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丹 特约通讯员 叶强平  “这个理塘蜂蜜水,非常适合夏天喝,真真切切看得到蜂蜜,而且味道超赞。”近日,“潮从钱塘起,鹤自理塘来”塘塘合作消费帮扶专场推介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的金沙湖畔举行。在钱塘区塘塘真甄体验馆,钱塘市民小夏品尝了蜂蜜水后忍不住点赞。  本次活动是今年塘塘合作下的第三场消费帮扶专场活动,继进机关、进高校后,本场帮扶瞄准了热闹非凡的钱塘夜经济,以科技助力消费帮扶为主线。活动现场,处处是塘塘“候鸟”专家们忙碌的身影。  忻皓是杭州市科协乡村振兴学会联合体秘书长,也是首批塘塘“候鸟”专家之一。本次推介会主持过程中,忻皓还不时地提到了科技赋能下的理塘产品。活动现场,他打开了一瓶“塘塘真甄”消费帮扶产品——蜂蜜水。这款蜂蜜水经过专家们的科技赋能后,可以清晰地看到利用气压原理的高原蜂蜜缓缓流下,与矿泉水交融后形成一杯清凉解渴的柠檬蜂蜜水。这款具有高原特色、真材实料的产品,得到了现场市民朋友的交口称赞。  沈立荣是杭州市食品营养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也是中国蜂产品协会特聘的技术专家。在活动现场,他从“健康饮食预防疾病”的角度介绍了理塘的农特产品,如高蛋白的牦牛肉干、高纤维高饱腹感的青稞、富含生物酶和葡萄糖的蜂蜜等,这些产品符合当代年轻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沈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现场驻足的市民朋友们被其中蕴含科学的理论所吸引,身后展销理塘农特产品的塘塘真甄体验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购买者。  作为“天空之城”,理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更好地助力当地发展,是塘塘“候鸟”专家们研究的课题。当晚,塘塘“候鸟”专家、杭州耕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戚卫清介绍了理塘精品研学线路。该线路通过科学的规划,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独特藏式文化+民族团结一家亲”为特色,包括六大旅游主题线,是“塘塘合作”携手打造的旅游名片。专家的介绍幽默风趣,内容生动、丰富,激发了大家对理塘的向往之情。  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执行院长、杭州市区域协作发展促进会执行秘书长蒋海军,长期负责塘塘农特产品的营销,在塘塘两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钱塘驻理塘工作队的指导下,建立运营了杭甘结对以来的首家消费帮扶实体——塘塘真甄乡村振兴店,为使优质的农文旅产品能够跨越山海,经常往返两地,利用建立的线上线下网络,开展消费合作。在这次活动中,仅仅两天,蜂蜜水一项就推广销售5000箱。  据了解,2022年以来,为了更好地用科技赋能对口支援,助推理塘当地的发展,钱塘驻理塘工作队会同杭州市科协,在理塘县委组织部的关心下,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成立塘塘“候鸟”专家工作服务中心,聘请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为塘塘“候鸟”专家,设立塘塘科技帮扶基地、“候鸟”专家工作室等,指导企业解决产品开发、深加工、推广销售等方面的难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此次塘塘合作消费帮扶专场推介活动,塘塘“候鸟”专家们充分展现了他们在科技赋能、传统产品发展和旅游推广方面的才华和专业知识。他们的工作不仅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更是在对口支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的推介活动将继续推动塘塘两地的消费帮扶事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郑燕 特约通讯员 叶强平) 近日,甘孜州藏医院联合理塘县藏医院走进理塘县格聂镇,开展中藏医强基层“百千万”医疗服务行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服务。  义诊当天一大早,藏医院的专家们在格聂镇干部周转房院坝临时设置了“诊室”,前来就诊咨询的村民络绎不绝,医生耐心地为每一位前来问询就诊的群众讲解常见病、多发病及关节病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村民们零距离面对面向医生咨询,在就医健康和保健方面得到很大帮助。  “今天医生们来义诊,免费给大家看病、针灸、拔火罐,关节炎、肩周炎等常期困扰我的疾病都得到了较好的检查和治疗,使我的病痛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刚治疗完的喇嘛垭村民扎西泽仁高兴地说。村民阿多说:“州藏医院医生还通过DRX光机对我的腰椎间盘突出拍片后,建议我进行复查治疗。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安排的这次中藏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医疗服务,让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这么好的医疗服务,免去了来回看病就医的折腾。”  此次活动共为格聂镇80余名患者开展了义务就诊,切实将健康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23
(叶强平 记者 杨琦)“嘘!嘘!嘘……”8月13日一早,甘孜州理塘县奔戈乡托仁村牧民洛绒泽仁赶着400多头牦牛前往牧场深处。回望以前的沙化地变成现在的绿洲,洛绒泽仁养牛的信心也更足了。他的信心,来源于理塘县6年让7万余亩沙化地披绿装变花海。治理后的沙化地长出绿草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多米,年平均气温仅为3℃,冬季漫长,日照量大,大风、干旱等气候频繁,加之鼠害,导致草地沙化日益严重。作为全县养殖大户的洛绒泽仁,深知草就是牧民养牦牛的命根子。就在前几年,看着曾经的草场不断沙化,他的担忧也越来越重。2019年,作为四川省沙化监测区的托仁村,纳入了沙化治理项目,这让100多户像洛绒泽仁一样的牧民看到了希望。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高海拔地区沙化治理的理塘县林草部门,针对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形成并推广了挡沙墙设置、客土措施、沙障设置、植灌种草、围栏封育五大成熟技术。“我们筛选了燕麦、披碱草、高山柳、沙棘等一批适宜川西北高寒沙地的治沙草种和树种,并利用县级骨干苗圃进行沙生植物繁育和试验,为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技术员杨明勇介绍道。牧民参与沙化地治理作为示范工程项目,牧民们通过劳务的方式参与到沙化治理工程中,给洛绒泽仁等牧民带来约320万元的劳务收入,极大地调动群众生态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牧民通过亲身参与沙化治理工程,起到了普及沙化防治知识的作用,当地牧民对沙化治理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有了直观认识,治沙热情很高。”托仁村党支部书记鲁昂说,通过落实治理区管护人员并签订了管护合同,严格控制牲畜践踏和人为干扰,切实保障植被稳定恢复的环境。托仁村治理后的15400亩沙化土地,经过3年的管护期,经测算,每公顷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4.65吨,平均每公顷年蓄水量可提高20.85吨,每年能够减少泥沙流失约10540吨,每年能够增加蓄水约47260吨。为当地构建起沙地植被生态系统,扭转了沙化趋势,推动了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同时,国道227沿线,处于金沙江流域大香格里拉国际精品旅游区和环亚丁两小时旅游圈区域内的核心枢纽,交通便利的濯桑乡汉戈村,过去由于全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扶贫建设盲点多、返贫发生率高等致贫因素,导致汉戈村农牧民群众的脱贫步伐显得沉重而艰难。2017年开始,理塘县把旅游融入生态修复中,实施旅游扶贫新村建设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将汉戈村800亩沙化地新建成鲜花带,配套建设旅客接待中心,“古道驿站,牧民天堂”牧区生活体验区、锅庄广场、特色帐篷酒店等旅游项目。