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严波 特约通讯员 程聪  近段时间,通江县林达尔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徐玲一有空就到该县空山镇查看种植户们的天麻长势。  因人少地广、土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空山镇发展了不少特色产业,通江县林达尔乌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空山一带为中心的天麻种植示范带便是其中之一。  2013年,原本在外上班的通江妹子徐玲,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开始关注起在通江有一定种植历史的天麻,并对天麻的市场及种植技术等进行了考察。到空山镇进行实地走访后,她发现当地的气候与土壤很适合种植乌天麻。  2016年,徐玲在空山镇注册成立通江县林达尔乌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海拔1500余米的空山镇青龙村流转撂荒地187亩。2017年,徐玲采用大棚种植模式从云南引进乌天麻种子8000余斤,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让她所有的心血付诸东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徐玲决定采用有性繁殖方式从空山野生乌天麻中培育品种,充分利用枯枝落叶、树木枝丫等材料培养充足的蜜环菌菌床,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减少了资源浪费,乌天麻平均亩产量可达2000斤以上。  小试成功后的徐玲,首先想到的是带领周围群众一起发展,她创新探索的营养袋隔离种植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乌天麻不能重复种植的困扰,而且极大降低了小农户种植的劳动力成本。在徐玲的带动下,17户脱贫户种植乌天麻32亩,户均增收65000元。  2020年,徐玲注册成立了林达尔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提供营养袋、统一培训技术、统一保底价格回收、年底统一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00余名社员发展乌天麻。她优先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进入园区务工,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个,季节用工3700余个,解决了48户农户就近就业问题。  “这段时间我们正在加工制作天麻片、天麻粉等,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徐玲说,整个合作社2023 年一共种植了300余亩天麻,产值预计可达到800万元左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冯小珈  “咩咩咩……”冬日的清晨,几声羊叫打破了利州区龙潭乡的寂静,也唤醒了沉睡的乡村。湖羊养殖场内,负责人夏文龙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羊圈,查看小羊羔的情况。“秸秆—湖羊—有机肥”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这个标准化的湖羊养殖场,就建在龙潭乡庙坪村的绿水青山之间。远远望去,一排排绿色的“标准厂房”格外显眼。羊舍里装有围栏、换气排风扇、冷风机等,羊舍之间是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周边则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坪和成行的树木。  夏文龙之所以选在龙潭乡发展肉羊养殖,除了有魄力,还得有底气,而龙潭乡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他最大的底气。“前期村里就已经帮忙把闲置的羊圈整理好,我们每月只需要支付2500元租金,极大地减少了前期投入成本。”夏文龙介绍,庙坪村不仅在硬件上给予支持,驻村农技人员还会上门进行养殖指导。  凑近一看,每个羊舍里都铺着镂空的竹木板,板下的水泥地面向一边倾斜。“羊粪透过木板的缝隙掉到下面,这样就与羊的生活空间产生分离。水泥地面向一边倾斜,可以让羊粪自动滚到一侧,方便收集。”夏文龙说,农技人员的这个巧妙设计,不用什么人力就能让羊舍干干净净,羊儿也不容易生病。  走出羊舍,养殖场工人正在用经过粉碎、柔丝、压实、发酵等程序的玉米秸秆,给湖羊自配“营养美食”。“以前,村民们不知如何处理稻草、麦秆、玉米秆、花生藤等废弃秸秆,就堆在一起点火燃烧,烟雾漫天。而这些恰恰是湖羊的优质饲料,现在通过湖羊‘过腹还田’,循环利用,有助于实现田地里‘零排放’。”夏文龙算过一笔账,运用这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每只湖羊可以减少饲料成本100元。如今,养殖场已与周边31户村民签订了长期的秸秆回收协议,不仅帮助庙坪村形成了“秸秆—湖羊—有机肥”的生态闭环,还能带动周边村民户年增收3000元左右,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闲”地变“宝”地让湖羊产业“牛”起来  湖羊是中国特有的肉羊品种,相比于普通山羊,湖羊耐高温、耐高湿、耐粗饲,产仔率更高,体重更重,肉质更好,口感更佳,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目前,养殖场共有湖羊640只,产羔50只 ,到2023年12月总共生产羊羔300只左右。”提起湖羊的销路,夏文龙介绍,因湖羊肉肥而不腻、细嫩爽口,深受龙潭乡附近农家乐和重庆经销商的喜爱,2023年共计出栏300余头,产值60余万元。  近年来,龙潭乡围绕转方式、促转型、调结构等思路,积极盘活闲置乡村资产,多措并举让“闲”地变“宝”地,走出了一条让产业“牛”起来的致富道路。“招引肉羊养殖场入驻后,通过资产入股、村民进场务工等方式,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加10万元,同时还带动当地15户群众就业。”庙坪村党支部书记魏军华高兴地说。  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利州区将继续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通过储备肉牛羊产业园区、粮改饲等项目,实现肉牛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前三季度,利州区出栏肉牛0.85万头、肉羊3.12万只,综合产值达2.494亿元。预计全年出栏肉牛1.3万头、肉羊5.2万只,肉牛羊产业综合产值达3.9亿元以上。