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邹星雨 梁辉)装盘、喷水、播种、覆土……近日,笔者走进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工厂化育秧基地看到,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将秧盘、育秧基质、水稻种子放置在机器上。随着机器的“哒哒”声,自动化育苗流水线“火力全开”,仅一个小时就制作500余个秧盘。  “在播种密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往秧盘中播入150克的种子,差不多20盘左右就可以栽插一亩地。待播种流水线完成以后,我们会将秧盘第一时间送入暗化催芽室。”昭化区卫子镇工厂化育秧基地育秧技术员廖克林说。  据介绍,秧盘内的种子在完成催芽后,将由工作人员摆放到育秧大棚内的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上。利用大棚内的自控设备,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进行24小时监测,不仅可以实时掌握秧苗的生长情况,还能按照水稻秧苗叶龄进程实施全自动调温、浇水,为提高秧苗存活率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工厂化育秧不仅可以节约土地和育苗成本,还可以提高秧苗质量。目前该育秧工厂单批次可育秧1.1万余盘,每年可生产两批次秧苗,可栽插面积约1200亩。”昭化区特优粮油首席专家陈定全说,“此外,今年育秧工厂改造提升后,设施设备智能化程度更高了,从装盘、播种、催芽到长苗、出秧整个过程都是流水线作业,基本上不用人力去操作。”  为了加快“王家贡米”产业现代化进程,2022年8月,昭化区投资700余万元,在“王家贡米”现代种业园区建设一座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工厂。  今年以来,该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实行集约化育苗,持续加大“王家贡米”育种攻关,有力推动传统农业实现创新升级。  “自2023年育秧基地投运以来,不仅解决了育秧时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还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户的劳动效率,2024年预计亩增收500元,户增收1000元以上。”卫子镇新荣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春玲表示。  去年以来,昭化区依托工厂化育秧基地机械设备和技术优势,在辖区内大力推广“王家贡米”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育苗,全力以赴打好水稻生产“第一仗”,让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今年,“王家贡米”工厂化育秧集中在卫子、王家、清水等镇,实施工厂化育秧超15万盘,预计可以实现机械化栽插7000余亩。  接下来,昭化区将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用科技赋能农业,不断提高“王家贡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2
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讯(通讯员 朱小根 田宇昊)4月10日,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东岳镇团结村茶叶基地,伴随着机翼高速旋转的轰鸣声,一架无人喷洒机按照事先编排好的路线开展茶园植保飞防“统防统治”作业。无人机作业现场“目前我们示范推广的核心示范面积有2000亩,辐射带动面积2万亩。”洪雅县茶叶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剑介绍说,“通过应用机械化防控技术,加快茶园生态系统恢复,提高茶园自我调控能力,提高防控效率,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农业无人机以大载重、强穿透、高精准、降成本、易使用等优势将在全县茶园逐步推广应用,实现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从源头把好茶叶质量安全第一关。此次“无人机作业”和基础性示范带动服务,进一步为茶叶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无人机作业现场据洪雅县天开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法人成国枢介绍:无人机开展植保飞防作业不会受制于地形影响,一台无人机每天可以作业近500亩,相当于100人一天的作业量,相当高效;而且,无人机在喷洒作业时会形成雾状水汽,利用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增加雾流对作物的渗透性,病虫防治比较彻底。为了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洪雅县大力推广茶园管理社会化服务,将企业(合作社)与基地紧密联合起来,实现了“茶园统防统治、良种良育、有机专用肥、相关认证、企业(合作社)联基地”五个全覆盖。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1
近日,石棉县王岗坪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金灿灿的油菜田,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奏响了春日丰收的序曲。去年十月,园区内种植的658亩油菜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经过数月的精心照料,油菜茁壮成长,终于在四月初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据园区负责人祝元军介绍,油菜的收割工作预计将在四月底全面完成。届时,这片金黄的土地将再次焕发新生,迎来下一季的作物种植。人勤春来早,轮作无闲田。在完成油菜收割后,园区将立即开始翻耕土地,为种植玉米和大豆的做好准备。此外,园区还计划种植50亩的蔬菜,包括茄子和辣椒各25亩,以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在油菜的收割过程中采用了机械化操作,大大节省了人力和财力,提高了收割效率。机械化收割不仅可以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等工作,还可以实现菜籽壳均匀还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石棉县王岗坪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始终坚持以农业机械化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要求为导向,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目前,园区已经配备了多台拖拉机、收割机、打药车和无人机等先进农机设备,为农户提供了强有力的机械化种植和收割支持。未来,园区将继续因地制宜,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再上新台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将越走越稳,丰收的喜悦将不断延续。(供稿:石棉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1
