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时下正值玄参生长关键季节,在宜坪乡宜坪村玄参种植基地,一颗颗玄参苗吮吸着春雨茁壮成长,一片新绿。看着绿油油的玄参苗,基地负责人曹彬难掩喜悦。他介绍,今年的玄参苗品相非常好,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后期产出的药材品质应该会很好,今年肯定是一个丰收年。2023年,宜坪乡党委政府积极对接四川佳水裕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此实地考察,经过取样、评估、分析,认为宜坪乡宜坪村气候、地理环境适宜种植玄参。当年11月底,该公司从农户手中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600余亩用于种植玄参。“从开地到现在的管护,我们都是用的附近的村民,这些老百姓踏实能干,截至目前,已经发放了10多万的劳务工资。”四川佳水裕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彬表示,按照2到3元的市场收购价预算,预计玄参亩产收益1万余元。为发挥土地的最大能效,基地里还套种了枇杷树,下一步,还将套种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更好地助农增收。“现在我们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是不可能的,就到基地里面帮种药材,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遇到冬夏至开垦地的时候,一天就能挣200多元。”宜坪村村民王品方一边除草一边回答记者提问。据了解,玄参味苦、甘、咸,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分伤津导致的身热、口干、舌质红绛,或者温热病邪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常用于温热病血热壅盛导致的发斑发疹或者咽喉肿疼,烦躁谵语。还可以治疗痈肿疮毒,瘰疬痰核。药理研究证明:玄参有降压作用,其肌理与扩张外周血管有关,具有镇静,抗惊厥,降血糖作用,有解热抗菌作用。“近年来,宜坪乡探索发展山区粮经复合发展模式,结合宜坪高山地势和丰富农业资源,推行“薯玉蔬蔬”的耕地精细粮坪复合轮作和“果林上山 林下套种”的高效粮坪复合种植模式,稳定增加山区粮食生产的同时,保障群众经济收益,是山区适度规模化农业的示范探索”宜坪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尼里军站介绍说。(供稿:峨边县融媒体中心 吴映辉 耍惹小付)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斯郎翁堆 特约通讯员 叶强平  近日,理塘县曲登乡普查村在村合作社举行2023年度集体经济分红仪式,牧民群众依次上台领取分红金,个个喜笑颜开。  村里的勒通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7年以来,不仅分红一年比一年多,牦牛也是一年比一年养得多,现在合作社牦牛有1000头左右。2023年,该合作社出栏牦牛93头,实现盈利606247元,拿出510024元分红兑现给158户牧民群众,每户分红3228元。村干部还来到曲登乡养老院,把分红款发放给普查村村民吴东、单珍贡布、阿细拉姆3名五保户,让他们很受感动。  参加分红仪式的曲登乡党委书记洛绒英巴说,普查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火车头”,努力让脱贫群众富在产业上,让产业强在党旗下,稳步走好脱贫后的共同富裕路。  “下一步,普查村将进一步发展致富产业,争取在2024年底能让每户农牧民分到更多的钱。”该村党支部书记曲扎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春梅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 文/图  4月9日,笔者走进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只见绿油油的小白菜一垄接一垄,目之所及皆是铺满田地的菜苗,三三两两的村民正穿梭其间,进行收割、分拣、过秤、装车……忙碌的身影和绿色的菜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好的春日丰收图。  立新镇靠近绵阳市郊,依托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近年来,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不断丰富群众“菜篮子”的同时,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农户正在收割瓢儿白。  “我们合作社一年种植小白菜、上海青7茬,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让周边村民多了务工的机会。”高棚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兴江介绍,自从该村组建合作社后,从最早仅12户12人参与,到现在已发展到424户437 人。去年一年,该村年产值突破了6500万元,面积也由几百亩发展到2400余亩,去年还打开了国际市场,蔬菜成功搭上中欧班列,销售到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  2010年,大学毕业的崔兴江积极响应国家返乡创业的号召,回到高棚村种植小白菜,带领村民创办了新景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注册了“御新景”蔬菜商标。2020年,他当选为高棚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带领村“两委”成立了立新镇高棚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实行“统一选种育苗、统一药肥剂量、统一检测指导、统一调配销售”,培育核心竞争力,产品成功打入了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自从返乡创业流转百余亩土地成为蔬菜种植大户,比以前在外打工时年收入至少翻了5番,咱新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前途越奔越宽广!”“95后”青年李敏自称是高棚村的“泥腿娃儿”,16岁外出学手艺打工,原本一心想跳出“农门”。2017年,他在崔兴江的带领下返乡加入合作社,成为蔬菜种植大户和蔬菜销售经纪人后,年收入逾百万元。