下一步,该区将努力建成一条集育种、繁育、育肥、交易、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林巧 文/图  “这个品种叫‘东方红’,果实又甜又糯,丰产期一棵树可以结100斤以上的果实!”元旦前,内江隆昌市龙市镇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荣绍带着笔者“逛”起村里的柑橘基地。站在柑橘基地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路网四通八达,一棵棵柑橘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红艳艳的果实。柑橘挂满枝头。  “在丰收时节,柑橘基地每天有100多名村民在果园采摘,村民既收土地租金,又有务工收入。”洪荣绍介绍,得益于柑橘产业的发展,福庆村实现了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薄弱、通村公路只有一条机耕道,到如今产业兴旺、人人安居乐业的转变。  走进占地数百亩的果园内,喷水施肥管道密布,像毛细血管一样伸到每棵柑橘树下。“85 后”产业工人黄刚金,手拿电剪,麻利剪去多余的枝条。整个果园都是由他负责管理。“果树修剪了有伤口,这个时候打药不仅可以杀菌,还可以杀害虫的虫卵,减少明年的病虫害。”黄刚金介绍,施肥与打药的时机选择很重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秋砂糖橘、爱媛等早熟品种避开了打霜期,已全部售罄。”该果园负责人徐飞介绍,柑橘丰收,核心竞争力是品质。“2023年整体气候适宜柑橘生长,柑橘总产量较上年增产10%以上。”使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杀虫灯、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法,减少农药的使用;引入二维码溯源系统,让生产过程更加直观透明……绿色种植保证了果园的高品质。  “如今,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柑橘、生猪等产业正蓬勃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产业为支撑,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洪荣绍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3
连日来,宜宾市高县复兴镇陈正村2组严增英等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在位于本组的茶叶良繁基地忙着管理茶苗。“每天工资100元,还能照顾家里。”12月27日,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严增英很知足。严增英所管理的茶苗基地有120亩,为复兴镇境内四川峰顶寺茶业有限公司所建,年可出以“天府红1号”为主要品种的无性系茶苗2000多万株。除茶叶良繁基地外,该企业在陈正村3组还有茶叶基地600余亩,是复兴镇2家茶产业龙头企业之一。“干到年底的话,我今年光在这基地都能挣到近万元。”和严增英一样,陈正村2组村民王一相也是该基地的“老工人”,“在这基地头干活很‘撇脱’, 如果家里有事说一声就可以不来。”茶产业历来是复兴镇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全镇现有茶园1.9万亩。2023年,该镇共产干茶1252吨,茶业综合产值实现1.5亿。其中,茶农茶叶鲜叶收入突破 5000万元。复兴镇位于高县粮油现代园区核心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镇。近年来,该镇一方面立足镇情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耕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产能;另一方面,持续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同时,严格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充分调动村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并加大农机具的推广普及力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此外,该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涉农企业的培育和招引力度,以“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截至目前,该镇已有峰顶寺茶业、梦湖茶业、顶古山薯业、宜之乡竹业、宜稻乡粮食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在涉农企业、村集体公司及种养大户等“龙头”带动下,镇内绝大多数农村富余劳动力选择就近就业,实现“家门口”挣钱。(供稿: 高县融媒 陈小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袁野 特约通讯员 罗景萍 文/图  眼下正是柑橘丰收的好时节。近日,在高县来复镇大屋村的红竹沟柑橘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柑橘林随山势起伏,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柑橘缀满枝头,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一大早,该基地负责人田虎就在果园里忙碌起来,指导工人按照订单采摘成熟的爱媛。“基地主要种植有爱媛果冻橙、明日见、不知火、大雅4个品种的柑橘,整个采摘期可持续到明年4月左右。”田虎介绍,随着柑橘的陆续成熟,每天都有不少客户通过电话和微信咨询下单。今年的柑橘刚进入试挂果期,预计产量在20万斤左右。工人采摘柑橘。  2019年,退役返乡创业的田虎流转了大屋村的300 余亩山地种植柑橘。通过多年辛勤耕耘,昔日荒坡摇身一变成了绿意葱茏的果园。累累硕果,不仅带来了田虎的“甜日子”,也让当地部分群众实现了就近务工、家门口挣钱的梦想。  “这段时间,每天都会来这里帮忙采摘柑橘,平常也会来这里帮忙施肥、剪枝、疏果,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不错!”村民邓胜权乐呵呵地说。  柑橘基地位于大雁岭风景区内。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田虎开始计划围绕柑橘发展“采摘游”,吸引游客畅游美景之余,走进果园体验采摘乐趣。同时,基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以网络销售、农超对接、经销商到基地采购等方式,进一步扩宽销售渠道。小小柑橘乘“云”出山,成为了增收致富的“黄金果”“致富果”。  近年来,大屋村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充分利用当地土壤条件和交通优势,在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水果、花卉等规模化种植,丰富乡村业态,将片片荒山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并通过订单农业、产销结合、农旅融合等方式,带动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源泉活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8