(李晓霞 文/图)近日,岳池县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羊山观村,机器轰鸣,人头攒动。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机播现场培训会,来自该县各乡镇(街道)的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县农业菁英服务团专家、县农技站全体干部职工、县种子站植保站负责人,以及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参加培训。专家现场讲解玉米机械直播技术要点。  此次培训会旨在推广玉米种植机械化直播。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由四川农业大学与四川黍本道集团联合研制。会上,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就玉米直播技术向大家做了细致的讲解,并介绍了直播机械的构造、性能、功用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随后,来自四川黍本道集团的工作人员驾驶机器给大家做了现场演示。  岳池县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秦燕鹏告诉笔者,拖拉机自带旋耕机、开沟器等,可以实现土地翻耕、开厢、起垄,施肥、播种、覆土一气呵成,省工省料;可以实现播种密度、深度的调节控制,这比人工操作更加规范化。岳池县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杰说,这种种植方式可以使玉米株行距达到统一,能更好地通风透光,有利于玉米的生长,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实现农业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文帝 文/图)连日来,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在位于江油市永胜镇的江油市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春耕春管正有序开展。  在园区内的春华家庭农场小麦种植田内,伴随着马达轰鸣声,两架载满农药的植保无人机在操作人员的遥控下沿着麦田低空飞行,向田间有序喷洒农药,仅用几分钟,近10亩小麦的飞防工作就顺利完成。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  据了解,春华家庭农场是2023年江油市小麦单产提升项目实施区,江油市农业农村局为其发放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通过借助社会化服务项目来进行统防统治,能够起到节省人力成本、增产增收的效果。  摆盘、撒土、浇水、撒种、盖土……经过育秧机流水线作业,一个个秧盘快速制作完成。眼下也是春耕备耕的最佳时节,江油市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市场主体+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从育苗、插秧、施肥、采收等各环节全程实施机械化管理。  笔者看到,在水稻育苗基地中,村民们分工协作整理苗床和育秧所需的营养土,新引进的水稻育秧播种机忙碌作业,一旁的村民们往机械内添土、加种,一粒粒种子被均匀地装进水稻育苗盘中。  与传统的人工育秧方式相比,机械化育秧不仅提高科学育苗水平,也有效提升秧苗成活率和播种效率,生产效果明显且机械化程度更高,可以节约成本,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下一步,江油市将继续扎实推进小麦“一喷多防”、油菜“一促多防”等取得实效,并及时关注小麦、油菜生长情况,做好病虫害防治和农业生产服务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大春备耕,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充足,关注水稻播种,全力保障全年粮食稳产保供。  江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赵明刚表示:“当前,正值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江油市农业农村局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全力以赴抓好小春春季田管,邀请省、市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开展小春病虫害统防统治,全面提升粮油作物单产。同时,积极开展大春备耕,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储备充足。目前,全市已完成小麦‘一喷多防’7.2 万余亩,油菜‘一促多防’15万余亩。2024年,全市预计大春粮食播种面55.2万亩,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文/图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良土是关键。  “现在国家对耕地质量的重视前所未有,而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措施就是增施有机肥。”四川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站长欧阳平特别提醒。  为了推进我省有机肥行业差异化创新、高质量发展,4月8日,四川省有机肥料产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组织专家到眉山调研,通过与当地有机肥企业深入交流和现场考察,专家们提醒要做好技术培训,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迎接有机肥行业春天的到来。促进会专家实地了解有机肥产品。技术培训新进企业  眉山作为“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还有百万亩晚熟柑橘、40多万亩茶叶、10多万亩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有机肥市场容量年均 100多万吨,各类有机废弃物资源丰富,是有机肥生产和销售的黄金区域。  在座谈交流时专家们发现,同成都、绵阳等地一样,眉山也有不少新进入的企业,为此,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促进会智库专家涂仕华建议:“虽然有机肥的门槛不高,但有些关键技术还是不易掌握,促进会应组织新进企业及时开展技术培训。我们实地走访一些地方时就发现,有的企业连最基本的pH值都不了解不会调,结果有的在碱性土上施偏碱性的有机肥、有的在酸性土上施偏酸性的有机肥,最终是越施肥效果越差!”  专家们走进四川省眉山益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只见一角堆着一大堆黑灰色的物体,经过向该公司副总经理阮勇了解,原来这是企业专门采购的草木灰。因为公司原料主要是菌渣、酒糟和醋糟,酸性较大,要用碱性的草木灰来进行中和后再进行发酵。