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人物名片】 胡志立,中共党员,2008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多家上市企业工作5年,2013年返乡创业。现任宜宾市顶古山薯业有限公司、宜宾市苕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专注于淀粉型红薯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创新创业奖,获评第七批宜宾市技术能手、四川省返乡创业明星。【人物故事】 “回到家乡,带动乡亲父老致富,可以实现更大的价值。”胡志立至今仍对当时辞职返乡创业的动力记忆犹新。如今,他创建的宜宾市顶古山薯业有限公司,成了四川省技术领先的红薯深加工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一条红薯蛋白生产线即将投产…… “未来,年轻人的机会在农业。”胡志立说,四川是红薯种植大省,产量和面积都位居全国前列,“但当时红薯深加工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很可惜。” 于是,瞄准这一细分领域,胡志立返回土生土长的高县复兴镇治安村进行创业,从一个薯类深加工领域的“门外汉”,到主导研发多个国内领先的薯类加工技术产业化项目,让科研理论从实验室进入生产线,让淀粉型红薯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胡志立。 资料图片粗糙手掌的背后故事 采访中,胡志立那双“过分”粗糙的手掌,给记者留下了很深印象。他解释说:“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反复做试验,不断优化加工流程和参数,手经常接触水和红薯,冬天手特别容易粗糙。” 十年前,胡志立还是一个创业小白,如今,他的身份是创业导师。在他近期参加的四川省青年创业导师年会上,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活动的赞助商之一。而他赞助的,正是其公司当前的主打产品——红薯粉。 胡志立进入红薯深加工赛道,和一个创业大赛有关。2013年,胡志立带着一个无明矾粉条项目,参加了一项涉农创业大赛,获得第一名。“这个项目最大的创新点,在于解决了传统红薯粉条生产工艺中必须添加明矾这个产品痛点,而且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外形美观、口感良好。” 正是这个项目,给了胡志立进入红薯深加工产业的信心。但创业初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无明矾工艺生产出来的粉条是方形的,当时酸浆法制作的淀粉黏度值不够,很容易断裂和浑汤。”胡志立说,那段时间很艰难,加工出来的粉条卖不出去,“最艰难时,公司濒临破产,账上资金不足1000元。” 在与国内多位甘薯研究专家研讨后,他发现要解决无明矾断条和浑汤问题,必须要改进红薯淀粉加工工艺,最大限度保持住红薯淀粉黏度。2017年,在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胡志立开始投资建设国内首个淀粉型红薯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园,不断进行技术和设备创新,让公司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从加工废水里发现商机 红薯淀粉加工会产生大量废水,对于淀粉加工行业而言,废水治理成本太高,是制约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为此,胡志立在国内多位红薯精深加工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尝试,优化传统工艺,逐步降低废水排放量。“如果环保解决不好,企业将再次面临生存危机。” 后来,胡志立将生产一吨淀粉产生的废水排放量,从60吨降至7吨。在这个过程中,他又发现红薯蛋白商机。“红薯淀粉加工排出的水中含有高营养价值的红薯蛋白,这是非常优质的植物蛋白,保健营养功能突出,具有重大的潜在开发经济价值。” 如果能将红薯蛋白进行产业化开发,其经济价值远远高出红薯淀粉。但难点在于如何低成本从红薯加工废水中提取红薯蛋白,且保持其功能活性。 红薯干物质以淀粉为主,只有少量的蛋白和纤维素等。这决定了当前红薯深加工产业,基本上以淀粉加工为主。 “国内外没有企业实现规模化的红薯蛋白提取提纯,相关技术、产品和设备都没有标准,需要从0 开始,根据试验结果,设计建设一条工厂化产业线,这个难度非常大。”胡志立坚信,不断向难题挑战,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019年起,胡志立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多个相关专家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食品级红薯蛋白提取提纯的技术难题。“实验室条件下,可以提取红薯蛋白,但效率太慢,无法进行产业规模化生产。”胡志立说,通过反复调整相关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大幅提升了提取效率。“目前,已建成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级红薯蛋白提取提纯生产线,很快就会有成品面世。” 对于未来,胡志立踌躇满志,他将继续联合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对红薯蛋白药用价值进行开发,对红薯渣进行饲料化开发,力争把红薯商品化开发利用率从目前的60%左右提升到95%左右,将成套技术创新成果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带动整个红薯精深加工产业迈入崭新的时代…… 胡志立期待,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在不久的将来,红薯产业将成为四川丘陵地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