游客在藏巴拉花海骑马赏花“藏巴拉花海景区以花卉和星空为主,是高山间的桃源,是集农业观光、果蔬采摘、露营、花海、骑马、射箭等娱乐活动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复合型景区,2021年成功评为国家级AAAA级景区。”毕业于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的汉戈村委会副主任降曲西介绍到。50多岁的村民丁巴尼玛,在花海从事种植和管理,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他感到欣慰的是,工作轻松又在家门口。围绕“农居变旅居、家居变客栈”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周边农牧民群众从事旅游服务。创办旅游服务实体10余个,辐射带动片区6个乡镇农特产品销售,开展专题旅游服务培训1000余次,培养本地季节性解说50人。通过景区平台带动固定就业100余人,季节性就业1.2万人次。据汉戈村党支部书记泽仁嘎嘎介绍,通过藏巴拉花海景区建设与精准扶贫旅游产业的科学结合,汉戈村不但早已摆脱贫困,还成为了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天府旅游名村,带动周边农牧民群众每人实现旅游增收3500元。“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沙化治理新模式,6年来累计实施防沙治沙工程73049.6亩,实现了治理区由原植被盖度不足10%提高到植被盖度80%以上。理塘县第六次与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比较,沙化总面积减少了11206.23公顷。”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杨志华告诉记者。(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15
(记者  杨琦)8月11日下午,随着发令笛声鸣响,金马草原·自行车天路挑战赛激情开赛,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自行车骑手在色达县共赴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盛宴,享受骑行带来的快乐,共同感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独特魅力。自行车天路挑战赛骑行中此次草原自行车天路挑战赛从色达县城格萨尔艺术中心出发,途经金马广场、色拉桥、下修它村到年龙山腰处折返,终点设置在扎青塘草原,全程约56公里。一辆辆风驰电掣的自行车加速前进,选手们激情昂扬、活力四射地在赛道上追风逐电、挑战自我。整个赛程不仅沿途欣赏绝美风光,还能感受绚丽多彩的色达民俗文化,同时在整洁干净的赛道上,看美丽乡村焕发新颜,真切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喜人变化。“色达真的很美,在这个盛夏时节很凉快,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参赛选手田美英因为比赛提前两天到达色达,她告诉记者,国道317线一路美景,给了留下了不一样的感觉。在色达,有着不一样的骑行体验,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也十分有趣。比赛分别设置男子组和女子组,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成都的邵俊旗以1小时26分23秒的成绩获得男子组第一名;来自湖南的李思以1小时40分钟51秒的成绩获得女子组第一名。“以往没有来过国道317线,此次挑战赛,饱览了沿途美景,也感受到色达人民的热情好客。此次自行车天路挑战赛赛道优良、赛事完美,希望该赛事今后继续办下去、越办越好,我会再来参赛,也会希望更多的骑手参加这项赛事,来色达领略绝美风景、感受瑰丽人文。”邵俊旗表示。据了解,色达县举办金马草原自行车天路挑战赛,旨在推广和普及户外运动,宣传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绚丽多彩的色达文化,展现色达儿女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精神面貌。“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总结此次办赛经验,结合‘G317高原丝路文化走廊’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促进‘体育+文旅’多态融合发展,打响色达特有的文旅名片,助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色达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14
(记者 杨琦)8月12日,“丹巴有风·清凉一夏”纳凉音乐嘉年华活动在丹巴县党岭盛大开幕,为现场游客和群众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盛宴。此次活动是丹巴县创新以“春赏花-夏纳凉-秋选美-冬沐阳”全域全季为主线进行的旅游营销纳凉季系列活动。丹巴纳凉音乐嘉年华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开幕式上,中共丹巴县委书记黄杰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是现代音乐嘉年华与传统民俗活动相结合的一场文化盛宴,旨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塑造“醉美丹巴”旅游形象。丹巴籍青年女歌手丹巴旺姆,向到场的嘉宾及社会各界游客发布了丹巴特色IP形象——丹巴土拨鼠乐队。与此同时,以传统丹巴山歌为基调,重新整理编曲的丹巴主题曲《丹巴之恋》也在开幕式中同步发布。依托夏季丹巴凉爽宜人的气候特点,开幕式上丹巴啦啦调传承人在帝向广大游客推介“丹巴有风·清凉一夏”纳凉精品旅游线路。活动现场活动在非遗表演《格萨尔藏戏》中拉开帷幕,本次纳凉音乐嘉年华以“丹巴人唱丹巴人的歌”为核心,特邀阿兰·达瓦卓玛、在帝、洛桑邓珠、兰卡措、丹巴旺姆、拥忠初等丹巴籍本土艺人以及六月乐队、泡泡糖组合、夏至乐队等乐队组合把丹巴传统音乐与现代潮流音乐相结合,共同打造了一场“潮流音乐会与传统民俗耍坝子”的嘉年华。近五个多小时的演出,三十多个精心编排的视听节目轮番登场,现场观众时而高举双手随着音乐的节拍弹跳,时而随着音乐嗨唱,舞台上,音符律动、唱跳狂嗨; 舞台下,尖叫不断,激情四射,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盛宴。现场发布的丹巴土拨鼠乐队IP,以其呆萌的身形,飒爽的神态,充满朋克感的造型设计,惹人喜爱,引得活动现场的游客们纷纷参与打卡拍照。整场活动以音乐嘉年华舞台为核心区域,以创意文创集市作为互动区域,搭配热气球、打卡点位、天幕露营等进行氛围烘托,让整场活动在保留传统民俗及文化的基础上,增添了现代潮流元素,不仅让整场活动更具看点,更让活动更具文化意义。(丹巴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14
(记者 杨琦)8月10日,“福地色达·金马之邀”游牧文化旅游季系列文化活动在甘孜州色达县扎青塘草原开幕。开幕式现场(陈科 摄)开幕式文艺演出,在热情洋溢的《美丽中国》中拉开序幕,演出由红色色达、游牧色达、文化色达、福地色达和幸福家园五个篇章组成,特邀AUN、兰卡初、318组合、四郎贡布等藏族实力派歌手助阵,文艺节目精彩纷呈。在欢乐的舞步和幸福的旋律中,色达儿女将诚挚的祝福献给伟大的党和亲爱的祖国。“太精彩了,没想到此次色达之行还有这样的惊喜体验。”来自浙江湖州的李先生对充满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以及大饱口福的草原美食节等活动让他大呼过瘾,不停地拍照录像,他表示回湖州后要分享给亲朋好友看,让更多的人认识色达、前来色达。据悉,“福地色达·金马之邀”游牧文化旅游季系列文化活动从8月10日持续至8月12日,为期3天的活动中,色达县精心策划摄影展、文创设计大赛作品及色达特色非遗展示、民族团结广场舞锅庄决赛和藏戏展演、草原美食节和惠民商贸节、探秘色达·五色海自行车天路挑战、金马之邀赛马会、游牧文化旅游季招商推介会和宣传推介会等7大系列活动,为游客和市民奉献一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文旅盛宴。开幕式前,色达县举行了《时光代理人》开机仪式;当天下午还进行了色达县椒江希望学校竣工揭牌仪式、千人锅庄大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11
