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小金融  记者  庄媛  文/图)小金玫瑰,芳香美丽。6月22日,由四川省小金县和浙江省德清县共同举办,主题为“共护共富”的小金玫瑰开采季活动拉开帷幕,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产业合作,促进“小金玫瑰”品牌的宣传推广。小金玫瑰迎来开采季小金玫瑰因其生长地的特殊高原气候,花朵饱满,香气浓郁,提炼的精油浓度高,其产品远销海内外,不仅带动了该县13个乡镇46个村的2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带头种植玫瑰的玫瑰姐姐陈望慧也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22日凌晨4点半,小金县新桥乡共和村的花农刘成林戴着头灯采下今年的第一批玫瑰花,花农们从凌晨采摘到清晨,并用传统的方式载歌载舞举行了敬山仪式,庆祝今年玫瑰花的丰收、祈祷花期风调雨顺。花农采摘玫瑰花“今天我们迎来了玫瑰开采节,今年我们的玫瑰开得特别好,希望我们小金的玫瑰越开越好,越开越红。”新桥乡花农毛清贵说道。据悉,今年玫瑰开采季活动包含祈福仪式、丰收采摘、品牌直播及圆桌论坛四大主题。在达维镇冒水村玫瑰基地,玫瑰姐姐陈望慧手捧今天采摘的第一朵玫瑰进行了头采玫瑰花茶的发布,除此之外还成立了“共护共富社区发展基金”。据小金县政府办副主任、德清县援藏干部陈巧华介绍,“共护共富社区发展基金”是由德清县五四村和小金县冒水村联合发起成立,主要目的是保护小金县冒水村、共和村为主的玫瑰基地的生态保护,同时用于社区共建和当地村民的教育培训。谈到下一步的计划,陈巧华告诉记者,“目前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和小金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小金玫瑰品牌战略协议,通过70万元的资金支持做强小金玫瑰品牌,同时德清将邀请更多的客商加强和小金玫瑰的进一步合作,把小金玫瑰产品做得更精、更细、更强,更适合东部市场。”“共护共富社区发展基金”成立此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深化了德清县—小金县对口支援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坚持支援与合作并举,坚持双向协作、互利共赢,推动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小金玫瑰”农业品牌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携手打造浙川对口支援工作和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龙海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繁花似锦,鸟语花香,古泉映月,古木生香......在这样的环境里闲庭信步,不仅是美好的享受,也是艺术的熏染。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高洞村57岁的张礼珍大姐,她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30余年。30余年来,她靠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和创意,醉心专做大大小小的盆景,她的盆景姿态万千、妙趣横生,真正做到了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专做盆景 独具匠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张礼珍在精心种好自家承包地的同时,她便开始了她的盆景生涯。而最开始却是因一次偶然。“记得那是 1989年3月的一个周末,我在泸州城郊一个亲戚家里做客。亲戚家泡了茶,放在桌上,不远处有他修剪过的一株盆景。”张礼珍回忆道,就是那一刻,茶水的蒸汽冒上来,让盆景若隐若现,“这个景致就定格在我脑海里,我被它深深吸引了。”  张礼珍经过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其实这个盆景就是一株山里的金弹子,但制作成盆景后身价却翻了数十倍,要卖几百元。“亲戚能做盆景,我为啥不参与其中呢。一来增加家庭收入,二来让自己的居家环境美起来。”从此,张礼珍就踏上了培育盆景之路。  为了掌握盆景培育技术,张礼珍除向亲戚学习制作技艺外,她先后到成都、重庆等地学习盆景栽培。为了觅得称心如意的盆景根艺创作材料,张礼珍还和丈夫一起带着掘桩工具前往古蔺县和叙永县的山区寻找适合盆景培育的树根,往往一头扎进深山就是十天半月,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晚了就借宿在当地农家。  “盆景贵在修剪,修剪是盆景造型中最关键的一步。”张礼珍说,修剪时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有意识地顺势而为,在哪段枝条上修剪、留出多少长度、其生长方向如何、何时进行后续修剪定型等,都必须心中有数。修剪后还要及时补水追肥,“像培养一名大学生成才那样付出心血,让这些盆景朝着外形美观、富有艺术性的道路上不断生长。”造型之美 生活之美  “张大姐,我明天过来看下你的盆景呢,顺便选两盆。”“可以可以,价格和几年前一样,反正能保成本就行......”如今每天,张礼珍大姐都要接待来自泸州周边的三两拨市民,很多在观赏之后,也带走一盆自己心仪的盆景,而价格与市场上的盆景相比,却要低几倍。“现在盆景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但我却不凭盆景赚钱养家,更多是与大家一起分享盆景造型之美,生活之美。”张礼珍说。  “盆景这一根艺作品,从发现到创作,还要有眼力,也要有艺术功底,还要有毅力和恒心,往往一件作品需要打磨多年。一株盆景从一根枝条开始嫁接,到基本成型,至少要5年,长成上品,没有10年以上是不可能的。”张礼珍说,几年、几十年、几代人……一株不起眼的盆景,可能就是一盆活古董。现在,张礼珍的庭院里,最年长的一株盆景就已经有32年了,瘦小的躯干里,凝结了时光的精华。  30多年乐此不疲地痴迷盆景造型,除了收获很多珍贵的盆景,也让张礼珍身心获益。“盆景生命力顽强,看它一点点生长,我的生命仿佛也得到了延伸。现在,日子好了,我也要让更多人来分享我的盆景美,每年卖出的200来株大小不一的盆景,若按市场价,至少要多卖10万元以上。”  如今的张礼珍把大量的财力都投入到了盆景培育中。“我从事盆景制作已经几十年了,将不多的积蓄投入到我的盆景事业中,只想让越来越多人爱上盆景,乐享盆景之美,乐享幸福生活!”张礼珍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3
