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俞懋峰 欧阳为)2023年,受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仍将有较大不确定性,部分低收入国家可能继续面临粮食短缺困境。  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协调,及时疏通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和断点,着力消除损害全球粮食系统韧性的长期结构性顽疾,才能更好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2022年9月4日,农民驾驶收割机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田间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粮食安全威胁犹在  分析人士认为,2023 年粮食安全危机尚难完全化解,主要是因为此前导致危机的因素依然存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全世界多达8.28亿人面临饥饿,饥饿人口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2022年,45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约2.05亿人处于“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级别的粮食不安全,人数较上年大幅增长。粮农组织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22年低收入国家粮食进口支出与预期几乎持平,但进口量可能减少10%,表明这些国家粮食获取形势日益严峻。  多种因素引发了粮食危机,其中包括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供应链出现瓶颈等。为应对疫情暴发后的经济下滑,西方发达经济体推出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粮价大幅上涨。  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重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还是重要化肥出口国。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国际粮价攀升,粮食危机加剧。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乌克兰危机升级前,俄乌小麦出口量合计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30%。2022年3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升至159.7点,创下1990年该指数设立以来最高纪录。  西方国家对俄农产品出口设置了“隐性壁垒”,致使俄出口商在许多环节被“卡脖子”。分析人士还指出,美国鼓动盟友一再加码对俄制裁,影响国际能源、化肥供应,导致农业投入成本飙升,可能影响全球下一个种植季农业生产,刺激粮价继续上涨。  2022年北半球干燥炎热的气候影响了几大主要产区的冬季小麦产量,全球玉米产量预计也低于上年水平。国际市场供应紧张意味着2023年小麦和玉米价格将继续波动,并对气候条件和相关政策变化高度敏感。  此外,当前一些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或明显放缓迹象,全球经济下行也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2022年9月30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东升村拍摄的盐碱地上收获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粮食分配亟待均衡  应该看到,当前全球粮食供给总量并未出现明显短缺,造成当前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粮食分配不均衡,粮食资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存在巨大落差。  粮农组织去年 12 月预计,2022年全球谷物产量为27.56亿吨。专家认为,尽管全球人口去年已达80亿,但从全球粮食总产量来看尚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粮食安全问题。但过去几十年来,粮食出口国相对集中,进口国则比较分散。这样的供需格局使得国际粮食市场极易受到疫情、地区冲突等因素影响。  根据粮农组织日前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统计年鉴》,在世界范围内,按毛额计算最大粮食出口国是美国、荷兰和中国。到目前为止,按净额计算最大出口国是巴西,其次是阿根廷和西班牙。发展中国家整体粮食自给率较低,以非洲为例,有30多个国家是粮食净进口国。  出于对粮食供应和粮价上涨的担忧,近几年许多粮食出口国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21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出口禁令,6个国家实施了出口限制措施。如果主要粮食出口国升级贸易限制措施,国际粮价将走高。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表示,全球粮食总产量是足够的,但当前的粮食分配及供应链体系刺激市场卖方不断推高粮价。  不少低收入国家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高度依赖进口。过去一年,在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和美元升值背景下,中东、非洲、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进口粮食的财政负担明显加重,脆弱群体的粮食安全进一步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粮价上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攫取世界财富的盛宴。比如,美国艾地盟公司、邦吉公司、嘉吉公司和法国路易达孚公司等控制世界粮食贸易的巨头操控着国际粮价,屡屡通过炒作粮食安全问题渲染紧张局势,牟取巨额利润。多边合作化解危机  尽管近期全球粮食价格有所回落,但粮食供应与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的一年,如何消除粮食安全威胁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随着全球化发展,安全问题的传导性、联动性、跨国性越来越突出。正因如此,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屡屡成为重大国际多边会议上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2022年6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强调,贸易对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同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通过宣言,承诺建设可持续、有韧性的粮农系统和全球供应链,采取协同行动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维护粮食供应链正常运转,促进粮农贸易畅通。  对于国际贸易如何助力实现更高效、更包容、更具适应性和更可持续的粮食系统,粮农组织驻日内瓦联络处主任多米尼克·比尔容认为,首先应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推动政策对话,减少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干扰;其次,各国应考虑贸易限制措施对国际市场的潜在破坏,重新定位贸易和国内政策;第三,需要大力实施贸易便利化措施,开展国际合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唐健说,要让全球80亿人吃饱,国际社会应倡导自由贸易,保持粮食贸易畅通,特别要尽快解决乌克兰危机升级导致的粮食供应中断。同时,大国要合力提供全球公共产品,联合国要发挥主导作用。此外,应建立健全粮食市场预警机制,提前预测哪些地区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做好预案和准备。
新华社 | 分享: 2023-01-12
  (张韧)2022年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全国农垦克服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整体保持稳定,预计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小幅增长,资产总额持续稳定增长,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统计分析显示:在营业收入和利润方面,2022年全国农垦企业营业总收入预计7770.51亿元,同比增加124.36亿元,增长1.6%;预计实现利润总额257.56亿元,同比增加4.84亿元,增长1.9%。在资产规模和负债方面,2022年末全国农垦企业资产总额预计达到15518.73亿元,同比增加1074.18亿元,增长7.4%;负债总额8544.33亿元,同比增加555.81亿元,增长7%;资产负债率55.1%,与上年同期持平,低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水平;所有者权益6974.41亿元,同比增加518.37亿元,增长8.1%。在费用支出方面,农垦企业进一步聚焦主业,剥离低效业务,增加研发投入,确保可持续发展。2022年,农垦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全年预计59.04亿元,同比增加11.04亿元,增长23%。