近日,荣县乐德镇南华村,道路两旁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的叶子包裹着白如凝脂的菜花,甚是惹人喜爱。一棵棵硕大又圆的花菜长满了田间,十几名群众正忙着采收花菜,装袋、搬运、装车一气呵成,组成了一幅热闹的丰收图。近年来,南华村在乐德镇党委的带领下在增加群众收入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气候、土地资源、交通等优势,整合资金,多措并举发展高效作物,形成了“政府推动、村支部带动、市场拉动、农户主动”的发展格局,助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村民采收花菜全村种植花菜1200余亩,8月育苗,9月移栽,11月采摘。一亩4000斤左右,市场价6毛一斤。总产值在280万元左右。花菜单位面积产值高,效益好,是帮农民致富的高效经济作物。以前南华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产值很低,群众广种薄收,日子越过越穷。改种花菜等蔬菜后,既优化了当地农业结构,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又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绿色蔬菜。“花菜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生长周期短,种植方法简单,而且经济价值很高。”王家村村民张家华说,他当时就是看中了花菜的这一优点才种植的,“花菜的维生素C含量丰富,是西红柿的8倍、芹菜的15倍。一天食用约100克花菜,一天所需的维生素C供应即已足够。”“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了,乡村才振兴得起来”。南华村党支部书记陈真先表示,下一步,南华村计划在持续做好现有产业发展的同时,扩大种植面积,完善“加工+销售+品牌”的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供稿:荣县乐德镇 许桂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霞 李小兰)采摘、分拣、装筐……近日,笔者在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红利园家庭农场蔬菜种植基地里看到,村民们正在采收青笋、萝卜等蔬菜,一筐筐时令蔬菜即将销往各地市场。  “我们种植有青笋、菠菜、花菜等10余种蔬菜,现在每天能采摘蔬菜千余斤,估计年底销售量能突破50万斤。”红利园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永红介绍,该农场成立于今年年初,占地近120亩,主要种植早季节、反季节蔬菜。  “虽然今年刚投产,但我们的种植基地全部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种植蔬菜,种出的蔬菜品质高、卖相好,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张永红说,蔬菜种植周期短,平均30天左右一茬,投入较少,效益稳定。该基地种植的蔬菜全年产值预计在100万元左右。  蔬菜种植产业不仅鼓足了种植户的“钱袋子”,盘活了集体经济,也带动了不少周边村民增收致富。“我们天天在这里务工,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正在基地里干活的柏佛村村民刘淑芳说。  如何让产业最大化?在种好蔬菜的同时, 该基地还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利用闲置土地种起了果树,发展“田坎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接下来我们准备打造‘地里种蔬菜+田边栽果树+林下搞养殖’的现代农业园区,扩大我们自己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解决更多村民务工。”张永红信心十足地说。  “我们积极建设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作用强的生产基地,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让‘菜篮子’成为百姓的‘钱袋子’,助推乡村振兴。”利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立足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大力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公司直接经营、委托经营、村集体承包经营和农户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带动15000 户农户发展蔬菜产业,种植蔬菜15.98万亩,产量46.4万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7
冬天的第一颗草莓你吃了吗?当前,眉山市彭山区各地的草莓进入了成熟期,抢“鲜”上市。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排在田垄上长势正好,在绿叶的映衬下,泛出诱人的光泽,绿叶红果十分“养眼”,充满了“莓”好“钱”景。近日,走进谢家街道甜源草莓采摘基地,浓郁香甜的果香味儿扑鼻而来,漫步在田垄之间,硕大、饱满的草莓鲜艳欲滴,香甜多汁,煞是喜人。前来采摘的游客拎着采摘篮穿梭其间,棚内欢声笑语不断。吸引游客采摘草莓。(翁光建 摄)“平时我就比较喜欢吃草莓,听说谢家有草莓熟了,就趁着假期带着一家人过来体验一下采摘草莓的过程。这里的草莓不仅个头大,而且非常甜。”市民戴荷林说。“最近采摘草莓的人很多,特别是到了周末,周边县市的游客都结伴来。”据采摘园负责人罗俊华介绍,基地草莓种植面积约100亩,都是采用纯绿色无污染的种植方式。凭借十多年的草莓种植经验,罗俊华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种植秘籍。“全靠蜜蜂授粉,这样可使果子大小均匀,没有奇形怪状。”