  (张国盛 蒲柄全)“又甜又脆,口感好得很!”6月12日,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彭家乡白阳村脆李产业园内,一个个形态饱满圆润的李子密密匝匝地缀满枝头,十分惹人喜爱。李子林中,游客和市民提着小篮子,正在体验采摘和品尝的乐趣。  该产业园工作人员顾培菊告诉笔者,园区5年前在白阳村流转土地100亩栽植新品种“五月脆”李子树,今年已达到盛果期,“每亩李树可产李子4000斤,亩产值在3.5万元以上。”  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通过农旅结合达到以旅促农、以农强旅,正是该产业园多年坚持的发展理念。“李子产业园挂果这几年,我们不用将李子送到市场上销售,丰收季节只需半个来月时间,进园采摘的游客就把李子购买完了。”顾培菊说。  近年来,彭家乡紧扣广安区“2+6”产业体系,结合全区南部片区产业发展要求,通过成立李子行业协会党支部,建立西南大学专家工作站,招引有实力、有技术、有销售渠道的农业业主和组织,着力打造“目光所至,都是‘李’”的产业布局,形成“家的方向,都是‘李’”的文化氛围,实现“鸟语花香,都是‘李’”的家乡记忆。  据悉,该乡已在白阳村、古佛村等村规模发展李子产业5884亩,目前已有1200亩实现挂果。该乡通过广泛宣传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该乡开展生态观光和品尝采摘活动,实现“园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产业变风景”,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6-22
(余淑萍 梁鑫泰 记者 张宇 )眼下,又到了阔达枇杷成熟上市时,在绵阳市平武县阔达藏族乡,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枇杷。网上的订单、一个接一个的订货电话、陆续来实地收购的商家,让村民们干劲十足。村民采摘枇杷(胡宇 摄)据阔达藏族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全乡果树种植规模大,枇杷产量高,在成熟时节要将枇杷全部采摘,任务重、时间紧,今年六月开始采摘以来,已收获9万多斤。连日来,村民们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将果实挑选分拣装盒,分拣村民作为村集体的一员,义务分拣,集体行动,减少果实积压,提高分拣效率,这是阔丰村联销经营环节之一。乡政府机关干部和村干部也每天从早到晚工作在一线,帮助村民采摘、分拣、打包、装箱。据了解,阔达藏族乡枇杷产业于2009年开始种植,时任阔丰村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实践,引进两万株枇杷苗,2018年开始扩大种植,至今全乡已种植枇杷800余亩,盛产期300余亩,丰年枇杷产量可达15万斤。“最近真想好好休息一下”,阔达藏族乡阔丰村村支部书记薛唐说,从枇杷成熟陆续采摘以来,村里干部既在一线帮忙采摘,指导村民分拣,又忙于联系枇杷经销商,“今天这一批枇杷还是头一天晚上才联系上的”,面对今年枇杷高产丰收,怎么把销售做好、让村民能有收益成了阔丰村村干部每天都要考虑的事。“以往我们的枇杷就是等水果贩子来收,价格压得很低,销售也很随机”,村民们说。一家一户零散销售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枇杷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今年,阔丰村第一次尝试进行村集体销售。由村支两委带领村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开拓市场、把控产品品质、规范种植管理标准、统一销售的模式进行枇杷种植和销售。阔达乡党委政府积极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对家中没人管理的枇杷果树进行租赁管理,按照一定价格将他们的枇杷树租到村集体手中,由村集体负责管理,产品销售后,按照一定比例将利润分配给果农。对于村集体经济收入,枇杷销售利润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反哺种植户支持其用于枇杷种植的管理和品种改良,二是用于维持合作社运转,基础设施修建等,三是用于村公益事业。“要让外面的经销商走进来,让本地的枇杷走出去,杷价格底线守住,把收货的标准守住,树立质量意识,打造阔达的枇杷品牌。”阔达藏族乡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乡已成功备案“阔达大五星枇杷”商标,中文名“必玺果”,汉语拼音“BIXIGUO”,寓意“必然有喜,果如碧玺”。目前,阔达藏族乡以独具特色的商标形象打响阔达枇杷影响力,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产销流程,将目前只能人力通过的道路注资修缮,提高采摘运输效率,合理规划阔达枇杷供求关系,理清销售渠道,助力村民扩产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露 记者 罗敏  6月16日,走进绵阳市安州区塔水镇白庵村,一个连一个的种植大棚在夏日阳光照射下闪现着亮光。进入大棚满眼尽是绿意,西瓜又大又圆、长势喜人,500亩西瓜迎来成熟上市的好时节,50多位瓜农们正忙着采摘、搬运、装车,呈现出一片丰收的忙碌景象。  “我们这的西瓜皮薄瓤脆、甘甜多汁,巴适得很。”随着“嘎嘣”一声脆响,四川正祥现代农业负责人蒋光恒介切开一个西瓜请记者品尝,“今年种了700多亩西瓜,包括500亩美都、200余亩新品种‘8424’,‘8424’预计下个月成熟,每亩产量1万斤。今年西瓜行情好,市场批发价在2.2元每斤,都是收购商上门收购,效益非常可观。这几天,每天贩运西瓜的车辆接连不断,日销售西瓜40吨以上。”  每年西瓜成熟季,都有不少附近的村民来基地打工。种植西瓜,仅流转土地费就有56万元,再加上村民在西瓜基地务工收入,可为当地村民增收40余万元。村民罗宽富笑着说:“西瓜采摘、搬运这些活路都要做2个多月,能挣7000多块钱。”  据了解,塔水镇通过引进种植大户,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目前全镇共种植大棚西瓜7000余亩,采收期将延续至8月底。西瓜种植周期短、产量高、见效快,除此而外,还种植大棚羊肚菌、西红柿等蔬菜,全年多轮收益,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骆南豆 刘矜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  仲夏时节,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复兴镇山祠村万氏虾场。