他感慨万千:“没想到摸爬滚打六七年,最后在家乡的土地上找到了作为一个新农民的价值。”  蔬菜合作社拎稳致富“菜篮子”,“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无论是种植大户,还是在家门口打工的农户,都尝到了小蔬菜种出大产业带来的甜头。  “建起蔬菜园区后,在自家门口就把钱挣到了,方便得很!”村民唐琼英麻利地收割完小白菜装进菜筐。一年四季在家门口栽菜、收菜,每年能挣 2 万到 3 万多元,家里家外都能照顾好,唐琼英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小蔬菜站上了产业“大舞台”,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也拓宽了镇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据介绍,目前,立新镇每日输出蔬菜 400—500吨左右,蔬菜生产总面积5万余亩/年(含复茬),主要种植小白菜、瓢儿白、莴笋等20余个品种,实现产值约2.5亿元。  立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全镇蔬菜产业进行提档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万亩蔬菜农业产业园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1
(刘敏 冯金虎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苍溪县月山乡琳山村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发展之路,让全体村民共享集体经济硕果。琳山村集体经济分红现场会近日,在月山乡琳山村分红现场,记者看到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捆捆现金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工作人员们认真核对名单,逐一将分红款项发放到村民手中,村民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今天我们家一共分了7000多元,比去年多了不少,现在村里的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我们的分红一年比一年好,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琳山村村民侯清连笑着说。“2023年我的爱媛总收入是4万元。今年市场销路看起来不好,但是通过我们合作社的指导和技术,今年的收入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我分到了1000多块钱,感到很不错。”琳山村村民梁仕永说。农户领取集体经济分红金近年来,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月山乡琳山村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截至目前,全村目前共种植柑橘2000余亩,其中包括爱媛、春见、沃柑、明日见等多个品种,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0元。“我们今天进行的是2023年果子分红,我们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分红了三年,今年我们预计通过三次分红达到14万。目前合作社和群众收入比较好,2023年我们光果子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今年我们要新植200亩,预计2024年果子产量能够达到1000吨。”琳山村支部书记梁家学介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旭)眼下,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兰坝村的羊肚菌迎来丰收,一朵朵羊肚菌像一把把“小伞”,错落有致地盛开在菌垄上,密密麻麻,长势喜人。村民们正穿梭于各大棚之间,小心采收着新鲜出土的羊肚菌,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羊肚菌是一种药食两用菌,有“菌中之王”的美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羊木镇依托当地适宜的土壤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发展羊肚菌特色产业,采用“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种植羊肚菌300余亩,带动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增收致富。  在产业基地的公路边,广元洪鑫菌业公司负责人赵洪奎正忙着将一筐筐羊肚菌码放整齐,等待货车前来运走。“今年引进了新品种,抗高温抗菌能力强,品质也比较好,加上农业站提供了技术服务,收益特别好。”赵洪奎高兴地介绍。  发展羊肚菌不仅有利于村集体产业的发展,还可以让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我在产业基地里主要做搭棚、施肥、采收羊肚菌等工作,收益很不错。”兰坝村2组村民李华堂算了一笔账,自羊肚菌产业基地建成后,他常常在这里务工,加上土地流转费2000元左右,一年下来能挣到2万元左右。  据了解,羊肚菌的采摘期为一个月左右,每天能吸纳周边约50名群众参与基地务工,日均增收100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群众受益,该镇纪委定期就技术指导服务、补助资金发放等开展下沉式监督检查,确保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羊肚菌种植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是不错的致富门路。目前的鲜货市场价是每斤60元至80元,干品每斤能卖上千元。”赵洪奎说,将采摘下来的羊肚菌进行分类、清洗、晾晒等加工处理,然后再由线下和电商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销售;采摘完羊肚菌之后,大棚里还会种上蔬菜,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近年来,朝天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不断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2023年,朝天区推动食用菌标准化工厂化栽培,种植食用菌1.2万亩,产量10万吨(鲜品),签约食用菌项目4个,开工2个,竣工投产2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人勤春来早,田间农事忙。