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韩愉康 记者 闫新宇 文/图)为促进本地就业,助力家乡发展,2月21日,为期两天的“雁归德阳·业兴家乡”2024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旌阳区专场招聘会在德阳石刻公园拉开帷幕。招聘会现场上午9点,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各企业展位前,求职者络绎不绝,现场设置的政策宣传区、招聘区、直播区、职业指导区标识清楚,一目了然。招聘区内,求职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简历,穿梭于各展位之间询问岗位情况,企业招聘负责人耐心解答求职者的问题,详细介绍公司的岗位需求和福利待遇。直播区内,工作人员通过直播带岗、线上求职等方式,将参会企业的招聘要求、薪资待遇等介绍给大家,让未能到场的求职者“云”参加本次招聘会。据悉,此次招聘会邀请了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赛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德阳东电宾馆有限公司、四川库伦电气有限公司、四川爱达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300余家企业参加,提供了人事、行政、管理、文员、会计、工程师、研发、销售、普工等12000余个岗位。招聘会现场还对参会企业进行了分类,求职者可以“定点”投递简历,大大节省了时间。“我刚刚填写了两家企业的应聘报名表,主要是应聘财会文职类的工作,今天来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希望我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求职者王凤玲说。企业负责人张沙沙说:“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收到了20多份求职简历,还是比较出乎意料,后续如果有合适的求职者,我们也会积极和他们沟通。”此次招聘会旨在搭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同时也为返乡人员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助力家乡建设。据统计,截至上午12点,招聘会现场已有347家企业参与,吸引了2万余名求职者参加,达成初步求职意向3581人。旌阳区人社局副局长陈竞表示,下一步,将以此次招聘会为契机,多形式开展“春风行动”,扎实做好节后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帮助各类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旌阳区的就业工作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持续为旌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真正实现春风送岗助就业,精准服务助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22
(肖宇 记者 闫新宇 文/图)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助发展。2月21日上午,什邡市2024年“雁归德阳·业兴家乡”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现场招聘会在什邡广场举行。招聘展位布满广场,众多求职者在这里驻足、观看、询问,寻找各自心仪的岗位。据统计,当天共吸引2万余人进场求职,初步达成就业意向6000余人次。此次招聘会由什邡市委、市政府主办,什邡市人社局、市经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经开区、彭州市就业局等部门联合承办,吹响了全市就业服务的开年“冲锋号”。此次招聘会将一直延续到3月,陆续开展4场专项活动。招聘会现场“收入稳定”“晋升空间大”“五险一金都有”……活动现场,招聘企业尽显诚意,向求职者抛出“橄榄枝”,求职人员则在心仪的单位或企业展位前填写求职意向书。来自城区的返乡大学生马涛说:“我的专业是市场营销,符合好几家公司的应聘条件,希望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留在家乡。”在天合光能招聘展位前,不少求职者驻足咨询并扫码进入企业招聘群,留下求职意向。作为什邡引进的百亿级项目,天合光能为广大求职者带来了优质的岗位。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合光能是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在什邡落地投产,现需大量工人,工资待遇较高。“从现场招聘情况看,此次来应聘的求职者比较多,对于企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劳动力市场供需对接,此次招聘会参会企业以什邡市民营企业为主,同时邀请了彭州、广汉、绵竹等周边地区的优质企业参加,参会企业313家,提供就业岗位达10000余个,涉及新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商务、物流商贸、建筑装饰、市场营销、家政服务等行业,为广大求职者带来了扎根家乡发展的机会。此次招聘会共划分了四个专区,分别为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区、就业帮扶基地招聘专区、跨区域协作招聘专区和残联招聘专区,涵盖就业创业政策解答、职业指导、工会普法等咨询服务。同时,招聘会现场还提供了创业“机会清单”,土地使用面积、招商业态建议等创业信息一应俱全,真正将创业红利送到群众“家门口”。“我们将着力用好优惠政策,稳定就业规模,扩大就业容量,实现‘政策找人’,同时把扩内需和优供给有机结合,实现‘人岗匹配’,为推动什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什邡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就业服务股负责人陈俊英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22
(记者 刘金蓉 文/图)2月20日,“雁归德阳•业兴家乡”德阳市2024年“春风行动”大型现场招聘会在德阳市体育场举行,这也是龙年春节后德阳首场大型招聘会。现场,包括国企、上市公司等在内的315家企业提供1.5万余个岗位,涉及制造业、食品加工、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中介服务、行政管理等数十个行业。同时,还特别为高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就业群体筛选出装备制造、航空科技、生物医药、互联网、半导体、新材料等10余个行业的高薪、优质岗位。据统计,招聘会现场吸引了2万余人入场求职,共达成初步意向协议5000余份。招聘会现场一大早,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求职者穿梭在各用人单位展位前,阅读招聘岗位信息,与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面对面沟通,寻找心仪的工作。“因为平时要带小孩子,就想找一个时间比较自由的工作,这样家庭和工作都能兼顾。这次招聘会工作信息很多,办得也非常成功,希望这样的招聘会多举办,实实在在为我们求职者提供好的就业机会。”求职者王蓉婷说道。“我刚参加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回到德阳,还是希望留在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求职者李大超告诉记者,在此次招聘会上看中了两家企业,一家是成都爱达乐集团,还有一家是四川信义集团,接下来会与两家企业深入沟通。记者看到,招聘会入口设置了招工信息墙,求职者只需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到企业信息和招聘岗位、薪资等内容。招聘会还专门设置了残疾人招聘专区,现场有4家企业提供优质岗位167个,涉及制造、酒店、餐饮、物业及行政等多个领域,人才需求和薪资待遇水平相比往年均有一定提高,吸引了百余名残疾人及其亲属到现场了解情况和求职。此外,还开设了就业培训、职业指导、社会保障、青年发展等多方面的政策咨询服务。据介绍,本次招聘会既方便了春节返乡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城乡各类劳动者等群体选岗择岗,也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面临的用工难题,促进用人企业与求职者精准高效对接,实现了企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2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人物名片】  刘孝东,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顺河村村民。10年前,刘孝东回到家乡,注册成立自己的家庭农场“东娃子”,开始了种田事业。现在,他是罗江区忠全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江区家庭农场协会副会长、罗江区政协委员。【人物故事】  2014年,刘孝东接手父亲流转的土地,回乡创业。