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莉  9月19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青稞+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的炉霍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示范基地,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炉霍团蔬菜产业组与炉霍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共同组织召开了2023年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来自全国的10余位行业专家为当地区县乡村农技人员、农业企业代表和农牧民等70余人开展田间技术服务。  据特派团团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川南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梁根云介绍,开展重点帮扶炉霍县以来,蔬菜产业组每年在炉霍县引进示范蔬菜新品种50余个。新品种由蔬菜产业组通过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引进,主要集中在当地消费和销售的主要种类,如番茄、辣椒、黄瓜、甜瓜等茄果类和瓜类品种,以及甘蓝等叶类蔬菜,以筛选出适宜炉霍县高原种植和推广的优质高产蔬菜新品种。  在黄瓜新品种示范棚,来自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和省农科院园艺所的黄瓜新品种中,已有4个品种进入盛果期,其中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提供的“中农62号”黄瓜,果实油亮,结果性强,商品性和产量都不错,深受当地企业和农民的喜欢。  在番茄展示棚,来自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14个新品种,部分也已进入盛果期。由广西大学提供的品种“西南甜禧”,味道浓郁,甜味足,同时还带有微酸,“即将扩大种植面积进行商品推广。”炉霍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陈杰告诉记者,夏季高原露地叶类蔬菜非常具有优势,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供的19个甘蓝品种,在高原地区表现优良,口感脆甜。不同熟期的品种从6月中旬定植后,早的在8月初就可以采收,高原的夏季也能连续生产出甘蓝产品。  新技术方面,国家科技特派团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共同集成了高原设施蔬菜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防控效率提高 20%以上,“以前每亩大棚施药要花1小时,现在只需要5—10分钟。”炉霍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张建勇对新技术的应用非常认可,特派团同时推广高原番茄精准施肥技术,可以远程智能控制大棚番茄灌水施肥,大大节省人力,自动进行水肥供给。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27
李艳秋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文/图  连日来,道孚县瓦日镇扎嘎村苹果园迎来了苹果丰产的景象,村农们正在忙碌地采摘、搬运苹果。  9月10日,在扎嘎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八九个村民背着装满苹果的背篓走向“瓦日红”苹果产业加工厂房,空气里溢满苹果的香味和丰收的喜悦。  扎嘎村脱贫户各绒尼玛笑着说:“苹果进入盛产期后,我们一家人在农闲时都会到基地打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再加上入股分红,一年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扎嘎村苹果红了。李艳秋 摄  据了解,扎嘎村的老果园通过提质增效管理,加强技术培训、疏花疏果、修剪、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苹果园套袋技术等方式,让群众学到了科学的苹果生产管理技术,苹果的品质也有较大提高。  扎嘎村第一书记泽仁汪堆介绍,2019年扎嘎村的苹果第一次走出大山,销往成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当年实现集体经济增收近4万元。群众得到实惠后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干劲也更大了。同年,在省经信厅、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村里建设了“瓦日红”新品种苹果园40亩、改造提升了老果园50亩,向群众发放果苗2000余株并进行分散种植。  瓦日镇政府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全镇推广3000—5000亩,并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实施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和示范推广。后续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苹果深加工产业,开发苹果脆、苹果汁、苹果醋、苹果白兰地等系列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扎嘎村果农将苹果装箱。李艳秋 摄  近年来,瓦日镇坚持把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致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村增收致富渠道。  今年扎嘎村“ 瓦日红”苹果丰收,村集体经济更有盼头。通过果树种植科学、规范化管理的有效做法,不仅推动了资源变资金,更带动了群众增收,提振了村民们发展红苹果、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信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21
(叶强平 宋班 记者 杨琦)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榜上有名,是甘孜州唯一入选村落。游客在汉戈村花海中骑马游玩近年来,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进程中,理塘县汉戈村依托独特的高原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野生食用菌、优势畜种和天然区位优势,抓住“沙化治理”工程、汉戈花海项目、天府旅游名村建设、濯桑现代农业园建设和甘孜州乡村旅游扶贫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观赏性旅游和体验式旅游相结合,创新“农旅”“牧旅”相结合的旅游产业新路子,着力构建新型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2016年,汉戈村率先试点林业和旅游相结合,将环境治理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开展沙化治理工作。大面积种植金露梅、峨眉蔷薇、波斯菊、万寿菊、金盏花等耐寒花种,打造占地800亩的汉戈花海。经过多年的努力,曾经的沙漠荒地已经鲜花遍地。每年夏秋季节汉戈花海吸引游客达3万人次以上,村民户均分红1500元。2020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在汉戈村蔬菜大棚里采摘蔬菜为把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过路客”留住,村上通过招商引资,与成都天府国旅联合开发,采取“支部+企业+合作社+村民”的经营方式,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建设星空帐篷营地。2018年,甘孜州首家星空帐篷营地落户汉戈村。自驾游星空帐篷民宿修建至今已实现增收30万元,青稞麦浪民宿实现增收15万元,收入中70%已全部分红给村民,确保村民个人年分红1万元左右。目前从业人员80人,农民72人,返乡创业4人。同时,汉戈村大量种植萝卜、马铃薯,大棚种植草莓、番茄等,其中“理塘萝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每年直供港澳500余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形式,汉戈村青稞饼干产业至今已盈利170余万元,2022年完成分红54万元;自2019年至2022年总计提供42个岗位,解决汉戈村困难青年就业问题。花海与村落目前,全村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有80人,带动农户78户,全村有近60%的农户开办起了乡村民宿、摆起了销售摊点。年均接待游客4万人次,村民经营性收入年均20万元以上,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用品等产业蓬勃发展。汉戈村利用旅游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完善服务设施,增加了休闲旅游体验项目,形成以游汉戈花海、住星空帐篷、体验特色文化、吃高原美食的旅游度假产业。(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9-20
(叶强平 张阳鑫 记者 杨琦)布呷805元、四郎553元、阿比931元、拥忠742元、土登616元……9月17日,理塘县呷洼乡尼依养蜂合作社分红仪式举行,现场气氛热烈,一片欢声笑语,参与合作社的5个村166户村民领到了共计10万元分红资金。村民喜领分红资金据了解,尼依养蜂合作社成立于2021年9月,在理塘县武装部的积极对接下,成都市新都区向呷洼乡尼依养蜂专业合作社投入项目帮扶资金206.6528万元,助力当地将小蜜蜂酿出“甜”产业。2022年6月,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开始运营,2022年底实现纯收入14余万元,有力带动了呷洼尼依、香波、布日、门斗格、日斗村5个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合作社分红仪式现场据悉,合作社现有蜜蜂600箱,年产蜂蜜8000斤,年产值达到16万元。合作社制定了《尼依养蜂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规定将总收入的30%作为后续发展资金、70%用于分红。为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当天对5个村参与集体经济的166户794人,以户和人各占50%的形式进行分红;经计算户均可分得301元,人均可分得62元,兑现群众分红资金共计10万元。这种将“输血”变为“造血”的模式,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促进新都区对口支援高原特色蜜蜂产业在理塘县呷洼乡的可持续发展,谱写了呷洼乡“乡村振兴”新篇章。(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9-19