近日,在射洪市曹碑镇大池村,20余亩羊肚菌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迎来春日首个“丰收季”。  3月25日,笔者一走进半山坡里的种植基地,一排排黑色的遮阳网种植大棚格外引人注目,一排排菌床上,一丛丛破土而出的羊肚菌撑起褐色的“小伞”,丰盈饱满,甚是喜人。村民们穿梭在大棚中,采收着新鲜出土的羊肚菌。村民采收羊肚菌  “羊肚菌是去年11月种下的,整体出菇率很高,收成非常好,一点不愁卖。现在到了采收季节,每天有20多名务工农民来采摘。”大池村党支部书记任顺兴说。  据了解,为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池村依托支部领办的刚健专业合作社在去年成功试验种植5亩羊肚菌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羊肚菌“共富工程”,先后组织开展种植技术培训3场100余人次。今年,该村共吸纳了23户群众参与羊肚菌种植,面积扩大到20余亩,其中村集体在山坡上开垦撂荒地种植7亩,利用农户冬闲土地13亩,在种植和采收中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  “除草、培土、采羊肚菌,整个种植采收过程我都在这里务工,每天80元,活儿轻松,离家也近。”大池村居民王云华高兴地说。  近年来,曹碑镇立足镇域实际,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努力实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目前,已采收5亩,产量1500斤。全部采收后,预计产量达6000斤,总产值达24万元。”任顺兴表示,明年,大池村将继续推进第三期羊肚菌“共富工程”建设,计划种植面积达到100亩,年产值将达到120万元,真正把羊肚菌变成致富的“主力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近日,金口河区永和镇黎明村五组万明种植家庭农场,数十个黑色遮阳棚里,长达数十米的菌床上一簇簇羊肚菌破土而出,撑起褐色“小伞”,菌株肉厚,长势喜人,阵阵菌香扑面而来。农场负责人吴万明正一手拿着小刀,一手扶着羊肚菌,小心翼翼地将菌腿从泥土上割出来,放进桶内,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大桶。“我们农场一共种植了8亩羊肚菌,今年出菇率比较高,这个时候上市,每斤价格在50到60 元,今年产量大概在4000斤,产值近30万元。”喜获丰收的吴万明,脸上洋溢着开心和幸福的笑容,不时向记者诉说种植羊肚菌成功的喜悦。采收羊肚菌羊肚菌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种植,到第二年3月逐步上市。羊肚菌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要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做到及时喷水、通风等,菌子才能长势饱满。2017年,吴万明在老家黎明村五组开始试种羊肚菌。“羊肚菌有点‘娇气’,旱不得涝不得,热不得冷不得,一旦病害来了传染极快。黎明村海拔高,气候偏冷,温差大,由于这里特殊的气候条件,刚开始种植时吃了不少亏,为了提升种植技术,我还特意前往成都川菌公司进行羊肚菌种植技术培训。”之后每一年吴万明都要前往成都学习新的种植技术。“除了学习技术,我还与公司签订合作,从公司购买更适合山区种植的羊肚菌种子进行栽种,签订采购合同,现在农场出产的羊肚菌除去一部分现货在本地售卖,其他就制成干货由公司收购,根本不愁销售渠道。”谈起羊肚菌产业的发展,吴万明十分高兴。“每年在羊肚菌种植收获时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我们农场都是请周边的老百姓来基地务工。”吴万明说道。羊肚菌的种植成功,不仅为种植户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同村的廖长珍平时除了在家务农外,基本上没什么事做,自从羊肚菌基地建成后,闲时她便到基地来打零工,既能照看家里,也能增加收入,一年算下来工资有5000元左右。羊肚菌在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也为当地特色种植业增添了新的亮点。“人工种植栽培的羊肚菌种植周期短、经济效益好、市场价值可观。目前羊肚菌的种植处于摸索阶段,等在本地种植技术成熟后我将进行推广,带着更多农户一起干,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谈到将来的打算,吴万明充满了信心。近年来,金口河区立足资源禀赋,积极谋划乡村产业项目,精准发力,把山区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蓝莓、枇杷、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有力有效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产业兴旺发展之路。(供稿:金口河区融媒体中心 黎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9
(新华社记者 袁波 张超群)3月以来,三台县迎来麦冬收获季,一块块绿油油的麦冬地里,村民们忙着采收,一派丰收景象。  “今年种了 3 亩地麦冬,一亩地大概能采挖3000斤麦冬,看嘛,麦冬颗粒饱满、色泽白,每斤鲜货能卖14元左右。”芦溪镇星楼村农民刘晓兵举着一株麦冬说,村里几乎每家都种麦冬。3月30日,三台县灵兴镇灵兴村,农户忙着采收麦冬。新华社记者 袁波 摄  麦冬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药材,三台县有几百年的麦冬种植历史,因涪江冲积出的砂质土壤富含多种矿物微量元素,加上充足的日照和水源等种植优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区之一,常年种植麦冬面积超6万亩,三台土特产“涪城麦冬”还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麦冬有生津润肺、止咳等功效,深受市场欢迎。”三台县卫健局副局长李静凡说。  “麦冬喜阴,栽种1年后采收,可以套种玉米等农作物,既保证了粮食产量,又能增加经济效益。”芦溪镇党委书记姚芝春说,近年来镇里开始着力扩大麦冬种植规模,实施“麦冬+粮食”复合种植模式。麦冬种植让村民看到了盼头,吸引了不少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回来。  