公司此举受到专家们认可,并建议当地新进企业先来这里参观学习,完善技术。创新迎接行业春天  对于部分企业担心的用养殖粪污生产有机肥可能存在抗生素、重金属超标的问题,欧阳平和省畜科院研究员、促进会智库专家陈天宝请大家放心,现在我国的饲料标准同欧盟接近,不存在超标的问题,并且动物源有机肥营养成分含量还比较高。  “过去国家对耕地数量很重视,现在是数量和质量并重,有机肥行业的春天正在到来。”欧阳平给大家分享了最新的国家政策,同时他介绍,由于原料、生产工艺不同,生产的有机肥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很大,可以引导企业对原料、生产工艺进行标注,以提升优质有机肥的价格和竞争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促进会会长秦鱼生对行业春天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相关部门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全国化肥用量每年递减,而粮食产量每年递增。这说明有机肥施用在替代化肥养分的份额上是在逐年增长的。有机肥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抱团发展,差异化创新,为当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提供适合当地土壤特性的多元化优质有机肥,同时加强科普和宣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天文 文/图  近年来,邻水县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手段,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发展循环利用、种养结合型畜牧产业,推动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养猪场科技赋能 数字化管理贯穿始终  4月7日,笔者走进位于邻水县八耳镇东方红村的四川正大方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建种猪场,只见一个个监测大屏科技感十足——猪舍里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数据都清晰可见。  “我们圈舍的环境全部实现了数字智能化控制,饲养、除粪等各个生产环节也都实现了智能化操作。”该养殖场负责人郑勇说。  在种猪场,精准饲喂管理技术已经成熟运用。通过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可以实现对猪只饲喂量、饲喂时间、饲喂方式等进行精确控制和管理。如果猪舍内温度超出了控制温度,设备的风机和水电就会自动启动,降低舍内温度。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让猪儿们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生长,还能有效阻断病菌传播。  据了解,该新建种猪场占地 120余亩,总投资约1亿元,于去年2月建成投产。该种猪场围绕“育、繁、推”的产业链发展方式,按照高品质、高产出、高效益、低成本“三高一低”目标,建立了完善的综合疫病防控系统,以及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  种猪场内有标准化配种舍、怀孕舍、分娩室共2.2万平方米,办公管理用房1300平方米,粪污处理场地3500平方米,实行全封闭、全自动化饲养,做到免疫程序化、管理精细化、粪污处理无害化。  “我们严格按照批次化、工厂化生产要求,每周四、五出售、外运仔猪3000头。”郑勇介绍,目前该种猪场存栏能繁母猪5000余头,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商品仔猪15万头。  截至目前,邻水县年出栏生猪85万余头,并在全县108个养殖场、12个屠宰场、25个畜牧兽医站、1个病死畜禽无害化收储点和畜禽粪污运输车辆安装可视化系统,实现畜牧生产、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全天候全时段全过程监管。种养结合 生态发展模式助农增收  近年来,邻水县积极构建“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的特色循环链,走出既能发展产业、助农增收,又能留住绿水青山、生态环保的生态发展之路。  连日来,位于八耳镇新业寺村的正大种养循环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忙着进行翻土、开沟、施肥等生产作业。  “我们这片地全部采用猪粪施底肥,用来种无公害蔬菜,每年可以种10茬。”该蔬菜基地负责人甘伟介绍。  正大种养循环产业园通过消纳养殖基地产生的粪污,实现了种养循环,既提升了经济价值,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让群众增收路子更宽。  “村民每天工资从130元到180元不等,每天有二三十人,过几天有五六十人,村民们对收入很满意。”新业寺村蔬菜基地技术员蒲荣誉说。  从新技术运用、科学养殖到生产经营模式转变,邻水县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现代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  同时,“积极探索畜禽养殖领域科技监管方式,率先成为全省产地检疫动物B证无纸化出证试点县,加快培育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助推邻水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跨进。”该县畜牧服务中心主任魏洪军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钟元春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文/图  不同于传统土塘养殖及网箱养殖,鱼苗“悬浮式桶养”你见过吗?近日,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区花源街道共和村的利水湾生态农业总部项目现场,数个浮式生态桶迎来首批“入住”的40万尾大口黑鲈。随着鱼苗住进“另类新家”,标志着该深水桶养产业园项目正式投用。  作为设施养鱼的新兴装备,有何不同之处?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生态桶上部有一圈换水小孔,在换水过程中,形成轻缓冲击力,帮助鱼儿“健身”,增强鱼儿肉质紧实度;生态桶底部为锥形,便于集中鱼类粪便并通过底部吸出;吸出的粪便等污物将在岸上的尾水收集区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利水湾生态农业总部暨深水桶养产业园项目一期。  “浮式生态桶随着水位变化自动上浮或下降,能够较好抵御夏季水位快速变化对水产养殖带来的风险。”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采取了独家专利“浮式生态桶养”技术,具有集约管理、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等特点,可有效利用大水面资源发展生态养殖、促进水产品稳产保供。“并且采用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鱼苗分桶独立养殖,不仅便于打捞,也使喂养、病害防治、管理更精准、科学,实现养殖存活率最大化。”  