农垦经济发展稳中有增,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1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王优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11部门近日印发《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专项推进方案》,要求到2025年,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存量农房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农房建设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农房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方案提出了七个重点任务,包括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深入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农房建设管理法规制度、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农房建设品质、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育和管理、推进农房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要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和更新机制,精准识别农村低收入群体等6类重点对象,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和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及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对象实施改造。  在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方面,要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整治,指导各地细化分类整治措施,按照“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引导产权人或使用人在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基础上,通过维修加固、拆除重建等工程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在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方面,要充实基层监管力量,依托乡镇既有管理机构,实施全过程一体化统筹管理。完善农村房屋建设管理机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要求,落实审批部门监管责任,通过部门联动实现农村房屋建设闭环管理。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1
  (记者 王田)取样、测量、实收、称重、计算……经过一系列严谨科学的程序,大豆测产结果新鲜出炉。大豆摇铃千里金,2022年秋收时期,田间出现不少这样的场景。测产专家在田块实收测产,并通过全程录像将结果报送农业农村部参与大豆高产竞赛。资料图片  近日,2022年全国大豆高产竞赛结果公布,农业农村部遴选推荐了一批“金豆王”(种豆能手)、“奋豆者”(科研人员)、“豆明星”(农技人员)。其中,新疆兵团第四师的春播大豆442公斤、江苏响水县的夏播大豆368.3公斤、山东禹城市的复合种植大豆165.1公斤,分别创全国大豆不同种植模式高产纪录,本次大豆高产竞赛可圈可点,硕果累累。  6000多个主体参与 高产典型不断涌现  据介绍,2022年全国大豆高产竞赛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办,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协办。  竞赛以创高产为主要目标,以百亩方、千亩片为基本单元,引导全国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科研院所、基层农技人员等6000多个主体参与。  高产竞赛分复合种植、春播大豆和夏播大豆3种类型,最终分别在全国范围内评选10大高产典型。  “这一年,我们敢为人先,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5万亩,单体规模全国最大。通过精细管理,我们克服了高温、干旱、大风、降雨等恶劣天气影响,解决了播种、打药、授粉、收获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本次竞赛“豆明星”称号获得者、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陈利倩告诉记者,2022年虽然忙碌,但收获满满。  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漏。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山东禹城市“齐黄34”产量最高、达165.1公斤。  春播大豆、夏播大豆同样表现不凡。夏播大豆有16个点实收亩产超过了300公斤,特别是以江苏响水县为代表的夏大豆区,实收亩产368公斤,再次刷新了该地区大豆高产纪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春播大豆实收亩产纪录442公斤,创全国大豆高产最高纪录。北大荒八五四农场创造了高寒地区大豆亩产311公斤的高产纪录。  “我们全程参与了本届大豆高产竞赛。”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供应链经理陈鹏告诉记者,由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第一年推广,很多农户担心大豆售卖问题。作为“国家大豆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禹王生态和禹城种植户以镇街为单位签订合同,约定以高于市场价0.1元/斤的价格统一收购,解除种植户后顾之忧,让农民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同时,禹王用收购的大豆原料生产大豆蛋白、植物肉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了大豆产业链,提升了大豆附加值。  全国农技中心经作处处长汤松介绍,大豆高产竞赛营造了争高产、创纪录、树典型的良好氛围,推动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为大面积均衡增产提供支撑,为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提供了支撑保障。  释放品种潜力 新技术应用更加本土化  不仅是高产典型,高产品种和高产模式也在竞赛中得以选用和推广。据介绍,2022年大豆高产竞赛分区域、分模式遴选出33个高产品种,品种潜力进一步释放。  在夏播大豆9个品种、春播7个品种亩产超过300公斤。其中在江苏响水县用“郑1307”创造了黄淮海夏大豆高产纪录。  老品种表现优异,新品种也是后来居上。其中“郓豆1号”2021年才通过国家审定,在山东嘉祥实现亩产358公斤、蛋白质含量超过42%的优异性状。  “感谢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的这次活动,让我们顶住首次全国大面积推广压力,不仅超额完成推广面积任务,还在山东禹城和四川安居两个地方创造了全国带状复合种植间作与套作的大豆高产纪录。”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雍太文说。  雍太文同时获得了本次大豆高产竞赛“奋斗者”称号。他介绍高产竞赛有两点经验,一是全程机械化与农艺技术的无缝衔接,让规模化主体提高效率,又能通过社会化服务方式解决技术到位难题。二是技术研发单位与全国农技推广部门的通力合作,让技术方案成功落地。  通过高产竞赛,挖掘出了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高产技术模式。例如内蒙古在大垄高台基础上,创新融入浅埋滴灌技术,解决了坐水播种难、后期易干旱的问题,在扎赉特旗实现亩产310公斤,再次刷新当地高产纪录。  此外,竞赛加快了新技术本土化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第一年大面积推广,各地因地制宜采用4∶2、4∶4、3∶2、2∶2、6∶4等不同配置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甘肃环县在地膜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开展3∶2模式,玉米带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大豆带采用全膜微垄侧播,实现原有机具再利用,得到了农户一致认可。  技术指导到地头 增强农户种豆信心  在高产竞赛过程中,参与主体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点对点指导和全程化服务。  “我们特别重视这次竞赛,接到通知就积极选择参赛点和品种准备参加比赛。开始选择57个点,最终选了建设农场参赛,并且对参赛点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胡喜平说道。  胡喜平告诉记者,公司为参赛点提供技术咨询,如何时喷洒叶面肥、除草剂等,定期入田指导,告诉生产者如何促生长或者控旺。最终,建设农场获得了春播大豆第九名的好成绩。  据介绍,本次竞赛注重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主体,针对生产中管理粗放、忽视品质等问题,开展个性化服务。农业农村部通过分模式编印技术挂图、分环节录制短视频、分区域包片指导等方式,给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一站式”“套餐式”技术指导,让农民一看就会、一种就对。  “我们为部分参赛区提供富岛大豆专用肥。大豆专用肥能够提高大豆产量、提高大豆抗病性以及提高大豆品质,如提高出油率等。”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沈兵介绍,公司还为部分参赛点提供农化服务及电商直供业务,不仅是大豆专用肥,还包括富岛尿素和撒可富二铵,确保农民用肥安全。  