近年来,三台县紧紧围绕麦冬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特色农业。为从源头保证麦冬品质,三台加快建设数字化溯源体系,建立了麦冬标准化种植可追溯基地,并聘请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的专家指导栽种管理。  “由科研机构指导,龙头企业、示范种植社、产业化联合体组成的‘雁阵’,引领麦冬产业壮大升级。”三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胡梁说。  “我们的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有约4000亩,通过合理规划,资源整合,引导农民在种收、加工、销售方面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三台县明志麦冬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志伟和麦冬打了30多年的交道,为了提高麦冬品质,他还研发了带有搅拌和烘烤功能的麦冬烘干设备,带动周边镇数百农民就近务工。  目前,三台已成功引进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入驻,并联合太极集团、四川中兴药业等食品医药企业,开发出超380种中成药、190余种保健品,以及麦冬汤料包、麦冬茶等衍生产品,实现全链条产值达40亿元。  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次勇说,“涪城麦冬”已成功入列《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地理标志互认清单,远销东南亚、欧盟等地区。  三台县副县长何广表示,近年来三台县打出麦冬产业发展组合拳,以完善麦冬科研、产业、产品和品牌四大体系为重点,建立“三园四中心一体系”(即良种繁育园、标准化种植园、综合利用园、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电子交易中心以及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了麦冬产业链,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发展。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09
春风又绿江南岸,万顷波涛绿浪涌。又到了春笋丰收的季节,合江县凤鸣镇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试点打造竹笋两用林,“以竹富农”“以竹兴旅”,延长竹产业链,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走进凤鸣镇金龙湖村,漫山遍野都是苍翠欲滴的楠竹林。一大早,乡贤志愿者们就在连片的竹林里挥锄挖笋,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每年,金龙湖村农户的收入除了售卖楠竹,另外一笔收入就来自应季的冬笋和春笋。家住金龙湖村8社的村民蔡大平说:“我一个冬天可以挖到一千多斤冬笋,市场价十来块钱一斤,就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春笋可以挖个七八千斤,每斤卖一块多,就有七八千块钱收入。冬笋和春笋加起来,一年大概能挣二至四万元不等。”凤鸣镇金龙湖村文书黄祥书说:“近些年来,金龙湖村通过对竹林的集中丰产培育后,竹材的亩产量从2吨增长到了2.5吨。今年金龙湖村还试点打造了1000亩竹笋两用林,在不伤害竹材的基础上,每亩竹林可以多挖300斤左右竹笋,增加了群众的收入。”金龙湖满山的鲜嫩春笋不仅让农户们增加了收入,更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吸引了不少游客开车自驾,在游山玩水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到山上挖笋尝鲜。合江县凤鸣镇森林覆盖率达68%,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2万亩,有8万亩优质竹资源,林下经济产业特色明显,素有“竹筷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凤鸣镇围绕竹产业,延长竹林附加产业链,做足了“竹文章”,除了培育笋用林“以竹富农”“以竹兴旅”,丰富的竹资源更支撑着一年四季的竹产业发展,种植培育了林下中药材黄精、重楼等1000余亩,林下生态种植年产值约2亿元,吸引不少乡贤返乡创业,大力发展竹片、竹筷、竹木等竹制品加工企业,年产值约5000万元。合江县佳玮竹制品厂负责人、乡贤刘远江说:“我2008年从广东回来后,就办了这个竹制品加工厂,主要生产一次性竹筷,销售给高铁、飞机和外卖这块的餐饮行业。我当时选择回凤鸣投资办厂,也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竹资源,我的产品主要销往西南四省和西北地区,目前产量每天大概是120万双,带动就近20余户农户增收,每个月的营业额大概是80万,明年我们争取每个月的营业额达到120万元。”合江县凤鸣镇副镇长陈南芳说:“下一步,凤鸣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136’发展战略和‘1+3+N’农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好生态优势和竹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森林粮库’建设,用实际行动守住青山,抱得金山,持续开启绿水青山富民模式,全面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窦林 祝菡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8