不仅如此,据介绍,该技术鱼粪回收效率在90%以上,可制成有机肥料并成为替代化肥的主要肥源,解决了传统网箱养殖水体污染问题。  “我们了解到,四川市场每年消费的鲈鱼有60%都是从外地引入的,可见其市场广阔。因此,我们主要养殖了大口黑鲈。”利水湾生态农业总部暨深水桶养产业园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 2 亿元,分为三期进行建设。本次投苗的为项目一期,占水面及土地125亩。  “我们挑选了川内很多地方,最终确定新津为我们的总部及养殖园。”该负责人表示,新津五河汇聚,水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温常年处于19°左右,适宜鲈鱼生长。项目所在地的宽阔自然坑塘,水源多为地下渗水,水质较好。且该区域临近天府农博园核心区兴义镇、成都二绕,发展养殖业区位优势明显。  从品种上看,“投放的大口黑鲈鱼种经过挑选培育,无病毒,具有抗菌抗病能力强等‘高抗’特色,鱼苗成长速度快、条形好。”该负责人介绍,此批次鱼苗预计今年9月左右上市,产量约为40万斤,产值将达60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郭侨 刘润红 记者 常艰)4月7日,在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古佛社区5组的大棚枇杷基地,记者看到,在绿意盎然的乡野间,一个个贴着数字序号的标准化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着,果农徐雪兵正在手机上查看大棚内的实时数据。“我们盖的这个大棚,在手机上通过专门的APP就能监测光照、湿度和温度,可以随时关注棚内小气候变化情况,更利于枇杷的生长。”徐雪兵笑着说,APP上还有自动报警的功能,当棚内的数值异常时,自己马上就能发现。谈起试点种植大棚枇杷的经历,徐雪兵打开了话匣子。果农正在采摘枇杷(潘建勇 摄)  2005年,徐雪兵返乡创业,在文宫镇流转土地种植露天枇杷,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2023年,看好枇杷发展前景的徐雪兵,在古佛社区流转了110亩土地,试点发展大棚枇杷种植。“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我们的枇杷种植也从传统的‘靠天吃饭’走到了如今靠科技‘赋能’。”徐雪兵告诉记者,大棚种植可以把捕食螨挂在树干上,利用“虫吃虫”的方式实现生物防治,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文宫镇有“中国枇杷之乡”之称,枇杷种植历史已逾百年。2010年,文宫枇杷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文宫镇的枇杷与曹家镇的梨已经在仁寿县初步构建起“南梨北枇”的水果区域格局,枇杷种植面积达到5万余亩,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枇杷生产基地。文宫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持续擦亮“仁寿果”——文宫枇杷金字招牌,该镇不断推广枇杷栽培、管理新技术,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精心培育特色产品,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示范点带动、示范户推广等措施,提升枇杷品质。推广大棚枇杷的种植,就是当地的有效举措之一。“大棚枇杷不仅能有效避开气象灾害和鸟虫带来的损害,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还比露天枇杷成熟早、价格高,真正实现效益倍增。”徐雪兵介绍,由于口感好、上市早,商家都是主动上门采购,销路完全不成问题,批发价每斤能达到10元至25元。下一步,文宫镇还将继续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进一步拓宽枇杷销售渠道,依托枇杷采摘季等各类节会、活动,推动形成吃、住、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让枇杷产业惠及更多群众。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欣)近日,苍溪县石马镇组织镇村干部、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猕猴桃技术员、种粮大户在石马村举行了春耕生产现场会,宣传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知识并进行了植保无人机现场演示作业。  通过专家现场“把脉”和耐心细致讲解,群众掌握了当前农业主要作物(含中药材)的种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了全镇种植业业主的技术水平。现场会发放技术培训资料600余份,培训技术人员40余人,直接受益群众达400余人。  当天的现场会,四川麦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还就当前该镇白芷、连翘、茯苓等道地中药材种植技术进行培训讲解,并现场回答了农户的提问。  “通过此次技术培训指导,解决了不少春耕生产问题,坚定了增收致富的信心。下一步,我镇将加大白芷、连翘、茯苓等道地中药材发展力度,采取订单式种植,将石马镇逐步打造成苍溪东北部中药材特色小镇。”石马镇党委书记李利娟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文瑞 谢义 周媛)近日,国家级科技小院——“乐至黑山羊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完成了乐至黑山羊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进阶之路”,为擦亮乐至黑山羊品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青贮饲料主要原材料就是麦秸、玉米秸、花生秧、野草等,它带有一丝酸甜,营养丰富,易于保存……”在位于资阳市乐至县龙门镇的乐至黑山羊科技小院,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教授史海涛正在给研究生上课。  “黑山羊体型一般较小,繁殖率一般也不高,相较而言,乐至黑山羊有个优点,即其中一部分群体繁殖性能很高。别的羊一胎可以生一到两个,乐至黑山羊很多可以生到三个甚至四个,但是它的遗传性能并不稳定。”史海涛介绍,从2001年开始,西南民族大学专家团队便围绕乐至黑山羊遗传选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控和品种审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乐至黑山羊先后通过省级、国家级遗传资源审定,被正式命名为“川中黑山羊(乐至型)”,并建立了原种场和产学研合作基地。  经过培育,乐至黑山羊在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方面不断提升。“现在的乐至黑山羊具有体格大、四肢粗壮、前期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遗传性稳定等特点。”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动物医学系主任张焕容介绍道。  近年来,乐至积极打造以“一黑一白”“一花一木”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品牌。