%,出栏生猪16万头、同比增长6.83%。三大园区 深度拓展农村产业链条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为筑牢产业之基,大安围绕全省“10+3”现代农业体系,立足产业优势和特色,科学布局三大农业园区,做强主导优势产业。为深度拓展产业链条,大安还建强10亿级肉鸡现代农业园区,推动肉鸡、柑橘两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目前,该区累计建成适度规模肉鸡养殖场127个、标准化养殖鸡棚87.56万平方米,肉鸡年产值近11亿元,“大安肉鸡”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肉鸡标准纳入国家农产品产业链标准化体系,肉鸡现代农业园区实现由省三星级园区直升五星级的超常跨越。同时,以肉鸡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大安深度融合农旅产业,打造“渔乡橘里”乡村旅游景区,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旅产业基本成型。投入4亿元打造10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大安区聚焦粮食、油菜两大主导产业,探索形成稻渔综合种养、稻菜水旱轮作为主的粮经复合型生产模式和“粮食+肉鸡”的种养循环生产模式。2022年,园区粮油播种面积36265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7280亩,耕、种、收全程社会化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1%、83%、75%,培育12个休闲采摘、生态垂钓基地,打造提升葛仙山、白鹭洲等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景点,接待游客30.6万人次、收入3310万元。生态宜居 扮靓振兴之美走进大安区三多寨镇同春村,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该村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特定主题,对村居墙面进行墙画设计。山水、风景、花卉……曾经的一面面白墙由此“活”了起来,一幅群众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宜居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该区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古镇改造、千村示范等30余个基础设施类项目,完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升级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36个,完成厕所改造3509户,城乡垃圾实现一体化管理,行政村垃圾处理率达100%。2022年,大安区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6个,水美新村15个,省级“四好村”3个,创成全省乡村示范区,乡村环境大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新突破。大安积极争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展镇村基层供销社全覆盖建设工作,持续提升为农服务综合实力,成功申报省级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2022年全区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500万元,村均收入超29万元。强化乡村社会治理。大安在乡村建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黑榜”机制,推动群众共同参与村(社区)事务自我管理、民主议事,乡风民风更加文明淳朴。同时,广泛组织党员志愿者、干部志愿者、群众志愿者等积极参与村(社区)自治管理,推行村务公开、行政权力等事项清单制管理,农村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