(詹磊 徐竞瑜 记者 李全民)眼下,四川省苍溪县龙山镇5000余亩道地药材川明参迎来丰收,村民们不负大好春光,忙着采收川明参,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村民采收川明参4月6日,在龙山镇双灵村,田间地头处处都是采收川明参忙碌的身影,村民庞传聪正和邻居们在自家种植地里采挖川明参,随后进行人工刮皮、晾晒加工等作业,现场一片忙碌景象。庞传聪今年栽了两亩沙参,预计可以产1600斤,大约收入近2万元。川明参是双灵村的特色产业,种植历史悠久,村两委积极动员200余户农户,利用整治撂荒地大力发展川明参约800亩,亩产600斤以上。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村两委还积极争取资金,2023年新建中药材烘干房,全部实行无硫化加工,使其成为真正的绿色药食同源产品,实现人均增收千余元。(图为烘干房)龙山镇双灵村党支部书记庞建军介绍,烘干房建于2023年,今年试运行,建成面积10个平方,一次性可以烘干川明参两吨。与此同时,在龙山镇收购市场,大批川明参汇聚到这里,经销商忙着收购、分选、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收购商庞国民看中了龙山本地沙参的好品质,目前收了10多吨川明参,他直言龙山镇的川明参销量好,基本供不应求。近年来,龙山镇紧抓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关键,以绿化经济苗木、川明参产业为主导,创新推广“果+苗”套种,引进川明参无硫磺淘洗技术,实行“专合社+种植户”发展模式,累计栽种经济绿化苗木近3万亩,川明参5000余亩,抢抓绵万高速建设机遇,建成西南苗木药材交易市场,年产值超4.7亿元,人均增收超1000元,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龙山镇副镇长任兵介绍:“龙山镇依托以‘一核四片’为轴心的苗木、中药材产业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结合我镇苗木、药材资源禀赋,围绕‘建成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苗木、药材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物流中心’为目标。按照一家一户小庭院串成大园区的思路,家家户户办庭园,村组建园区,深耕苗木药材产业,巩固发展传统种养业。”下一步,龙山镇将继续坚持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各产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8
(衡欢 记者 李国富)四月春风暖,正是农忙时。日前,记者在位于西充县槐树镇陈氏祠村的茂钦家庭农场看到,30余名村民正迎着暖阳种植黄花,一派“人勤春来早”的忙碌景象。村民正迎着暖阳种植黄花(衡欢 摄)种植现场,村民们两三人一组, 有的覆膜、有的盖土,有的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忙而有序。该农场负责人张柏松一边查看黄花植株长势,一边指导村民种植、管护技巧。“今年我们准备在陈氏祠村、合成寺村按照有机标准种植黄花共100亩,预计6月底完成种植。 ”张柏松介绍,黄花的种植、采收、晾晒等都需要大量人工,该基地吸纳本地村民100余人就近务工,每年发放务工工资近20万元。农场采用“公司+家庭农场”的订单种植模式,在种植前就与台湾公司签订了合作订单,产品将销往美国、日本等国家。“在黄花基地干活儿轻松不累,而且两天就给我们结一次工资,大家都愿意来。”村民罗碧君满意地说,她是该农场的常用工,一年下来务工收入达1万余元。村民正迎着暖阳种植黄花(衡欢 摄)与此同时,在该镇柳溪街社区的“自然园种养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头一年种下的黄花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着除草。该基地负责人吴俊毅介绍,今年6月,该基地黄花将迎来第一季收获,预计每亩产值8000元,进入盛产期后,亩产值将达1万余元。“种植黄花经济效益高,带动增收强,是我们镇的新兴特色产业。”槐树镇镇长张潇说,目前该镇共种植黄花近600亩,下一步,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技术指导,落实政策扶持,确保黄花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让朵朵“小黄花”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花”。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8
(西拉彭措 记者 严易程 文/图)4月2日,记者在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内看到,一朵朵黑顶白杆的羊肚菌破土而出,错落有致地“站在”菌垄上撑开“小伞苞”,长势喜人。长势喜人的羊肚菌羊肚菌种植基地内,1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地采收着羊肚菌。工人小心翼翼地用小刀沿着泥土之上的菌柄轻轻割断,再将其放入菌桶中,确保不损伤菌帽,以保持羊肚菌的完整性和美观,随即便将一筐筐羊肚菌搬运上车。据了解,人工培育的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一般冬季种植、春季采收,采收时节刚好与农忙时节错开,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为当地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在大棚里采收羊肚菌,一天的工钱是150元。”当地村民洪秀鑫说,当前正值春耕时节,忙碌完农事还能到基地采收羊肚菌,自己的收入提高了不少。“当前基地种植羊肚菌约300亩,每亩羊肚菌的产量预计在500斤至800斤,预计每亩实现经济收入3万余元。”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何建国介绍道。羊肚菌采摘现场据了解,羊肚菌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各种植村村集体”合作模式,由对口援建的崇州市负责项目合作中所有种植工作及引进优质菌种,马尔康市负责土地流转、基础建设、场地租赁、组织务工人员等。何建国告诉记者,今年,种植基地将扩大至900亩,用于种植各类食用菌,预计解决当地务工人员2300余人次,务工人员实现收入35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分红资金预计达14万余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7