(新华社记者 胡旭)初秋,55岁的老张驾驶一辆黑色越野车,行驶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至稻城亚丁的公路上,低矮的云朵挂在湛蓝的天空,尽管多了一丝寒意,美丽的高原风景仍然令人心旷神怡。  老张名叫张桩,北京人,从事电力工程行业,特别喜欢自驾旅行,这些年全国各地跑过许多地方。这一趟,他9月1日从北京出发,载着家人一路向西,专门来到川西高原,领略九寨黄龙、稻城亚丁等自然美景,感受独特的藏族风情。8月30日拍摄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至稻城亚丁公路。  “2015年我就自驾来过一次,那时候路况没这么好,沿途的服务区、停车区也没这么多。”老张说,这次来明显感觉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大的变化,高速公路已经修到了康定和马尔康,国道上公共厕所比以前多了,沿线还增加了不少观景台和网红打卡点。  稻城县噶通镇色拉花海是理亚路上最受欢迎的网红打卡点之一。老张提前看到路边的指示牌,方向盘一拐,便进入一个偌大的免费停车区。眼前,紫红和白色相间的格桑花一望无际,引得游客们纷纷下车观赏。  难以置信的是,这里曾是一片沙化严重的草场,当地村民靠传统放牧已难以为继。2016年以来,当地政府利用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的契机,整合涉农涉旅资金,大面积种植格桑花,打造出近1600亩的色拉花海。  得益于便利的交通,色拉花海迅速走红,发展出交旅融合的新场景、新业态。游客们不仅可以拍照打卡,还可以走进藏家体验牧民生活,穿上藏族服装骑马环游花海,坐上卡丁车在草原奔驰。  “以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放牧和种地,条件很艰苦。”26岁的噶通镇白中村村民崩秋泽仁说,在色拉花海停车区推销特色纪念品,旺季一天能卖近千元。现在道路畅通,旅游火起来了,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挖的虫草和松茸也可以就地卖给游客。  色拉花海是交旅融合带动川西高原乡村“美丽经济”的一个缩影。川藏线被称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自驾游爱好者们津津乐道“此生必驾318”。近年来,四川大力推动交旅融合发展,川西高原大批公路沿线乡镇村寨吃上“旅游饭”,乡村振兴有了新抓手。9月7日拍摄的色拉花海。杨铠乐 摄  针对 G318 康定至巴塘(川藏界)、G227理塘至稻城亚丁这两条人气很高的自驾旅游线路,四川近日正式启动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将在2024年底前改善和提升沿线公共厕所、充电加油、电力通信等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交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好支撑。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突出高原生态、天文考古、山地户外、藏地风情等主题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精品旅游风景线和幸福美丽乡村路,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新华社 | 分享: 2023-09-14
(扎西拉姆 记者 杨琦)“新鲜!第一次见到走马运动,马儿走起来真的不一样。你看它的脚,步伐稳定、很整齐,一步一步地走起来特别漂亮。”近日,在甘孜县来马镇走马赛场,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先生连连感叹。走马表演甘孜县,曾是茶马古道的枢纽和汉藏商贾往来的必经之路,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底蕴深厚的走马文化。结合乡村振兴和“五个再塑甘孜”工程,甘孜县建设了“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特色旅游区——走马产业园区(丹霞小镇)。“马背经济”成畜牧业发展新亮点甘孜县被誉为“中国走马之乡”,这里不仅是全国走马产业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川青藏马匹交易的主要区域。走马比赛,是一项与众不同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如今在甘孜县,走马文化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甘孜县来马镇的格通村就通过走马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了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子。走马产业园区(甘孜县丹霞小镇)在格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走马”养殖房里,马匹在统一设计的独立“单间”中悠闲地吃着饲养员为它们准备的草料。一直以来,走马文化在格通村代代相传,家家户户都有马匹,村民们以马为伴、以马为友。据格通村党支部书记呷玛翁登介绍,相传格萨尔王的坐骑,当时就寄养在甘孜县绒巴岔片区,留传下来的马种,特别是走马,在全国涉藏地区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该马种曾经多次在青海、西藏等地举办的走马大赛中获得金鞍奖和银鞍奖。这也吸引了前来购买马匹的爱好者络绎不绝,每年要买走上等走马近百匹。为此,格通村以走马产业为商机,于2017年成立甘孜县格萨尔走马养殖合作社,该合作社以小马驹出售为主,每年收入达十万余元。据了解,整个来马镇目前有700多匹走马。良种走马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登珠彭措常年经营良种走马业,通过马匹交易每年收入达40余万元。他告诉记者,家里世世代代在走马文化的影响下,对马匹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自己12岁开始随父辈一起养马,在老人们的教授之下,二十多年来一直专心养马,现在不论马匹身体出现怎样状况都能一一应对。马具用品记者来到登珠彭措藏房的客厅看到,他与马的合照布满整个墙面。家里随处可见马具用品。登珠彭措告诉记者,每年家里一半的经济收入都会用于马匹的喂养,看着一匹匹良种马经过自己的喂养茁壮成长,并获得大家的赞誉,这种成就感让他对走马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政府搭台助走马产业“跑起来”“基于做马产业的人越来越多,甘孜县高度重视走马文化产业,打造了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丹霞小镇。其中的赛马场在整个G317沿线是规模最大、服务设施最完善的一个赛马区。”来马镇党委书记白玛降措说道。走马比赛今年5月和7月,甘孜县举办了系列赛马活动和马术表演。每场活动结束后,马匹都会集中到一个固定的场所供马匹爱好者进行交易。每场活动交易额可达30多万元。优良马匹深受认可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甘孜县来马镇的走马兼具耐力与速度,性格温顺,步履稳健,在甘孜州各地举行的大型走马赛中多次获金银牌。甘孜县在带动走马交易的同时,还延伸出走马装饰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走马产业已为甘孜县带来上千万元的产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走马文化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重点打造走马产业链,力求把‘甘孜的甘孜’打造成为G317丝路文化走廊旅游的新地标。”白玛降措表示。(甘孜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9-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丹 特约通讯员叶强平) 9月3日下午,一场以“解码浙江‘千万工程’,赋能理塘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在理塘县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塘塘科技帮扶基地举行。活动特邀了来自浙江践行“千万工程”的专家学者、塘塘候鸟专家们与理塘本地的部门、乡镇、企业等单位负责人展开对话。本次候鸟专家高原行,为理塘带来了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一手经验。  本次活动由中共甘孜州委组织部指导,由中共理塘县委、中共钱塘区委、理塘县人民政府、钱塘区人民政府、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共理塘县委组织部、钱塘驻理塘工作队、理塘县科学技术协会、钱塘区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协乡村振兴学会联合体、杭州市食品营养学会联合承办。  活动现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负责人、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教授作了《践行“千万工程”的浙江经验与启示》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千万工程”的背景、历程、成效和意义,并梳理归纳了浙江践行“千万工程”的做法与经验,最后还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了落实“千万工程”的乡村产业模式创新,为学习“千万工程”好的经验和做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教授、杭州市食品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养蜂协会首席专家沈立荣则在现场作了《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前景》主题演讲。  论坛开设了“塘塘问道”环节。严力蛟教授、沈立荣教授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项目负责人周鑫雨、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执行院长蒋海军及杭州市科协乡村振兴学会联合体秘书长忻皓等五位塘塘候鸟专家针对理塘各相关单位提出的城乡规划、文旅发展、种植藏红花、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壮大民宿产业、蜂蜜生产和销售等相关问题逐一做了回答,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互动。  从9月1日至3日,专家们实地走访考察了理塘县塘塘合作牦牛现代产业园区、千户藏寨疗休养基地、理塘县农业科技孵化中心、藏红花种植及蜜蜂养殖基地、香菇基地等塘塘就业帮扶车间、科技帮扶基地等,全面调研理塘的农牧业、文旅产业等发展情况,现场指导蜜蜂养殖、藏红花种植等,还参加了理塘县“人才之家”揭牌、“理塘人才码”发布暨理塘县塘塘候鸟专家工作服务中心启用仪式。  2022年,“塘塘合作”牵手杭州市科协,结合浙川两省对口支援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杭甘与塘塘两地科技工作者的交流,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作用。在杭州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塘塘合作连续3年开启了相距5000多里、海拔高差4000多米的科技帮扶之路。塘塘云上科技帮扶对接会,组织专家到理塘开展候鸟式服务、设立塘塘候鸟专家工作服务中心、聘请塘塘候鸟专家、科技赋能消费帮扶、塘塘问道、建立科技帮扶基地等一系列活动相继推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11