一晃10年过去,他从“种田小白”成长为“种田专家”,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了自己的农业理想,也带动了周边上百户农民增收致富。刘孝东(右三)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的专家查看新品种田间长势。 受访者供图子承父业 上演“变形记”  “整合零散的田块,才方便进行统一种植规划。”“和科研院所合作能获得一手数据,好品种可以优先使用”……2013年,正在外省务工的刘孝东绝不会想到,自己会接过父亲耕耘一生的种田事业,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田专家”。  变故发生在2014年。父亲骤然离世,刘孝东辞去收入不菲的工作,毅然回乡。“不能让我母亲、妻子和女儿成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他打定主意,要在顺河村发展新事业。  刘孝东的父亲从事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高峰时土地流转规模达到1400余亩。“这么多的地,总不能荒废,要利用起来。”自此,刘孝东从工人变回了农民。  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但刘孝东过去并不懂种田。“什么时候下种、施肥、打药,一窍不通,全靠问老农民。”刘孝东感激村民传授给他传统种植技术和经验,这让他顺利度过“新手期”,从“门外汉”变成了“略知一二”的新农人。  虽然接过了这碗饭,但刘孝东端得不太稳当。“土地面积大又分散,不懂技术,管理也跟不上,头一年勉强保本。”刘孝东坦言,以前觉得种地利润低,必须以量取胜,便盲目劝说父亲扩大规模,等自己接手才发现,种太多也行不通。他开始有意识地缩小种植规模,并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自己的种田“进阶之路”。内外兼修 端稳“种田饭  ”刘孝东开始积极参加区里区外的培训,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依靠农机购置补贴,不断置办旋耕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还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进兆优5431、绵油33、川优6203等新品种,提高亩产,稳定收益。“去年农场纯收益有30多万元,和刚入行比千差万别。”刘孝东表示,种地需内外兼修方能持久。  “传统种植方法有用,但必须不断引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质增效。”有此想法,源自他多年前的亲身经历。  2014年,家里请了40个工人,连续作业几天才完成水稻打药工作。“人工费暂且不提,效率实在太低。”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场面,刘孝东都觉得难受,也不禁思考,“随着时间推移,会干、能干、想干的那批人走了,谁还能接手这些工作?”  彼时,植保无人机飞防技术还处于田间试验阶段,2016年,经朋友介绍,他将远在山东的技术研发团队请到农场现场作业。虽然因为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作业效果并不理想,但刘孝东敏锐地意识到:机械化生产才是未来的方向。  如今,刘孝东流转的土地规模常年保持在800亩左右,无人机、大型打田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应有尽有。“机械化率在95%以上,只有最基础的环节需要人工。”  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刘孝东深知好种子有多重要。为此,他积极与种子公司、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应用和推广。拿一块田给专业机构做实验,不需要投入额外成本,“我能掌握一手实验数据和资料,新品种上市还有优先使用权。”在刘孝东看来,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2022年,他拿出50亩土地,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德阳分院)合作开展脆秆水稻实验。“年底完成验收,就可以提前找饲料厂谈合作了。”刘孝东告诉记者,与一般水稻品种相比,脆秆水稻不仅保证稳产,秸秆还可以二次利用做青贮饲料,赚取双份收益。联大带小 装满“钱袋子”  2015年,尚处“新手期”的刘孝东在实践中领悟到,必须整合周边分散土地和资源,统一规划,才能实现规模经营和长久发展。因此,他主动领办了忠全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忠全合作社”),带领110名小农户种植2000亩粮油。2023年,忠全合作社种植规模扩展至3000多亩,入社农户人均增加收入7300元左右,一起走上了节本增效、共同富裕的道路。  罗江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近年来,当地创新推广“水稻·油菜双季制种”发展模式,促进制种产业转型提级、农民增收致富。  乘着这股东风,刘孝东又琢磨起双季制种的可操作性。2021年,他联合当地 4个种植大户,种植水稻、油菜、小麦制种近千亩。懂技术、会经营,加上标准化种植和管理,水稻、小麦、油菜制种的亩均效益分别达到了1500元、500元和400元。  去年,他在自家农场种植60亩制种水稻,每亩纯收益达到2000元。“今年要增加到100亩,还要种360亩的制种油菜,忠全合作社水稻和油菜制种面积要分别达到500亩以上、1000亩以上。”谈起新年的计划,刘孝东头头是道。他想抓住调元镇建设“种子芯谷”现代种业园区这一政策利好,带动和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为推动制种产业成片成链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1
(谢书敏)2月5日,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联丰村2023年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举行,分红现场村民们齐聚一堂、气氛热烈,有序领取分红款,全村2609名群众共获得了集体分红13余万元。分红现场据了解,2023年,联丰村通过村集体经济项目扶持、土地流转管理费、砖厂服务协调费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不断增收。此次分红钱虽不多,但却能切实让村民们尝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的“甜头”,进一步激发村民共同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图片由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供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0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春节临近,街头巷尾年味愈浓,一年一度的绵竹年画节如约而至。2月2日上午,第二十三届绵竹年画节开幕,81岁的彭元启早早便和老伴曹文君来到文化广场,兴致勃勃地看起了巡游表演。  当天,以国家一级文物、绵竹年画代表作《迎春图》中典型场景“报春、游春、打春”为主体的巡游表演是群众关注的焦点。  年画仕女骑着自行车缓缓而来,在广场上跳起了“科目三”;身着红袄,手拿花灯的小朋友跳起舞蹈,引得观众直呼“可爱”;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老鼠嫁女表演更是把大家逗得合不拢嘴……  “今年内容更丰富,‘生肖花灯’方阵以前没有。”曹文君一边和记者细数今年巡游表演的不同,一边提醒彭元启把财神巡游的画面拍下来。“这是我们绵竹的特色,每个环节都要录给两个孙孙看。”陈强正在手工绘制年画扇。赏年画,喜迎新春  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又称为绵竹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年画是绵竹独特的城市印记,亦是绵竹人最难忘的新春记忆和传统。  想让孩子了解年画文化,感受春节氛围的不止彭元启老两口。当天,带着孩子来看表演的家长不计其数。  “赏年画,过大年啰!”黄大姐满脸笑意,语调轻柔,逗得怀里的孙女咯咯笑。“她现在才10个月大,但也要带出来长长见识。”作为本地居民,黄大姐深知年画节的年味有多浓,对今年的“新花样”也早有耳闻,“年后还要带娃娃去年画博物馆里看看展览,听说里面展出了很多获奖作品。”  黄大姐口中的“展览”指的是正在绵竹年画博物馆展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展”。该作品展展示了从全国各地征集遴选的近200幅优秀新年画作品,绵竹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唐玲的作品《移风易俗——崇尚科学文明》正是其中之一。  “这幅作品借绵竹年画的形式表现崇尚科学文明的主题。”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农闲堂”里,唐玲向学习年画创作的当地妇女阐释自己的创作理念。  近年来,绵竹市不断培养年画人才队伍,创新年画发展模式,把年画文化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作为绵竹年画的发源地、传承地,年画村成为主要“根据地”,被打造成集绵竹年画技艺传承、保护、推广、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巧拓展,融入生活  在年画展示馆广场上,绵竹市清道学校的学生们埋头在印有二十四孝图案的画卷上创作。