近日,由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新丰社区主办,区钓鱼协会承办的“乡村振兴杯”钓鱼邀请赛在黄丰镇新丰社区三湾塘水库开赛,来自各地的“钓手”齐聚一堂,共赏湖光村色、尽享钓鱼之乐。活动现场,选手们在经过抽签后,陆续来到钓鱼区,有条不紊地做着各项准备。伴随着裁判发出的比赛号令,一支支鱼竿争先恐后地入水。赛场上,既有经验丰富的“老钓友”,也有初试牛刀的“新赛手”,他们手握钓竿,调鱼漂、挂饵料,静待鱼儿上钩,提杆、抄网、捞鱼一气呵成。在尽情享受钓鱼乐趣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选手们的竞钓技能和水平。据了解,新丰社区属典型的丘陵地形,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生态环境好、集体资源丰富。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新丰社区集体资产总计592万元,拥有包括小型水库三湾塘、民宿、果园、菜市场等。其中,三湾塘水库自去年11月正式营业以来,垂钓收入已超1万元。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黄丰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农村风貌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造环境秀美、居住舒适的美丽乡村。如今,黄丰旅游环线已经通车,它不但改变了乡村容貌,还连通了乡村文旅产业,新丰社区的发展也将在乡村振兴中驶入快车道。据新丰社区党委书记袁明贵介绍,2023年9月,新丰社区由集体资金出资30万元成立村级企业“展锋商贸责任有限公司”,2024年1月,展锋商贸有限公司出资开设“展锋购物超市”,拟将收益的20%将存入新丰社区“微基金”,用于支持开展公共服务,进一步激活内生动力,助力服务型、和谐型、平安型、宜居型、兴业型的“五型”社区建设,让乡村振兴成果成色更足。(供稿:彭山区委宣传部 曾泰霖 翁光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胡敏 侯晓梅 文/图  时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宜宾江安县迎安镇的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加强田地间蜜本南瓜的管理,争取早上市,获得高收益。  迎安镇凤鸣村村民阳云彬看到地里的南瓜苗茁壮成长,难掩内心欣喜。“去年南瓜价格比较好,今年我就多种了一些,大概有5000多株。”阳云彬介绍,去年他种植了35亩,收获7万斤南瓜,收入近5万元。迎安镇田间种满南瓜。  不仅如此,他还在田地周围套种玉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我们一直都在南瓜地里套种,一般都是套种糯玉米,以后还将套种高粱。这不仅对南瓜收成没有影响,还增加了一笔收入。”阳云彬说。  放眼迎安镇的田间地头,到处都种满了南瓜。据悉,迎安镇从2004年开始引进蜜本南瓜种植。种植南瓜劳动强度低,栽培技术简单,加上投入少、产出高、市场需求大,村民们都愿意种植。“凤鸣村的核心区南瓜种植面积去年有5000余亩,今年增加到了7000余亩,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江安县迎凤蜜本南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阳露平说。  据阳露平介绍,这20余年间,专合社给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订购种子,讲解栽培技术,帮助销售,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去年南瓜种植户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今年有望达到1200元至1500元。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迎安蜜本南瓜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目前,江安县以迎安镇为核心,蜜本南瓜种植已辐射带动了周边镇、村,发展到1万多亩。该县南瓜种植通过党建引领,采取“专合社+农户”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了种植面积规模化、种植品质化、产业品牌化、模式立体化、销售多元化和营销前沿化,2023年整个南瓜产业产值达350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3
近年来,石洞街道不断探索绿色生态种养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发展生态“种养+”产业,引导统战力量聚焦乡村振兴。依托乡贤力量,力促土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积极发挥统战作用走出一条果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种养循环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把顺江村打造成鸟语花香之地,山上桃花绽放,山下油菜花盛开。”泸州润康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恒宗带着这一目标,积极投身顺江村建设,以黄桃基地为中心,流转土地500亩,采用红粱套种大豆、轮作油菜的模式,种植黄桃、桂圆、李子、柑橘等经济果树,让顺江村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以地定养、种养对接”,陈恒宗坚持以土地承载力优化养殖布局,科学测算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规范划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协调布局及匹配规模,实现黄桃树为鹅遮荫,鹅为黄桃树除草,鹅粪被黄桃树吸收,土地又长出茂盛的青草。这种生态种养循环开启“树上有果卖,树下有鹅卖”的双重效益模式。生态“种养+”模式可以实现一地多用,双向收益,既减少了饲养成本,也保证了禽畜的绿色生长和肉质的香嫩,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菜篮子”的同时,销量自然不成问题。目前,第一季度养殖幼鹅2500只,收益50余万元。乡贤带动,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2022年,润康公司进驻顺江村后,陈恒宗表示,要让农户积极参与进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陈恒宗引进优质果树品种,自己就是种养专家,对果树的种植、修枝、施肥等在亲力亲为的基础上,对村民现场指导果树种植技术,雇50余名村民进行管理种植,既增加收入也学会种养技术,带动周边村民创业的积极性,附近村民的“钱袋子”鼓了,生活越来越红火。在顺江村润康红粱育苗区,村民正在田间地头锄地、撕地膜,他们动作娴熟、手脚麻利,绘就一幅春耕生产图。“我们把土地流转出来拿租金,还可以在基地干活,每天能赚80多块钱。”在地里播撒高粱种的顺江村村民魏某高兴地说。