(叶强平 叶任伟 记者 杨琦 文/图)9月4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濯桑乡圣地农庄3300亩萝卜基地,工人们正忙着采收萝卜。工人们正在田里忙着采收萝卜2022年,理塘萝卜进入“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萝卜产业进入四川省10个国家首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名单。有机认证的萝卜产品,成为盒马“高山鲜”直接供应商。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9-06
(张莹 曲珍 杨孟双 洛绒尼玛)巍巍海子山、滔滔大渡河,山河之间有幅画,那是“红色名城”泸定在遭遇6.8级地震时,各方力量再现“飞夺泸定桥”式救援的感人画面;  巍巍海子山、滔滔大渡河,山河之间有首歌,那是泸定人民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在灾后重建道路上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壮丽飞歌。  在“9·5”泸定6.8级地震一周年之际,泸定桥景区和周边广场车水马龙,繁华依旧;得妥镇天池山村和德威镇奎武村重建点上,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学校里,刚开学的孩子们琅琅读书声格外悦耳……  一年来,紧紧围绕“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一目标,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落实好省、州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建委”)各项决策部署,奋力推动各项重建工作有序开展。截至8月底,全县100个重建项目完工28个,开工62个;全县住房统规自建2096户,完成主体工程1983户,达94.61%;418户群众已迁入新居。统规统建安置319户,得妥镇北头村安置点完成封顶181户、达74.48%;德威镇奎武村安置点完成封顶76户、达100%;两个安置点累计完成投资1.14亿元。  城乡换新妆,产业夯基础,民生有保障,以红军飞夺泸定桥而闻名于世的“红色名城”泸定,新生的种子正在发芽!泸定县得妥镇北头村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现场。 洛绒尼玛 摄高效重建 项目建设有力有序  灾后重建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省、州相关领导多次深入灾区调研督导,泸定县及时传达学习各项决策部署,县重建委成立住房重建和城乡建设、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5个项目工作组,召开重建委会议7次、工作专题会50余次,及时研究工作推进的难点、堵点问题。制定“重建项目作战图”,倒排工期抓进度,将项目进度落实到月、细化到周。实施“红黑榜”激励惩戒考核机制,激励各单位加快推进项目,倒逼进度滞后的项目向先进看齐,确保项目严格按基本程序有序建设。  灾后重建,民生优先,也是重中之重。泸定县将重建与提升相结合,加紧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饮水安全、产业发展、就业等项目,提升医疗、教育水平。  走进得妥镇天池山村灾后恢复重建统规自建点,远远望去,错落有致的新楼掩映在青山之间,村民们忙着内部装饰、粉刷墙面等,大家正加紧建设属于自己的新家。  得妥镇副镇长杨波介绍,“9·5”泸定地震后,天池山村一组严重受灾,需整组搬迁安置。村两委协调了天池山村二组的宅基地,提供给一组受灾村民进行安置,该安置点目前已安置11户灾后重建户。  土地有了,房子怎么建?天池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林华表示,这也是灾后重建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为确保住房重建顺利推进,确保群众早日安居,泸定县研究出台《泸定县“9·5”地震住房维修加固技术指导性意见》《泸定县“9·5”地震沿大渡河灾后恢复重建技术导则》《泸定县“9·5”地震灾后重建住房竣工验收实施方案》等系列方案,系统解决住房规划选址、技术支撑、质量把关、材料供应、风貌把控等方面的问题,出台《泸定县“9·5”地震住房重建信贷工作方案》,为1045户发放住房贷款1.4亿元,解决受灾群众资金短缺之忧。  根据住房重建相关政策,得妥镇统一组织协调,为自建户提供用地规划、房屋设计、技术指导、工程监理及建房质量安全等“一条龙”服务,住房重建跑出了“加速度”。  “目前,已完成11户主体封顶完工,其中已搬迁入住6户,正在实施内部装饰5户。下一步,将陆续对该点位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施工,包括小区路面黑化,供水、排水、供电设施建设等。”刘林华说。  在德威镇地灾避险集中安置点和得妥镇北头村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近百名工人正在进行房屋室内外装修及挡土墙作业。  “项目主要安置奎武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76户群众。”项目负责人王运港介绍,项目按照倒排工期进行施工作业,目前已完成所有住宅主体结构封顶,正在开展内外墙装饰装修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今年10月底交付使用。  与此同时,位于得妥镇北头村的统规统建安置点也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年底交付使用。这意味着,到今年底,泸定县受灾群众将基本入住新居。  灾后重建,既要安居,更要乐业。在推进住房重建的同时,泸定县把产业和就业工作作为优先项抓紧抓实,提出“1个园区规划+6个重建项目”的恢复重建产业发展目标,目前产业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提灌站维修加固、现代农业园区马铃薯原原种基地建设已完工验收,累计完成投资10125万元。  扫码寄件、贴取件码、摆放快递……在泸定县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菜鸟乡村泸定县服务站负责人樊鑫忙着整理快递。随着泸定县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维修加固项目的完成,双创项目恢复常态化运行,菜鸟乡村泸定县服务站也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地震造成基地出现28处墙体裂缝,现在这个重建项目已完工并通过验收,比原计划提前三个月完成。”泸定县人才交流和就业服务局局长高进说。  “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前三年免租金,每个项目还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1万元,并设置‘一对一’企业服务‘管家’,开展不定时培训,提供政策扫描、产研链接等孵化服务。”樊鑫介绍,菜鸟乡村泸定县服务站已辐射带动全县7个乡镇人员就业。  推动医疗、教育恢复重建。泸定县把推动医疗卫生改革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投资4500万元实施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双中心”建设和智慧医院建设,目前“双中心”核磁共振设备已投用,血管机已完成机房改造和设备安装,智慧医院系统已上线试运行,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的需求。教育恢复重建紧锣密鼓,截至今年9月,10个教育恢复重建项目已完工9个,得妥中心校教学楼重建正抓紧推进,预计2024年竣工。泸定县德威镇寨子村统规自建户陆续搬进新家。 洛绒尼玛 摄廉洁重建 让重建“晒”在阳光下  “9·5”泸定地震发生后,泸定县实施重建项目100个,总投资50.18亿余元。如此数量庞大的资金和重建项目如何做到廉洁重建?这为泸定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监督检查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从抢险救灾到过渡安置,再到恢复重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努力践行‘廉洁救灾、阳光重建’的要求。”泸定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10月9日,在“9·5”泸定地震发生后不久,甘孜州召开“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强调将灾后恢复重建打造成阳光高效、廉洁干净工程。  而面对动辄上千万元的重建项目,泸定县如何将重建项目打造成阳光高效、廉洁干净工程?  “这个月的拨付进度如何?哪些单位进度滞后?”9月2日下午,泸定县“9·5”地震重建委监督小组的工作人员正在县财政局对项目资金拨付进度进行督导检查。  将项目资金及工程建设监管作为重点,泸定县提出了“关口前移、全程跟踪、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达到“预防在前、规范在前、监督在前”的效果。  现场踏勘、查阅资料、询问进度……泸定县“9·5”地震重建委监督小组的工作人员穿梭在该县各重建项目建设现场,每到一处,监督小组工作人员都要详细查看项目建设进度,了解资金拨付进度,发现问题,现场督办,下发督察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意见并按期开展“回头看”。  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多、任务重,事关灾区群众利益,跟进监督刻不容缓。  “我们实地查看第一手资料,力求真正掌握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目标任务等各项建设完成情况。”泸定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倪文煊介绍,重建委监督小组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坚持开展全过程跟踪监督,做到资金流向哪个项目、推进到哪里,监督检查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一开始就跟踪监督,做到“提前介入”。“从项目审批、规划执行、招标投标、资金到位和使用,直至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关键环节,我们要确保跟踪监督与项目进度同步推进。”倪文煊表示,加强对项目的跟踪监督,才能及时纠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  自灾后恢复重建开展以来,泸定县组建决策部署落实督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督查、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督查、群众工作及群众安置督查、干部作风督查、灾后恢复重建问题线索处置共6个工作专班,紧盯“人、责、权”三个关键,突出“细、深、准、实”四项要求,“室组地”上下联动一体作战,推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同级监督、基层监督贯通协同、形成合力,为科学重建、廉洁重建、阳光重建、节约重建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与此同时,泸定县的82个村(居)务监督委员和党风政风监督员对项目进度、工程安全、资金分配等方面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网,实现对资金、物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督。  “用手机扫码就可以线上举报,省时省力,很方便。”近日,泸定县纪委监委信访室工作人员向繁荣集中安置点村民刘阿姐宣传“码上举报”,并现场演示“码上举报”如何操作。  据悉,泸定县纪委监委还通过开通统一举报电话、建立举报信箱等方式,构建“信、访、网、电、微”一体、线上线下齐发力的立体化监督格局。  一年来,泸定县累计开展涉灾监督检查87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77个,开展“回头看”17次。  严格监督执纪的同时,泸定县高度重视群众参与,定时公开灾后重建项目、资金情况,宣传安置补助政策,增强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透明度……有效的公开公示,贯穿恢复重建的各个环节。安全重建 生命至上质量为先  工程质量是灾后重建的“生命线”。如何加强质量监管和把控,确保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的过硬项目,是泸定县重点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两层小楼、明亮的客厅、设施齐全的新家......走进德威镇寨子村,一栋栋崭新的统规自建房映入眼帘。  “我们8月10日搬进新房,在新房建设期间,有什么问题政府会帮我们想办法解决,技术人员也提供指导。”寨子村村民倪秋富说。  “德威镇共有647户自建户,其中626户的房屋主体完工,162户装修完成,153户已入住。”德威镇副镇长刘蔚介绍,“除了建立专门的台账和专卷,我们在前期开展了建房技术培训,指导群众选择有资质的公司,同时聘请监理公司定期巡察质量安全,并让相关技术人员加入微信群,施工有问题时,随时在群里或现场问答,有效保障自建房的质量。”  “新房质量过硬,很放心!”搬进新家的倪秋富表示。  “我们正在进行外墙保温、砌砖等工作,两位施工安全员全天巡逻。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保障施工安全,目前总体进度达到了80%。”得妥镇北头村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经理何柏柳说。  据悉,泸定县着力强化住房重建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支撑,实行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联系指导重建项目机制,制定住房重建和维修加固指导性意见和技术导则,并配套图集供群众参考使用,衔接住房城乡建设厅技术服务团队,邀请省级专家通过集中讲解、现场示范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一线建房人员、干部及监理400余人参加培训。  地震后,灾区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防汛安全压力大,如何保证灾区群众安全度汛和重建施工队伍安全重建?泸定县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重建”的理念,坚持“全天候”值守,实行每日一会商、每日一调度,落实“县、乡、村、组、点”五级防灾责任体系和包保责任制,凡接到暴雨蓝色预警或地灾黄色预警,县级领导必须下沉乡镇驻点指挥。坚持“全覆盖”排查,聚焦“在册隐患点、农村切坡建房、行业管理重点区域、新发现隐患”四大重点,“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地灾隐患点12轮,实行台账式管理,专人监测、分类整治。发挥“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至最基层点位和群众,坚决做到“喊醒叫应”。坚持“不间断”演练,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三个紧急撤离”要求,不断提升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  今年6月26日21时50分,得妥镇发旺村因强降雨发生泥石流灾害,22户房屋不同程度受灾。根据之前的多次演练,在收到暴雨预警后,当地及时组织101户310人提前转移避让,成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因灾伤亡,该案例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年5至6月“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  “泸定县地质条件复杂,加之受‘9·5’地震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多发,防汛减灾工作形势严峻。县委、县政府聚焦震后‘首个汛期’,大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隐患点排危除险项目,目前已完成9处隐患点工程治理。”泸定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邱林华介绍。  据悉,截至目前,泸定县已成功应对7轮强降雨过程,紧急转移群众3465户10100人成功避险,实现“零伤亡”。和谐重建 灾区干群一条心  灾后重建过程中,房屋鉴定、补贴补助、宅基地选址划分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面对受灾群众涉及面广、诉求纷繁复杂的现状,泸定县结合“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谋划实施“9·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大下访、大排查、大化解“三大行动”,州、县共同组建工作组,扎实细致做好群众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维护灾区和谐稳定。  “多亏了政府的全力协调,我们的新房才能建得这么快。”村民们这样说。年初,泸定县领导在下沉走访中,发现湾东村、紫雅场村、联合村因受灾严重需整村搬迁,卢琼富等45户群众统规自建房屋存在宅基地选址困难等问题。为此,县级领导带队,多次组织属地镇村、行业主管部门开会研究解决方案,实地走访找寻问题突破口,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在得妥镇北头村完成23.83亩宅基地选址,并由政府出资建设房屋周边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目前重建房屋主体结构已基本完工,重建工作正加快进行。  截至目前,泸定县共派出3800余名干部,已开展5轮全覆盖走访行动,深入一线群策群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43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05件,切实将涉灾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化解在源头,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一人建房全村帮忙,“重建志愿帮工团”助一把力。  “有村干部和乡亲们帮忙,我才能这么快住进新房。”不久前搬进新房的德威镇寨子村村民徐发贵说。徐发贵是村里的五保户,受地震影响,他家的房屋受损严重,经村两委组织协调,村民们携手帮忙他家修建新房。  除了建房有“志愿服务团”,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泸定县以“知恩、感恩、奋进”为主线,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计划,精心策划志愿服务项目,深入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展灾后重建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健康义诊、心理疏导、环境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助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一年来,累计开展灾后重建志愿服务500余场次,志愿者参与数量达2.13万人次,惠及群众6.2万人次。  舒适的新家、和谐的邻里、逐步恢复的生产……围绕“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一目标,随着一项项灾后重建项目落地落成,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泸定群众的脸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05
(记者 宁蕖)9月2日,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磨西古街,虽然理发店、小卖部、面馆等商户已开始营业,但大多数民宿依然大门紧闭。“现在还没什么游客。”虽然没什么生意,老板黄永泰也没闲着,把民宿整栋出租给负责古街维修加固的施工方后,他回老家种起了玉米、桃子,还养了6头猪,忙得不可开交。  十足的干劲来自对未来的憧憬。“这段时间是难了点,熬过去就一定会越来越好。”黄永泰的信心来之有据——眼下,磨西古街维修加固工作已全部完成,提升改造工程拉开帷幕。  在这条位于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入口处的千年古道,一幅崭新的画卷徐徐铺开。“串珠成链”让古街变街区  磨西古街上,一栋别致的西式建筑外,工人们正在脚手架上忙碌。“这是磨西教堂,我们正在做保护修缮工作。”海螺沟景区发展改革与招商局局长郑夔介绍,红军长征时期曾临时驻扎于此。  “磨西教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震时受损比较严重。”磨西教堂保护修缮项目现场负责人说,目前,保护修缮工作已经完成近70%。  整条磨西古街的改造提升工作也开始布局。磨西古镇里,像磨西教堂这样的历史遗迹还有很多,但较为分散。“磨西古街核心区长度只有600多米,一些有参观价值的点位处于街外,且未作明确的景观打造,游客来了,最多20分钟就逛完了。”郑夔说。  为了“串珠成链”,在保护修缮历史建筑的同时,磨西镇也启动了路网改造工作。“磨西镇3条主要干道呈‘川’字形分布,我们将拓宽横向通道,把整个古镇串联起来,让古街变街区。”  古街拓成街区,也拓宽了当地群众增收渠道。“以往,磨西古街店铺少,业态也单一。”郑夔介绍,未来磨西古街将围绕“吃、住、游、购、娱”,布局更多业态,助力周边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引渠入镇 打造特色水景  磨西古街改造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同时,向南几公里,磨西大堰灌区改造治理工作也在推进中。这里有一条在磨西镇流淌了近半个世纪的灌溉渠。  “‘9·5’泸定地震造成磨西大堰受损严重,我们启动了改造治理工作。”项目施工负责人王国忠告诉记者,“目前灌溉渠改造工作已经全部完工。”  灌溉渠的恢复不仅让群众灌溉用水得到了保障,也赋予了这些水新使命——磨西大堰灌区的水将引入磨西古街,打造水景游步道。  翻开《磨西“老街新生”设计方案》,郑夔难掩兴奋。“磨西古镇本身就位于一个三面环水的台地上。如今,我们利用磨西古镇街道天然的高差,打造特色街区。”  引水得景,给古镇注入了新的活力。听说以后渠水将引入古镇,黄永泰憧憬道:“以前游客来了,问我周围有什么值得多逛逛的地方,我都答不上来。以后特色街区建好了,可以推荐他们逛水街,看古迹。”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05