“其中‘一黑’指的就是‘乐至黑山羊’,经过优选,乐至黑山羊因其肉质细嫩、鲜香不腻、无膻味的特点,在川内以及沿海地区颇受市场青睐。”乐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2023年全县山羊存栏34.84万只、出栏63.12万只,产值约11亿元,其中黑山羊占比85%。  “乐至黑山羊种羊目前主要销往湖北、湖南、云南、贵州、重庆等地,鲜肉主要销往上海、广东、福建这些地方。”乐至县川宗羊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剑介绍,行情好的时候,乐至黑山羊活体价格可达到23—28元一斤,鲜肉价格已经接近40元一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正是春耕时节,在位于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长春村的乐山市悦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里,一系列农机神器被运用到大葱的生产中,由此实现大葱种植全程机械化,每亩可节约1500元人工,节本又增效。  4月2日,记者来到该生产基地,一眼望去,一大片农田沟垄分明,有的刚刚移栽了绿油油的大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大葱都是依靠大葱移栽机完成移栽的。一名机手在移栽机上上好了几盘秧苗,然后发动马达,推着机器前行,一行行大葱苗子瞬间完成了移栽。移栽机所过之处,他还不时用手把刚刚栽好的大葱苗扶正。农机手使用大葱移栽机完成种植。  “我们去年底在这里种植了五六百亩大葱。为节省人工成本,我们到陕西宝鸡参观考察后,花200多万元采购了大葱种植全程机械化机具。”该公司负责人罗凯说,“包括播种机、育苗机、剪叶机、开沟起垄机、移栽机、培土机、收获机等。”  罗凯说:“我们的剪叶机,可将过长的葱苗修剪至13—15厘米的高度,进而防止徒长和倒伏,才好进行下一步的移栽。移栽机1天可以移栽5亩;起垄机1天可起垄100多亩;收获机1天可收获20亩。这些农机均比人工大大提高了效率,初步估算,大葱种植全程机械化每亩可节约1500元人工成本。”  据了解,不久前,乐山市农机化工作暨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在该生产基地举行,专家们现场观摩了大葱机械化移栽技术。农机手展示秧盘。  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农村局种植站农艺师董学会介绍,大葱种植全程机械化目前还是乐山首次运用,下一步还需依托业主作进一步推广。  据了解,像这样的大葱全程机械化作业,四川才刚刚起步。  “这表明我省大葱全程机械化发展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刘小谭研究员建议,四川大葱全程机械化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一是注重农机农艺融合、强化科技支撑;二是必须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升农机整地和各环节作业质量;三是用好采购的农机,找出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四是培养更多的大葱种植机械化人才,推动四川大葱全程机械化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9
(记者 邓涵予)“入库40天,整箱10斤重量只减少了10克,含糖量、外观、口感几乎没有变化。”3月27日,武胜县龙女镇天平村一处“黑科技”冻库,县农业农村局技术研究员陈伟检测一批大雅柑“试验品”后,得出结论。  这是武胜县今年引进并试验运用的静电+冷藏保鲜技术。该技术能有效抑制细菌的增殖和大幅减少食材的劣化速度,无需使用防腐剂,也能使食材保持新鲜度和口感不变。陈伟表示,实验期内每15天采集一次数据,去年12月28日最早入库的一批大雅柑实验结果令人欣喜。  武胜全县种植大雅柑20万亩,目前年产量10万吨,今年鲜果批发均价为3元/斤。“如果延长保鲜期,将上市时间推迟到5月甚至6月,均价可超过10元/斤。”陈伟说,这种保鲜技术的投入,仅靠一季便可赚回“差价”。  据武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苟万军介绍,该县正在推进新一轮全县大雅柑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从品种研发、水肥管理、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方面规范统一,确保种出好产品、叫响大品牌。目前,大雅柑果汁、果酒等产品以及农旅融合等工作也取得突破,20万亩大雅柑正在闯出三产融合“新路”。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冯津榕 张琰 特约通讯员 马发海  春耕时节,万源市玉带乡太平坎村贡米现代产业园区内,一台大型履带式旋耕机正开足马力驰骋田间。在村民的啧啧称奇声中,一亩沉睡了一个冬天、已变得坚实的水稻田,经过农机几趟来回,不到10分钟就被耕耘得松软平整。  去年春耕期间,太平坎村还在使用牛耕加微耕机的耕种方式,费时费力不说,效果也得不到保障。去年底,太平坎村利用5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采购了旋耕机、烘干机、色选机等一大批大型农业机械。“这台旋耕机的工作速度至少相当于20台微耕机,大大提升了耕耘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成本。”太平坎村农机手解宗平兴奋地说。  由于今年是这批农机设备首次“亮相”春耕,万源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站站长卢华飞带上农机手蒲富山,一行人一早便赶到田间,手把手向太平坎村解宗平、黄德继、解光斌3名农机新手教学示范如何操作旋耕机。卢华飞表示,目前万源市类似的大型农机具仅有10余台,尽管受到山区地形限制,但像旋耕机这种大型农机一天耕耘近200亩水稻田也不在话下。  “有了这批设备,我对咱们玉带乡太平坎贡米的改良升级充满了信心!”解宗平介绍,去年他们村的太平坎贡米零售价在一斤12元左右,今年有了各式新型农机具的加持,太平坎贡米的品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每斤售价有望达到20元以上。  据悉,太平坎村去年依托村集体经济,发展种植太平坎贡米300余亩,今年预计能够增加到500至1000亩,最迟在2026年实现全村2000亩稻田都种植上太平坎贡米。当地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升水稻产出质量,继续做大做强“太平坎贡米”品牌,擦亮中国富硒水稻“太平坎贡米”闪亮名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3月28日至29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学术研讨暨现场观摩会/培训会在川举行。因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成都市金堂县示范的一批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  此次会议是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为提升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年度计划安排而举行的。  