青绿一片的稻田灌着浅水,许许多多的小龙虾从围沟里爬游进稻田。业主万刚边观察小龙虾长势边告诉笔者,“利用稻田淡水养殖小龙虾,每亩至少纯赚6000元”。  “我这片小龙虾的养殖面积共有200多亩。”万刚介绍,他从起步到现在经过不少周折,才形成这套稻虾共生的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要说技术经验和具体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首先是根据养殖技术要求和小龙虾习性生长特点,在每个田块四周开出两米左右的边沟,利用沟里的深水和另外的水面养殖小龙虾,做到大个的随时捕捞,小个的继续喂养。二是进入到水稻栽秧季节时,随着干田灌溉水位的上升,及时利用栽秧后的稻田浅水,让周围深沟里的龙虾苗自然爬游进稻田,或者从其他虾塘捕捞来投放稻田,保证每亩有足够的虾苗数量,同时保持稻田里有适度的浅水,做到水稻生长期间不打农药,不施用化肥,这样既保护了小龙虾,有利于水稻达到绿色有机标准。此外,水稻茎秆和叶片还能为小龙虾生长提供遮阴透凉的场所。三是在小龙虾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除投喂专用饲料外,还能以稻田间的杂草和害虫为食,既可减少田间杂草争夺土壤养分,还能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几率。由于小龙虾具有爬动活跃的特点,相应能促进土壤疏松,有助于增加秧苗根部的含氧量,其排泄物还可为水稻生长提供养份,促进水稻丰收,稳定粮食产量。四是稻田淡水里生长的龙虾苗,从5月放养到进入水稻黄熟期,便可及时将田水放干,将所有虾“逼”进周围水沟,待水稻收割结束以后,再重新引水灌入稻田,让围沟里的小龙虾再次进田,繁衍生长到来年三四月份,便可开始大量上市。“每亩产成品虾约300斤,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每亩获纯利 6000多元。”万刚说,除此以外,他还结合小龙虾规模养殖,今年搞起龙虾休闲垂钓,“五一”节高峰时期,每天从各地慕名自驾来垂钓的车辆就停满路边和院坝。垂钓小龙虾的爱好者最多达到五六百人,成为养虾增收的又一新途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旭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采摘品尝、拍照打卡、休闲娱乐……在宜宾市长宁县梅白镇洪谟村开岭蓝莓基地,珍珠般的蓝莓果在枝头随风摇曳,游客们来来往往,有的在基地里采摘品尝,有的在基地里打卡拍照。“今年蓝莓初挂果,成熟一批就被游客采摘一批。”近日,返乡农民工、基地业主梅开岭告诉笔者。游客正在采摘蓝莓  该基地主要种植“蓝美1号”蓝莓,该品种通过了国家级蓝莓林木良种认定,具有易种、高产、味甘、品优、抗逆性强等优势,且药用价值高。该基地以有机肥为主要养料,在种植“蓝美 1号”蓝莓的基础上,还配套种植了夏普蓝、海岸、蓝雨、灿烂等品种。大规模种植蓝莓带动了周边70余名村民就业,园区内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年人均增收350元。  据了解,梅白镇蓝莓产业园区位于梅白镇碧湖村1组和洪谟村13组,首期投资734万元,占地面积500亩,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运营方式,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品尝、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乡村旅游项目,园区配套建设了道路、灌溉水系、管理设施以及绿化、生态景观等设施。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预计今年将带动采摘和农家乐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后期将规划建成2500亩,建成后将成为宜宾市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1
  (刘旭 何娟 记者 张艳玲)“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如今在家里也能挣钱了。”日前,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石板村村民王孝棋站在自家猪圈前,高兴地向乡镇和帮扶单位的干部介绍他的产业,“只要精心管护,挣个一万多块钱是没有问题的。”  王孝棋一家3口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没能外出务工,因此家庭收入大大“缩水”。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帮助他申报了朝天区“低收入家庭产业发展到户资金”,并指导他制定家庭产业发展规划,养殖土鸡50只、生猪4头,种植大豆、玉米、蔬菜等5亩,预计增收19400元。  为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4月以来,朝天区积极谋划,创新举措,从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中安排265万元,实施低收入家庭产业发展到户资金项目,支持到户到人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低收入群众稳定增收。  根据《朝天区脱贫户、监测户中低收入家庭产业发展到户资金使用方案》,按产业发展种类、发展规模、发展目标制定补助标准,鼓励2021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0元、2022年预计人均纯收入难以达到8000元的脱贫户和监测户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农户,积极发展适合本地的,投入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特色产业。同时,设置种植类、养殖类、其他类三大类别10余个产业项目,分别根据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制定补助标准,凡是按时按质完成产业发展任务的,每户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元的补助。根据前期摸排,锁定帮扶对象1188户,王孝棋是其中之一。  除了资金补助,产业发展还实行“保姆式”帮扶。工作队根据农户发展需求和实际条件,指导农户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督促严格根据规划开展实施。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低收入家庭采取托管、代养、寄养等方式,将产业交由本村致富能手、新型经营主体等进行代管。抽调各行业技术专干、乡镇“土专家”组建产业帮扶技术服务队,建立技术需求服务平台,在线回应种管咨询、开展技术指导,不定期巡回进行现场教学。  广元市朝天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1188户帮扶对象的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已全部启动,预计到今年年底通过发展产业带动低收入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6-20