据悉,大豆高产竞赛鼓励广大农户精心田管、争创高产,各地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农民种豆技术水平。各级专家组和农技推广体系采取线上咨询培训和田间地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第一时间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部级大豆专家组先后500余人次到一线开展指导,参与各级线上技术培训和咨询活动1000余人次。  针对大豆生产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农业农村部指导各级农技推广体系举办多层次、多专题生产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其中部级层面共举办20余期大豆高产高效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300余万人,有力增强了农户对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的认识。实打实的增产增收效果,进一步提振了农户种豆信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农业强国和农村现代化是什么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农业强国和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资料图片  环顾全球,当今世界上的农业强国,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佼佼者,而且其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农民的富裕程度都同样发达领先。立足自身,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也不是只单一看农业强不强、发展水平高不高,而是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长足进步,又要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让农民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我国农村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集聚着大量农业产业、生活着几亿农村人口,还有2亿多小农户,如果只考虑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像一些国家那样将土地集中在大农场、大公司手里,农业的生产效率是提上来了,却很有可能引发一些农村农民的新问题,不利于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村稳定。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还可能影响到现代化的大局全局。  新时代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不少欠账。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仅要实现“农业强”的目标,还要统筹好“农村美”“农民富”的任务,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弱项,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农村是亿万农民生长于斯的家园,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主阵地,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瞄准这一目标,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乡村“硬件”过硬,健全水电路气房讯基本条件,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快“户户通”;让乡村“软件”跟上,加快补上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把便民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让乡村环境更美,大力抓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持续开展户厕改造与村庄清洁行动,让农民屋内干净整洁、屋外鸟语花香。  要建设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农民精神富足、农村安定祥和,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才有精气神,产业才能健康稳定发展,农业强国建设也才能行稳致远。中国式的和美乡村是形神兼备的,不仅有田园风光之美,也有人文和谐之美。我们一方面要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抓手载体,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工具包”,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要铸精神文明之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遏制天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陋习,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发挥村规民约作用,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吹遍乡土大地。  要建设宜居宜业的新乡村。与城市生产和生活、工作和居住区相对分割的格局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空间是相对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宜居”和“宜业”的协调统一性。重点保障农村生产生活基本功能,优先建设道路、冷链、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基础设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乡村规划中要为农业产业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不可片面追求整齐划一。另外,还要结合城镇化趋势和乡村发展规律,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  绘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高质高效的农业、宜居宜业的乡村、富裕富足的农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笔。我们要以久久为功的恒心与跬步千里的耐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色添彩。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1
  (记者 刘趁)“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种养结合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然而,近年来,种养分离、农牧分离的趋势愈加明显,带来资源浪费、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个形势在2021年有所转变。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文,部署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国251个试点县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形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取得积极成效。湖南省醴陵市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区,该示范区实施规模12000亩。醴陵市耕地质量与土壤肥料工作站供图  “粪污”变“粪肥” 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去年夏天比较干旱,但是小二台村监测点的莜麦长势却格外好!莜麦的抗旱、抗逆性也明显提升。”河北省张北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谢彬介绍,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田间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张北县的21个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监测点,谢彬都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施用有机肥的农作物颜色变得更绿了。  2022年,张北县推广粪肥还田面积10万亩,示范基地消纳粪肥近10.1万吨。谢彬介绍,根据示范点各项监测数据显示,农作物产量提升5%,土壤有机质也明显增加。粪肥、商品有机肥施入耕地后形成团粒结构,增强了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以肥调水、以肥蓄水、以肥节水的效果逐步显现。  畜禽粪污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用则利,不用则害。全国试点县各出奇招,充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大力发展粪肥还田、化肥减量。截至2022年10月,全国试点县累计还田固体粪肥、液体粪肥分别为1550多万吨、3120万方,通过粪肥还田,部分化肥被有机肥替代,累计减少化肥用量15.9万吨。  