橘色襦衣、湖蓝色袄裙、紫色腰封……在六年级学生杨鑫淼的画笔下,《涌泉跃鲤》中的人物形象渐渐与绵竹年画的艺术特色融合。  “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孩子参加年画节活动,这次在二十四孝故事中融入年画表达,可以加深他们对传统孝文化和绵竹年画文化的理解。”校长罗庆告诉记者。  执笔、蘸墨、细描、轻点……一把色泽明艳、线条流畅的簪花仕女年画扇在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陈强手中逐渐成型。新春将至,年画村上下正忙着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研学群体,陈强刚画完村里的年画墙,又忙着手工绘制新年用的年画文创礼品。在多年的实践中,陈强摸索出了拓展年画生命力的“窍门”。“绵竹年画必须开发多种年画载体,融入日常生活。”  村口的绵竹年画展示馆里揭示了绵竹年画活态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成果。在这里,年画更多以书签、酒水、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的形式出现,向来往游客展示它更日常鲜活、有趣活泼的一面。  据了解,年画村通过搭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以“文创社区+大师坊”为载体,采取“五干一分”,即推介部门干、平台支部干、培训协会干、市场公司干、订单村民干、收益大家分的发展模式,带动全村2400余人参与年画产业链生产制作,开发1000余种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年画产品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2023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0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苏杭 文/图) 有年画的春节才更具年味。2月2日,第二十三届绵竹年画节开幕,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绵竹民间迎春习俗。“每年回家,在绵竹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这种传统文化让人记忆深刻。”从外地回家过年的刘海看着巡游表演激动地说。绵竹年画节巡游表演现场。  连续举办23届的绵竹年画节以年画为媒,全方位展示“美酒名城·画境绵竹”的悠久历史,打造“从小年到大年,到绵竹过中国年”的旅游品牌。随着2020年1月1日全国年画行业首部地方性法规——《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全市400余个年画作品有了版权登记保护,申报了“木版年画彩色套印版和木版年画的快速制作方法”等18件年画制作技艺专利,注册“胡美人”等年画商标12个。  目前,绵竹年画产业平均每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1500余人,涌现出以四汇斋、三彩画坊、轩辕年画等为代表的年画企业40余家,带动数千户老百姓增收致富,年画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05
(记者 刘金蓉 文/图)1月30日,由德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的“雁归德阳·业兴家乡”返乡创业就业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机会清单发布会在德阳市体育馆广场举行,标志着贯穿全年的德阳返乡创业就业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启动仪式现场启动仪式上,发布了创业政策、创业项目、金巢引凤、融资需求等四张机会清单,并举行了银行集中授信,创业担保贷款集中发放和返乡创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同时,还举办了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路演推介、创业小镇路演推介和返乡创业代表创业历程分享。当天还举办了现场招聘活动,近百家企业同线上300余企业同步提供设备操作工、立车工、会计、文员等1.4万个就业岗位。据悉,招聘活动将持续到2月24日(正月十五),届时,德阳市人社局整合市县两级人社力量开展“1+7”联合行动,2100余家(次)企业,提供岗位数3.5万余个(次),涉及新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商务、物流商贸、建筑装饰、市场营销、家政服务等行业。据统计,当天入场参加招聘人员达4200余人次,达成初步意向协议480人。据悉,“雁归德阳·业兴家乡”返乡创业就业系列活动将贯穿整个2024年。活动期间将举行返乡留乡农民工座谈会、全市返乡留乡创业专题调研、评选“十大优秀返乡留乡创业项目”和“100名返乡留乡创业明星”等活动,旨在整合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探索解决住房、医疗、教育等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坚定返乡回乡留乡创业发展信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3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新春将至,年味渐浓。1月28日,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富荣村的村民自导自演,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温馨欢乐的“村晚”。  “好看不?”“热闹不?”……打开手机摄像头,将幸福家园院坝里的热闹景象拍下来,发送到“温馨我家”群后,一条条消息从村民钱万连手机屏幕对面传来。  1月初,记者曾前往富荣村探寻村集体增收背后的故事,1月底,记者再次来到这里,以期从这场“村晚”出发,看看富荣村集体经济增收下的乡村新景、乡民新貌。富荣村文艺队正在台上表演。村民自导自演院坝“村晚”闹新春  主持人是寒假返乡的大学新生,舞蹈演员是富荣村文艺队的队员,导演、场控也都是村民……演出舞台不够华丽,节目编排不够精致,但这场朴素的“村晚”收获了富荣村村民一致好评。  大家和钱万连一样,纷纷通过手机把舞台上的一幕幕记录下来,发给尚在远方,还未归家的亲朋好友。  “这是2020年富荣村与龙王村合并之后首次开展的‘村晚’活动,希望可以借此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富荣村村委会副主任、演出负责人范晓燕说,从去年年底开始,村“两委”便着手策划了这场迎新春活动。  其实,这并非富荣村第一次举办此类活动。去年10月,村“两委”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提取10万余元,为村里9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办了一个温馨的“重阳宴席”。  “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我们就邀请到村上吃饭、看演出;身体条件不允许的,我们就带着礼品上门看望。”富荣村党委书记李念告诉记者,年前还要组织村干部上门慰问村里的困难群众,经费都从集体经济收入支取。  “大手笔”得益于好发展。自2018年以来,富荣村大力发展居间服务,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实现集体经济“空壳村”向“富裕村”的完美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小康村。  2023年,富荣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 400 万元,净利润达到52万余元,迎来一个丰收年。“以前开会都喊不来人,现在村里有钱了,群众的事儿就好办了。”李念感叹。村里有钱办事村民生活乐起来  在这场“村晚”上,记者深切感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正在惠及每一个富荣村村民。  “集体经济挣到钱了,卫生环境也好了,村里每年还会慰问孤寡老人,我们富荣村好得很!”在等候演出间隙,富荣村文艺队队员唐艳和记者聊起来。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唐艳拉着数十个村里的留守妇女一起组建了富荣村文艺队,如今村里的大小活动都有她们的身影。  “大家第一次上台表演还是重阳节宴席,积攒了一点经验,所以今天我们一口气准备了五个节目。”记者从唐艳口中得知,村委会不仅将党群服务中心里的院坝提供给文艺队作为练习场地,还为其提供音响设备、舞蹈服等道具。  舞台下,刚领完助学金的大学新生们一边等着上台为乡亲们表演舞蹈,一边低声交流着在大学的新体验。2019年富荣村集体经济实现纯利润近20万元,随后便设立了集体经济助学金,每年为考上大学或应征入伍的本村村民提供助学金,予以鼓励。这次一共为13名考上大学的学生颁发了助学金。  “着重护好‘一老一小’是村‘两委’的职责所在。”金山镇党建办主任、富荣村驻村工作组组长曾良介绍,自2020年开始,富荣村每年都号召本村大学生群体组建志愿者队伍,无偿为留守孩子组织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富荣村夏令营搞得好,现在很多周边的村民也想把孩子送过来。”曾良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31
