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向东) 《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到“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这要求在基层一线指导农业生产时,要顺应自然、依靠自然、尊重自然,在规律运用中“结硕果”,在结硕果中“拓规律”,形成循环式、互推式、双进式的“新天地”。作为磨垭村驻村工作队,要在基层一线“当学生”“上本领”“收成效”,在春夏秋冬中解锁乡村振兴“密码”。春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奋蹄一年好春耕。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驻村工作队要搞好春耕生产,整合驻村工作队优势资源,“上接”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到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聚焦种子选择、田间管理、田间规划进行业务培训,提出科学春耕方法与建议,让耕种者 “心中有方,万事不慌”。同时“内接”本地种植能手,搭好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让种植能手敞开心扉地拿出自己的“看家种植本领”,在现场“传道授业解惑”,聚焦耕地翻新、耕地播种、田间培肥进行现场教学,围绕一个人、一类人带动一村人、一片人的思维模式,确保春耕“蓄能”“有方”“出彩”。夏长: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是不负一夏好时光。立下青衿之志,不负一夏时光。校园里朗朗读书声,沁润着人们心田,让人们感受到夏季的青春洋溢。驻村工作队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将调查研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奔赴一线找问题,对于调研问题要“当下改”,整合优势力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所急、所难、所愁、所盼问题。当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是推动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推进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科技赋能“土特产”措施,南江黄羊是产业振兴的“金字招牌”“特色招牌”“致富招牌”,要让这一招牌稳得住、叫得响、传得开,则要为这一“土特产”产业发展制定“科技赋能套餐”,让磨垭村成为“千羊村”,打造南江黄羊产业集群,以厚植南江黄羊这一“土特产”发展新动能,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出圈IP”。秋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书写一年好丰景。秋风起,秋色染,处处飘香,沃野千里尽丰景。驻村工作队要用好用活用精“助耕队”,对 “丰收地”进行分类分区划分,将助耕队“化整为零”,逐一收割,以增强助耕队“精准性”“时效性”“持续性”,同时助耕队人员在一起共谋事、共创事、共享事,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邻与邻之间的和谐,真正做到在干事创业中收获“丰收”景与“和睦”景。冬藏: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沉淀一年好百物。冬藏凝大地,瑞雪兆丰年。驻村工作队要将人民生命安全牢记在心,由于特殊地理因素影响,磨垭村在凛冽的冬季便显得格外寒冷,则冬季烤火取暖便成为“家常便饭”,为了确保冬季“两火”安全,即烤火安全与用火安全,驻村工作队入户宣传“两火”安全措施,严守“烤火不关窗,关窗先灭火”“进山不带火,带火不进山”底线,为确保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筑好“防火墙”,装好“消防栓”。驻村工作队要宣传好“医保”政策,先当“学习者”,读懂“医保”政策这本“有字之书”,熟读政策“百遍”,其“义”自见,让惠民政策“浮出水面”。再当“翻译者”,引用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在医保政策惠民条件下的实例为依托,助推惠民政策“看得见”“摸得着”,让惠民政策直达“民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接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驻村工作队要用心沉下去、用情贴着帮,要变“外来人”为“本地人”,要变“驻”村为“助”村,确保在乡村振兴路上不惧“道长”,也无畏“道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