(记者 伍力)8月23日,甘孜州道孚县八美镇沙江村,为期5天的民俗文化节顺利闭幕。远山如黛,河流环绕,牛羊悠闲踱步……高原美景加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新契机,过去的高原小山村,现在也成了小有名气的旅游热门地。”谈到近年来沙江村的旅游发展,驻村第一书记林强深有感触。  2021年,按照公安厅统一安排,林强与同事何越、高航飞组成第一批定点帮扶道孚县工作组。“任务很明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即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长。”高航飞介绍。  目标明确,如何实现?记者近期在道孚县八美镇沙江村、河垭村展开探访。“民宿热”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大家快进来坐!”来到沙江村拥洛客栈,客栈老板拥科热情招呼林强和记者,大家一起聊起了“致富经”。  拥洛客栈于2018年由拥科一家自建自营。“刚开业时,他们的盈利水平很低,毕竟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不知道怎样经营。大到房屋建设,小到床单被套、洗漱用品等,村委会手把手帮忙。”林强介绍,拥洛客栈开业数年来,游客接待量参差不齐,年均经营收入约8万元,“这个数字并没有让大家满意。我们总在想,要怎样改进才能提高服务能力、增加收入。”  2022年,拥洛客栈被评为沙江村民宿示范户。为更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村民自营能力和积极性,林强和村干部与拥科一家人共同探讨客栈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客栈“知名度打不开”的问题,林强把民宿信息发布到村上自管的“数字沙江”小程序上,广泛开展宣传推广;同时,又教拥科的儿子洛绒次勒掌握民宿网上管理、远程遥控等技能。针对客栈盈利渠道窄等问题,林强建议,在住宿业务基础上,拓展餐饮、农产品售卖、洗车等多项服务,实现从“卖风景”到“卖服务”。  “现在生意好得很!”拥科介绍,今年,拥洛客栈游客接待量和经营收入同比增长近70%。  拥科一家收入多了,也吸引更多村民“有样学样”。  “没想到家乡变化这么大!我不走了,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建设家乡。”2022年初,以前长期在云南丽江务工创业的沙江村村民银批返乡,一直感叹“想不到”: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村里新建了警务室、通信基站、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垃圾分类收集站……在驻村干部和村委会帮助下,如今银批不仅开了家民宿,还在村里建起一家小型服装制作厂,为老乡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发展生猪养殖,建全产业链条  在河垭村,驻村第一书记何越也同样为村子产业发展奔走。“咱们村土地平整、土质肥沃,适合发展农牧业。”  之前,在八美镇乃至整个道孚县,没有一个村是全村整体发展生猪养殖的。“在高原地区养殖生猪,面临饲料缺乏、仔猪难购、销售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何越介绍,“为此,我们组织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到外地考察学习,并聘请技术人员到村指导养殖,协调资金集中购买优质猪仔,还想方设法拓展市场。”  利用帮扶资金,河垭村发展优选土豆100余亩,预计今年土豆产量30余万斤,将为村民带来50余万元收入。“优选土豆竞争力强,可直接流入市场,剩余部分还可作为生猪饲料。”何越介绍,河垭村试行发展生猪养殖已取得初步成功——去年底生猪出栏,助力村民增收近30万元;今年,村上又引进九龙县优质三元杂交猪种50头,待秋收后还将再次引进。  为破解销售难题,河垭村还积极对接道孚县文旅、农牧等相关系统,打算依托县域各景区游客中心设立高原农副产品销售中心,通过合作共赢发展模式,提升村民与村集体收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05
(记者 薛维睿 宁渠)9月4日,大渡河畔,作为水运应急码头项目,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海耳码头建成投用,蓝色浮筒搭建起水上平台,数艘客渡船停靠在岸边。  时间回拨,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救援人员从这处临时码头登船,通过水路挺进受灾较重的地区,架起大渡河上的“生命通道”。  一年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我省高质量推进“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地震发生后,省政府印发《“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持政策措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5个专项方案,构架起“一个总体规划+一套支持政策+5个专项方案”的灾后重建方案体系。  科学重建,砥砺前行。统筹兼顾恢复重建与发展提升,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有力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努力将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风雨洗礼后的地震灾区,正以生机勃发的姿态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昂扬前行。规划统筹,干群齐心凝聚合力  “我抽到了31号。”8月28日,在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马厂村一组集中安置点分房仪式上,第一个抽到新房房号的村民王志忠脸上笑容洋溢。  地震发生后,结合受灾情况和乡情实际,当地将马厂村作为中心村打造,以农旅融合为发展定位,在集中安置点规划打造民宿、餐饮等业态,推动马厂村在重建中提升。  灾后恢复重建必须高标准规划。在《“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因地制宜、科学重建”居基本原则之首。科学评估、规划引领、合理选址、优化布局,才能更好地统筹当前与长远、生活与生产、发展与保护。  科学规划指导下,甘孜州、雅安市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主体作用,凝聚起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  不等不靠建设新家园。在甘孜州泸定县得妥镇天池山村统规自建集中安置点,村民忙着粉刷墙面、安装灯饰,加紧装修新房。地震发生后,天池山村一组整组搬迁安置,采取统规自建方式,最大化利用人力、资金等,极大提高建设效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员干部投身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将办公室搬到项目现场。“争取当日收集的问题不过夜,想方设法加快项目进度。”石棉县“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罗瑞说。  干群齐心,重建跑出“加速度”。按照3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要求,今年以来,甘孜州、雅安市认真落实重建规划,超计划完成上半年重建任务。以人为本,民生保障全面加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医疗、农房重建等一大批民生项目作为“首要工程”加速推进。  9月1日,石棉县王岗坪小学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一年前,学校校舍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学生迁移至其他小学复课。“预计明年9月开学,届时可接收12个班540人就读。”王岗坪小学副校长毛成军说。  除了新建项目,石棉县希望小学、联合小学、向阳小学等20个改造加固项目在今年9月开学前陆续完成,全县16.64万平方米的校舍和4.98万平方米的运动场更加稳固、安全。  全面加强民生保障,也包括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扫码寄件、贴取件码、摆放快递……8月29日,泸定县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的菜鸟乡村泸定县服务站,各个商户忙着整理快递。此前,该基地维修加固工程提前3个月完工,服务站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生意恢复了,心里就踏实了。”服务站负责人樊鑫说,入驻初期,基地提供3年免租期,震后停业期间,免租期也相应延后。对于未来,樊鑫充满干劲:“针对地震后首次创业的项目,正常营业半年后有1万元一次性补助。基地还为商户提供‘一对一’企业服务‘管家’,不定时开展培训,提供产研链接等科技孵化服务。”  “要高效推进项目,更要帮助群众恢复提振信心。”泸定县人才交流和就业服务局局长高进信心十足地说。跨越发展,产业振兴谋定未来  9月初,石棉县X066王岗坪至王岗坪景区段灾后重建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人员对路基进行加固。  “该路段路基已全线贯通,比预计工期提前10个月。”项目现场负责人汪勇军介绍,目前,该段道路采取半幅施工的方式进行,对沿线村民以及游客实行管制开放通行。  交通重建为旅游重振铺路。旅游业是灾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景区恢复提升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  9月,贡嘎山南麓,王岗坪景区群山绵延,雾霭流岚。另一端,位于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景区,恢复重建的工程车辆来来往往,山间峡谷美不胜收。  按“半年局部开放、一年完全开放、三年完成提升”时序,今年4月恢复开园的王岗坪景区,索道、酒店、游览等接待能力恢复到震前水平,并新增牦牛古城、天空之境、“C位”观贡嘎等“网红打卡点”。  在海螺沟景区,总长24公里左右的游步道、自行车道正加速重建。“围绕‘一年局部开放、两年全面恢复、三年实现提升’目标,海螺沟景区将在年底局部开园。”海螺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重建项目生产经理张继祥说。  通过推进景区生态环境修复、旅游交通设施恢复、旅游品质提升等,灾区正高质量打造大贡嘎世界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特色农业、绿色工业、商贸流通业等也在加速谋划。“家里种植的枇杷、黄果柑等农特产品,以后可以直接销售到景区。”谈起未来,石棉县王岗坪乡挖角村村民陈彬喜上眉梢,“等景区全面打造完成,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05