(陈先友 记者程海英)夏日的阳光,照耀着翠绿的枝头,孕育了一载春秋,泸县得胜镇顺民村的花椒迎来了大丰收,满山遍野皆是人们收获的笑颜。近年来,顺民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转变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和带动村民自主种植花椒,并组织党员干部帮忙采收,免费提供鲜花椒烘干服务,及解决了技术欠缺、管理人员难找的问题,又实现了花椒种植、管理、收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助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振兴。放眼望去,成片的花椒遍布山间田野,鲜绿润泽的果实如繁星点点,密布枝头,时刻迸发出青春活力,非常惹人喜爱。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收,有的剪花椒、有的捆花椒、有的运花椒、有的烤花椒,场面井然有序,个个喜笑颜开,充分享受着丰收的乐趣与幸福。基地负责人程周海说道:“在村党总支的支持带动下,目前我们共种植花椒约200亩,有‘江津九叶青’‘云南九叶青’等十几个品种,产品畅销省内外,批发零售均可,干花椒批发价大约20元一斤,大家可根据需求和喜好自行选择。”顺民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黄艳说:“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力量,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鼓励致富带头人种植花椒,盘活了集体经济,同时促进周边群众就业。下步,我们将继续壮大花椒产业,通过党员带头种植,实现助农就业增收,力促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6-20
(余静 记者 常坚)近日,在眉山市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至邹岗村茶产业园区观光路改建工程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挖方段清理、沙夹石回填、拓宽道路等施工正有序进行。据悉,该项目积极响应洪雅“一杯茶”发展战略,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为契机,主要建设路基宽度6.5米的四级公路7.3千米。项目将农村公路建设与茶产业、旅游业有机结合,贯穿前锋村省级茶叶主题公园,连接仁洪路、博汉路形成一条茶产业观光环线,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辐射茶园约2.5万亩、茶农2700余户。“该项目于今年3月初正式开工,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抢抓工期。截至6月上旬,项目路面结构工程已完成60%,挡护工程完成81%,排水工程完成40%,桥梁工程全部完工。”项目负责人邹林珂介绍。洪雅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现场“该项目建成后,将更大范围整合中山茶产业资源,助力中山镇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同时,项目将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以工代赈,促进一三产融合发展,加速农副产品流通,促进产业全面升级,助农增收。”中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毛羽丰表示。在洪雅,建设产业道路,推进镇村片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洪雅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环线重要节点工程的洪雅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全长5.5千米,主要将原有的4米或4.5米宽的产业道拓宽为6.5米,项目涉及东岳镇团结村和东岳社区。中山镇前锋村至邹岗村茶产业园区观光路“我们村主要发展茶产业,全村茶叶面积12000亩。原有的产业道只有4米宽,无法实现双向通车,且路面破损处较多,无法满足茶叶运输需求。”团结村党委书记王国兴介绍,产业道路建设项目落地该村后,村民都非常高兴,积极配合项目建设。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将切实改善洪雅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道路基础设施,提升园区茶园效益,全面带动“稻香湾梦幻田园”、现代牧场、“寻梦花溪”、“天开画卷”等人文景观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东岳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述两个项目,只是该县大力建设产业道、用心铺就致富路的一个缩影。如今,走进洪雅县,广袤的农村土地上一条条“脱贫攻坚路”“乡村振兴路”“全面小康路”徐徐铺开,将产业园区、风景区、传统村落串联在一起,带动沿线产业壮大、旅游发展、资源变现,筑起广大农村群众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17