从穿城而过的旌湖到一水抱城的越西河,从五彩斑斓的东湖山到挺俊险拔的小相岭,旌阳区先发带后发省内结对帮扶越西县工作队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坚持“越西所需、彝汉所盼、旌阳所能”,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多方力量,通过支部共建、项目牵引、监测帮扶、产业协作、示范园区建设等,主动融入越西“三大强州”战略,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同行,加快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县,携手共绘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一、当好“越西人”,健强体系融入发展大局凝心聚力扭紧“一股绳”。2016年以来,旌阳区持续选派优秀干部人才赴越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不断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先后选派帮扶干部人才四批次累计428名。2023年6月,旌阳区新成立以区委常委任指挥长的援彝前方指挥部,选优配强30名优秀党政干部人才(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7名,挂任副科级及以上16名,占比均在全省属前列)、5名医卫人才、31名支教教师组成新一批援彝队伍,承前启后、接续奋斗,为越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旌阳力量”。规划引领谋划“一盘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结合越西实际,制定《德阳市旌阳区对口帮扶越西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规划(2021—2025年)》《关于做好对口帮扶彝区贫困县工作助力越西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德阳市旌阳区对口帮扶越西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旌阳区对口帮扶越西县2023年度全域结对实施方案、2023年度项目实施方案,厘清结对帮扶“四梁八柱”,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路”。按照不低于上年度旌阳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0.3%(879.9万元),聚焦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人才培育、教育协作、医疗协作、乡村建设、民生实事、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9大方面,共谋划帮扶项目33个,让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更加清晰。全域结对深化“一条心”。按照“机构对应、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为原则,建立“点对点”的结对帮扶关系,推动形成全域帮扶的强大合力。组织旌阳区48个镇(街道)、区级部门、40所学校、6所医院与越西县级对口乡镇、部门、事业单位建立起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开展业务指导。2023年,以“传帮带”模式培养越西干部人才148人;开展常态互动和交流活动40余场次,累计捐赠资金(物资)300余万元;搭建商贸流通合作平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越西优质农副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引进德阳“金商客”电商平台采用线上直播+短视频带货模式,创下3天预售5万斤“越西苹果”记录;举办德阳旌阳对口帮扶越西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二、谋好“越西事”,真帮实扶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样板,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持续提升“越西之窗”农文旅融合产业经济带,吸引游客2万余人,带动消费140万元;巩固扩面“甜樱桃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等8个特色示范园区,新增种植面积1200余亩,增收550万元,带动就业6000余人次。助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开展越西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和品牌化经营,协助越西苹果、越西甜樱桃、越西贡椒成功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安尔苏苹果系列产品成功注册“旌越红”商标,进一步扩大产品知晓度和影响力。“授人以渔”,共享资源促进全民健康。通过采取师带徒、导师制、建团队等多种方式“点对点”“面对面”进行传、帮、带,协调两地1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合作,交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授人以渔”培养本土医疗人才,增添越西卫健发展动力;开展“进医院”“进社区”等健康宣教及义诊巡诊活动11场次,受惠3700人次,诊断体检900多人次;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院感防控与管理水平;实施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提档升级项目,有效改善就医环境,回应百姓关切;持续开展“医联体”项目,新增乡镇外科、中医科等特色专科6个,指导越西完成首例剖宫产等外科手术,填补越西医疗史上多项空白。育才树人,融情优教助力志智双扶。持续开展“组团式”帮扶支教,补充“校联体”等支教项目人才19名;丰富校园活动,开展瓦岩小学校首届运动会与学生美术作品展,开展公益兴趣班,弥补学校艺体教育空白;组织381人次教师亲赴越西或利用互联网开展送教送培活动93场次,送课74节,讲座50场次;共享教学资源,组建网上学习交流群30余个、名师工作坊50余个,将优质教学微课与越西共享,覆盖10余所越西中小学,助力越西2023年高考本科硬上线367人,创历史新高。三、共叙“旌越情”,求实创新更显帮扶成色打造“旌”字品牌添名气。为进一步宣传越西本土特色农业产品,培育“旌阳”印象特色帮扶产品,讲好“富农”故事,旌阳区援彝工作队在帮扶项目中,创新打造“旌越红”“旌越甜”农业帮扶品牌,结合帮扶产业、项目特点,注入帮扶地文化内涵,提升帮扶产品形象。保安乡尔苏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旌越红”苹果喜获丰产助农增收等“旌”字招牌工作成效刊发于《人民日报》《封面新闻》等媒体;在书古镇5个村推行建设“旌越浴室”等“旌”字帮扶品牌项目,引导当地村民移风易俗,《对口帮扶在路上 大山里修起小浴室》被川观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探索支部共建聚合力。成立前方指挥部临时党支部,主动融入越西乡村振兴,与南箐、大瑞、书古、贡莫4镇、5村、30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积极参与越西“三大行动”,不断推进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2023年不定期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结对帮扶促文明”“禁毒防艾再深入 弘扬正气树新风”等5个主题的支部共建活动,以党建引领帮扶工作深入基层,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群众收入稳步提升,在推进移风易俗、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主动融入越西基层治理,与问题楼盘小区荆越苑·世纪城小区党支部构建“1+1”结对,充分交流先发地区基层治理先进经验,助力探索越西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方法路径,推进党建文化入小区,推动小区自治由乱到序、逐步规范,取得良好影响。2023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也是旌阳区—越西县结对帮扶走过的第八年,这一年,旌阳区用心用力更用情,帮扶彝路显“旌”彩 。2024年,旌阳区将不负嘱托、扛牢责任,迸发“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拼搏之力,勇毅前进、实干笃行,在结对帮扶助力越西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开创新局面,闯出新路子,谱写新篇章。(供稿:旌阳区结对帮扶彝区县前方指挥部 姚汶汛 骆岗 陈振林)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9