(记者 兰楠)两年前,四川省眉山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陈钰,前往司法厅定点帮扶的甘孜州白玉县赠科乡担任依里村驻村第一书记。  在这里,他养成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  如今,工作期满即将离别,在藏族村落工作的最后一周里,陈钰记录了些什么?  “离开依里村前要完成的事项:1.回访球盖菇种植情况;2.调研河坡镇的特色产业发展……”8月的高原,白天太阳毒辣,晚上却凉风阵阵。7日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陈钰加了件衣服后坐到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写下了最后一周的驻村计划。  陈钰是四川省眉山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2021年前往司法厅定点帮扶的甘孜州白玉县赠科乡担任依里村驻村第一书记。在这座海拔超3500米的藏族村落生活的两年间,陈钰养成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高原上的流动法律咨询服务点。 记者 兰楠 摄8月8日 局部多云小蘑菇发挥大能量“基地预计今年能收回成本,明年能实现盈利”一排排整齐的标准温控菇房里,一朵朵蘑菇冲破菌床,村民正忙着采摘新鲜菌菇……8月8日,在白玉县禾欣农业种菌生态农业项目基地,陈钰跟村民一起清点着一天的收成情况,帮忙打包装箱,运往上海、广州、北京等地。  2023年初,赠科乡建设禾欣基地,规模达600亩。330个钢架大棚内,种植150亩球盖菇、420亩优质燕麦饲草、10亩云朵玫瑰、20亩蔬菜。从土地流转到大棚建设、技术钻研、拓展销路,司法厅定点帮扶工作队全程参与。“大家辛苦了半年多,基地的成果正一点点展现出来。目前球盖菇是我们的主打产品,每天能产出1500斤左右。”陈钰说。  过去,赠科乡因距离城区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村民只能依靠种植青稞来增加收入。近年来,司法厅持续开展产业帮扶,深化以购代扶,去年采购白玉县特色农副产品超600万元,联手打造千亩青稞种植基地、赠科现代农业园区等产业基地。  “禾欣基地不仅让村里有了联农带农企业,更促进了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依里村与赠科乡扎马村共同组织村民就地务工,分为长期务工和临时务工,长期务工每村5人,临时务工每天每村10人左右,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赠科乡党委书记潘久合介绍。  “基地预计今年能收回成本,明年能实现盈利。”离开禾欣基地,陈钰仔细计算成本与收益后在笔记本写下这一句。陈钰(站立者)在依里村组织开展“除陋习、尚科学、树新风”活动。受访者供图8月9日 晴朗擦亮白玉特色文化名片“希望将河坡镇的手工艺品带出甘孜、带出四川”  白玉县有距今800多年历史的噶陀寺,有始建于公元1263年的萨玛王朝古遗址,有国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65处。如何变文化资源为产业财富,是陈钰一直思考的问题。8月9日,他前往白玉县“俄色呷玛文化艺术传习苑”学习经验,同行的还有司法厅定点帮扶工作队队长、白玉县副县长巫帮敏。  白玉河坡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传奇的手工艺人俄色呷玛,除了绘制和堆绣唐卡,还擅长铜雕、泥雕等各种雕塑和金属手工艺制作。2009年他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俄色呷玛逝世后,他的儿子根秋单贞继承了衣钵。  “河坡镇的手工艺品精美,但制作周期长、人力成本高,因而售价也较高。以往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自己制作自己销售,存在散、弱、小的弊端,市场局限性很大。”河坡镇党委书记优青拉姆介绍,2019年7月河坡博嘎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成立,通过产业化改进手工艺品制作形式,缩短制作周期,从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根秋单贞成立了河坡藏民族手工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创办“俄色呷玛文化艺术传习苑”,打破了家族手艺“传内不传外”的旧俗,将白玉河坡民族手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26岁的布都来自德格县,是一名残疾人,5年前来到传习苑学习唐卡绘制,目前已学有所成,“一年的收入有7万余元,成了我全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陈钰见到根秋单贞的时候,他正在传习苑的画室中和徒弟一起完成一幅高5米的大型唐卡画作。“最近我们还参加了电商直播培训,开通了直播间,希望将河坡镇的手工艺品带出甘孜、带出四川。”根秋单贞分享着自己的产业发展经验,陈钰也将这些统统记录进了日记。  此行感到受益匪浅的还有巫帮敏:“为了擦亮白玉特色文化名片,最近我们正在举办‘盛德白玉·草原最牛’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但发展具有白玉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仍道阻且长。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盘活可利用的民族手工艺技术资源。”白玉县举行乡村民俗文化活动赛马。 白玉县委宣传部供图8月10日 阴转小雨法治之花绽放雪域高原“这两年明显感觉到,大家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提高了”  8月10日一早,司法厅定点帮扶工作队就驱车赶往白玉县亚青寺。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内江分团在亚青寺开展送法进寺庙活动,工作队要赶去帮忙支援。  当天,内江市律师协会会长李强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重点宣讲了《宗教事务条例》,并现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2021年以来,我省常态化开展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对口服务,广泛开展送法进寺庙、进学校、进乡村等帮扶活动,现场解答法律咨询7600余人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5万余册,覆盖10万余人次。  活动间隙,陈钰帮忙把新一批普法宣传资料送到亚青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扎西西手上。“之前送来的以案说法漫画宣传册还够吗?远程视频系统的网络还稳定吗?”完成清点后,陈钰又仔细询问并记下该中心的新需求。  “这两年明显感觉到,大家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提高了。此次活动中就有群众向律师询问起森林防火和道路交通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我很惊喜。”李强记录到。  亚青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于2021年4月正式建成,是集法治图书室、普法工作室、视频工作室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提供法律咨询、远程视频办公证、纠纷调解、智慧普法等法律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共培养寺庙法律明白人10人,解答法律咨询106人次,开展矛盾隐患纠纷排查12次,组织各类送法进寺庙活动12场次,充实汉藏双语普法读物4000余本。”扎西西说。  该中心的成立是我省加强涉藏地区普法依法治理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我省涉藏地区已累计建成寺庙法治宣传栏899个、法律图书角785个,设立寺庙法律服务联系点719个,培养寺庙法律明白人1703人。建立了4420个调解组织、配备2.2万名调解员,年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2.6万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万件。8月11日 晴朗美丽乡村就看你的了“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  8月11日是离别的日子。接替赠科乡依里村驻村第一书记一职的,是来自司法厅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处的赵昕。完成各项交接工作后,陈钰又带着赵昕到依里村转上一圈。  “白玉县地处金沙江上游东岸,位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区,县域内自然保护地众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70.92%,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美丽白玉从美丽乡村开始,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环保宣讲,鼓励群众从身边做起,持续改善各村(社区)人居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美丽乡村。”陈钰边走边介绍。  陈钰指着一户人家回忆,这里是木匠白玛邓珠家,之前他们家的卫生问题是个“老大难”,胡乱堆放的木料更是有不小的消防安全隐患。去年开展“除陋习、尚科学、树新风”活动,初期他不太理解,通过村干部和他在外求学的儿子称勒绒布轮番劝说,他们家的人居环境实现巨大转变,获得了“卫生先进户”称号,还拿到了流动红旗。  走到村委会大院外,两人迎面碰到正在清扫马路的村民德青。像德青这样从事环保公益的,全村有6人。“我丈夫患有疾病,家有年迈的老人和还在读小学的孩子,通过从事公益性岗位,我一年能领到6000元。”德青很珍惜这个补贴家用的机会,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  加宽道路、改造厕所、整理沟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依里村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连续2年被评为“州级文明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甘孜州乡村振兴精品村”。“守护这座美丽乡村,接下来就看你的了。”陈钰对赵昕说。  得知陈钰即将离开,德青等村民满是不舍:“陈书记,有空一定要回来看看!”上车前,陈钰将自己的笔记本交到了赵昕手上。当天他在本子上写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结尾,但每个结尾又都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3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泸定红樱桃节、丹巴“梨花节”、道孚安巴节、雅江松茸啤酒节、汉源赏花旅游节、天全花海渔趣旅游节……这么多旅游盛会,你“打卡”过几个?广大游客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些各具特色的农文旅“大派对”的举办,离不开“大贡嘎”文旅发展联盟的建立。  