(记者 杨琦)8月10日,2023年“盛德白玉·草原最牛”乡村民俗文体活动开幕式在白玉县阿察镇日通坝草原上举行,当地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策马奔腾、载歌载舞,和游客们共襄夏日金沙林海草原盛会。当地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策马奔腾开幕式文艺节目表演中,由阿察镇100余名学生带来舞蹈《欢庆》和白玉传统服饰表演,引得现场阵阵欢呼。歌曲联唱《塞外江南是我家》《康巴白玉》等节奏明快的歌曲和特色锅庄表演《白玉锅庄》以及舞蹈《欢腾的草原》、《白玉县舞》等精彩的文艺节目相继出场,也让游客们大饱眼福,纷纷点赞。此次活动将从8月10日持续到8月12日,除了精彩纷呈的良驹竞赛,还有充满挑战的云端跑步、独具特色的牦牛选美、热情洋溢的锅庄舞蹈,琳琅满目的白玉文旅农产品展等,活动将全面展示白玉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歌舞表演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牦牛选美”,评委们主要依据牦牛的头、角、颈、躯干、五官、四肢、尾巴等外貌标准,以及产奶、产肉、繁殖、抗逆性等性能标准来进行评选。“听说这次的活动不仅有赛马,还有有牦牛选美比赛,真是稀奇,我和家人这次专门过来看看,能感受到这样传统的民俗文体活动,感觉不虚此行。” 来自成都的游客郭智馨激动地说。 开幕式现场白玉县是川藏中线的重要节点,县内有最具特色的高原“黑珍珠”——白玉黑山羊、有最高海拔产出的“软黄金”——白玉藏菊、有最为独有的畜种“基因库”——昌台牦牛、有最惠民生的传统“古秘方”——白玉藏医药,还有锅庄、手指舞、弦子等文化交相辉映,深受游客的喜爱和推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11
(记者 杨琦 文/图)“现场编织中国结,当场就有订单,花椒刚上线,就有人下单,感谢金东‘亲人’千里送技能,现在我不仅能编织中国结,还学会了直播带货,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近日,在全国第三届“乡村振兴·智创未来”巾帼共兴创业创新丹巴分赛区上,参赛选手甲居镇绣娘刘丽凤告诉记者。跨越千里,山海情深。2021年6月,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对口支援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两年多来,“金丹”携手“一家亲”,千里送“技”促增收,让丹巴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丹巴绣娘现场直播带货中国结、家乡土特产一根红绳,编出村民“致富结”“丹巴地处高山峡谷,农村赋闲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少,如何盘活农村闲散劳动力成了促进农户增收的破题关键。” 金东区挂职丹巴县委常委、副县长叶悠霞告诉记者,“入驻丹巴以来,我们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当地村民心灵手巧,有传统的绣花技艺,希望将金东中国结编织技艺引入丹巴,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在金东区的关心指导下,丹巴县妇联和金东区妇联联合建设“浙江金东—四川丹巴巾帼共兴工坊”。2022年10月,金东区组织有中国结手工编织技能、有直播营销经验的教师,组成优质讲师团,跨越2100公里来到丹巴,举办了首期“金东—丹巴中国结来料加工培训班”。为期5天的技能培训里,丹巴县30名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带动能力强的女性参加了培训,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学员们掌握了中国结的编织技艺。2022年11月16日,编织技艺优秀的6名女性到金华市金东区开展集训,筹备参加“数智赋能创享未来”巾帼创·助农直播创业大赛。11月25日,在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中心,第二届“数智赋能创享未来”巾帼创·助农直播创业全国总决赛中,丹巴参赛的6名选手有3名进入20强,分别取得1个优秀奖、2个先锋奖的好成绩。“没想到能获得全国大奖,非常开心!特别感谢金东对口支援工作队的帮扶,让我学到了技能。回到家乡后,我会让更多的姐妹掌握这门技能,带动她们增加收入。”获得优秀奖的丹巴县章谷镇水子一村村民楼姆表示。在今年举办的第二期“金东—丹巴中国结来料加工培训班”上,去年首期培训班结业的12名优秀绣娘已担任老师。通过乡镇轮训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目前,全县已培训绣娘超3000人次。来料加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来料加工产业逐渐覆盖到全县农村。不到一年时间,丹巴县完成20多万个中国结的编制,实现来料加工业产值100多万元。“今天又接收了10万个中国结,支付工资6万元。有了中国结编织技能,绣娘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目前,一批新的订单已经发货。” 在全国第三届“乡村振兴·智创未来”巾帼共兴创业创新丹巴分赛区大赛上,中国结厂家代表义乌彩绳工艺品公司总经理蒋洪卫告诉记者。参加全国第二届巾帼创·助农直播创业大赛的6名丹巴选手直播带货,“山货”飞出大山沟“有编织技艺,更要有直播技能。这样编织的中国结才能由当地绣娘们通过直播自行销售,还能够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宣传推介当地文化旅游资源。”金东区驻丹巴工作分队相关负责人表示。7月4日,在金东区驻丹巴工作分队支持下,来自浙江省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巾帼云创联盟、义乌市酷摇科技等单位的高校老师、企业家、大学生10余人组成巾帼帮帮团工作队,在丹巴县全域开展“来料加工中国结编织+直播技能培训”。近一个月来,巾帼帮帮团工作队通过专人驻镇、集中培训、走村入户、单个教学等方式,培训丹巴当地绣娘1100余人次,送教上门600余户,编辑发布短视频400余条,浏览量突破50余万人次。在全国第三届“乡村振兴·智创未来”巾帼共兴创业创新丹巴分赛区大赛上,通过培训,来自丹巴县12个乡镇的100名绣娘现场展示技能风采。此次大赛,选手们在“川府农博”电商平台开展直播,现场带货中国结、“美人脆”苹果、“一镇一品”特色产品,开展文旅推介。“亲们,我是来自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绣娘,这是我编的中国结,挂在家里,是不是很喜庆!同时,这里还有我家乡的‘美人脆’苹果,品质非常好……”直播现场,绣娘李友林架着手机直播,2个小时的直播,让她收获了网友50万个点赞。丹巴绣娘李友林现场直播带货中国结和家乡“山货”比赛现场,选手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各显神通”展开激烈角逐。直播开赛仅40分钟时,大赛直播人气值就达37万,截至当天上午12时,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总观看人次超102万,点赞数达895.21万次,产生交易额12.56万元,订单数量达2596单。丹巴独特的气候优势、区位优势,孕育了丰富的农特产品,如土豆、苹果、花椒等。“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我们有了直播技能,家乡的这些‘山货’将飞出大山沟,未来的日子也会像这中国结一样红火。”谈到直播带货,刘丽凤信心满怀。“下一步,我们将实施‘十百千’工程,即培养十支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和十个直播+来料加工产业基地,培养百名乡村网络主播,培养千名中国结编织绣娘,让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开创全面推进丹巴乡村振兴新局面。”叶悠霞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07