同时,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通道,全国试点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真正实现“粪污”变“粪肥”,“污染源”变“资源”,促进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全国农技中心肥料技术处处长杜森介绍说,种养循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了做好粪肥还田的效果评价工作,我们在全国布设了5000多个监测点,令人欣喜的是土壤碳库正在增加:据上海市40个监测点数据显示,实施试点项目以来,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0.6g/kg;江苏省如皋市猪粪沼液追肥的施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55%,有效磷增加23.00%,速效钾增加了33.62%,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全国试点县通过粪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碳投入共280万吨,促进了农田土壤固碳增汇能力,带来了实打实的生态效益。  种养结合 创新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机制  在黑龙江海伦市,“寒区粪污+秸秆轻简化造肥技术发酵腐熟还田技术”成功将粪污和秸秆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江苏张家港市,创新建立的“粪肥+机械深施”有机稻米种植技术模式等五种粪肥还田技术助力粮食产业化发展……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集成创新一批高新高效技术模式。“固体粪肥+配方肥”“固体粪肥+机械抛洒”等固体粪肥应用技术已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530万亩。“液体粪肥+罐车喷洒还田”“液体粪肥+管网输送施用”等液体粪肥应用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种养循环技术产业化,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目前已初步探索种养结合机制、利益链接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和全程追溯机制。  “去年种稻用了吾谷合作社提供的肥水,化肥用量减少了两成左右。”安徽合肥庐江县的王士照经营着一家家庭农场,减少化肥用量后,不仅节约了成本,水稻产量和品质也大幅提升,而这得益于种养结合机制的形成。庐江县组织全县各类养殖主体153家与383家种植主体对接,服务作物种植面积17.4万亩,通过网格化管理,让“粪肥还田联万家”,实现了需求互补、协同推进和互利共赢。同时,社会化服务机制也正在形成。在各网格片区内,庐江县引导成立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主体,以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为桥梁,高效对接片区内粪污资源与种植业主体,推进粪污资源就近科学还田利用。  在甘肃白银市靖远县,农户以较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服务主体购买腐熟粪肥,服务主体可享受每吨87元的财政补贴。这种“政府补贴一点、养殖企业出一点、种植主体掏一点、服务组织赚一点”的种养循环利益链接机制,驱动多方互利共赢。  河北行唐县在车辆上安装定位系统;黑龙江肇东市的粪肥抛洒还田机具全部安装监控器,记录粪肥还田作业轨迹;湖南省石门、浏阳、嘉禾等试点县引进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追溯系统……多地积极探索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粪污收集运输处理、粪肥还田作业全过程进行监控记录,做到粪肥来源清楚、粪肥去向可查、监管不留死角,全程追溯机制的完善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量质双升 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将粪污变粪肥,实施效果很好,老百姓也欢迎。”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以来,湖南醴陵市不仅解决了困扰全市多年的畜禽粪污环境污染问题,经济效益也更加显著。  “大旱之年,一些果园的树苗不少都枯死了,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点的果园不仅实现了丰收,而且果品品质好,卖的也好!”醴陵市耕地质量与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李江林介绍。  为什么示范点的果园能够抵御干旱,品质也未受影响?李江林介绍,施用有机肥的果园,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显著增强,果树抵御干旱的能力自然也更强。  农产品产量品质双提升,醴陵不是个例,可喜的变化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各个示范区。上海市的水稻、玉米、蔬菜平均亩增产54公斤;河南鹤壁市浚县的小麦平均亩增产12公斤;湖北当阳市的柑橘施用有机肥后糖度增长了25%……  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附加值的提升和种植户收入增加。安徽庐江县推广粪肥还田,蔬果品质提升明显,农产品增值20%以上;江苏新沂市徐伟蜜桃家庭农场应用粪肥还田技术,果优价好,半斤重单果水蜜桃批发价提高了4元每公斤……  北纬47度,世界公认的农产品黄金种植带,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就坐落于此。依托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2021年,依安县引进投资百亿元的北纬四十七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集群项目,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有机食品加工基地。依安县集成推广猪粪、牛粪腐熟还田技术,生产高品质鲜食玉米和粘玉米,打响了“北纬47度”玉米品牌。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以试点为抓手,统筹兼顾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更加紧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新型种养关系初步显现,不断开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目标任务已明,路径机制既定,接下来就是落实了,关键是要解决好靠什么人来建设农业强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指明了方向。资料图片  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各级干部队伍齐心协力抓好三农,也离不开人才这个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乡村,成为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素质依然不高、年龄普遍偏大,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强国建设需要更多的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这就对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仅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还需要信息营销、管理服务、规划建设等多方面人才。对标新要求新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支撑。  要育好用好本土人才。广阔的乡土大地上,有一批熟悉本地情况、心系农业农村、具备实用专业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他们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创新本土人才培育机制,激发“存量”人才潜力。一方面开展农业生产、品牌打造、电商营销等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鼓励支持这些优秀本土人才传授生产经营经验、带动更多农民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持续构建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将高素质农民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物质上有回报、精神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激发他们投身农业强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因人施策做好人才引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激活人才“存量”,还要实现人才“增量”,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搞“拉郎配”,也不能“一窝蜂”,要因人施策,加强分类引导。