8月22日,恰逢2023年中国康定国际情歌节开幕之际,“大贡嘎”文旅发展联盟年会(下称“联盟”)举行。自2020年成立以来,联盟各成员单位实施文旅项目12个,累计完成投资7.9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4A级景区、3A级景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天府旅游名镇各1个,天府旅游名村、名宿各2个。贡嘎海棠赛马活动。 康定市委宣传部供图“吃住行游购娱” 旅游要素更加完善  甘孜藏族自治州(下称“甘孜州”)康定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强作联盟工作总结时提到,成员单位不断叠加文旅融合潮流业态,形成区域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打造有特色的“吃”。用牦牛肉、松茸、虫草、青稞等本地食材,研发芥末牛肉、青稞酥、青稞酒、松茸汤锅、俄色茶等上百种特色美食,举办“都康”特色美食节、美人谷丹巴特色美食大赛等美食活动,打造菌王府、川野山珍、聚福园等本地特色餐饮、“舌尖百味”。  打造有档次的“住”。全力推进康定松赞酒店等高端酒店落地建设,建成运营高端民宿,运营度假、汽车等星空露营地,打造星级民宿26家、露营地16个,精准满足游客住宿需求。  打造有保障的“行”。依托折多河、雅拉河自然风光,投资5.7亿元打造康定滨河绿道,配套骑行道和休憩区,将城区、景区、村庄串联成珠,实施色龙村美丽乡村路和G318改扩建项目,规范马队马帮37个,逐步建成立体式漫游交通系统。  打造有看点的“游”。投资13.9亿元,开工建设跑马山山城、景城一体项目,加快木格措景区5A景区创建步伐,实施木雅圣地景区提档升级项目,提升中谷温泉、色龙景区、若吉景区等景区服务水平,打造塔公草原、鱼子西、冷嘎措等6个网红打卡景区,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高质量转化。  打造有内容的“购”。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开发青稞酒、牦牛奶等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打造集休闲、参观、展示、展销、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展示中心。面向游客需求,开发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兼备的伴手礼。  打造有品位的“娱”。举办情城音乐季,将木雅藏戏、木雅锅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大街小巷,大力开展夜间非遗文化展演和康定情歌实景剧演出,“黎州不夜城、九襄美食街”和“湖光里”特色商业街火爆开街,受到广大游客一致好评。康定市“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非遗文艺演出。 康定市委宣传部供图“百花齐放” 农文旅品牌建设提速在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侠看来,各联盟成员这几年都有不少亮眼成绩。  放眼康定,塔公镇各日玛村等6个村成功创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榆林街道南无村等13个村成功创建省级传统村落,孔玉乡色龙村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村、塔公镇塔公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紧扣“一首情歌七个天堂”,7大文旅产业集群在康定日渐成型。  再看丹巴县,甲居藏寨5A景区等创建工作梯次推进,获评全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全州全域旅游工作先进县,“美人谷·丹巴”入选首批“天府文旅IP项目库”。  道孚县大力实施革命文物陈列馆、龙灯牧旅文化体验区、龙灯草原牦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玉科网红打卡点等项目,提档升级10个旅游厕所、11个咨询服务点等配套设施,玉科草原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十大露营地”序列。  泸定县大渡河大桥超级工程景区试营业,牛背山景区正式开业,3个文旅驿站、4个旅游厕所、3个自驾营地、10个观景台(位)以及智慧文旅平台投入使用,红樱桃节上榜四川林草年度最具影响力生态旅游节会榜单。  雅江县加快推进松茸村旅游绿道、康巴汉子驿站、骑游微型博物馆等建设。扎实开展天龙湖5A级和帕姆岭生态景区创建,康巴汉子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九龙县伍须海、猎塔湖、魁多镇“云上天乡”成功创建3A景区,湾坝镇湾子村、雪洼龙镇甲铺子村、乌拉溪镇石头沟村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石棉县王岗坪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孟获城景区被评为“2022年度省级自然教育基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30
(记者 宁蕖)8月20日,丹巴县章谷镇白呷依村,田地里的花椒树上,一串串花椒果缀满枝头,颗粒饱满,芳香四溢。经过采摘、晾干、去籽、挑选后,这些麻味儿十足的山货将会走出大山,销往成渝地区。  “今年花椒结得比往年好,趁着天气好,要赶紧采摘。”村民杨英兴奋地表示,她家种植有2亩花椒,今年预计能收340多斤干花椒,按照每斤30元算,能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  近年来,丹巴县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区域和邀请专家集中培训、实地实训实教等方式,全面促进花椒产业提档升级,小小花椒树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增收的“幸福树”。  目前,该县巩固提升花椒基地3.87万亩,改造花椒低产低效林4000亩,花椒年产量达1548吨,预计年产值可达9288万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28
(杨孟双 记者 宁蕖)8月22日,甘孜州理塘县八一赛马场上,几名游客在专业骑手的指导下翻上马背,学习使用缰绳、利用腿部发出指令……当天,四川省第五批天府旅游名县名单公示,理塘县名列其中。  有“天空之城”美誉的理塘,也有着深厚的马文化底蕴。2008年,理塘赛马活动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理塘被四川省授予“四川赛马文化之乡”和“四川省民族马术之乡”称号,同年8月1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理塘县“中国藏族赛马文化之乡”称号。  近年来,理塘围绕马产业、马文化不断拓展旅游业态,如定期举办“赛马节”、推出系列马术体验活动等,推动旅游业发展。  马背倒立、马肚藏身、马背拾哈达……一年一度的理塘“八一赛马节”上,马术表演让游客一饱眼福。看完表演,来自重庆的游客田秋悦跃跃欲试,想要“自己体验一把”。她想体验的,正是理塘县赛马协会在八一赛马场开设的游客骑马教学。  “我们选择温顺、经验丰富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马匹,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马术教练,提供安全装备和保险购买。”理塘县赛马协会会长洛绒桑批告诉记者,希望来理塘的游客不光看到“天空”,也能想到“马背”,让理塘旅游内容更加丰富。  据了解,理塘县正围绕“文旅教体融合马产业”思路,配套举行常规赛事,建立稳定的赛事组织体系,打造“策马转山”经典旅游线路,设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马文化实景演出,策划沉浸式马文化体验项目,做强马产业、马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28
(记者 宁蕖)近日,白玉县安孜乡门马一村村民泽仁扎西带着自家产的10斤酥油,来到位于甘白路(甘孜县至白玉县)旁的根彭扎西超市,托他们代售。  自投入运行以来,这家乡村超市就成了安孜乡的“商业中心”。除了代售村民自产的酥油、奶渣、牦牛肉等制品外,超市还有稳定的奶、肉制品“供应商”——白玉县盛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家乡村超市,一家专合社——产销“携手”,不仅为村民提供更多便利,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通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产销联动 打通内循环  “根彭扎西超市是2021年8月成立的。”安孜乡党委书记达瓦俄色告诉记者,安孜乡是纯牧业乡,全乡人口仅3000余人,草场面积却有140万亩左右,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以往,牧区群众购买生活物资,最近也要到40分钟车程外的阿察镇上。  与此同时,村里的牧业发展也遇到难题。门马一村、门马二村整合村集体资产,从牧民手中购买了200多头母牛,再由每户牧民出一头公牛入股,成立了白玉县盛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受制于地理位置偏远、商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合作社的肉、奶制品一度找不到销路。  如何让生活物资“买得到”、牧业产品“卖得出”?安孜乡想出了以专合社为经营主体建立超市的办法。  “我们整合了涉农资金,还发动村民自筹了10万元,用于房屋整修和超市商品采购。”达瓦俄色说,超市选址在交通便利的甘白路,产销联动,不仅牧区群众购买生活物资更加方便,门马一村、门马二村的村集体经济也被盘活。  “我们安孜乡属于昌台片区,‘昌台牦牛’是我们本地的优势品种,被录入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产出的肉、奶制品在全县都小有名气。”达瓦俄色说,超市开张后,吸引到不少周边乡镇乃至县城的消费者,目前专合社已累计实现分红21万余元。产业提质 拓展外循环  开设超市,打通了商品流通的“内循环”,但仅靠本乡本土的消费市场,专合社难以壮大。因此,拓展“外循环”是当务之急。  超市所在的甘白路,连接国道317线,被众多旅游爱好者称为“川藏线上最美自驾县道”,近年来自驾游客日益增多。门马一村和门马二村的村“两委”就此打起了游客的“主意”。“希望以后我们产出的肉、奶制品,可以卖给路过的游客。”门马一村党支部书记降央多吉说。  可要打通“外循环”,还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供应端的品质不够稳定就是其中之一。盛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00多头牦牛采用的是传统散养模式,“我们把牦牛交给农户代养,每年每户上交50斤左右酥油奶渣。”降央多吉告诉记者,这样做虽然成本最低,但由于养殖方式粗放,肉、奶制品的产量并不高,牦牛品种也在退化。  难题怎么破解?在根彭扎西超市不远处,一个占地500多亩的保种繁育中心正在建设,这里寄托着门马一、二村全体牧民对产业提质升级的期望。  “现在我们已经建成了8间牛舍、4间饲草仓库。未来,我们的牦牛会在这里进行保种繁育。”达瓦俄色告诉记者,这座保种繁育中心是盛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集资建立的,建成后不仅能对优质牦牛品种进行保护,还将实现牦牛稳定出栏,为下一步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  位于销售端的根彭扎西超市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蓝图”。“等我们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一些,分红后的留存资金多一些之后,就要丰富拓展超市的产品内容,让商品更符合游客的需求。”降央多吉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28