(记者 宁蕖)7月15日,在甘孜州色达县一片草场,色达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李健和同事正仔细查看牧草长势。有关牧草长势的视频传到500多公里外的成都,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刘刚点开微信仔细查看。双方围绕牧草长势情况交流讨论。  色达是纯牧业县,牦牛养殖是传统产业。目前,色达牦牛存栏量25万头。但受高海拔地区地理气候影响,冬春时节缺草。包括色达在内,四川甘孜州、阿坝州等牦牛主产区,散养牦牛长期受困于夏饱、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牦牛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要使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就必须打破这一循环。人工种植牧草,补齐冬春草料缺口,是打破这一循环的关键之举。省草科院联合色达县,在3900米以上的高海拔草场不断尝试“与鼠争地”、规模化种植牧草、选育“超级牧草”等。几年来,当地实现“鼠口夺地”数万亩,规模化种植优质牧草5万余亩,还初步培育出适应高海拔牧区、种一年可管近十年的“超级牧草”。  近日,记者走进色达县牦牛现代产业园区,探寻“超级牧草”的“养成密码”。色达县万亩饲草基地。洛绒尼玛 摄争地 “人鼠大战”赢得近5万亩基地  在通往色达县牦牛现代产业园区的路上,不时有几只高原鼠兔从车前窜过。“已经越来越少了。”李健指着不远处告诉记者,“以前这片地全是鼠荒地,一刮大风,漫天都是风沙。”  鼠害,一直是制约色达县牧业发展的瓶颈。高原鼠兔到处打洞,掘土造丘覆盖植被、啃食植被根系,影响植被出苗和生长,严重者,造成土地沙化,形成寸草不生的鼠荒地。据不完全统计,色达可利用天然草地中,75%左右的草地存在鼠害,12个纯牧业乡镇均未能幸免。  要想人工种植牧草,首先要从高原鼠兔“口中”夺回土地。  高原上的“人鼠大战”从上个世纪就拉开帷幕。那时,人们通过利用化学药品、生物毒剂、老鼠夹、引进天敌等方式控鼠。但无数实践表明,如果鼠害当年防治效果达不到90%,最多3年后,鼠害就会恢复到原来的危害水平。  怎样遏制鼠害复发?2018年,色达县与省草科院签订“草牧业科技助推色达县现代畜牧业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牧草产业培育、草原鼠害防控等领域进行科技合作。  经过研究论证,人工种植牧草,能填补天然草场牧草不足的缺口,还能有效遏制鼠害复发,治理土地沙化。刘刚说:“茂盛的植被降低了高原鼠兔活动空间,如果再配合其他措施控鼠,就可有效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实现天然草原有鼠无害目标。”  土地有了,牧草由谁来种?2019年,色达县启动牦牛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引入甘孜州天珍传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入驻。天珍传奇副总经理罗君柯介绍,平原地区种牧草,土地流转费每亩约600元。但利用鼠荒地种草,土地流转费每亩只要40元。“选择在色达种牧草,租金划算,销路不愁。”  截至目前,在天珍传奇等龙头企业带动下,色达已建成近5万亩人工牧草基地。选种 “超级牧草”脱颖而出  开展牧草种植时,天珍传奇最初选择的是燕麦草。罗君柯说:“燕麦草耐贫瘠,抗寒抗旱,适合在高原地区种植。”  但随着牧草种植的大面积开展,新的问题出现了。李健说:“燕麦草是一年生草种,每年都需要种植,管理成本较高,难以吸引更多企业参与。”  2020年,省草科院优选了9个草品种(系)在色达试种。经过连续3年试种观测,一种植株高大、生长速度快的“超级牧草”脱颖而出。这就是“川西虉(yi)草”。  “川西虉草本来是一种应用于退化湿地和草地修复的草,在各类土壤均能生长,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耐涝、耐盐碱等优良特性。”刘刚说,试种发现,这种草不仅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很适合用作高原牧草。  “这种草长成后,高的能达到两米多,平均亩产是燕麦草的两倍。”李健兴奋地说,“这种草是多年生的,建植成功后,可持续利用近10年,经济价值非常高。”扩种 等待接受凛冬的考验  距万亩饲草基地不远处,一大片郁郁葱葱的川西虉草铺展在大地上。走近一看,这些川西虉草已有半人多高,根茎粗壮,挂着紫色的草穗。  几年小规模试种,围绕川西虉草这一品种,2023年,省草科院和色达县共建1200亩川西虉草基地,开始了更大规模试验示范。  川西虉草在色达县生根后,刘刚一直密切关注着这种“超级牧草”的长势,“如果试种成功,可显著提高牧草产量,有利于实现牧草产业化生产,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长江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推进生态效益型的草地畜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色达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极端低温达零下30摄氏度,这种牧草如果能在色达试种成功,就可在理塘、石渠等高海拔区域推广,也可向红原、若尔盖等纯牧区县推广应用。”李健说。  憧憬的同时,刘刚和李健也有着不同的忧虑。刘刚的“忧”在整个川西虉草产业的发展——因为缺乏原种基地和良种扩繁基地,目前川西虉草草种供给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制约了川西虉草产业发展。李健“忧”的是规模化种植后,川西虉草的越冬情况,“目前川西虉草长势不错,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度过这个冬天。如果能顺利越冬,规模化种植就成功了,色达牦牛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就更有保障了。”  放眼望去,一片“超级牧草”正拔节生长。“只要经受住高原凛冽冬季的考验,色达乃至整个甘孜州、阿坝州,牦牛产业就能再上新台阶。”刘刚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04
(唐爽 龙廷素 记者 严易程 文/图)8月2日,四川省第三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理县赛区暨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敬老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在阿坝州理县法治广场举行。活动旨在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激发优秀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展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激发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活力,倡导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活动上,桃坪镇带来的舞蹈《贝贝苏拉》呈现出一幅丰收的热闹景象;古尔沟镇带来的情景剧《新时代的古尔沟》把古尔沟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下孟乡带来的舞蹈《嘉绒古堡的幸福时光》让人感受到嘉绒藏族现在的幸福生活.......“今天的活动很有意义,激发了我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发扬的热情,也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当地群众对当天的表演赞不绝口。与此同时,以“敬老助老”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也在现场热烈开展,有为老人义务理发的志愿者,有为老人义务按摩的志愿者,也有开展义诊宣传健康知识的志愿者。来自朴头镇朴头村的67岁老人宋尔基是现场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他与一众志愿者顶着烈日整理桌椅板凳,为活动做准备。“作为一名老党员,能够继续为这个社会发挥一点余热,我十分开心。”宋尔基说。据了解,本次活动以“四川‘乡’当潮 文明实践敬老助残志愿服务”为主题,以乡村为大背景、以文化为主旋律、以群众为主角色,采取“线上展演+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理县11个乡镇参赛队伍同台竞演,展现各自魅力,为理县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能量。接下来,理县将继续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思想引领文化赋能,为高质量建成“一廊两区三地四片五县”贡献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03