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可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加强与相关院校对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引进更多农业强国建设所需人才,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引导能人回乡,要多举措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筑巢引凤”,引导会种地、懂经营、能使用新技术等拥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回乡,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工返乡,要多途径拓宽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渠道,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家入乡,要鼓励社会资本下乡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  要激发活力做到人尽其才。强化农业强国建设的人才支撑,不只是要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更重要的是激发人才的能力和智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添砖加瓦。要做到“人尽其才”,既要因地制宜、聚焦农业强国建设任务做好科学谋划,更要树立阶段性用才理念,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进一步拓展引才渠道,丰富用才模式,让更多优秀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展身手。同时要推动县域内人才打通使用,破除人才培养引进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城乡间人才流动调配的制度壁垒,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在乡土一线创新创造的活力。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各方人才提供了发展的广阔舞台;实现强国目标,也需要更多管用对路的人才投身其中。乡村有人可用、人才各尽其用,农业强国的建设才能跑出“加速度”。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共同富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共同富裕示范区落地浙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在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中,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图景正逐渐清晰。  “共同富裕”示范区里的乡村有着怎样的探索?乡村的共富征程要如何推进?四川农村日报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共富经验连连看》,聚焦示范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一隅。 资料图片强村富民有新招 “浙里稻甜”首登场隆冬微雨,寒风瑟索,本应是一年里停工休整的农闲时候,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星火村的土地上却是一派火热景象。日前,凤桥镇启动“浙里稻甜”强村富民项目,作为项目“首战”的星火村农事服务中心子项目也在当天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凤桥镇为实现强村富民和乡村振兴迈出了关键一步,凤桥镇将在共同富裕大道上,推动粮油产业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跨越。  当天开建的农事服务中心总投资1436万元,规划面积约3464平方米。项目建设完成后,能够实现集植保服务中心、农事育秧中心、农机停放车间、粮食烘干中心四项主体功能于一身,为辖区种植户提供现代化技术装备支撑,实现种苗培育和粮食烘干储运的全流程机械化、自动化。同时,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还可为周边农户创造新的就业途径,预计能够提供机修、安保、司机等多种类型岗位50余个,为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创收埋下“伏笔”。  “让村里有产出、有奔头,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凤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勤中介绍,“作为率先启动建设的子项目,农事服务中心将成为凤桥镇整个‘浙里稻甜’项目的核心,围绕服务农业、扮美农村、致富农民的建设目标,为凤桥镇全镇及周边区域提供科技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全流程保障服务,预计可为村集体年均增收100万元。”  作为南湖区首个村集体建设项目,继农事服务中心之后,凤桥镇“浙里稻甜”还将相继开展“绿色农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碧水绕田”“农创中心”“种源中心”等一系列子项目建设,总计流转土地面积6000多亩,其中核心区域面积3000余亩。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在党建统领下,依托‘浙里稻甜’项目的成功建设,与嘉兴市农科院在种源提供、园区规划、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努力打造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永久性高标准农田。”星火村党总支书记姚陈涛说。  近年来,凤桥镇持续深化已有的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以联丰—永红片区、三星村入选未来乡村和凤桥社区入选未来社区建设试点为契机,突出村民实际需求导向,描绘未来邻里、文化、低碳、产业、风貌、交通、健康、智慧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为乡村发展引入新鲜血液、植入经济新增长点,在乡村振兴探索实践过程中打造“凤桥样板”。  “抓服务、抓转型、抓进度。”凤桥镇副镇长胡晓骏表示,接下来的一年,凤桥镇农业发展将紧紧围绕粮油作物这一农业基础展开。除了继续抓好基本农田“非粮化、非农化”工作,强化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管理保护之外,该镇还将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与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院校合作,规划建设凤桥农业“大脑”,探索农业“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新模式,为农民增收致富打开新的思路。据《浙江日报》留守老人领取年底工资。吴峰平 摄原来需要关怀的对象,如今成了创富能手浙闽边界 25 村留守老人有了“共富账本”“下面由我宣读,我们村民的工资名单,周家福101500元,周惟寿51660元,周家坤51330元,胡明金44750元……”近日,一场热闹的年终工资发放仪式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江根乡上杉坑村举行,上杉坑村及附近村庄的298名留守老人,共计领取699.7万元工资。  这些留守老人平均年龄62岁,最多的领到10.15万元,最少的也有2.157万元。从签字到领钱,每当叫到一位老人名字、抱回一捆捆现金时,现场就发出一片欢呼声。  上杉坑村与福建交界,距省城杭州455公里,是浙江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2013年以来,江根乡引进乡贤开发5000多亩高山油茶基地,吸引了上杉坑村和周边村庄留守老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创办后,为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老人工资按出勤天数计算,一个月结算一次,他需要用多少就支多少。剩余的钱老人主动要求存在公司,年终本息一次性发还。”乡贤郑惟平介绍道。  作为合作社社员,85岁的周惟福夫妻俩白天在基地干活,晚上回家再记账,像他们一样,每个合作社社员都有这样一个“账本”。“一年大概有六七万元,我通通都记在这里。”周惟福表示,虽然子女们都劝自己“年纪大了不要这么拼”,可自己觉得劳动很快乐,看着“账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收入时,非常有成就感。  在这个常住人口不到百人的山村里共有58名留守老人和周惟福一样,都在合作社“上班”。“父亲90多岁了,做梦都没有想到,两个老人一年还有七八万元收入,高兴得不得了。”63岁的周其祥说。  在油茶基地,老人主要从事除草、施肥和采摘茶果等比较轻松的工作。上杉坑村党支部书记胡光海介绍,只要能干活的老人,合作社都能招进来,并给他们安排事情做。  “我从福建到这边来打工,工资一天有200多元。村里人说我出来挣了那么多钱,很羡慕我。”闻着“油茶香”前来务工的福建寿宁坑底乡吴家上畲村的64岁村民陈发说,在油茶基地务工十天就抵得上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  引进新农人新乡贤回归乡村,发展特色产业,让一颗油茶籽惠及浙闽边界5乡镇25村的留守老人。原来需要关怀的对象,如今成了创富能手,大大增强了留守老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据《丽水日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10