3月28日,专家一行观摩了金堂县清江镇双堰村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主要围绕栽培生理岗位任务开展覆膜抗寒、水肥调控、小型机械化对马铃薯高产高效、品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的影响,集成“冬作马铃薯双膜抗寒高效生产技术”“冬作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效生产技术”“冬作马铃薯小型机械化生产技术”“冬作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在双堰村核心示范200余亩,辐射带动种植1000余亩。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胡建军研究员就试验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基地形成了以“选用脱毒中早熟品种,小型机械化生产(播种、收获)、有机无机肥配施、双膜抗寒防霜冻、水肥一体化管理、晚疫病精准防控”等为核心的冬作马铃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力争马铃薯“早播种、早收获、早上市”,为成都平原乃至周边城市供应大量的新鲜马铃薯。  双堰村马铃薯种植大户、禾瑞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帅高兴地说,今年在胡建军研究员及其团队带领下,他示范种植“中薯早35”“华颂香早”等6个中早熟品种,应用示范的“水肥一体化、双膜抗寒保墒、全程小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保障了冬作马铃薯的高产、稳产、优质、早上市,效益显著。  专家一行在双堰村观摩了成都平原小型单垄马铃薯收获机现场作业,当了解到“新品种新技术使马铃薯亩产可达5000斤—6000斤,按照田间地头市场价1.6元/斤,亩产值超8000元/亩,老百姓亩经济效益可达3000元—4000元,助农增产增收显著”时,纷纷予以祝贺。  会议期间,参会的40余位专家还前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江油市武都镇明利家庭农场、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太平河粮油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地进行调研和开展学术报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4月3日傍晚,一个农业类的微信群一下子“沸腾”起来。原来,眉山市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袁兴亮在群内上传了几张图片,只见图片上的李树枝条竟然长出了像辣椒一样的李子。袁兴亮迅速敲下了一行字:“请教下群里的李子专家,这个是啥子情况?”  顿时,有群友打趣说是“新品种”“树海椒”“海椒嫁接到李子树上”。还有人说,“自己也种了一点脆红李和蜂糖李,却从来没遇到这种情况”。受灾的李树果实。 受访者供图  据袁兴亮介绍,图片是丹棱县顺龙乡一个果农传给他的,去年挂果时结的果实还算正常,可在今年却长出了辣椒形状的果实。袁兴亮说:“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熊博博士辨识图片后确认是“李子袋果病”,这是李子产区比较常见的一种真菌类病害,如果冬季清园没做好、树势弱,每逢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就会发生。一旦气温升高,袋果病也会随之消失。  “李子遭遇袋果病后,果实长得就像袋子一样,掰开果实,里面是空的,连果核都没有,而且嫩枝梢也会变扁。”熊博说,“‘李子袋果病’在川东北的巴中、南充以及川南的宜宾都时有发生。”受灾的李树果实。 受访者供图  农业农村厅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祝进在群里对“李子袋果病”进一步进行了科普。原来,“李子袋果病”症状及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叶片在展叶期变为黄色或红色,变脆、叶面皱缩不平,形似桃缩叶病。二是枝干呈灰色,略膨胀,弯曲畸形、组织松软。一般病枝在秋后干枯死亡,如果发病后期湿度大时,病梢表面长出一层银白色粉状物。第二年,在这些枯枝下方长出的新梢易发病。三是李子果实一般在落花后即可以受到袋果病危害,最初病果呈圆形或袋状,后渐变狭长略弯曲、平滑,浅黄色至红色,皱缩后变成灰色至暗褐色或黑色而脱落。幼果畸形膨大,比正常健果大1—2倍,果形变长,中空。病果无核,仅能见到未发育好的雏形核。  针对“李子袋果病”,熊博建议:“发病的果园一定要把冬季清园工作做好,及时清理枯枝落叶。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冬季清园,全株喷施石硫合剂、矿物油或中生四霉素等药剂清园杀菌;二是待树干干燥后,树干涂白,阻隔病菌侵染,可有效减轻第二年病害发生率;三是花露白时,可用吡唑代森联、中生四霉素;四是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和抵抗力;五是及时摘除病果和病枝,并带出果园销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8
(唐文瑞 谢义 周媛 记者 汤斌 文/图)“这个青贮饲料主要原材料就是麦秸、玉米秸、花生秧、野草等,有一丝酸甜,营养丰富,易于保存……”日前,记者走进位于资阳市乐至县龙门镇的乐至黑山羊科技小院时,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史海涛正在给研究生上课。“黑山羊体型一般都比较小,繁殖率一般不高,但乐至黑山羊有个优点,其中一部分群体繁殖性能很高,别的羊一胎可以生一到两只小羊,乐至黑山羊很多可以生到三只甚至四只,但是它的遗传性能并不稳定。”史海涛介绍道。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史海涛(左二)正在给研究生上课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西南民族大学专家团队便围绕乐至黑山羊的遗传选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控和品种审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乐至黑山羊先后通过省级、国家级遗传资源审定,正式命名为“川中黑山羊(乐至型)”,并建立了原种场和产学研合作基地。经过培育,乐至黑山羊在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方面不断提升。“现在的乐至黑山羊具有体格大、四肢粗壮、前期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遗传性稳定等特点。”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动物医学系系主任张焕容如是说道。据了解,近年来,乐至积极打造以“一黑一白”“一花一木”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品牌。“其中‘一黑’指的就是‘乐至黑山羊’,经过优选,乐至黑山羊因其肉质细嫩、鲜香不腻、无膻味的特点,在川内以及沿海地区颇受市场青睐。”乐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据统计,2023年全县山羊存栏34.84万只、出栏63.12万只,产值约11亿元,其中黑山羊占比达85%。“乐至黑山羊种羊目前主要销往湖北、湖南、云南、贵州、重庆等地,鲜肉主要销往上海、广东、福建这些地方。”乐至县川宗羊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剑介绍道,行情好的时候,乐至黑山羊活体价格可达到23元至28元一斤,鲜肉现在接近40元一斤,价格基本上比其他品种的山羊高出45%左右。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7