为切实保障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放心消费,让广大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近日,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多措并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以节日期间重点和热销的食用农产品为重心,对全县部分柑橘及芹菜等重点品种、草莓等热销品种开展节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在检查中,对生产主体是否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是否存在使用禁限用农药、是否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是否真实记录田间农事生产记录等方面进行一一核实,对正在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开展现场抽样、制样、封样,共抽检农产品样品25个批次。检查现场同时加大对畜禽养殖场、屠宰场以及饲料生产厂家的监督检查和日常巡查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使用禁用药物、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和私屠滥宰、屠宰病死畜禽等违法违规行为,共计出动执法人员16人次,对屠宰场、饲料生产经营商家进行了全覆盖检查。现场抽样1月11日—12日,中江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组织各乡镇分管农业领导农资监管人员及全县农资经营人员共计800余人,在金银山大酒店召开中江县2024年农资经营人员培训会暨农资管理工作会议。会上,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雷辉对农资执法监管工作作了安排,执法人员对种肥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进行了培训讲解。(中江县农业农村局 文/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22
孔继红(图片由广汉市委宣传部提供)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德阳广汉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1237”(围绕“一个目标”,强化“两个支撑”,突出“三项重点”,实施“七大行动”)工作思路,带领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敢想敢干敢担当,争先争优争一流,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汉迈出坚实步伐。先后获评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治理能力百强县,县域综合实力位列西部第16位、全国第104位。广汉市金雁水苑湿地公园。稳中求“进” 锚定目标进位站高位  寒冬腊月,南山控股(德阳)智能制造产业园里却是热火朝天的景象,项目一二期已陆续投用,三期正抓紧建设。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重点引进智能制造、通用航空、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走进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的车间,生产线高效运转,紧张有序。作为广汉市委、市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这里是以“高质量、高效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为设计理念建设的商用车智能制造基地。围绕该项目,广汉市以“零距离”配套为目标,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配套产业园,吸引了数十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总投资超百亿元。  2023年以来,广汉市锚定县域进位目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断强龙头、扩规模、补链条,奋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开展“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一汽解放正式量产,油气钻采装备制造产业入选全国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新增30户、总量达395户,居全省第三。  与此同时,广汉市以同城融圈为牵引加快打造成德同城化发展桥头堡。与成都市青羊区、龙泉驿区签订深化合作协议,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精品示范点增至3个,四川(金广)农旅融合产业园荣获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启动项目综合评估二等奖。提质扩面同城服务,新增金青新广“一件事·跨域办”事项18项。  2024年,广汉市将实施“建圈强链”工程,做大支柱产业,依托链主企业东方电气集团宏华集团有限公司整合产业上下游,创建“中国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全面达效,力争汽车产业产值达50亿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兴产业“建链”,依托“三星堆”世界级IP,塑造“探秘三星堆、乐享广汉游”消费品牌和“牛油火锅、广汉智造”品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新领域新赛道产业争先竞速发展。持续抓好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强链”,建强医药产业集群,做优粮油加工产业,壮大通用航空产业,向更高集成度、更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一汽解放商用车广汉基地车间。进中求“变” 乡村振兴图景变实景  2023年11月,五员护“粮”田,天府绘“丰”景——广汉市“1+10”全域均衡增产计划发布暨第二届粮王争霸赛颁奖仪式在金鱼镇上岺村稻麦源香产学研基地举行。在广汉市“1+10”全域均衡增产计划中,“1”,即连山、锦花、金鱼、上苓核心示范区;“10”,即连山镇、金鱼镇、三水镇等10个涉农镇街,每个镇街打造一个1000亩以上规模的示范点,从而促进广汉粮食生产由“单技术为主、小面积示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的均衡增产格局,全面提升广汉粮食生产能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大局。广汉素有“天府粮仓”美誉,是国家级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全市连续6年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小麦单产实现“六连增”,稳居四川第一,2023年小麦集中成片百亩单产达601.3公斤,持续刷新西南麦区纪录;水稻单产常年稳居全省前列,2023年种粮农户实收测产最高亩产达873.83公斤,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核心区贡献了广汉的智慧和力量。  加强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勇闯农村改革潮头的金鱼镇不断探索农业与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在农业产业园区打造集稻麦科技、文化、产品艺术展示和体验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区“稻香公园”,成功打造农业科技高地、乡村振兴示范地、稻麦优质产地、研学游目的地,摸索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  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广汉市还以环境治理带动产业发展。三水镇以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为依托,建成集种植养殖、垂钓、自由采摘、品尝、观光、休闲、骑游、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景区,入选“国家级最美渔村”。同时,探索产业发展、盘活资产等多种经济模式,建成全市首个“村民积分贷”示范院落,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接下来,广汉市将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稳定“三农”压舱石,确保全年粮食播面6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内稻麦优良品种覆盖率96%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以上,粮食总产达到31.5万吨以上;大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变中求“新” 城市更新利民更惠民  新年伊始,广汉市金雁湖公园里每天游人如织。