润康公司以土地每亩300元、林地每亩200元的租金流转土地,每年可直接为村民创收10万余元。顺江村作为纯农业村,群众的土地分散度高,播种成本高、收益低,流转后便于集中打造,且能为租地村民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此外,润康公司还将发动居民代养、自养鹅,通过苗木代管代养等方式,为村民增加收入。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石洞街道顺江村将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乡贤热心公益,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多彩顺江”瓜果飘香之地。下一步,石洞街道将继续聚焦乡村振兴,构建乡贤人士“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带富”工作新格局,创新打造“同心共富·乡贤集市”,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不断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供稿:龙马潭区石洞街道 易明玉 王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2
(周瑜原 通讯员李清凌)近日,在位于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新政村的现代丰产竹林示范基地内,农户们日日都忙着在竹林间挖苦笋。这几天每日的挖笋量达到了300多斤。与普通苦笋不同,这里的苦笋不仅产量大,而且成熟得早。而提早上市的苦笋价格高,农户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了。在示范基地内,成片的竹林郁郁葱葱,阳光透过竹叶洒向地面,斑驳的光影下是厚厚一层糠壳,这里就藏着苦笋成熟早的秘密。“在天气转冷的时候,我们就要铺上这层糠壳,主要作用就是保温。”宜宾沁竹林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彭世界介绍,为竹林保温就是苦笋早产的关键一环,经过这种技术培育出来的苦笋,比一般苦笋要提前两个多月成熟,这种苦笋在春节前后可以卖到120元一斤。成熟时间提前,基地内的竹笋产量也明显高过普通苦笋。该公司在当地流转了6000亩山林,并逐步进行土壤疏松、梳林等改良,进一步改善竹林生长的环境。彭世界介绍,经过改良的竹林苦笋产量大大提升。“没有改良的时候,亩产在500斤左右,而通过改良后,产量可以达到每亩2000斤。”与此同时,该基地还通过“利益链接”模式与农户达成合作。“农户以山林入股,我们提供技术指导,一方面农户可以通过劳动赚取收入,另一方面利润与产出挂钩,由我们收购农户的苦笋。”彭世界介绍,计划通过五年时间逐步改良流转的山林,扩大种植规模。另外,今年基地还规划了500亩甜龙竹,目前正在进行栽种。“这种甜龙竹的竹笋可以生吃,又被称为‘水果笋’,明年这个时候就可以吃到啦。”据彭世界介绍,该公司还在建设接待中心、规划建设育苗基地,下一步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农旅融合。据悉,双谊镇也将紧扣1000亩现代丰产竹林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发展竹笋深加工,拓展产业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1
(邓暄 记者 汤斌 文/图)3月28日,乐至县劳动镇百花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内一片繁忙,工人们穿着防水衣在田里打捞着前一天放下的虾笼,笼中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鲜活、个大、体肥,十分喜人。“2024年的第一季虾,肉质好,有弹性,非常干净,我们准备销往浙江、上海等地。”乐旺兹稻鱼合作社负责人蒋刚随手拿起一只龙虾展示,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工人打捞小龙虾蒋刚说,2023年10月,乐旺兹稻鱼合作社成功入场劳动镇百花村,流转1100亩土地用于建设“稻虾生态种养”基地,目前基地已经全面建成,首批投放的小龙虾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现在,基地的小龙虾亩产能达到300~400斤/年,第一轮虾搜捕过后,我们计划种上水稻。”蒋刚介绍说,小龙虾的繁殖能力强,可分3月、7月、11月三季打捞,利用龙虾收获后水田的空档期还能种植水稻,“一季稻三季虾”的种养模式既能提升农田保水能力、方便排灌,又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一筐筐的小龙虾被称重搬上车,在满满的收获喜悦中,蒋刚算了这样一笔账,合作社养殖的早虾已经上市,凭借品相好、肉质佳的特点,价格最高可卖到40元一斤,再加上水稻的产值,一亩田每年收益6000元不成问题。   装箱上车发往市场销售如今,乐旺兹稻鱼合作社“稻虾生态种养”的总面积达3000亩。通过土地流转、吸纳群众务工等形式,带动百花村3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致富增收,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撑。“今年,我们预计将在劳动镇、童家镇、中天镇等附近再流转2000~3000亩地用于稻虾种养,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拓宽销售渠道,并向更多合作社农户传授稻虾生态种养的技术,大家一起抱团发展。”蒋刚充满期待地说。近年来,乐至县因地制宜,全面开展农业“五新”推广和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劳动镇积极整合“合作社+企业+农户”多方资源,通过发展“稻虾生态种养”产业,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让小龙虾不仅美了食客舌尖,更富了村民口袋,对于增加农民种植效益、促进农户增收、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1