(降初泽郎 杨德鑫 记者 杨琦)丹巴是川西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有着清新脱俗的韵味。今年入夏以来,丹巴县凭借清爽宜人的气候和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凉”资源带来了旅游“热”效益。避暑纳凉,丹巴游人如织据统计,1-7月,累计来丹巴游客达191.4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0639亿元,门票收入490.4829万元,同比增长90.24%、90.24%、282.6%。7月当月,来丹巴的游客已达6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655亿元,门票收入225.497万元,同比增长91.7%、91.7%、259.63%。做好山水文章 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业丹巴县处于低海拔河谷地带,平均海拔1950米,年均气温14.2度,夏季平均温度是22.4℃,森林覆盖率高达57.28%,空气质量、地表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恰到好处的高度、温度、湿度,让丹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造就了这片文旅康养胜地。丹巴甲居藏寨近年来,丹巴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做好山水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全面提升丹巴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文旅产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山水林湖草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自然观光、温泉体验、研学教育、红色教育和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党岭—莫斯卡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党岭—莫斯卡及周边旅游产业,形成区域联动,全域发展,带动当地及周边经济发展。“丹巴的景色太美了,民风也很淳朴,尤其是气候很清爽,一点也不觉得闷热,我觉得超级舒服!”来自成都的游客付女士在丹巴感受到了难得的凉爽。游客避暑纳凉 带动民宿“热”入夏以来,丹巴县甲居镇聂拉村的活动室坝子停满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车辆,而且一到夜晚,篝火晚会、文艺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就开展起来,让游客和本地群众欢聚一堂,热闹非凡。从2021年开始,聂拉村两委就开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合作发展模式,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的合资合作模式,整合各类资金500万余元,建成11栋特色木屋及1座电商直播间、咖啡厅、餐厅、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打造网红民宿村。秘境党岭,景色迷人“今年这个暑假,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我们村来避暑纳凉,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在‘旅游+’的助力下,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2.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余元,村民富了,村庄美了。”聂拉村第一书记严承瑶自豪地表示。“每到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我们丹巴避暑旅游,从7月15日到8月20日,我们家的民宿都被订满了。”宝生居民宿老板格绒一边忙着给游客办理入住手续一边说道。近年来,丹巴县通过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使之成为继承发扬丹巴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暑期档”期间,随着避暑客流量的急剧增加,县城、甲居藏寨、中路藏寨等景区酒店、民宿客房供不应求。提升服务质量 让游客宾至如归7月24日,丹巴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指导员李天琼警官收到一封澳大利亚游客陆寅 Lu Yin从微信上发给她的感谢信。信中,外籍游客对丹巴公安民警和丹巴外事部门工作人员在他到丹巴旅游突发疾病住院期间的热心、细心、暖心服务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您们的照顾和关怀使我在身体虚弱的时候感到宾至如归,您们的付出和努力令我备受感动”。公安交警护航旅游进入暑期档,来丹巴旅游平均每日车流量达到8000台(次)以上,面对剧增的客流、车流。丹巴县公安局结合工作实际,在辖区国省干道、县城主干线加强警力部署,并根据交通流量变化调整巡逻班次,增加巡逻密度,开启全员在岗暖心服务工作模式,让来丹游客行安全路、停放心车。另外,随着夏季旅游市场愈发火爆,共青团丹巴县委还组织开展“魅力丹巴·志愿同行”活动,每天组织5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甲居、中路、县城3个游客咨询点,为广大游客朋友提供旅游服务。截至目前,共计服务游客5000余人次。为切实保障来丹游客权益,宣传、文旅、市监、交通等部门对全县所有景区、餐饮、酒店、民宿、农家乐等商业主体进行多次明查暗访,重点对食品安全、从业资格、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责任进行再督促,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启“宠游客、护游客、暖游客”行动。当前,丹巴正举全县之力,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总基调,以独有的夏季“凉”资源禀赋,谋划文旅节庆活动。 8月12日“丹巴有风·清凉一夏”纳凉音乐嘉年华活动将在党岭盛大开幕,届时群星汇聚、非遗藏戏、原生态山歌、锅庄等表演将掀起一场独属于美人谷丹巴夏纳凉的旅游新浪潮。 (丹巴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艳秋 文/图  盛夏的川西高原,漫山遍野盛开的格桑花、酣畅飞舞的蒲公英、鲜艳丛生的狼毒花……繁花深处,道孚县铜佛山上独有一片“金黄”,7月28日,笔者顺着铜佛山环山公路一路蜿蜒向上,金灿灿的花丛逐渐映入眼帘,指示牌上赫然印着“道孚县高原黄花产业园”几个大字。高原黄花。  园区里,八九个身着本地服装的群众手挎白色帆布袋,弯腰掐着黄花花苞。掐花苞要趁早,为了赶时间,工人一把能掐10多个,手上握不住了才将花苞放入白色帆布袋里,装满一口袋后,再交给采摘负责人翁修。翁修一次提着多袋花苞,走向不远处的冷藏车,将新鲜采摘的花苞倒入筐里后,再整齐码上冷藏车。身处金黄花海,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哼几句山歌、互相打趣,笑声传遍整个园区。虽然烈日灼热,但产业工人们戴着防晒帽和防晒口罩,一遍遍重复着采摘动作,直到上午11点半,采摘工作才算结束,半天的采摘量达到了500斤。  “今天是我们工作的第10天,我们每天上午8点种上来摘花苞,下午拿去工业园区晾晒,一天可以挣120元,还是安逸!”道孚县鲜水镇亚勒加村村民仲呷翁姆边掐着花苞边说。  采摘结束,翁修驾驶载满花苞的冷藏车缓缓驶进道孚县工业园区,待车子停放妥当,他和两个村民一起将花苞筐卸下来,整个过程忙碌而又有序。  “花苞运下来先放到簸箕里面,再将簸箕放入蒸锅,蒸3至5分钟进行杀青,然后倒在筛子里晾晒。我们这边都是让花苞在太阳下晾晒自然风干,我一直在这里守着,晚上或者要下雨时我就把它们收进库房。”翁修一边调整蒸锅一边向笔者介绍,作为黄花菜产业园的采摘工作负责人,他从2020年项目投产起,就一直在这里上班,经过三年的养护期,他发现这里的黄花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气候,长势较好,一窝苗大概能出花苞100个左右。  黄花既可药用,又可食用,种植效益颇高。该产业园负责人单孜泽绒向笔者介绍,作为甘孜州唯一种植黄花的产业园区,这几年的试种已小有成效。道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国资公司也致力于将“高原黄花·忘忧道孚”这个品牌打出去,同时要将园区打造成道孚县县域旅游的地标性景点,实现“一花两吃”,以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带动道孚县经济发展、实现群众增收。  据了解,道孚县高原黄花产业园项目总投资为6200万元。产业园建设总面积2000亩,黄花种植面积1953亩,其中经济型黄花“金针早”1585.5亩去年采收3000斤,今年预计产量能达80万斤,产值将达480余万元;观赏型黄花“高山雪青”367.5亩,覆盖950亩喷灌系统;还有游客服务中心、山顶服务中心、观景台、停车场等附属配套设施。该项目的建设预计将发展一批集生态产业、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采摘园,以此带动全县休闲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01