 (朱映江 邹星雨 记者 侯东 文/图)桃花四散飞,桃子压枝垂。位于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朝阳村有着川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桃博园,在脆桃成熟上市之际,果农们正抓紧时间进行采收,后期经过分拣、装盒后等程序后,将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各地客户手中。同时,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桃博园也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采摘体验。“桃子的种类很多,有水蜜桃、脆桃,而且口感非常好,又脆又甜。”游客李雪梅边吃桃子边称赞道。脆桃成熟除了线上线下销售以外,今年,朝阳村还建起了加工坊,收购的脆桃在进行清洗、打浆、发酵、蒸馏等程序后,将酿制成果香味十足的白酒,随后销往市场,从而有效延长产业链,降低脆桃损耗。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朝阳村第一书记张俊林介绍:“在脆桃成熟的季节,我们建起了脆桃加工厂。今年,预计收购脆桃30余吨,按照10斤桃子一斤酒,预计可产出白酒3吨多,每天可以带动10余人群众就业。”据了解,桃博园占地面积达2000亩,目前,园内栽植不同类型、不同品种桃树资源115个,果实成熟期从5月初持续至8月底,采摘期长达110天以上。今年,预计产量达3000吨,产值1800万元,促进产业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桃树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17
(李艳敏 曹礼芹 朱钦菠 记者 汤斌 文/图)农业的春华秋实,其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长期以来,秸秆的处置是一件头痛事,简阳市平泉街道想农民所想,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有效路径,让“包袱”变“财富”,有力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秸秆综合利用回收现场日前,在位于平泉街道龙王村的简阳市星平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秸秆综合利用回收加工中心,村民开着三轮车把采收了鲜食玉米后的秸秆送到这里,抱夹车快速抱起秸秆送到粉碎机前,顷刻间秸秆变成清香的粉末飞出,铲车及时铲起投喂到分料机里,经青贮打捆机打包为一袋袋青贮饲料。这就是秸秆变废为宝的过程。龙王村村民华春宇,见证自家的秸秆从“包袱”变“财富”,曾发愁秸秆如何处置的他展开了笑颜,以前收了玉米,秸秆大多是丢弃在田埂边,看着“碍眼”,今年,他家20多亩玉米秸秆找到了“好婆家”。华春宇介绍:“我们把秸秆运到这里综合利用回收加工,一吨秸秆还有150元的收入,环境质量也改善不少。”每年,龙王村和周边村种植玉米约一万亩,其中以鲜食玉米为主,采收玉米后会产生大量秸秆,如何处置成为当地农民的烦心事。既要解决农民的“包袱”,又要盘活这一巨大体量的秸秆资源,平泉街道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实际,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因地施策,优选低风险、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创造性地由荷桥村、协议村、太阳村、梓桐村、农建村、群乐村、龙王村、高坪村等八个乡村振兴重点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组建了简阳市星平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秸秆综合利用回收现场平泉街道针对专合社的发展情况,招聘职业经理人主持经营工作,加强集体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确保其不断保值增值。自5月末投产以来,专合社已接收秸秆300余吨,生产的青贮饲料不仅供应本地的饲养场,还远销到甘孜、阿坝、南充等地,供不应求。除了将秸秆作为饲料以外,专合社还计划将其作为菌类生产的一种基料,不能作为饲料和基料的秸秆在粉碎后还田作肥料。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平泉街道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疏通了秸秆禁烧的“堵点”,也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源头”,更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真正实现多赢。( 简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16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 文/图)“致富路终于通了,以后盘龙山上的竹子再也不愁卖了。”6月14日,抚摸着一株株拔节成长的竹子,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8社的老人曾德兵露出了久违的微笑。曾德兵和老伴苦苦盼了几十年,水泥路终于修到了栽满竹子的大山上。盘龙山上历来被荒废的万亩竹林,如今,重新焕发生机,燃起农民致富的希望。叙永县大石镇专门为大山上的竹子修的路致富梦想破灭 老板变身打工仔大石镇,地处叙永县东北部,这里种竹历史悠久,不少农民都靠种竹为生。龙井村的李锦校,和其他村民一样,看着盘龙山上的万亩竹子,心里自然怀揣着强烈的致富梦想。然而,盘龙山上并没有公路,靠肩挑背磨卖竹子,除去人工工钱,农民收入所剩无几。慢慢地,山上的竹子没人砍伐,甚至烂掉,后来基本上全部荒废了。作为该村村长,2002年,李锦校曾带头集资修路,然而因资金有限,仅仅打通了沿线竹林较多的三河坝到房生坳6公里的毛路。让人遗憾的是,这条毛路两年多便被雨水冲坏了。2004年,李锦校的致富梦想依旧不减,在他看来,“山上有这么多竹子,相信总有一天路会通的。”随后,他还拿出开酒厂的积蓄,承包437亩荒林栽种竹子,掰起拇指算着收入,“当时,一吨竹子料场收价200元,亩产量5吨,预计毛利润年达60万元。”然而,到了2007年,眼看着竹子到了砍伐变卖期,道路还是不通,一吨竹子仅人工运费就达130元,还没有算上砍竹子的人工费,这让李锦校彻底失望了,坐在“金窝窝”里却吃不上饭。“而且竹子多年不砍就会烂根,整株都会死,这座山上90%以上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好把竹子送给别人砍。”龙井村1社的李勋禄,将家里的100亩竹林无偿送人,还差点没人要。看着收入无门,无奈之下,曾经的酒厂老板李锦校早已是两手空空,也只好背上行囊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叙永县大石镇专门为大山上的竹子修路后,发展起了养鱼产业为竹子修路 一口气打通120公里直至到了2019年,盘龙山迎着脱贫攻坚的“春风”,一切才有了转机。