现状●泸州市龙眼种植面积有31万亩,占全省种植总面积的90%  ●从2019年到2023年,泸州已连续5年开展龙眼良种高换工作。今年从3月20日开始,预计4月中下旬结束成效●采收期延长,通过早中晚熟品种搭配,龙眼成熟期可从8月延长到11月中下旬  ●价格提升,进行良种高换的多个龙眼新品种,去年每公斤售价达2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  (记者 高启龙 赵荣昌 泸州观察 周梦颖)4月3日上午,在泸州市泸县海潮镇小白村一片百亩龙眼林里,村民林凡应看着眼前的树子低声说:“这天太干,龙眼树缺水怕是要遭。”  一旁的农技人员赶忙劝阻:“现在已开始冒尖尖咯,不要灌水了哈。”  当天,泸县龙眼良种高换嫁接后管理技术培训会在这里举行,从市里和县里赶来的农业专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50余名农户忙着“补习”。  泸州是我国荔枝、龙眼高纬度商品栽培最北缘地区,具有明显的晚熟优势。今年以来,泸州已对1.5万亩龙眼进行良种高换,其中泸县改良面积最多。  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副站长李小孟表示,良种高换是指对于一定树龄、品种不太好的龙眼树,在原有主枝或树干上嫁接优良品种,以此达到更换良种的目的,提高龙眼优良品种比例,延长龙眼采收期,提高龙眼产业效益。泸县龙眼良种高换嫁接后管理技术培训会现场。为何良种高换?高挂不高价,增产不增收  泸州市龙眼种植面积有31万亩,占全省种植总面积的90%,而泸县龙眼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首位。  小白村位于沱江岸边,成片的龙眼树已完成锯桩、切穗等良种高换工作,被锯过的龙眼树一改以往高大的形象,变成相对矮小的树干。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株龙眼树完成良种高换后,树干上会挂上一块红色编号牌,这是已进行过良种高换的标志。  “良种高换的树木高度均保持在80厘米上下,这样更便于后期的管护和采摘。”泸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负责人熊安会说,以前的树干高达5—6米,日常管护和采摘都很恼火,村民搭长梯爬树采摘,稍不注意就容易从树上摔落。  除了采摘不方便,更重要的是龙眼高挂、高产却价格不高。去年,小白村这片树林的龙眼每公斤最低卖1.2元,最高才卖6元,加上后期维护成本高,村民几乎没什么收益。  “高挂不高价,增产不增收,满树的龙眼卖不了几个钱,农民种植热情不是很高。”泸县海潮镇党委书记向德说。  据了解,此次良种高换的品种嫁接成活率较高、适应性较好、甜度高。“‘秋香’改良主要集中在泸县海潮镇小白村、红合村、龙塘村,‘宝石1号’主要集中在潮河镇王庄村、后湾村、朱家坪村实施。”熊安会说,这样分配品种主要是为了让龙眼成熟有早有晚,分批次上市,“时间差能赚来价格差。”  从2019年到2023年,泸州已连续5年开展龙眼良种高换工作。“从近年龙眼良种高换的成效来看,效果比较明显。”李小孟说,一是采收期延长,通过早中晚熟品种搭配,龙眼成熟期可从8月延长到11月中下旬。二是价格提升,进行良种高换的“宝石1号”“翠香”“秋香”等龙眼新品种,去年每公斤售价达2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今年泸州已对1.5万亩龙眼进行了良种高换。如何以“短”扬“长”?打造示范园,实现农旅融合  “今年龙眼良种高换工作是从3月20日开始的,预计4月中下旬结束。”泸县农业农村局科技特派员周少猛介绍,良种高换后,龙眼树大概3至5年进入丰产期,每亩可增收1万元左右。  因为需要时间才能实现丰产,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收益。  不过,农技专家想了很多办法,尽可能帮助农民“找补”。  进行良种高换的龙眼林并不会把全部树干锯掉,而是会保留一根树干让其自然生长直至结果。  “同时也鼓励村民在龙眼林里套种应季蔬菜,以此增加收入。”泸县海潮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阳秀乾说,龙眼树被锯掉大量树干后,林下阳光足够,让种植蔬菜成为现实。  得知“秋香”卖价高,农户们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如果价格卖得高,短时间有点损失也值得!”林凡应说。  把高树变矮其实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便于游客现场采摘。为了利用好小白村地处沱江河畔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海潮镇规划建设了1.5公里的观光便道,为实现农旅融合做足了准备。  “我们要通过更多的营销手段,吸引外来游客。”培训会现场,向德对参加培训的农户说,只要大家好好学习技术,把龙眼林管护好了,自然会吸引大批的“城里人”。  下一步,泸州还计划通过龙眼种质资源圃建设、品种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示范、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等,不断提升全市龙眼产业发展水平,打造一批品质优良、高产稳产、经济效益显著的龙眼品种改良示范园,推动龙眼产业提档升级,不断提升龙眼产业经济效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07
春耕正当时,不负好时光。  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无人驾驶“神器”来回穿梭,成为春耕犁地主力军;在智慧化育秧中心,育秧盘成品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下线,智能化专业化的集中育秧、供秧正由设想走进现实……  在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第一个春耕,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随着智慧农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春耕“神器”,告别了以前的传统春耕模式。  让我们一起探索智慧春耕背后的科技力量,看看它们如何助力农业现代化,带来丰收的希望。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内的循环式智能育秧机。 翁光建 摄(C视觉)地点:眉山市彭山区春耕“神器”:循环式智能育秧机秧苗“坐电梯”秧盘“上轨道”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蒙  地处“天府粮仓”核心区的眉山市彭山区,当下正进行大规模水稻育秧。在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内,新技术、新模式在田间推广应用,智慧农业让春耕跑出了“加速度”。  4月1日,在该基地的玻璃大棚内,秧苗坐上5米高的循环式智能育秧机,轮流接受光照和水分养分补给;玻璃大棚外,一盘盘装满秧苗的秧盘被传送带运到田间。  