作为广汉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升级改造后的金雁湖景区由单一传统的市民休闲绿地公园,升级成为集健身、娱乐、消费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开放性景区。近年来,广汉市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以打造“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让市民出门就能享受到公园绿地。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汉市将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改造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系统工程和接力工程,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的提升与转变。截至目前,开工老旧小区改造295个,已完工和基本完工246个。  让广汉这座城市“焕新”的,还有三星堆这张历史文化名片。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2024年1月,三星堆更是“喜事”连连,“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入选“2023四川省文化发展十件大事”;在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三星堆正式荣获“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就在前不久,由音乐人刘欢演唱、作词人方文山赋词的歌曲《青铜》正式发布,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积极探索跨界传播的新方式,向更多年轻人展现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3年,广汉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慈善基金村(社区)全覆盖,对困难群众应助尽助、应保尽保;全面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效明显;三星湖正式蓄水,完成马牧河、坪桥河流域整治,城市内涝隐患基本消除;新(改)建一批城市道路等,入选全省首批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  2024年,广汉市将继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绿地、湿地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实“一老一小”照护,构建智慧养老网络;持续丰富消费业态,拓展夜市、夜食、夜游、夜展业态,培育广汉夜间经济品牌;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城乡区域联动;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让营商环境更优更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22
(记者 曹凘源)1月17日,什邡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该市以2023年为起点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要求“一年出亮点、两年塑精品、三年见成效”。一年来,什邡共完成18个相关建设项目,今年将持续扩面增量。  2023年,该市根据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思路,将全域划分为4个镇级特色片区、27个村级特色片区,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项目。  以蓥华镇红峡谷村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示范带为例。红峡谷村利用周边的红峡谷、神瀑沟等旅游资源,推动875户农户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餐饮”,形成近5000米的庭院经济示范带,去年全村庭院经济总产值超过2700万元。  “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发动群众为导向,努力在补短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实效。”什邡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底力争对全市所有农村院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覆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22
(黄凯)近日,在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34支取水渠修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清淤排沟、固板建模、灌浆筑渠……一派热火朝天兴修水利的景象。为确保2024年春季农田灌溉,从2023年12月份开始,黄许镇充分抓住冬春时节,把消除旱涝灾害隐患、促进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实施农田灌溉排洪沟渠等清淤疏浚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力乡村振兴。黄许镇各村抢抓黄金时段,聚焦短板弱项,未雨绸缪,倒排工期,全速推进。沟渠、河道、涵闸等灌溉工程不断加固完善,为新的一年农田灌溉增添有力保障。兴修水利在黄许镇袁家村,当地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组织了83名由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和巾帼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施工队进行作业。志愿者施工队下到田间对村里淤积堵塞的沟渠进行清淤,大家手持镰刀砍伐沟渠两侧的杂草灌木,用铁锹清理水渠沉积已久的淤泥、杂草、白色垃圾等杂物。据悉,黄许镇主要干、支渠的清掏工作将在春节前完成90%,预计将满足当地2.89万多亩田地的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将为土地效益、农民增收、农业丰产打下坚实基础。“每年这个时节,黄许镇各村‘两委’都未雨绸缪,利用春耕前的农闲时期开展水渠清淤活动,打通水渠灌溉的‘梗阻’,我镇下一步将为发展高质量农业下好‘先手棋’,不断夯实‘三农’工作的水利基础,全力保障春灌用水,确保农民增收增产、助力乡村振兴。”黄许镇副镇长黄关伟说。(图片由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18
(周韵 记者 闫新宇 张恭浩楠 )冬日的绵竹,青山连绵、绿水潺潺、景景相融。大山深处,民宿依山而建,农耕文化多彩,慢生活、沉浸式,引无数游客前来追逐“浮生半日闲”。静谧闲适的背后,是绵竹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生态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实现乡村蝶变的生动缩影。老矿村迎来新变化每年初冬,清平镇盐井村漫山遍野的银杏叶飘黄,极具特色的民宿在银杏林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如诗如画。在谢德勇的山货坊,经过传统火炕烘烤加工的山腊肉、香肠,香味扑鼻,前来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现在挣钱轻松多了,前些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井底灰头土脸地挖矿。”放下矿镐,谢德勇拿起祖辈传下来的山货制作手艺,自产自销,还带动周边村民养殖生态猪,采摘竹笋、野生菌等,加工制作成干杂食品,将山货做成了当地的品牌。过去,清平镇因磷矿而兴,家家户户的收入来源几乎都与矿有关。彼时的盐井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为保护生态环境,大大小小的矿场相继关停。2017年,靠矿谋生的盐井村人“失业”了,盐井村未来的谋生之路在何方?答案就是转型发展。清平镇将目光瞄准了天然禀赋的山水资源以及羌汉文化等优势,决定让“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昔日的泥石流遗址和矿场料坑上,“钻”出了彩色的民房、星空泡泡屋、特色民宿,跑起了浪漫的观光小火车,打造出金色的童话世界,一个成渝文旅新地标拔地而起,实现了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通过保护环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靠山吃山”。原金花镇有着丰富的矿山资源,多年来,炸山采矿曾是当地村民的生存之道。