(记者 宁蕖)7月21日,稻城县桑堆镇所冲村村级活动室,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三资、三务’屏上示”相关内容。“有了这个大屏幕,帮扶资金的情况一看就清楚了。”村民扎西说。  为当好乡村振兴“护航员”,稻城县纪委监委积极探索基层监督途径,打造“数字监督”平台,通过电视端和手机端,“透明化”展示镇村两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务”,资金、资产、资源“三资”,公示、公布、公告“三公”;此外,群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端进行监督投诉。“让留村群众和外出务工村民都可以实时参与监督,深化镇、村级小微权力监管。”稻城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以来,该县在桑堆、噶通2个乡镇率先设立“数字监督”平台示范试点,共计收到投诉件5件,做到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  接下来,稻城县纪委监委将在全县范围推广建立“数字监督”平台,进一步优化专栏展示,丰富监督类别,简化使用流程,切实提升群众使用体验感。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8
(记者 宁蕖)近日,“大地欢歌”2023年炉霍望果民俗文化活动在炉霍县中学开幕。在当地的藏语中,“望”的意思是土地,“果”的意思是转圈。“绕田间地头转圈”的“望果”活动,是炉霍等地农区居民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又称为丰收节。  2023年炉霍望果民俗文化活动以传统节庆为载体,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集中展示炉霍县文旅资源、生态产业和营商环境优势,让游客可以在炉霍看美景、品美食、逛展览、看演出,享用炉霍民俗文化风情“大餐”。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青藏高原首届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的节日”炉霍望果民俗圆桌访谈、炉霍县第一届青年创新创业发展交流会等三大活动,围绕青稞产业、民俗文化和创新创业三大课题,聚智聚力,共促炉霍高质量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8
(记者 宁蕖)7月,巴塘县中心绒乡贡伙村,一片广袤平整的农田中荡漾着金黄的麦浪。这一幕丰收盛景的“主角”,是一种名为“甲着”的珍贵小麦。  在巴塘县的部分地区,这种小麦曾经是藏族居民饮食的主要原料,常用于制作烙饼、突巴、老锅馍馍等。随着当地生产生活环境变化,该品种一度濒危。  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这种珍贵的小麦从农户家的一个罐子“出发”,5亩、15亩、150亩……逐步在田间“重获新生”,其巨大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潜力,也开始受到市场关注。一个让人兴奋的发现  2018年,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一份从甘孜州巴塘县寄来的小麦样本,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俊兴奋不已,“这是四川近几十年来搜集到的唯一一份四倍体地方品种!”  四倍体,意味着这种小麦有着和普通六倍体小麦不同的基因特性,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甲”在藏文中是100的意思,因为每穗有100粒种子,这种小麦被命名为“甲着”。2019年和2020年,李俊所在的科研团队分别在成都市郫都区和德阳广汉市种植“甲着”,观察其特点。  “表现着实惊艳。”李俊说,在成都平原多个地点种植的结果显示,“甲着”的种子均为软粒全粉质,容易加工,而且叶黄素含量是其他四倍体的2—3倍,黄酮含量是其他四倍体的2倍,“相对六倍体普通小麦就更有优势了。”  在国际上,科学家要专门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去获得出粉率高的软质四倍体小麦,“而巴塘的这个品种,是由当地磨粉工具和饮食习惯需求长期驯化而来的,开发利用价值巨大。”李俊对“甲着”十分看好。一份“自掏腰包”的执着  “甲着”在试验田内的优异表现“惊艳”了科研人员——消息反馈到巴塘县农牧农村与科技局,该局农技人员刘建华既兴奋,又有一丝担忧,“因为其传统种植区的农民集体易地搬迁,这个品种已经没有人种了。我们寄送的种子样本,都是从农户家里的一个破罐子中找到的。”  彼时正值小麦播种的季节,错过时间,搜集和繁育“甲着”种子的难度会更大。“申请项目和经费已经来不及了。”为了“抢救”这一珍贵的小麦品种,2020年,刘建华和同事走村入户,最终以“自掏腰包”的方式,又搜集到100公斤左右的“甲着”种子。  同年,巴塘县农科局租用了5亩土地,开始“甲着”繁殖。当年,这5亩土地就产出900多公斤“甲着”小麦。  这900多公斤小麦,成为“甲着”繁育的宝贵“火种”。2022年,利用这批种子,省农业科学院和巴塘县共建了15亩的“甲着资源苗圃”,当年又收获了3000多公斤“甲着”小麦。  2023年,四川甲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巴塘“甲着”进入了商业化开发阶段。在龙头公司的带领下,到2023年,巴塘县的“甲着”种植范围已经扩大到150亩,收获“甲着”小麦2万多公斤。一个前景无限的产业  “这2万多公斤小麦我们全部收购了,一半用于面粉、面条等相关产品的研发,一半为扩繁基地建设留种。”四川甲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蕾告诉记者,在繁育过程中,他们发现,“甲着”不仅营养价值高,还表现出了很高的“抗性”,“通俗来讲就是天然地少受病虫害,种植过程中不用施加农药。”  这样的特性,让“甲着”的种植过程可以更好地保持绿色、生态,其加工产品也有了更高的附加价值。彭蕾说,该公司经过市场考察和测算,将面粉产品初步定价为70元/公斤,“未来还会开发系列功能性食品。”  市场价值“看得见”,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得到提高。“通过保底收购、建立农合社等方式,公司初步计划种植规模为1万亩,按亩产200公斤计算,年产值至少近亿元。”彭蕾估算,按照目前种子繁育的速度,实现万亩规模至少需要3年时间,这也让公司有时间开发更为多样化的产品。  实验室里、田间地头、生产线上,巴塘县“甲着”小麦继续前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8
(记者 宁蕖)“很特别!不光看速度,还要看谁‘走’的姿态更优美。”7月17日,在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来马镇的丹霞小镇,作为“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的“走马”表演活动举行。  成都游客周先生是第一次领略“走马”的风采,“以前只知道草原赛马精彩,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看的马术表演。”看完表演,周先生还打算购买一些“走马”饰品,“回去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感受下这里的文化。”  随着文旅市场复苏和消费需求升级,甘孜州文旅部门注意到,传统的“古城”“古街”“景区”等业态叠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消费者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从“以文促旅”到“以旅彰文”,甘孜州各地纷纷展开探索,以民俗节庆为切入点,将文旅融合向深处推进。甘孜县丹霞小镇。(甘孜县委宣传部 供图)引得来用“差异化”提升“吸引力”  同质化是各地景区在发展迭代过程中常遇到的难题。甘孜州下辖18个县(市),各地风土人情各异,在打造“一县一品”上具有资源优势,但15.3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又给统筹带来一定难度。  