“要致富,必须为山上的竹子修条路。”2019年,大石镇引进泸州市霜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以“村资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流转盘龙山上1.5万亩竹林,以党建为引领,由龙头企业带动,全面打通盘龙山上的路,依托便宜的交通条件,有效盘活全部林竹资源。然而,要将路全部贯通盘龙山,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条路的路线,完全是我们用脚探出来的,探路的过程中,枯枝败叶太多,一不小心就踩滑从山上滚下去,遇到蛇虫鼠蚁更是家常便饭,最危险的一次,一个同伴的脚差点被尖竹枝戳穿。”回想起探路的艰辛,公司管理人员王梅还心有余悸。据了解,自2019年修路以来,公司安排五人一组出去探路,设计合理的修路路线,年人均走500多公里,三年来,竟然走了8000多公里。“山上石头太多,破石需要时间,还要提防石头滚落,有些坡度太大,挖机行动也不便。”谈起修路的艰辛,公司总经理曾霜无奈地说。“一般1公里毛路打通需要2万元,10天左右就能完成,其中里面的一段路1公里花了6万元,整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打通。”为了修路,公司特地雇了3台挖机,昼夜兼程挖掘,三年挖了2700个工期。修好的路,日常维护是关键。三年来,5名维护工全心呵护,仅仅生活上就吃掉了八头大肥猪。如今,放眼望去,盘龙山上翠绿青青,竹林深处,一条条如带的水泥路蜿蜒穿梭其间,三三两两的车辆缓缓驶过,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修路很难,但是为了以后的发展,我们还是规划了3.5米宽的主道和2米宽的支路。”曾霜介绍,截至目前,在公司的投资以及该镇财政的支持下,盘龙山上已打通毛路120公里,其中硬化了4公里,“未来的目标,就是把70公里主路全部完成硬化,将山上的竹子全部运出去。”叙永县大石镇专门为大山上的竹子修的路与路共生  山上产业“多点开花”“现在路通了,竹林复活了,不仅可以卖竹子,还可以卖笋子。”如今,看着满山的竹林,李锦校笑了。路通了,外出打工的李锦校和其他村民陆续回来了。“现在承包费加上自己的工资,年收入应该在10万元以上。”返乡后,李锦校将自己原本有的100亩竹林,加上早年承包的437亩竹林,全部流转给企业,一年流转费收入53700元,并帮公司有偿管理3000亩林区。路通了,盘龙山“复活”了。不仅竹子“搭上”了汽车,沿路还兴起各类产业。“现在家门口修了鱼塘,想吃的时候就地取材,多了直接拿去卖,很方便,又多了一笔小收入。”接受采访时,红洞桥村8社、帮公司管理中药草基地的村民赖华贵喜滋滋地说。在主营林竹资源的同时,公司沿路拓展各类配套产业,先后流转农户的荒地、荒山300多亩,连片打造中草药、禽畜散养、生态蔬菜等多种试点试验基地,成功带动当地200人就业。依托山上的条条“毛细血管”,昔日荒废的盘龙山,如今,变身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目前已成效凸显,曾霜初步估算,山上的竹子加上其他沿路产业,一年产值超500万元。“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建设林区道路100余公里,争取竹林抚育5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竹旅游业;同时,建设竹产业精深加工园区,引进竹产业加工企业,实现竹类建材、竹纤维、工艺品的规模化发展,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真正助力乡村振兴。”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大石镇党委书记王剑表示。采访手记  修路,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然而,专门为竹子修路,在笔者看来却很新鲜。历来,叙永山区盘龙山上林竹资源丰富,却因为缺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如何盘活现有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大石镇党委政府以党建为引领,找准“瓶颈”,千方百计引进社会资本,带领干群发扬人定胜天的精神,推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最终实现“愚公移山”,不愧是个务实之举。相信在我国资源丰富的广大农村,只要党委政府找准“症结”,带领干群敢拼敢闯,大有可为就一定有所作为,乡村振兴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6-15
(周光虎  柳菊华 记者 李全民)入夏原本是羊肚菌种植的间歇期,在青川县骑马乡食用菌园区110多个大棚内,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忙景象:绿油油的黄瓜、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填满了大棚,长势旺盛。羊肚菌种植大棚摇身一变成了蔬菜大棚,这是怎么回事?青川县是羊肚菌种植大县,每年的羊肚菌鲜品产量可达2000吨左右。据专家介绍,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羊肚菌种植期,羊肚菌采摘结束后由于土壤基质发生改变,大棚便会闲置,夏秋两季“空棚”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利用这些闲置大棚,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呢?青川县骑马乡党委、政府在深入思考和多方调研后,推出“蔬菜+羊肚菌”一棚两用模式,积极鼓励有条件、懂技术的老百姓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短期从招商引资企业手中出让大棚,用于种植蔬菜,让大棚不闲置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骑马乡群众李成元去年从乡招商引资园区企业手中租赁到大棚种植食用菌,年收入8万元。今年又利用大棚闲置期种植蔬菜,预计通过售卖蔬菜可再增加收入2万余元。“骑马乡党委、政府主动联系我,向我提供蔬菜种植的技术支持,还给我介绍了不少菜商,蔬菜种出来也不愁销路。大棚有效利用起来为我们家增加不少收入,真心感谢党委政府啊。”李成元说。骑马乡党委书记卫晓松介绍,全乡种植羊肚菌面积约150亩。通过推广一棚两用模式,今年全乡夏秋空棚利用率超过80%,不仅可以再为当地种植户增加10多万元收入,还能让本地老百姓就近吃上放心蔬菜。“下一步,我乡一方面将持续加强送科技下乡、促成专家农户结对子,发放各类宣传资料,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培训、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提高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将创新农民利益联结模式,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卫晓松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6-14