随着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探采矿权清理整顿工作的快速推进,金花镇走到了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探寻转型发展之路的目光开始转向山上丰富的旅游资源。2015年下半年,原金花镇紧紧围绕“生态乡村旅游”发展定位,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民宿旅游为纽带,带动观光农业、商贸餐饮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了康养民宿旅游新名片。半世纪攫取,近十载还债,矿山美回了青山,也让绵竹乡村等来了它的“春天”。民宿里开满“幸福花”从“挖山”到“护山”,绵竹美丽乡村生态底色愈发浓郁,独有的田园乡情化作了“诗与远方”,吸引了无数游人陶醉山水,与大自然来一场回归式融合。清晨的鸟鸣,唤醒了睡梦中的广济镇云盖村。栖居在这里,可枕山而眠,傍水而醒,草木作邻,鸟兽为伴,拥浮光山色,享碧水云天。如今的村庄与往日有何不同?村民答得实在:环境美了,名气响了,游客多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今年夏天,客人是一波接一波,收入十分可观。”杨玉华曾是一名矿工,矿山关停后,他便失了业。前几年,在村干部的鼓励下,他将房屋改造成了有特色的民宿,因其服务热情,生意一直不错。2021年底,杨玉华打造以深度体验优质旅居产品和分享本土文化为主的2.0版高端民宿,并积极推广民宿“私人化”“定制化”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客人愿意“为一间房,赴一座城”。云盖村是绵竹乡村民宿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地方。近年来,随着游客的增多,40家大大小小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在村里崛起。为推动民宿产业品质化、集群化发展,该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聘请民宿建设专业团队,规划建设了一批精品民宿,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体,推动民宿产业链不断延伸,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更走出了一条充满绵竹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每个民宿的前身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民宿也是一户农家生活改变的现实写照。走进清平镇850矿工主题民宿,蓝白相间的外墙,清新素雅的内饰,房间里点缀的矿工元素,配上庭院里怀旧的矿井与矿车风貌,“怀旧”趣味十足。主人谢芬昌泡上一壶清茶,正陪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闲话家常。 “自矿井封停后,我们一家人就没了收入来源。既然发展民宿,就要做到最好,留住更多的游客。”这几年,口碑带来回头客,谢芬昌也积累了更多的民宿经营之道,时常组织村里的民宿业主们交流提升经营能力。如今,清平镇从事餐饮、住宿等产业的村民达1000余人,兴办农家乐、民宿达200余家,年接待游客量达60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量达1万余人次,获得德阳市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第二批天府旅游名镇等荣誉。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绵竹市一直在积极探索。近年来,绵竹市坚持以生态治理为优先战略,做足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文章,持续做强做大“生态经济”品牌,推动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今天的绵竹,乡村振兴的画卷越展越宽,绿水青山间的乡愁越走越浓。(图片由绵竹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10
(易瑶 钟正有)1月5日,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谭家坝村村委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谭家坝村11组集体“欣欣向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2023年分红大会在这里举行。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共切集体经济“大蛋糕”。分红大会分红现场,专合社理事长谭晓云通报了2023年合作社运行情况及本次分红方案。在村监事会的监督下,现场为土地入股的130户农户集中分红6.8万元,农户满面笑容地领取到股份专业合作社发放的首次分红金。据了解,2023年5月,谭家坝村11组率先创办“欣欣向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组民闲散土地,开展优质水稻、油菜制种种植,解决土地撂荒和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专合社与四川德油生物种子有限企业达成共建,在“种、管、产、销”上深化合作。德油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培训及收购,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农事作业。2023年专合社大春水稻种植收入10万元,预计小春油菜制种收入45万元。同时,专合社不断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创新“三份收益”即“务工收入+保底分红+二次分红”模式。专合社优先面向本组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2023年实现48人“家门口”就业,累计发放务工工资7万元,在此基础上,土地入股的社员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400元+100斤黄谷)/亩,保底分红后按章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剩余收益面向全组老百姓开展二次分红,实现了一份土地三份收入的良好发展局面。“专合社要让家底厚起来,既要守好现有摊子,更要发扬敢为人先、奋力拼搏的精神,持续盘活和发展各类实体资源,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金山镇党委副书记付启宽如是说。(图片由罗江区金山镇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09
(周韵 尹翔 记者 闫新宇 张恭浩楠 )隆冬时节,寒意甚浓。但在绵竹广袤的田间地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三五成群的村民手持镰刀,肩背背篓,忙着采收蔬菜,奏响了新一年的“增收曲”。    在玉泉镇玉江村杨兴华的蔬菜种植基地,连片的上海青郁郁葱葱、长势喜人,20余名村民分散在田间各个角落,忙着收割、分拣,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不远处的大路旁,停放着几辆运输车,工人们正在将收获的蔬菜打包装车。“我们种植了上海青、豌豆尖、苤蓝等蔬菜,采收时间从2023年11月底持续至今年3月,每天大概能采收五六千斤。由于近期蔬菜行情较好,村民采收的积极性高,收入也相当不错。”自2016年开始,杨兴华便瞄准乡村振兴致富契机,在当地流转上百亩土地,通过四季轮种,确保土地不空闲,村民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钱赚。近年来,玉江村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在种植大户的精心管护下,冬春蔬菜质量好、品质高,每天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这些蔬菜将被运往全国各地,送进千家万户。深冬的清晨,田野里笼罩着一层薄雾。裹上厚实的衣服,剑南街道柏杨村村民唐运容带上工具,急匆匆地出了门。“田里的娃娃菜采收接近尾声了,我们要抓紧时间采摘。”说话间,唐大姐很快将一筐蔬菜打包装车。“在家门口务工,既能挣到工钱,又能照看家里,新的一年,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1月3日上午,走进柏杨村种植户周丹的蔬菜种植基地,只见接连成片的娃娃菜翠绿新鲜,在冬日暖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村民们熟练地割下一朵,清理掉松散的叶子,一棵品相完美的娃娃菜便呈现在眼前。“娃娃菜成本低、好管理,我今年种植了50余亩,主要销往成都、绵阳等地,收益还算不错。这批娃娃菜采收完后,我还会再种植一批,以弥补春季缺少娃娃菜的空白。”由于蔬菜种植需要大量人工,周丹在经营的同时,也给周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了更多人发展农业产业。据悉,近年来,绵竹市深入挖掘“土”资源、放大“特”优势,通过建基地、延链条、育集群、树品牌,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地理气候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蔬菜产业。同时,丰富种植品种,畅通产销渠道,有效延长蔬菜供应和销售时间,走出了一条发展蔬菜种植、振兴乡村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图片由绵竹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08