罗俊华告诉记者,冬季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大棚内湿度大,如果授粉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花药开裂、花粉飞散的问题,直接影响草莓品质和产量。而利用蜜蜂为草莓授粉,不仅授粉质量高,而且范围广,经蜜蜂授粉的草莓比别的草莓更加鲜艳。高品质的草莓自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前来收购,连日来,草莓基地内都有几十名工人忙着采收、分拣、打包,配合客商第一时间将新鲜草莓发往各地市场。“彭山的草莓品质和果形都很好,很畅销,每年我都会过来收购,发往北京、上海、西藏等地。”水果收购商胡磊说。如今,红彤彤的草莓成为当地的“致富果”。近年来,谢家街道的草莓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了现在的300余亩,平均每亩收入达到4万元,当地村民依靠草莓种植,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了乡村振兴,实现了增收致富。岳忠潞通过网络展示自家优质草莓。(翁光建 摄)“各位老铁,这里的草莓无公害,个头大,颜色靓,现场摘个尝一尝,好看又好吃,留下您的地址,我给您发货……欢迎大家到观音街道五湖社区九九草莓园观光采摘!”12月21日,在观音街道五湖社区,“00后”青年农场主岳忠潞正通过网络展示优质草莓,并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线下采、线上卖”,这场形式新颖的直播,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草莓销售量。一场直播下来,观看人次达8000,网友共下单买走了200多斤草莓,销售额达6000余元。农村电商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产业发展,岳忠潞是彭山众多年轻新农人中的一位。近年来,彭山区高度重视农村电商工作,聚焦直播新模式,通过政策指导、经费支持等形式,大力发展自媒体、短视频、直播电商、线上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为农业升级、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持续加强对新农人主播的培养和孵化,打造直播助农矩阵,增加农民就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乡村振兴“加速度”。(供稿:彭山区委宣传部 马诗雨 李佳颖)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6
“趁着今天天气好,大家加油砍萝卜哦。”近日,在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的柑橘林地里,大家正手脚利落地砍收萝卜,一筐一筐的萝卜被装车转运,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柑橘是百家池村的特色产业,但果园里不收果子收萝卜,这是怎么回事呢?“果园里种萝卜,这正是百家池村积极探索推广的林下套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多种农作物增收。”百家池村党委书记刘如祥解释道。今年5月,百家池村改造了200亩老旧果园,原来低效密集的老果树被新嫁接的柑橘树取代。新果园按照科学种植要求,对树距进行了加宽调整,果园里的可利用土地便大大增加,为了将挂果前的这两年空窗期有效利用起来,蔬菜套种模式便应运而生。“全年可以在果园里进行三季蔬菜轮种,包括大豆、玉米、萝卜等,每亩可增收20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当地村民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刘如祥说,以前果园里单纯种果树,现在实行套种模式,实现了一地多用,而且每季蔬菜的播种和采收都需要用工,这给当地村民额外增加了务工创收渠道。“上一季收豆子我就在这里打工,这次收萝卜我又来了,一天可以赚100元钱左右,还是很不错的。”百家池村村民程利如说,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很开心。值得一提的是,百家池村提前与眉山的企业签订了合同,实行订单式种植,一到蔬菜收获的季节,企业就会按照约定前来采购,既有效畅通了轮种蔬菜的销售渠道,也保障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近年来,青神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结构,积极探索农业种植套种新模式,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子。截至目前,青神县推广林下套种蔬菜面积达2000亩,增收100万元左右。(供稿:青神县委宣传部 陈甜 陈梦颖)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6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2023年,会理市绿水肉牛现代农业园区积极争创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持续对标补短、提档升级,园区联农带农功能日益增强,催生多个农村经济增长点,为全市农牧产业提升质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示范。会理市绿水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创省三星级园区考评验收会创新机制促增收。核心园区承载着乡村振兴科技科普培训基地重要功能,每年度有计划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把纳入肉牛全产业链的农户培育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在“政产学研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现代农业协作共赢机制下,当地农户创业少了八成风险、多了九成保障、“营”得十分满意。当地群众依托肉牛养殖主导产业及其拓展延伸的产业链多环节实现就地转化利用创收,农村闲余土地及劳力、养殖粪污及作物秸秆资源、景区景点资源、民俗风情文化、农特产品等被充分“盘活”和“变现”。以园区为载体,合作院校入驻、加工企业入驻、学习观摩团队来访考察是园区的常态,“筑巢”引得“凤”常来。园区持续招商引资、引才育才、升级拓链充分激活当地农业经济一池春水。会理市肉牛现代农业园区玉米机收现场品种改良促增收。通过持续开展试验示范和分析总结,园区择优选择推广区域适养的肉牛品种、适种的粮饲兼用作物品种及牧草品种。良种决定“成功的一半”,“肉牛杂交改良”和“粮油经作良种示范推广”“种养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优势凸显。