水稻、小麦在成熟期,如果遇到连绵阴雨天,不能及时收获,籽粒就可能在穗上提前发芽。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现象,是一种世界性的自然灾害。  近日,《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团队和高彩霞团队关于穗发芽的重要研究成果。他们找到了调控水稻、小麦穗发芽的“开关”——负调控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SD6和正调控种子休眠的基因ICE2。该成果为解决水稻、小麦等作物穗发芽灾害提供了重要基础。  穗发芽是农作物种子在收获前由于潮湿天气诱发的在母体植株上发芽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中国南方水稻栽培区,受收获季节梅雨的影响,穗发芽会造成常规稻6%栽培面积的损失,而杂交稻的损失则高达栽培面积的20%。”储成才表示。  “防止穗发芽发生的有效途径是让种子成熟后保持适度的休眠,使其既不会发生穗发芽,又不至于因休眠过深影响田间出芽率。”储成才说,“因此找到水稻、小麦等作物中控制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阐明种子休眠调控的分子生理机制,对解决水稻、小麦等作物穗发芽灾害至关重要。”  利用强休眠水稻品种卡萨拉斯和弱休眠水稻品种“日本晴”,储成才团队构建出一套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成功地从强休眠水稻品种中克隆到一个控制水稻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SD6,并证实了SD6负调控水稻种子休眠。与此同时,通过筛选SD6互作蛋白,研究团队发现了另一个水稻转录因子ICE2,并证实了 ICE2 正调控种子休眠。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3个水稻易穗发芽品种的SD6基因进行改良,发现改良的水稻在收获期遭遇连绵阴雨天气条件下,其穗发芽情况显著改善。  有意思的是,高彩霞团队对小麦品种“科农199”的TaSD6基因进行改良,也可以大大提高小麦抗穗发芽的能力。  “这些研究成果都表明,SD6基因在水稻、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储成才表示。
科技日报 | 分享: 2023-01-1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乡镇、村是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面对农村疫情防控挑战,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各地要抓好贯彻落实,科学精准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农村跟城市情况差异比较大,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非常关键。农村地区地域广、人口多,居住相对比较分散。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密切、接触最多,对本村情况最熟悉。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中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优秀答卷,进一步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始终是广大群众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在打硬仗的关键时刻,更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基层党组织要及时有效做好宣传引导。通过农村大喇叭广播、上门走访、村干部点对点联系等多种方式,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引导,让农民群众提高科学防护和健康生活意识,了解个人防护和疫情防控知识,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卫生习惯,主动接种疫苗,在发生感染时理性应对、及时就诊。可以根据本地本村情况,在劝导有症状的阳性人员合理安排返乡时间,倡导乡村适度减少市集、亲友聚会、红白喜事等聚集性活动等方面,积极做好宣传引导。  基层党组织要抓实抓细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基层干部长期扎根农村,哪家有重点人群?哪家有特殊困难?他们往往最为了解,做工作也能够更有针对性,有些事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基层干部要以抓脱贫攻坚一样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做到精准服务,扎实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地、到户到人。  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是打赢农村疫情防控硬仗的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尤其是村“两委”干部要发挥动员各方力量、协调各方资源的作用,组织动员其他各类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同时在村里患者转诊衔接、医疗物资储备投放、畅通信息沟通渠道等方面做好统筹协调,保障各项工作顺畅有序开展。  面对复杂严峻的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做实工作,做细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最大程度保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影响。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抓好建设农业强国的各项重点任务,需要怎样的体制机制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这一重要指示,指明了我们建设农业强国的制度保障和实现路径,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资料图片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必须始终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不动摇。这不仅是因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也因为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关系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不只是农业农村部门一家的事,要压实部门责任、强化协同配合、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都需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而从当前发展环境来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来保证农业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以党的领导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证,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三农工作各方面各环节。要健全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以“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坚强组织体系,确保农业强国建设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五级书记要把建设农业强国的责任扛在肩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征程上,不重视三农的书记不是好书记,抓不好农村工作的书记不是称职的书记。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衡量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是否称职,不仅是看GDP指标和项目数量,更是在于能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从全局大局出发,把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抓好抓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要把重农强农的责任扛牢扛稳,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层层落实五级书记责任要求。尤其是市县两级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头戏来抓,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力量拧成一股绳,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稳扎稳打、不懈奋斗。  要加强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政策性强、地域差异大,新情况多、老问题不少,既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既需要全面系统的政策把握,又需要应时而动的思维创新;既需要严格执行的制度落实,又需要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近期正值各地党委和政府换届,新一轮全国村“两委”集中换届已经全部完成,有些干部是三农领域的新手,对农业农村情况不熟悉、政策不了解,“说起工业大半天,说起农业一袋烟”,自己还弄不懂、说不清,这样怎么能抓好三农工作?各级党委要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提高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让他们能尽快把三农理论政策和本地情况了解清楚,把三农工作拿得起来,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  要持续强化三农干部队伍建设的机制保障。用好考核“指挥棒”,完善激励评价和考核监督机制,将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结合,对抓三农工作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干部,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上适当倾斜,对农民群众反映工作不力的干部督促整改、传导压力,激发各级各地党员干部抓好三农工作的干劲和动力。