甘孜州决定,从“节庆旅游”着手,探寻最具“性价比”的“破题”方式。  在“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上,除了歌舞表演、非遗艺术展演、农特产品展销等活动外,炉霍“望果”节、理塘赛马会、新龙“十三节”等不同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也同步上演。  把握民俗特色的同时,这些活动还引入现代化理念,增强吸引力。在理塘赛马会期间,3000米速度马决赛、5000米速度马决赛、女子速度赛和青少年表演赛等标准化赛事的举办,就为这一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盛会融入了现代体育精神的内涵。  节庆旅游的“吸粉”效应明显。“山地文化旅游节”期间,仅甘孜县一地就接待游客52.5万人次,与“五一”小长假相比增长5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75亿元,与“五一”小长假相比增长56.75%;酒店入住率达90%以上。  一场场热闹的活动背后,甘孜各地也积极探索更多提升差异化价值的路径。  今年初,道孚县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码的方式,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调查所得的文艺、文学、非遗、社会科学等内容数字化,初步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我们会根据这个数据库,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更鲜明的文旅品牌。”道孚县文广旅局副局长朱丹丹说。留得住把“途经地”变为“目的地”  受限于海拔、路程、基础设施等因素,甘孜境内多地被游客视为“旅游途经地”。如何把“途经地”变为“目的地”,是甘孜州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考验。  在甘孜县观看完“走马”表演后,周先生改变了原有的计划,决定在丹霞小镇多呆几天,“这里酒店和餐饮都很有特色,距离新龙红山旅游景区也只有20公里,我打算把这些都体验一遍。”  当前,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更注重体验感,打造特色场景,成了文旅市场的新风口。  “我们小镇的酒店都是由本地特色民居改建的。”来马镇党委书记白玛降措告诉记者,为了将游客体验感拉满,丹霞小镇围绕“马”字做足了文章,如开放马匹交易市场、定期举办“走马”表演、将传统马饰制作成特色文创产品进行销售等。  同样注重体验感,炉霍县虾拉沱镇瓦达村依托具有独特全榫卯结构的“崩科民居”,打造了该县第一个规模化、体系化、市场化的藏式特色民宿接待群,让游客“住进”特色里。  此外,当地还将传统老磨坊改造成了新式水磨坊风情体验区,“瓦达村的水磨糌粑在整个炉霍县都很有名。”瓦达村驻点干部王宾说,游客来到这里,还可以沉浸式体验高原特色农耕文化。走得深让“新尝试”催生“新体验”  如果说将文化元素融入“吃住游购”等要素中,是“文”对“旅”的赋能,那么在这些要素中体现更深层次的审美趣味、生活方式等,则是“旅”对“文”的彰显。  稻城县亚丁村正在进行这样一种尝试。  亚丁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地处稻城亚丁核心景区内,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村内的民居建筑“黑藏房”多被外来商户租用打造成民宿,无序的开发一度使部分传统建筑失去原有风貌。  今年4月,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启动,以恢复村内的传统建筑原貌。“在细节上还原亚丁的传统‘黑藏房’,比如拆除多余的客房,还原青稞晒台。”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介绍,为了还原建筑古朴的外观,项目特地聘请当地的石砌藏房艺人,采用传统工艺对外墙进行改造,整个项目将充分保留原有的功能性结构,着眼于“活态传承”农耕文明。  保护恢复项目也得到不少民宿经营者的认同。在亚丁村经营多年民宿的老板尹庆华第一个响应号召。他是一位资深“驴友”,对此次保护恢复的意义与价值都有深刻认知,“还原传统建筑,不仅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也能让游客从建筑中了解亚丁的历史。”  尹庆华相信,保护恢复项目完成后,会有更多人选择住在亚丁,“住更长时间,慢慢品味这里的独特魅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7月16日—17日,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团第31团专家一行,来到道孚县深入调研指导高原生态蔬菜产业发展,在当地推广蔬菜新品种、新肥料。  7月16日,专家团深入道孚县极地农业有限公司蔬菜基地,认真了解了温室番茄长势,发现部分温室番茄苗徒长现象严重,专家们一致认为是近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气温较高所致,建议适当低温控苗,喷施控旺剂等控制番茄生长,适时适量整枝打叶以减少枝叶对养分的消耗,促进瘦弱徒长苗转旺转壮。针对后期可能再次遇到的徒长现象,专家们建议通过适当控苗、合理蹲苗、控水控肥等措施及时预防。  7月17日,在道孚县安珠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200亩高原生态蔬菜基地,专家团队边走边查看黄瓜、辣椒、豇豆种植温室,详细了解种植和采收情况。四川农业大学郑阳霞教授说:“我们此行主要是推广高产抗病黄瓜和豇豆品种以及新研发的生物菌肥,指导基地如何加强水肥管理,了解高原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以便为基地加强生产管理制定具体的技术措施。”  “我们团队已对接服务道孚高原生态蔬菜产业6年,为高原生态蔬菜产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收效显著。”四川农业大学卢威副教授说,“今年下半年,团队还将联合有关科研单位齐聚道孚开展高原生态蔬菜生产现场观摩会,集中展示团队近年来成功研发的一系列绿色低碳、高效节能温室生产技术及装备,助力高原生态蔬菜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生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6
(何晓红李艳秋 记者杨琦)近日,“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活动”成功举办。“安巴”在藏语里意为五月的意思,藏历五月是农闲时期,当地群众举行各种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吉祥平安。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推动道孚文体旅大融合、大发展,让全县人民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活动开幕式现场“篮球+文艺”,把文化传播给大众“文艺+球赛,这样的篮球赛太精彩了”。7月18日,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活动之一的“普洒秀加·奋进道孚”群众文体旅综艺活动拉开序幕以来,走在道孚县的大街小巷,总能听见群众谈论活动的精彩片段。篮球比赛现场在藏语“普洒秀加”中“普洒”表示汉子、小伙子,“秀加”表示加油的意思,其意为“加油汉子”,旨在鼓舞和增强队员信心。“在篮球表演赛中,融入美景推介、美食分尝、非遗推送,让群众与明星零距离接触,让篮球运动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把欢乐带给群众,把文化传播给大众。”道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琴华表示。“自娱+众乐”,把欢歌笑语带给群众“尼恰道坞(道孚你好),道坞帕依(道孚故乡)……”7月21日,在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文艺展演现场,一首歌颂道孚、赞扬家乡的歌曲《尼恰道坞》响彻天际,瞬间吸引了全场的耳朵和眼睛,“引爆”观众的家乡情怀,现场合声一片。群众自编自导的歌舞表演“全县五大片区代表队、民间团队都有各自选送的节目,80%是根据地域文化创作。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编创、一起编排、一起演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特别丰富有趣”来自玉科片区的康巴汉子朱扎说道。