当地农户依托良繁品种肉牛(西门达尔、夏洛莱、利木赞、三元杂交牛)和优质牧草品种(皇竹草、黑麦草、众惠金草)、青贮玉米品种(高植株粮饲兼用品种)实现资源高效转化利用增收。园区紧扣“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总体目标要求,奋力创建“30万亩玉米种植+10万头肉牛养殖”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会理市肉牛现代农业园区肉牛散养户(代养肉牛)科技转化促增收。园区与川农、省畜科院、西昌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结成院(校)地战略合作联盟,组建24名专家团队,加快建设“四川德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凉山州专家工作站”,唱响“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化”三步曲,先后开展肉牛产业链相关科研项目14项。园区每养殖5万头肉牛可产粪25万吨、供应25万亩粮油作物所需的有机肥,牛粪加工制备后商品化创惠额达7500万元,立体牛舍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创收预算额达3亿元以上。目前,核心园区新建专家院士科研楼1幢,信步环境优美的肉牛现代农业园区随处可见满满“科技感”。会理以人才高地引领“三农”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5
(孟洋 邹星雨 记者 侯东)12月21日,记者走进广元市昭化茯苓产业园,松林郁郁葱葱,村民们穿梭其间,正忙着开展割灌修枝作业。“我镇组织100余名劳动力、4台轮式挖机、3台履带式挖机进行森林抚育,为明年茯苓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昭化区元坝镇副镇长翟澍说。村民们正在采收茯苓。昭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昭化茯苓产业园按照“一核两区”进行总体布局,并按照“公益林+林菌”的发展方向,适度发展茯苓产业,让茯苓的生长环境仿野生化,促进松林加快天然更新,有效破解公益林既要保护好、又要促农增收难题。目前,该产业园已覆盖柳桥、中梁、马克思街社区等村(社区),惠及农户2377户6239人,建成“林菌”“林药”基地3000亩。实现助农增收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林地资源?昭化区积极探索茯苓“种一轮三”轮作模式,即种植茯苓一年,采收后林地轮休三年,其间种植天门冬、黄精、虎杖等3—5年中短期中药材。“种植茯苓当年可实现每亩产值6000元至8000元,种植天门冬、虎杖等中药材亩均效益超1万元。” 昭化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黄攀介绍。同时,昭化区还不断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合作,积极开展“昭化茯苓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工程”攻坚,形成茯苓产业“352”标准体系,发布《茯苓林下种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此举不仅可以提升川产道地药材的质量,还为广元茯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成都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敏说。除此之外,昭化区还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茯苓产品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开发茯苓饼、茯苓富硒面、茯苓米酒等产品,实现线上线下热销。据了解,“昭化茯苓”先后荣获有机示范基地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今年,昭化区茯苓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产量达5600余吨;培育了集茯苓菌种繁育、种植示范、收购销售、生产加工于一体的茯苓企业1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5
(王雪梅 记者 严易程 文/图)12月19日,阿坝州红原县江茸乡江宫玛村村民再次迎来了集体经济分红的好日子,大家依次领取牦牛,脸上洋溢着笑容,共同见证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实实在在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分红仪式现场据了解,此次开展集体经济分红的江宫玛村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村民为本,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在村两委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江宫玛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合作社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挑选牦牛“2012年至今,我们共进行了13次集体分红,分红物资主要为米面油等。”江茸乡乡长能周介绍道,今年是首次为村民分发牦牛,每户分得一头牦牛,每头价值约6000元,此次93户共计分红539400元。近年来,红原县积极通过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牧旅融合开发等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信心和能力。红原县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与村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合理确定分红比例和分配方式,确保牧民群众能够公平分享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潘振东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12月6日,在眉山市仁寿县彰加镇徐庙村的食用菌种植农场内,一排排架子上菌袋整齐排列,长满了鲜嫩的平菇。在农场务工的村民们正忙着采摘。  “农场内共有1万袋菌袋,平均每天采摘量有两三百斤,每斤目前的市场价格是2元至3元。”