要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保障,多举措提高村“两委”班子领导能力,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让更多优秀的年轻干部在乡村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同时还要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干部减负,让他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动三农发展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面。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走稳走好这条路,需要有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为保障。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抓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件头等大事,还要重点抓好哪些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重要部署,以高远的战略谋划指明了建设农业强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的问题。我们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这些重点任务,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农业强国之“强”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们还有不少待实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我们要抓好供给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设施装备补短板、产业链条升级、培育国际竞争优势等方面的任务,要在乡村振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农民增收任务上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乡土中国、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乡村不振兴、乡村产业不兴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没有守住,农民收入没有增加,就很难说真正建成了农业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夯实产业基础,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让亿万农民共享农业强国的建设成果。  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不兴旺,农民增收的路子很难拓宽,乡村也很难聚人气、谋发展。当前我国各地乡村产业已经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很多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较低,“好不好”的问题亟待破解。解决这一问题,要把“土特产”文章琢磨透、做精彩。立足“土”,依托一方水土孕育的丰富乡土资源,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新营销,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体现“特”,既突出地域特色和当地风情,又能“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地方发展优势;形成“产”,着力在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上做文章,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要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个底线任务。当前,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新的挑战。一篙松劲退千寻,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更是丝毫不能松劲。要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要在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上多下功夫,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将帮扶力量和各类资源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倾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激发他们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的精气神,鼓励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要努力实现五年过渡期各项政策平稳衔接,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要把农民增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些年我国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快增长,增速连续十二年跑赢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但应该看到,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而且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从农业产业中得到更多收益。要发展好县域富民产业,尤其是一些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挖掘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同时要在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抓好这些重点任务,对当前做好三农工作和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集中力量、齐心协力把这些任务完成好,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才能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阔。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9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记者 高蕾) 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近日联合发布通知,对各地在城乡社区有力有序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作出具体部署。  通知指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地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工作目标,把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转移到充分发挥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切实做好政策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加强重点环节防控等方面上来,重点抓好健全城乡社区疫情防控体系、分级分类做好健康服务、及时响应居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等工作,最大程度保护居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和村(居)民委员会、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作用,加快推动实现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加强公共卫生委员会与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作。  通知还强调,各地要健全完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联系居民群众机制,加强对“一老一小”、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的关心关爱,了解并向乡镇(街道)及时反映居民群众在健康服务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
新华社 | 分享: 2023-01-09