(李恬甜 唐福升 记者 李全民)3月28日,记者从旺苍县林业局了解到,该县依托着自然优势、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竹笋产业,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不断完善示范基地建设,强化资金统筹和利益联结,积极探索“笋用竹+”发展模式,融合发展竹下生态种养、竹林生态旅游和竹制品加工等产业,以点带面,大幅提高竹笋、竹材产量和笋、竹利用水平,做活做强“竹”文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旺苍县金鱼河现代竹产业基地一角。旺苍县林业局供图据介绍,该县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业主带动、园区引领、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培育旺苍县茂森楠竹专合社、旺苍县绿韵笋用竹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竹产业发展建设。该县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央省市财政资金造林补贴、县财政涉农整合等项目,多方面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投入。探索出“专合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栽植、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发展模式,解决资金、技术及劳动力问题,紧紧围绕翠竹长廊周边农家乐、休闲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打造,形成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最终实现专合社、林农利益共赢。结合“科技万里行”“蜀道英才”等活动,积极邀请四川农业大学、省市林科院等院校专家深入现场开展经验交流和技术指导,基本形成“专家+技术队伍+专合社”技术服务模式,有效解决笋用竹项目建设中的栽植生长、管理管护等问题,培养了一批真正懂竹、爱竹、珍竹“竹林人”,全县目前已累计培育专业技术人才12人。旺苍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积极挖掘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设备,配套扶持专合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竹林培育、病虫害防治、竹产业初级加工、竹产品市场营销等技术服务培训,大力发展竹笋产业,提升加工点鲜笋加工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竹笋产业。据了解,该县累计建成丰产示范基地2万亩,笋用竹初加工点3个,金鱼河(九龙镇-木门镇-黄洋镇)翠竹长廊20公里,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1个。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00万元,实施笋用竹新造1.8万亩,管护0.5万亩,建成黄洋镇、九龙镇、天星镇等笋用竹示范基地5个,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笋用竹产业3万亩。截至目前,全县笋用竹资源面积稳定在10万亩,实现年产量900吨、总产值2450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9
春天的屏山县新安镇,数千亩金灿灿的油菜花如约而至,竞相绽放,一片片花海层层叠叠铺展在田间,放眼望去,村落民房、青山和油菜花海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田园画卷。灿烂的油菜花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丰收的希望。近年来,新安镇将党建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聚焦油菜产业发展优势,通过镇领导深入调研、镇村干部入户宣传动员、种植基地示范带动、村级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积极带动聚福、石龙、联合等全镇14个村(社区)发展油菜种植5000余亩,累计发放油菜种植专项补贴30余万元,2024年预计带动农民增收450余万元。油菜花的种植不仅为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还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下一步,新安镇将持续发力,充分挖掘油菜花“赏”“食”的多用价值,探索以“产业+旅游”的模式不断壮大“油菜经济”。  (供稿:屏山县新安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9
(记者 宁蕖)3月11日,位于炉霍县虾拉沱镇的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飞地”产业园内一片忙碌。“我来自瓦达村,已经在这里工作7年,每月务工费有4500元,村上还会每年分红。”在园区务工的其吉告诉记者。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飞地”产业园,是炉霍县139个行政村的集中“产业地”,以“众筹+飞地”的模式建成,帮助该县打破了农牧业“小而杂”“零而散”、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等发展壁垒,实现村级产业项目全覆盖。“成都市锦江区帮扶队伍组织爱心企业家、爱心人士,与各村一起众筹资金,每个大棚投资30万元;此外,我们还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6000万元,在炉霍成立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有机蔬菜种植。”炉霍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蒋亚介绍,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飞地”产业园已建成大棚301座,每年固定分红700余万元,216名当地群众在园区务工,人均年收入约4万元。2023年,飞地园区实现产值4617万元,并已纳入甘孜州三大流域六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成为炉霍产业核心增长极、甘孜州蔬菜保供基地。值得一提的是,锦江区还发动社会力量,从爱心企业家、爱心人士中,聘请了一批“荣誉村长”,以爱心捐赠、商业租赁等多种方式,众筹资金和“智力”,壮大帮扶力量。截至2023年,炉霍县已选聘“荣誉村长”46名,累计募集资金1200余万元,实施产业、教育、医疗等各类帮扶项目100余个。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