( 张学通 记者 侯东 文/图)6月是黄花成熟的季节,在苍溪县陵江镇镇水社区黄花产业基地320亩黄花喜获丰收。近日,记者来到该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在采摘、浸泡、晾晒、烘干,现场一片繁忙。在采摘完成后,要立即将黄花转运到加工中心,进行后序加工处理。经过加工处理后的黄花不仅品质优良,还方便运输,长时间保存,最关键的是去除了其中不可食用成分,保证了广大市民能安全放心食用。采摘黄花黄花从采摘到储存,工期短、工序多。为保证有足够的工人完成黄花采摘任务,陵江镇镇水社区居委会还及时为企业提供帮助,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用工紧张问题。“我们年纪大了,出去也不好找活干,在黄花园务工可以做100多天,挣一万多块钱,挺好的。” 陵江镇镇江村三组村民刘恩勇告诉记者。据了解,陵江镇镇水社区黄花种植基地只是杉立农业来苍投资的黄花种植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苍溪县黄花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四川杉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还陆续在该县云峰、元坝、岳东等乡镇投资兴建了黄花种植基地,黄花产业在苍发展态势良好。据四川杉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在苍溪全县发展黄花种植面积达21000亩,按目前的产量,全县今年鲜花采摘约5000吨,产值预计达2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近日,笔者来到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株株金银花迎风摇曳,花蕾挂满枝头,清香袭人,基地里100多名村民在忙着采摘金银花。  “上周开始就迎来了金银花采摘时节,每天都请有100多人采摘。”金银花种植大户包中刚说,从2020年南江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始,他分别在关门、仁和、公山等5个乡镇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累计栽植了5700多亩的金银花,仅卫星村就有1300亩,这几天仅支付采花的劳务费都要四五万元。南江金银花  “来这里采摘金银花有三天了,平均每天采70斤到80斤鲜花,按每斤2元的工价,一天挣140到160元不在话下。”正在忙着采摘金银花的村民张元国说,手脚麻利的,一天可以采摘鲜花160斤以上,一天就可以挣300多元。一旁的金银花采摘能手李正荃接过话茬说:“目前已经采摘了5天,挣了1500元,再等几天把这里采完了,又可以到其它基地去采,这个月采摘金银花,挣个一万元钱没问题。”  “今年卫星村预计可以收获15万斤鲜花,大概有80万的收入。”包中刚说,这还只是初投产,明年进入盛产期翻一番没有问题,从目前市场行情看,销路好、价格也与去年持平,所以这段时间加工厂的机器24小时都在运转,人员也是两班倒加班加点工作。  “南江金银花种植面积总共有18.6万亩,今年有16万亩投产,其中位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的有10.1万亩。预计今年全县金银花总产量可达4800吨,其中金银花茶300吨。”南江县农业农村局金银花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达说,近年来该县通过发展金银花产业不仅增加了1.2万人的就业岗位,还带动了2.36万多户16.5万人增收,可以说金银花产业已成为全县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骨干产业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金银”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13
(石宣  记者  程强)又是一年枇杷成熟的季节。近日,雅安石棉县境内一株800年古枇杷树挂满了金黄的枇杷果,一树浓荫里点缀着金黄色的枇杷,金黄色的小果在树叶的掩映下,犹如琵琶半遮面,远远望去,整棵树都被染成了金黄色,成为了村庄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800年古枇杷树石棉县是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中国野生枇杷原生态保护集㪚地,野生枇杷资源丰富,枇杷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已发现野生枇杷16349株,800年生的古树1株,100年以上的古树150多株。该县位于世界著名生态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生态环境良好,立体垂直气候明显,光热资源丰富,是枇杷生长的最适生态区,当地已发展种植枇杷规模达5.1万亩,今年预计年产量达2.6万吨,产值约4.4亿元,成为了当地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一个重要农业产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10