徐庙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渊介绍,这个农场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在彰加镇徐庙村的食用菌种植场,村民正在搬运准备销售的菌菇。  过去,徐庙村没有规模化产业。在多方考察走访后,徐庙村利用专项资金,成立了以村集体经济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并利用废弃办公场地,打造食用菌种植农场,发展“短平快”的食用菌特色产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  “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种植不同的食用菌,下一步,还准备尝试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羊肚菌。”罗渊说,农场不仅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能直接向村民提供成品菌袋,带动村民一起种植。  除此之外,农场还将秸秆、玉米棒等用于菌袋基料制作,不仅节约成本,还实现了秸秆的循环利用,减轻秸秆禁烧压力,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食用菌种植农场旁边,是由徐庙村集体经济出资、正在建设的一座竹木加工厂。“徐庙村的杂树和竹木很多,加工厂刚好可以消化本地的材料。”罗渊说。  这是仁寿县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除了像徐庙村一样发展特色产业之外,各村(社区)还有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盘活农村闲置资产等多种模式。在仁寿县,不同的村(社区)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集体经济增收模式,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宽的乡村振兴、强村富民之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1
时下正值叙永县红薯采挖收获季节,在叙永县落卜镇大片的红薯地里,村民们正喜气洋洋地忙碌着。叙永县乡贤会会长、鸿艺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在友以“公司+科研+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户收益。2012年以来,胡在友以省级龙头企业和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带领落卜镇农户创新发展红薯规模化种植,创建红薯种植基地1000余亩,带动发展种植面积2万余亩,周边农户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180余万元,农民新增务工收入150余万元,企业农产品销售实现年增收200余万元。落卜镇红薯种植的创收之路,也是一条村企合作增收之路。近年来,胡在友积极争取资金、发展产业,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及种植技术。大规模的丰收为鸿艺粉业有限公司提供了优质红薯淀粉原料,公司创收后通过集体经济分红模式回馈村社和农户,让更多农户解锁致富密码。今年,鸿艺粉业有限公司预计向落卜镇290户农户分发集体分红30960元。同时,胡在友始终坚守在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一线,身体力行向困难群众、留守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捐赠物资、奉献爱心,用切实行动为叙永县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供稿:叙永县委统战部 敖馨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0
 (冉金鹭 张安红 记者 侯东 文/图 )青山巍巍,碧水潺潺,一方温润的水土造就了曾家山独特的美,乡间的烟火气伴随着袅袅炊烟氤氲而来,锅中的腊肉、香肠更是无数朝天人的独特“乡愁”。12月18日,走进朝天区临溪乡四新村国伟农场,就被浓郁的腊肉香味吸引。在农场内,腊肉和香肠挂满了竹竿。熏制作坊内,钢架上挂着一排排腌好的生肉,地上放满了柏树枝。经过长期的风干、熏制,这些肉就可通过真空包装,运送到消费者手中。制作室里,农场员工们正有序地赶制排骨、香肠等腊味产品,为不久后的年货市场提前做好准备。记者了解到,腊肉从开始腌制到销售需要多道工序,随着用工量的增大,也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每年的中秋节过后,我就到农场来上班了,主要是制作排骨、香肠、烟熏猪脚。”农场员工郑其秀熟练地将炒热的盐均匀地涂抹在肉上,反复揉搓,她告诉记者,在农场上班待遇好,离家也近,3个多月的时间她就能挣到1万多元。发展“乡愁”产业,闯出富民新路。据了解,国伟农场成立于2020年7月,以加工和销售曾家山腊肉香肠为主。农场依托曾家山独特的气候、生态、资源、文化等优势,取用当地原生态粮食猪,加工的腊肉香肠采用自然风干、古法熏制等传统方式制作,味道独特鲜美,极具曾家山风味。雨田山庄制作的腊肉“每年的9月份,我们就开始制作腊肉香肠等产品,今年大概制作10多万斤,目前主要通过线上和线下进行销售,产值估计能达到300万元左右。”农场负责人刘如国介绍,农场实行“农户+农场”的经营模式,把零散的传统手艺制作规范化,扩大经营范围,打造了曾家山腊肉香肠系列产品,并将团队业务在线下线上纵深发展,线下给广元范围各家农特产品店和市场供货,线上通过朋友圈、抖音等电商平台销售,经营范围从本地走向了全国各地。截至目前,该农场有固定员工7人,旺季收购生猪和成品腊肉带动周边农户50余户增收。乡村烟火气息浓厚,腊味飘香。同样,朝天城区的各个农贸市场也迎来了腌制腊肉、灌香肠的高峰期。记者走进朝天区大中坝农贸市场,只见人头攒动,猪肉摊位上方均挂起了灌好的香肠。多个香肠加工点前排起了长队,不少市民正在选肉腌腊肉、灌香肠,摊主正在忙碌着绞肉、加料、捆扎等工序,生意十分红火。“根据顾客的口味,我们可以灌制传统的原味香肠,五香、麻辣、香辣口味的也备受青睐,还可以提供香肠烘干服务。”摊主李明贵告诉记者,大雪过后,灌香肠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从早上7点就开始忙活,一天能灌五六百斤香肠,灌香肠的时间大概会持续到明年2月份。“不灌点香肠感觉没有年味,所以每年我们都会来灌点香肠,除了自己吃,还要给儿子和他的同学寄一些过去,他们年轻人都喜欢家乡的腊味。”市民王素华说。腊味儿飘香,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朝天区曾家山即将进入滑雪季,曾家山的各个民宿、农家乐的房檐下,也都挂满了香肠、腊肉、腊排骨、腊猪脚等,一阵风拂过,咸香扑鼻。“今年我们备了1万多斤腊肉,货源十分充足,游客品尝后感觉满意的还可以选择购买带走,自家吃或者做礼物馈赠亲朋好友,都是不错的选择。”