此次文艺展演围绕“花开道孚 与美丽同行”主题,把镜头给群众,把舞台给群众,把欢乐给群众,是对安巴文化旅游季“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生动诠释,也是向全县人民全面展示道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更是展现出道孚人民“感党恩、听党话”,众志成城,共建家乡,共享幸福的生动画面。 “红色+传承”,把红军精神根植道孚 7月20日,作为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系列文化活动之一,道孚县红军长征史馆正式开馆。“红军长征史馆是道孚县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是讲好红色故事的重要窗口,对增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五个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馆仪式上,道孚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伍金泽仁表示。道孚县红军长征史馆开馆仪式现场(杨琦 摄)道孚县红军长征史馆占地面积918平方米,总投资900万元,包含朱德和康克清旧居(迁址复建)、红军总政治部。史馆以其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多样的表现方法,生动记载和展示了“红军长征在道孚”的艰苦岁月和艰辛历程。近年来,为不断丰富和深化长征文化传承载体,道孚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打造“一剧、一曲、一团、两队、三活动”特色品牌。“一剧”即红色情景剧《格桑花开长征路》、“一曲”即歌曲《恩情》、“一团”即“道孚县红星儿童合唱团”、“两队”即“道孚县红色文化宣传队”和“道孚县红星少年篮球队”、“三活动”即聚焦少儿、中青年和老年团体,创新推出的“我是小红军”主题乐园活动、“青春励志行,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等。(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24
(记者 兰爽 文/图)赏红山胜景,品锅庄魅力,观马术表演,尝新龙美食……7月19日,由甘孜州新龙县委、县政府主办的首届“康巴红·新龙十三”民俗文化旅游季活动在雅砻江畔开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近万名新龙人民见证和分享这一文旅民俗盛会。首届“康巴红·新龙十三”民俗文化旅游季活动开幕式现场活动现场,伴随着动感的旋律,展示新龙发展成就的音乐盛典徐徐启幕。舞台上,情景歌舞《红色英雄》、歌曲《雪域明珠新龙》、二胡独奏《太极琴侠》等表演依次精彩呈现,富有感染力地展示出新龙“康巴红”的人文内涵。本次演出将传统和现代、民族和国际的各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将舞美场景与建筑实景、视频秀与灯光秀相融合,也带给了观众唯美震撼的视听享受。近年来,依托“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锅庄文化之乡”等美誉,新龙县正持续放大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优势,升级新龙文化品牌。“举办本次活动旨在全方位展示新龙的生态之美、地域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自然之美。”新龙县委书记扎多在致辞时也表示,以此次活动为体现新龙旅游魅力的重要窗口,新龙将致力于打造“川藏中线文旅腹心枢纽”。“‘康巴红’的‘红’包括康巴汉子标志性的红发辫、红军文化、红山景区等多重寓意,‘新龙十三’则是新龙人民千百年来沿袭传承的传统民俗活动。所以本次节目安排就是要结合各种‘红’的寓意与民俗文化,向全国各地游客展现出新时期新龙县各民族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为推介新龙文旅资源抛砖引玉。”活动开幕式上,甘孜州歌舞团国家二级导演、开幕式音乐盛典总导演拥忠拉姆告诉记者,作为甘孜本地人,她希望能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新龙、走进甘孜,让家乡的美景“深深映入”大家心中。节目表演据了解,除开幕式音乐盛典外,首届“康巴红·新龙十三”民俗文化旅游季活动还在次日开展了十三节原景重现、马术表演、锅庄演出、美食体验等主题活动。在马术表演现场,年轻的骑手身着鲜亮的藏装,英姿飒爽。他们与马儿密切配合, “一足冲天”“马背倒立”等精彩绝伦的马术表演扣人心弦,上演了马背上的“速度与激情”。骑手们潇洒的动作、精湛的骑术,征服了场上的观众,点燃了群众如火的热情,呐喊与喝彩声与骏马疾驰的“哒哒”蹄声响成一片。马术表演现场“太精彩了,太震撼了!”看台上的观众赞不绝口。“这次马术表演既有10000米马术耐力赛的激情与狂野,也有走马仪式的浪漫与优雅,还有马术表演的精彩绝伦,极具观赏体验。”来自重庆的杨先生表示,为了参加此次活动,他特意请了年休假带着家人来到新龙。新龙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龙县近年来坚持“文化搭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路径,让游玩与民俗艺术活动相结合,为现代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魂。他说,从“看山看水”的打卡式体验转变为“游山玩水”的互动式体验,用旅游的“潺潺活水”浇灌新龙民俗文化的“万顷良田”,未来,新龙将继续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就“川藏中线文旅腹心枢纽”目标,实现乡村振兴、多民族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2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莉  “多年来,我村中药材种植一直还是粗放型模式。这3天先后到乐山、成都、德阳等地实地参观并学习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与发展模式,简直开了眼界!”甘洛县海棠镇药材种植户约呷拉和对记者感叹道。  日前,甘洛县农业农村局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甘洛科技特派团在全县筛选20余名中药材种植大户走出大凉山,先后到乐山市沙湾区、成都市青白江区、省农科院、德阳什邡市隐峰镇和中江县等地学习交流,实地参观并学习了淫羊藿、川芎、勺药、丹参等中药材种植技术与发展模式,聆听省农科院专家的现场教学。  甘洛县地处凉山州北大门,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并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力发展,但由于中药材种植人员技术落后,种植管理不规范,造成种植效益不高,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制约该县中药材高质量发展。  此次培训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张超研究员、廖海浪博士、吴宇等带领下,先后到沙湾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什邡市彭什川芎产业园区、中江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和省农科院经作所中药材科研试验地开展实地调研学习,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使培训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当地的技术人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参加培训的人员讲述中药材的优质种植技术,学员从不同中药材品种的市场前景、适应环境、种植成本、种植效益、田间管理重点环节、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提出问题,张超研究员现场进行解答。在省农科院经作所,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站病虫害专家曾华兰研究员向学员讲授了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约呷拉和对参观的每个点位的发展模式都作了完整记录,他说:“这是我今后发展中药材的‘样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