(左周宝 记者 李全民)“‘帮帮摊’活动搞得好,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这么好就业平台,实现零投入,当地就业,还能增加我们的家庭经济收入。”家住广元市剑阁县杨村镇龙鞍社区的留守妇女王淑芳高兴地说。王淑芬为何会有如此感慨呢?原来,这与近日该镇开展的“帮帮摊”活动有关。该项目由人社部门牵头,属地政府组织实施的民生项目。活动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提供货物、困难人员销售产品,实现困难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旨在帮扶不能外出务工的低收入群体和残障人士实现灵活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据了解,在活动筹划阶段,该镇高度重视,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合理规划摊位,并组织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此次‘帮帮摊’活动,企业提供货物齐全、种类多样,共帮助了5名特殊困难人群就业,销售货物百余件,让我镇试点探索出了定点帮扶的新路子。”该镇党委书记王加杰在活动现场表示,将会更多地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生产需要,及时调整提供相应的摊位。灵活运用送货下乡、流动摊位和灯光夜市等方式,多渠道销售,努力增加困难群众的收入,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6-09
(周光虎 记者 侯东 文/图)6月7日,青川县骑马乡举行“白叶一号”基地建设项目开工仪式,标志着“白叶一号”茶苗在青川进一步开枝散叶,青川即将再添千亩“致富苗”。开工仪式现场“白叶一号”来自浙江。2018年4月,盛阿伟带着黄杜村的农民党员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不久后,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肯定他们的做法,强调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很快,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远赴西部,其中540万株落地青川县。青川是广元产茶大县,种茶历史悠久。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01%,常年空气优良天数98%以上,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好山好水好空气,为“白叶一号”提供了最优质的生长环境。在青川种植时间不到四年,“白叶一号”已成为不折不扣的“金叶子”。今年青川首届“白叶一号”采摘节上,累计采摘鲜叶7180斤,实现营收215.4万元,市场终端价最高可达6000元/斤。骑马乡党委书记卫晓松介绍说,骑马乡“白叶一号”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1016.92亩,总投资2929万元,承载了青川全县2022年57%的新建任务,是今年青川规模最大、任务最重、工期最紧、开工最早的东西部协作产业基地。开工仪式现场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德军表示,青川县今年将新建白叶一号产业园1700亩,通过白茶产业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帮扶重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东西部共同富裕。开工仪式上,青川县“白叶一号”工作专家组就“白叶一号”茶苗栽植“选好地、改好土、开好沟、配好水、栽好苗”五点要求作深入讲解,并对项目村党员干部、项目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以及项目施工方开展现场指导培训。据了解,当前青川共有“白叶一号”茶苗5318亩,今年3月实现首次大规模开采上市。青川县相关人员表示,到今年年底,全县白茶种植面积将达到7000亩,茶叶种植总面积约30万亩;全年干茶年产量将达到1.2万吨,年总产值达到40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梓睿 马永红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近年来,仪陇按照“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品牌”的思路,引进香港布碧丝集团公司,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在新政、土门、铜鼓等乡镇建立有机蚕桑基地,建设百里蚕桑丝绸产业长廊,发展蚕桑产业。选茧子。  连日来,第一季春茧迎来丰收。6月5日,在蚕茧分拣收储中心,前来交茧的人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一筐筐雪白的蚕茧整齐排列在分拣中心,好不喜人。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蚕茧进行筛选、过秤,整个过程快速有序。蚕农们现场交货现场收钱,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会通过选茧、抽样、评级等7个工序对蚕茧进行定价,用最科学的方法保证业主的蚕茧能够卖上一个好价钱。”布碧丝集团公司技术部经理余建盛说。据了解,该中心首日收茧达2万公斤,预计第一季收茧可达到 12 万公斤,总产值达650万元。  一片小小的桑叶,富裕了一方百姓。余荣华是铜鼓乡余家坝的村民,今年他承包了 67 亩蚕园,通过现场定价,他的蚕茧卖到了每公斤 51 元,仅第一季喂的27张纸就卖了5万多元。  “养蚕对我们仪陇人来说本来就是传统产业,如今引进了新的养蚕模式,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还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务工就业问题。”余荣华对蚕桑经济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了让利益最大化,业主们还在桑田里套种了豌豆、黄豆等农作物,每亩地套种收益可以达到500元左右。  蚕农和村民受益得益于该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采用的“三统两分一返一保底”运营机制。企业统一建设基地、技术培训和小蚕共育,并在蚕种费、供药费上对业主进行减免,业主负责桑园分管和大蚕分养,企业将建好的桑园以 50 亩起租,返租倒包给群众,按不低于每公斤35元的保护价收购蚕茧。  “通过高标准桑园建设,让蚕农告别传统的养蚕方式,走上种好桑、养好蚕、卖好茧的新路子。”该公司法人代表许少琳说,目前公司着力于打造全产业链,力争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炼染、成衣制造加外贸出口的一条龙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