特色民宿雨田山庄业主李翠英笑着发出邀约,冬季到曾家山,大家不仅能够邂逅绝美的冰雪美景、体验到滑雪戏雪的乐趣,还能品尝到地道的曾家山传统菜品十大碗、鼎锅炖腊猪脚等美食,绝对不虚此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柳菊华 特约通讯员 鄢怀林  初冬时节,广元市青川县骑马乡里坪村茯苓种植基地,村民们正挥舞着铁锹采收“金疙瘩”茯苓。在基地外围,还有10多名村民正在院坝里晾晒茯苓、打包、装车……  茯苓基地的负责人李永顺介绍,该项目投资400余万元,建成种植基地800余亩,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道地药材种植项目,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增收。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还能在茯苓基地内学习种植技术。今年我自己创业种植茯苓,挣了4万多元。”返乡创业的唐继芳感激地说。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乡村里,“金疙瘩”茯苓带来的不只是财富,更是希望和未来。  不只是里坪村,骑马乡各个村(社区)都通过“村集体+业主+农户”为主的模式,壮大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吸纳村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该乡已建成千亩“白叶一号”基地、千亩茶菌园区、千亩核桃园区、千亩道地药材基地和母羊繁殖基地。同时还持续推进农旅融合,在场镇周边开发垂钓、漫步、漫漂、果蔬采摘等休闲旅游项目,打造乡村生态旅游路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做优做精现有产品,聚力打造城市周边慢生活聚集地、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乡,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骑马乡党委书记卫晓松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国盛 陈亚军 文/图  12月6日下午3点,刚从重庆市渝北区卖完600多斤赤松茸回到广安市,广安菌之源种植家庭农场业主顾培菊顾不上歇息,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广安区大龙镇战斗村大棚基地,忙着和工人们一起采摘下一批赤松茸。“现在正是赤松茸大量上市的时候,重庆客户等着要货,时间耽搁不起哦!”顾培菊快人快语。12月6日,顾培菊(左一)和工人们在分级装筐刚采摘的赤松茸。  笔者走进大棚,目之所及是一株株白色菌秆、褐色伞面的赤松茸,它们个头浑圆饱满,十分惹人喜爱。顾培菊和工人们蹲在地上,用手握住赤松茸的根部,小心摘下来并整齐摆放在身旁的篮子中。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一株株带着泥土的赤松茸。  “赤松茸又叫酒红球盖菇、大球盖菇,俗称益肾菇、粗腿蘑,是一种高端食用菌,口感比其他菌类更具有味鲜、嫩滑、爽脆的特点,不论是煲汤还是炒菜,都深受市民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顾培菊说。为抢抓市场商机,顾培菊于今年10月下旬在战斗村租下3个大棚,还邀请技术顾问前来指导,尝试发展起10余亩的赤松茸产业,刚过40多天时间便迎来了丰收。  顾培菊介绍,当前新鲜赤松茸送到市场销售时,平均每斤价格在12元左右。“赤松茸并不是长得越大越好,外观矮矮胖胖的赤松茸更有卖相,更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大棚基地每天可以采摘赤松茸300多斤,一送到重庆市场就被商家抢购一空。  “赤松茸采摘期将持续到明年3月初,是生长周期短、产出周期长、产量较高的产业。”顾培菊表示,在本次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她已经打算扩大产业规模,目前已在广安区悦来镇流转土地 20 余亩准备发展赤松茸产业,还将把种植和管理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罗景萍 文/图  眼下正是红薯收获的季节,盛产红薯的宜宾市高县罗场镇公平村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粉条加工作坊开始忙着制作手工红薯粉条。  12月14日,湛蓝的天空暖阳高照。一大早,村民龙希兰的粉条加工厂就热闹了起来。工人们穿梭在宽阔的晒坝上,忙着晾晒刚刚加工好的红薯粉条。一排排粉条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成为一道别具特色的乡村风景。冬日里,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忙着晾晒红薯粉条。  今年55岁的龙希兰是村里有名的粉条制作行家,家里祖祖辈辈都在制作手工粉条,从小耳濡目染的她对手工粉条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为打破家庭式手工作坊产量小、销路窄的局限,让当地手工粉条更好地“走出去”,2013年,龙希兰组建了“高县羊田兰姐粉条专业合作社”,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  说起如何制作手工粉条,龙希兰兴致勃勃。“手工粉条工序繁琐,需要经过拌粉、漏粉、煮粉、冷却、晾挂等多道程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龙希兰介绍,当地制作粉条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生产的“羊田粉条”更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为了保护好“羊田粉条”这张金字招牌,从原材料选购到生产加工、包装销售,每一个环节龙希兰都亲自把关,她的加工厂生产出的红薯粉条口感筋道、柔韧爽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依靠手工制作红薯粉条,龙希兰成了村里的“红人”。每年,仅他们一家就要加工制作20万斤粉条。靠着多年积攒下来的口碑,“兰姐粉条”在当地卖出了名气,许多经销商慕名而来。现在,“兰姐粉条”不仅拥有线下门店直销,更有网上商店、抖音、微信等销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广阔渠道,龙希兰的粉条不愁销路,每年可实现产值超200万元。  随着市场口碑不断向好,龙希兰的手工红薯粉条销量也在不断上升。