(记者  闫新宇)1月2日,中共德阳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主要精神。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新闻发言人吴成钢作主发布。市委政研室主任代瑞彬、市发改委主任李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江涛、市住建局副局长陈文元先后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赵仕圣主持发布会。吴成钢指出,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激励和动员全市上下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德阳落地见效;对于锚定“四五五六”发展总思路,深入实施“五大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崛起,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对于激发攀高比强的信心、跨越赶超的决心,攻坚克难做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德阳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深入学习讨论、积极踊跃发言,提出的意见建议得到充分吸收和采纳,普遍感到这次全会力度大、亮点多,成果丰硕、收获很大。”吴成钢概括了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成果,他表示,全会让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明晰了实践路径、确立了发展目标、明确了具体任务、凝聚了强大合力。发布会现场德阳将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布会上,李霞就“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解读。李霞表示,德阳将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旌阳在全国百强区持续进位、广汉在2024年冲刺全国百强县。加快绵竹、广汉、中江等国省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试点建设,按照年度方案推进相关工作,达到产业、人口、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既定的年度目标。抓紧研究出台什邡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罗江全域城乡融合发展市级示范方案,明确阶段性、年度性的目标、举措、路径,确保各试点示范工作达到预期。加快什邡雪茄小镇、经开区清洁能源小镇、罗江玄武岩小镇建设,培育广汉火锅小镇、回锅肉小镇,中江挂面小镇等,让特色小镇在乡村发展中发挥头雁作用。此外,德阳还将有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资源、要素向县城集聚,增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向城郊及县域副中心延伸,提升乡镇综合服务能力,让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城乡群众。努力将德阳乡村建设成宜居宜业之地发布会上,江涛介绍说,德阳将从“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助农增收”等4个方面重点发力,努力将德阳乡村建设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之地。德阳将开展乡村振兴“精品村”建设行动,按照“业强、村美、民富”总要求,支持每个区(市、县)用三年时间集中建设2~3个乡村振兴“精品村”。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方案及考评办法,全市每年创建省级示范村30个,通过培育一批先行村、创建一批示范村、建设一批精品村,稳步梯次、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整体提升,实现德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同时,推进都江堰灌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级试点,在广汉建设全省“五良融合”示范引领区,力争到2027年在全省率先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大力培育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工程,加快中江农产品加工园规划建设,推动粮油、生猪、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七大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将开展“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全会提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引领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那么,德阳如何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陈文元表示,德阳将以“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为引领,开展县城体检。围绕住房、社区、街区、城区4个维度,对照61项体检指标,科学评估县城发展状况,精准找准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措施,推动县城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同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精心谋划实施一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努力实现县城内涝基本消除、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大幅提升,指导有条件的区(市、县)积极争创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县城。此外,德阳还将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实施污水管网修复、雨污分流改造、城市老旧燃气管道改造等项目,实现30年以上燃气管网全部改造、县城内涝点位全部消除,完善县城功能和承载能力。(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04
(许宇 钟正有)近日,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德阳市文旅名村名单,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自动赋予)、万安镇响石村、调元镇顺河村、白马关镇万佛村榜上有名。今年以来,结合文旅名村创建工作,罗江区相关镇村持续完善文旅基础设施,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全面强化宣传推介,乡村旅游品质得到较大提升。据悉,罗江区将巩固好2023年创建成果,全力做好2024年和2025年文旅名村创建工作,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04
(钟正有)1月4日,记者从德阳市罗江区农业农村局获悉,去年以来,该区“双季制种”面积达8000亩,年产种子900万公斤,可满足400万亩水稻、2200万亩油菜种植需求。据悉,德阳市罗江区以“五化”标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提级稻油制种轮作基地设施,实施田块归并、田型调整,配套集中育秧、种子加工等功能服务,建成集“新品实验、科学制种、信息管理”于一体的水稻、水稻油菜“双季制种”示范区。同时,该区还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已通过水稻和油菜品种审定5个以上,并在罗江生产推广。调整品种组合、调节制种播期,解决水稻、油菜制种茬口空档期,形成“水稻制种-油菜制种”接茬轮作模式,实现“一年双季”“一田双收”。培育引进制种企业19家、制种经营主体90户,辐射带动制种农户5000余户,制种农户人均收入比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2000余元。此外,从“耕、种、收、售”等环节提高半托管或全程托管社会化服务,节本增效。目前,双季制种亩均净利润超过3500元,是单一制种模式的2.3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0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