(记者 宁蕖)8月22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有机之州·乡村振兴”现场会召开,这是继2022年作出打造“有机之州”决策部署后,甘孜首次大规模召开相关现场会。  根据去年定下的目标,到2026年,甘孜州将在每县(市)培育1到2个有机品牌,全州集中做强5到10个有机品牌,有机认证产品数量达到100个以上,有机产品认证经营主体覆盖全州18个县(市),全域有机得以实现,有机产业得到全面发展。  布局“全域有机”,一年来,甘孜州在优势资源保护、品牌培育、示范基地建设等关键处“落子”,“有机之州”呼之欲出。近日,道孚县鲜水河畔的农田里,青稞丰收在望。近年来,道孚县将黑青稞、高原莴笋等高原绿色、有机农产品汇集成了“牧耘耕”有机品牌,目前,“牧耘耕”品牌已提交多种产品的有机认证资料。 洛绒尼玛 摄“普查抢救”保品种  8月10日,一场特殊的“牦牛选美比赛”在白玉县阿察镇日通坝草原举行,46头牦牛披红挂彩、神采奕奕地登场。  “我们的第一个考量标准就是体重。”白玉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冷安书告诉记者,对体重相同的个体,就依据体高、胸围等数据来综合判定优劣。经过角逐,来自安孜乡麻绒村的40号牦牛,以1080斤的体重,斩获了一等奖。  与此同时,几公里外,一座能容纳1200头牦牛的“昌台牦牛核心场”正在建设,未来,牦牛选美大赛的冠军也将“落户”于此。冷安书说:“我们将把选美比赛中胜出的,最纯种、最优质的‘昌台牦牛’集中在这里饲养,进行保种繁育。”  “昌台牦牛”是白玉县特色优势资源,在2016年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现场鉴定。“昌台牦牛”抗病力强,对高海拔低氧、高寒、饲草供给不平衡的恶劣环境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是高原地区宝贵的畜种遗传资源。  “我们全县牦牛存栏有20万头,但除了必须接种的疫苗外,一年的药品消耗不到20万元,平均下来,一头牛一年不到一块钱,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冷安书说,这是白玉县打造有机畜禽产品的优势条件。  不过,近年来,农牧民原始的放养方式导致部分“昌台牦牛”近亲繁殖,出现品种退化的风险。“建立良繁体系,就是为了‘抢救’这一优质品种。”据介绍,除了“核心场”外,该县规划的良繁体系还包括一个精子库,建成后可对全州家养牦牛的改良复壮提供帮助。  在甘孜州,像这样优质的地方品种还有很多,保护这些原生资源,是打造“有机之州”的先决条件。为此,甘孜州正有序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目前,已挖掘出得荣树椒、巴塘甲着小麦等特色农作物资源6个;摸清了原有10个国家畜禽资源品种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还成功挖掘了玛格绵羊、勒通绵羊、亚丁牦牛等新畜禽遗传资源3个。“内外兼修”育品牌  近日,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肖启银在“甘孜州有机农业发展协会”的微信群里分享了一个关于“二品一标”认证的课件,以帮助相关企业熟悉流程。  “‘二品一标’是以国家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主要类型的农产品认证登记体系。”肖启银告诉记者,获得这一认证,是打造绿色有机品牌的入门条件。  甘孜的高原特色农牧资源,在打造有机产品上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很多企业对认证的价值认知不够,对认证流程也不熟悉。帮助企业建立“有机意识”,协助其申报认证“二品一标”,是创建“有机之州”的“内修”。2023年,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牵头组建了“甘孜州有机农牧业发展协会”,肖启银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协会会长,“目前,全州42家企事业单位、80余名个人已经加入我们协会,我们会持续在有机认证上为他们提供帮助。”  成立有机区域公共品牌,让市场和消费者认识、认可甘孜有机产品的价值,则是打造“有机之州”的“外修”。  在七月初的西博会上,以“圣洁甘孜”区域公共品牌为统揽,来自甘孜州的牦牛肉、蜂蜜、青稞、果蔬、菌类等绿色有机产品现场“揽金”近2000万元。近年来,“圣洁甘孜”还走进了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大型推介活动,在广州、珠海、成都等城市设立了特色专柜。  截至目前,甘孜全州有机产品获证企业已有61家,绿色食品证书已有54张,地理标志农产品已达到14个。“圣洁甘孜”区域公共品牌入选全省100个精品培育品牌。“点面结合“创示范  8月15日,在九龙县野生食用菌基地内,工人们在零下22摄氏度的冻库中打包虎掌菌。“我们这一批出口韩国的虎掌菌有14吨,另外还有400公斤的松茸马上要出口日本。”九龙县祥海野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强说,有机认证是野生菌出口海外的“通行证”之一,“我们很多客户都要求产品必须通过有机认证。”  野生菌类出口海外,不仅提高了甘孜州有机产品的美誉度,还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我们的虎掌菌,最高能卖到15美元一斤。”王海强说,野生采集类的有机产品,附加值高,海外市场广阔,是甘孜州有机体系的“塔尖产品”。  打造这类“塔尖产品”,能有效带动有机产业发展。3月,以收购、储存、销售野生采集类产品为主的九龙县野生食用菌基地,被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用“塔尖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广阔市场,吸引企业加入“有机行列”,是从“点”上带动有机体系的建设,要让参与面更广、让产业链延展得更长,还必须从“面”上入手。  今年5月,乡城县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全州第一个获得该资格的县(市),“乡城是甘孜州最早发展有机产业的地区之一,全国第一张有机苹果醋认证证书就诞生在乡城。”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强说,“目前乡城保持有机认证企业5家,认证产品包含苹果、蓝莓、黄桃、松茸、马铃薯、樱桃等6个,认证总面积超15000亩,有机松茸年出口额超千万元,有机蓝莓、有机苹果远销浙江等地。”  乡城县配套出台了《乡城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7年)》,从有机粮油、有机畜禽产品、有机水果、有机食用菌、有机中藏药材等产业入手,明确了上述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还单列了加工、物流以及有机乡村旅游方面的布局。  乡城县的相关经验,正在带动更多地区参与示范创建工作,目前,泸定、九龙、甘孜正在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康定市、九龙县、雅江县、理塘县、新龙县等正在开展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的前期工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28
(张琴)8月23日,“圣洁甘孜·走进澳门”招商引资推介会暨川行天下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在澳门举办。澳门中联办、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澳门贸促局、海协会驻澳门办事处、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旅游业议会、澳门旅游商会、南光集团等100余家澳门有关部门、商协会及企业,20余家媒体参加推介活动。推介活动现场展示的甘孜州农特产品推介会上设置了甘孜州农特产品区,展示了10余家企业的酒、肉、茶、菌、果、蔬、水、药、粮、油等10大类精选农特产品,吸引了不少客商咨询,进一步提高了甘孜“有机之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25
(记者  杨琦  文/图)“这是沃土5号,亩产达10000斤以上;这是甘孜紫皮马铃薯,亩产量也突破了6000斤。”8月23日至25日,甘孜州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暨“有机之州·乡村振兴”现场会,与会人员在甘孜县万亩有机马铃薯生产基地参观考察时,基地相关负责人鄢昌林介绍道。甘孜县万亩有机马铃薯生产基地在甘孜县拖坝乡马铃薯高产高标准有机示范种植基地,记者看到马铃薯花开正艳,长势喜人。该基地始建于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龙头企业甘孜县恒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分红”的方式,按照“高原马铃薯有机栽培技术规程、高产栽培及绿色防控”等技术规程,建成有机马铃薯种植基地1万亩,是甘孜州构建川西北马铃薯重要供应基地的良种繁育基地。据悉,甘孜县万亩有机马铃薯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基地4150亩,配套建成2000m³的气调库1座。目前,种植马铃薯品种主要有甘孜紫皮马铃薯、希森6号、沃土5号、黄心226等,并通过“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和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升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目前,基地已取得马铃薯有机产品转换证书1个(预计今年10月下旬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认证面积2442.45亩,认证产量4884.94吨。通过基地示范带动甘孜县种植马铃薯2.38万亩,预计今年产值可达5800余万元,将惠及全县16个乡镇。甘孜紫皮马铃薯记者了解到,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推动“企业做基地,百姓增收益”,采取“流转土地+务工”等形式与农户进行利益联结。仅2022年,基地就支付土地流转费就达200余万元,就地聘请村民务工达130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达170余万元,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了产业发展根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加强有机马铃薯基地全程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全县有机马铃薯加快发展。”鄢昌林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2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