为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工厂引进了螺旋自动出粉机、自动搅拌机等智能化设备,以及“冷库开粉”“真空包装”等先进工艺,通过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相结合,粉条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龙希兰的粉条加工厂每年可消耗红薯500吨,吸纳当地30余名农户稳定就业,有效带动村民多渠道增收。  一业兴,百业旺。在罗场镇,现有33家粉条加工企业和200多家大大小小的手工粉条加工作坊,年产粉条500万斤,产值近5000万元。作为粉条原材料的红薯也变身“香饽饽”,以公平村为红薯种植核心区,辐射周边镇、村,现已形成5万亩的“羊田粉条”经济带,通过生产红薯粗、深加工制品,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实现了产业振兴、产业富民。  罗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镇将深入挖掘乡村产业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持续扩大红薯种植规模,夯实“羊田粉条”原材料基地;同时,不断延伸红薯产业链条,提升“羊田粉条”品牌价值,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让小粉条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光荣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入冬以后无瓜果,大棚草莓分外甜。大雪节气过后,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三江村的200余亩大棚草莓进入成熟期,每天都吸引不少游客来这里采摘草莓。  12月13日,笔者走进三江村的草莓基地,举目望去,近100个标准化草莓种植大棚沐浴在冬日暖阳里,格外耀眼。在大棚里,一株株草莓整齐地在垄埂上排列着,簇簇绿叶间点缀着一颗颗鲜红欲滴的果实,温暖湿润的空气夹杂着馥郁的草莓香味扑面而来。游客在大棚体验采摘草莓。  感受着草莓园的人气,草莓园最大的业主陈富清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陈富清是浙江人,10年前他到纳溪区考察投资草莓种植时,安富街道三江村所独有的区位优势让他留了下来:这里地处长江边、省道泸州至宜宾边,背靠“凤凰湖”“花田酒地”两个4A景区。陈富清也成为了纳溪区草莓种植第一人,他常年种植草莓面积都保持在100亩以上。  陈富清告诉笔者,草莓生长期间需要很多水分。三江村地处长江边,疏松的沙性土壤和独特的湿润气候和无污染的大气环境,非常适合草莓种植。加上区位优势突出,每年冬季他的100余亩温室大棚草莓进入采摘期后,大批市内外游客都会来基地采摘,大棚外的路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每年冬季草莓刚上市时,地头采摘能卖到每斤60元的高价。大量上市时,精品草莓也要卖上30元/斤。这几年,每亩精品草莓产量平均都在1000斤以上,实现草莓亩均收入超过3万元。”陈富清说。  据了解,为发挥陈富清发展草莓产业在三江村带出的增收示范效应,近几年,三江村党支部也加大扶持力度,发动和鼓励三江村民积极参与草莓种植等特色高效、休闲和观光农业,打造健康、绿色品牌,推动特色产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如今在三江村,草莓种植已发展到了200多亩,每年实现草莓收入超过了600万元,小小草莓硬是变成了人见人爱的“金蛋蛋”。同时,三江村这几年还集聚了逾1000亩的蓝莓园、葡萄庄园、火龙果庄园等近10个种植基地群,解决了村里1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问题,实现了增收致富。  安富街道党工委书记赵杰告诉笔者,安富街道目前正在街道近郊村和社区全力打造“春天满园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地粮、冬天满棚果”的田园休闲农业综合体,充分发挥现代精品农业的观光效应,推动农业“延链”升级,让安富街道的近郊休闲观光游四季不断线,农民增收不断链,努力实现多元化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彪  入冬后,分布在苍溪山水间的农家庭院生机盎然。12月8日一早,苍溪县运山镇龙井村村民汪向申夫妇在庭院里锄草、施肥,身旁的桃树长势喜人,新栽的黄精依偎树下。相邻台地里,红彤彤的爱媛橙缀满枝头,树下是绿油油的甘蓝……“果蔬+果药”套种,4亩多的庭院丰富了汪向申家的“果盘子”“菜篮子”,承载起一家人增收致富的希望。  运山镇是苍溪县庭院经济的发源地。早在1958年,当时的运山公社建起四川第一个“米丘林”园艺场,开启了发展庭院经济的探索实践。  前庭后院兴产业,巩固成果促振兴。如今,苍溪县在广元市率先推动庭院经济从最初的“五小经济”起步迈入到“家庭农场”创新融合阶段。曾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汪向申,今年5月成为家庭农场主,11月初在流转的60亩坡地上套种“翠冠梨+黄精”,与当地的1.4万亩“1+3”(苍溪梨、红心猕猴桃、脆红李、麻苹果)特色水果产业园连成片。  49岁的汪向申在外打工多年,去年返乡专门发展庭院经济。“尽管今年只有1万多元收入,但有镇、村及帮扶单位支持,我家贷了30万元贴息贷款,省了土地流转费2.4万元,获县庭院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奖补2000元……我更有信心搞好发展!”  为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广元把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作为重要抓手,在6月出台《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 20 条措施》,落实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0.35亿元,新增小额信贷2.8亿元,着力推动庭院经济融入大产业发展、小农户嵌入大市场。  “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林果、道地药材等特色种养业”“统筹资金支持脱贫户监测户发展庭院经济”……随着一项项措施落地见效,庭院经济给广元带来的“大园区+小庭院”等融合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据广元市乡村振兴局统计,1至10月,广元129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595个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带动6.3万户脱贫户参与发展庭院经济,预计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较去年增长 15%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