通过“工厂化”育秧技术的应用,这里实现了秧苗“坐电梯”、秧盘“上轨道”。  育秧工厂里,“新农人”罗凯正在机器上摆放育秧盘、装填育秧基质和水稻种子,随着自动化流水线启动,撒土、浇水、撒种、盖土等工序自动运行,不到10分钟,数百个规整的秧盘就快速制作完成。  罗凯介绍,制作好的秧盘被送往密室催芽房,5天左右就可送至育秧大棚进行育秧,整个过程能克服温度、水分、土壤、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有效提升早稻育秧质量,节省劳动力。经过催芽后,秧盘即可通过传送带送到田间进行育秧。  和传统播种相比,自动化播种有啥优势?“不仅能减少人工,还能提高秧苗品质,提高亩产量100公斤左右。”罗凯说,整个过程实现了数字化控制,播种流水线作业每小时能播种秧盘约2400盘,一天在2万盘以上,可以满足1000亩大田秧苗的需求。  在自动化播种流水线旁边,则是循环式智能育秧机。秧苗就像“坐电梯”一样,上下循环转动。  “这个机器,可以让秧苗接受均匀的光照,上面的喷淋系统,可以及时为秧苗补充水分和养分。”该基地负责人王程淋介绍,该基地的四台循环式智能育秧机,总共可以摆放秧盘7600个,占地不到400平方米,每轮育出的秧苗可以栽插大田近400亩。  循环式智能育秧机的育秧周期通常在18到20天,比传统的露地育秧节约5到10天,可以实现育秧季节三轮育秧,满足部分农户早栽晚栽的需求。此外,育秧大棚也给秧苗带来另一重保障。王程淋介绍,大棚内控温控湿的稳定环境,可有效预防倒春寒或者高温天气风险,保障全年粮食稳产增产。  今年以来,彭山区推进数智水稻示范基地智能育秧中心提升项目。一季度,“智慧”育秧面积达100亩,节省灌溉用水500吨,节省人工成本20万元,满足了1万亩大田秧苗需求。射洪市仁和镇张王村正在耕作的播种施肥一体机。遂宁观察 刘作鹏 摄地点:遂宁射洪市春耕“神器”:播种施肥一体机15分钟播完一亩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勇 遂宁观察 邵帅 刘作鹏  3月28日,记者走进射洪市仁和镇张王村的高粱地,伴随着一阵阵机器轰鸣声,4台播种施肥一体机来回穿梭作业,一排排泥土被翻耕出来,紧接着播种、施肥、覆土一气呵成。  “这台机器一次可装载500公斤肥料、150公斤种子,15分钟就能播完一亩地。”来自湖北的机耕手刘师傅告诉记者。  当前正值高粱种植的关键期,在仁和镇的田间地头,像这样的施肥播种一体机共有12台。这些“春耕能手”由当地承包大户合江县富益粮贸有限公司从湖北调来,专门负责该公司今年流转土地的春耕播种。  “除了引进农机,今年我们还改良品种,高粱亩产可达800斤。”该公司射洪基地负责人赵锡辉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在遂宁流转土地共3万余亩,将全部用于种植酿酒专用高粱。  以仁和镇为例,该镇一方面引进种粮大户,用种地“神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积极修建配套农机设施。在张王村成片高粱地不远处的新建农产品全产业链服务中心内,烘干、育秧、农机等农业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据仁和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兰燕介绍,其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可达570吨。  藏粮于技,种植大户带头引农机、改农技只是射洪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射洪扩大63万亩高标准农田、20万亩酒粮基地、6万亩“两杂”制种基地、2万亩“鱼米之乡”基地等优势,年产粮40万吨以上,先后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名单。地点:泸州市泸县春耕“神器”:田间智慧农业系统让数据从田间“跑出来”泸州观察 周梦颖  一块田地的土壤墒情有无变化?温度、湿度是多少?有没有一种“神器”可以直观显示?4月2日上午,在泸州市泸县百和镇的农创空间里,一名技术人员轻点鼠标,用时不到半分钟,相关数据就同步出现在显示屏上。  眼前这块屏幕,正实时监测着百和镇东岳村的“巴蜀鱼米之乡”泸县东部示范区2000余亩农田,是泸县百和镇于去年年底建设的田间智慧农业系统的一部分。  “田间智慧农业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喷灌,进行苗情、虫情、生长环境、土壤墒情、用水量、农业气象监测等。”泸县百和镇副镇长邓芮伊介绍,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农业中,通过智能、数字技术应用,从前期栽种到后期管护、采收等实现精准化作业,让数据从田地里“跑出来”,最终实现“智慧农业”。  当前,“巴蜀鱼米之乡”泸县东部示范区已实现监测全覆盖,10套监测设备充当着田间“管家”,守护着田间地头。  田间智慧农业系统的运用给传统农业带来哪些利好?  重庆金粮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泸县区域负责人周雨深有体会。“春节前,有一块田的油菜根部缺水,仅靠肉眼完全看不出来,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缩短扬花期,降低结籽率。但智慧农业系统实时监测给出的数据反馈,提醒我们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周雨说,运用田间智慧农业系统,可以减少人工成本和后期管护成本,提高单产,预计每亩田块可节约成本500—1000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0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牛血尿是啥原因,怎么治疗?”3月31日,在成都市举办的一场肉牛疫病防控技术培训会上,省内肉牛相关专家就目前国内肉牛养殖情况、饲养管理情况以及肉牛饲料现状及发展等方面做了分享,并现场为养殖户答疑解惑。  “牛血尿是尿液中混有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四川肉牛创新团队肉牛主要疾病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岗位专家、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73团首席专家马晓平副教授说,造成牛血尿的原因很多,在临床诊治中要具体分析。  “饲料过于单一,饲养管理不到位,可能会造成牛的泌尿器官发生血管破裂,从而出现牛尿液带血的现象。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疾病,以及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中毒等也会导致牛尿血的情况。如果是放牧牛尿血,发生焦虫病的可能性比较大。”马晓平指出。  如何诊治?马晓平认为,应明确具体的致病原因,采取对症用药的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控。  “对于泌尿器官存在严重病变的,应采用抗菌消炎的原则进行治疗。当尿液中有大量血液后,可静脉注射0.5%的安络血注射液或者止血敏。如果确诊为焦虫病,可以采用注射贝尼尔或者黄色素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四川肉牛创新团队成员苟丽萍建议。  培训会上,专家们还对肉牛运输应激的综合防控技术及真菌性皮肤病、牛结节性皮肤病、螨虫性皮肤病等肉牛常见病防控技术做了详细讲解。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