  (记者 龙成)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通过加强监测、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强化重点帮扶等,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效防止因疫因病返贫致贫,最大程度保护脱贫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减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四川“天府乡村”年货大集现场。李洋 摄  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作用  “之前一直担心买不到退烧药,现在好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给我送药上门还不要钱,我不用再担心了。”元旦前,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渠江源村71岁的监测对象刘崇富,从帮扶工作队队长龙田泗手中接过防疫爱心包后,脸上露出了笑容。  去年底,娄底市为全市防止返贫监测户精心准备了22838份防疫爱心包,每份爱心包内含洛索洛芬钠片、抗原检测试剂和N95医用口罩等抗疫物资。连日来,各县(市、区)组织1872支志愿送药小分队深入乡镇村组,确保在元旦前将退烧药及医用口罩送到有需要而又行动不便的监测对象手中。  “我们村有2242人,6个网格,23户监测对象。前几天下雪,道路被封,8名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冒着风雪严寒,将防疫爱心包一一送到23户监测对象家里。对其他感染了新冠病毒的群众,村里有2个卫生室进行诊治,还有乡村医生上门巡诊,确保病了有人管。”渠江源村党支部书记奉友辉说。  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当地组织集中采购咳特灵胶囊、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抗原检测试剂盒等防疫物资,并组成7000份“爱心健康包”,为全区各街道和农村困难群众免费发放。每个爱心包里都附上了《阳了,怎么办》用药指导,详细列出用药提示和防疫相关提醒,为村民提供基本的防疫保障和指导,有效帮助村民掌握居家康复流程,实时监测健康状况。  今年72岁的赵康银,是一名脱贫户,早年因肢体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儿媳也因意外落下残疾。这个家的重担便落在儿子赵长育身上,他只能在离家较近的地方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庭。  “区上关心我们这些特殊群体,专门送来预防和治疗的药品,还让医生上门给我们检查。有了政府的关心和村干部的照顾,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赵康银怀里抱着“爱心健康包”感动地说。  国家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重点做好上门排查、因户施策和协调配合等工作。把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为监测帮扶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农户,通过绿色通道先落实帮扶措施再完善手续。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提供防疫帮助  众人拾柴火焰高。各地社会力量积极为脱贫地区捐赠防疫物资,参与困难群众救助,有效防止脱贫群众因疫因病返贫致贫。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携手日照三奇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向湖北省英山县捐赠总价值109.45万元的5500个健康礼盒,内含防护口罩、消毒液、消毒湿巾等卫生防疫物资。  同时,还携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开展“名医助村医”活动,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乡村医生在线平台,为乡村医生讲解、分享如何应对疫情防控方法,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助力乡村抗击新冠疫情。  “多亏了乡村医生在线平台,解答了我的疑问。”湖北省英山县陶家河镇胡家垸村脱贫户汪桂慈,新冠阳性转阴后一直担心咳嗽问题。  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联合抖音乡村计划,重点针对贵州省和内蒙古自治区3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江西省5个欠发达县,捐赠及发放约2万份“防疫物资包”,助力农村地区疫情防控。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防疫物资包”主要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泡腾片、N95及N96口罩、消毒液等,捐赠总额约400万元。在贵州省2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主要发放对象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在内蒙古自治区1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江西省5个欠发达县,主要发放对象为“五保户”、低保对象和脱贫不稳定户中的老年人。  2022年,天津市印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助力结对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关措施》《关于助力甘肃应对新冠疫情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紧盯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人群,及时调整财政援助资金和社会动员资金的使用方向,优先支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等项目。  天津市合作交流办相关负责人说,全市各区及时与结对县对接,了解当地疫情防控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紧急调拨一批包括医用隔离面罩、连体式隔离衣、非无菌型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乳胶手套、医用隔离鞋套等医用物资,共计39万件、总价值达1000万元。  帮助脱贫地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2022年12月29日,由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共同主办的“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年货大集成都天府广场活动现场,128个展位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菌类干货、腌腊制品、米面粮油、休闲零食、蜂蜜茶饮、时令水果……贴上“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四川脱贫地区优质农特产品吸“睛”又吸“金”。当天,共有来自21个市(州)的128家企业参展,一千余种四川优质农特产品亮相。  作为四川省消费帮扶的重要举措,“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年货大集活动启动仪式上,集中签约合作协议总金额超7亿元,涉及雷波脐橙、石渠县农畜土特产、广元市特色脱贫农副产品等。其中,阿坝州乡村振兴局与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价值5亿元合作协议。  雷波县李家湾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此次与四川易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签下300万元销售订单。合作社理事长李才强说:“之前受疫情影响,对产品销售产生较大冲击,好在此次签约活动,帮助合作社打通销售渠道,稳住了脱贫群众的收入。”  在浙江衢州柯城区“北川特产专馆”,通过创新打造体验式的消费帮扶馆,用“沉浸式”的舒心购物体验,让北川腊肉、苔子茶、土蜂蜜等“土味”农特脱贫产品,在东部城市火速“出圈”,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欢迎。  “我们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着力打好消费帮扶‘组合拳’,通过在柯城网红地段建设‘北川馆’进行展示销售,建设示范直播间、培养农民达人主播,推动北川产品进入‘桔子花开’连锁商超、‘政采云’协作商城等销售平台,以及开展‘绵品出川’‘羌荟优品进柯城’等活动推销北川产品。2022年以来,我们共帮助北川销售农特产品6800余万元,有效地降低了新冠疫情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柯城区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叶德刚说。  近年来,北川“以消费兴产业、以产业促振兴”,抓住消费帮扶这一契机,利用“绵品出川”机会,筛选“羌食荟”120多个农特产品进入推荐名录,与对口帮扶北川的浙江柯城及省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对接,不断扩大扶贫产品订单采购规模。同时,组织县内30多家优质涉农涉牧企业,参加绵阳市组织的前往福建、广东、上海等地“绵品出川”展销活动,为北川农特产品走出四川搭建平台。  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眼下正是萝卜、白菜、冬桃、火龙果等时令果蔬上市旺季,受疫情影响,襄州区部分农产品存在滞销难题。区乡村振兴局心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迅速安排驻村工作队摸排统计各镇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监测户家中种植的农产品产销情况,同时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积极联系果蔬销售渠道,为滞销农产品找出路。  “看着又大又红的火龙果到了成熟期,却因疫情销售不畅,真的是心急如焚,好在党和政府及时帮我们打开销路,我家火龙果不愁销了。”看着一筐筐已有着落的火龙果,种植大户汪静激动地说。  国家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各地通过开展消费帮扶行动,累计采购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1115.6亿元,进一步夯实了脱贫基础。为加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各地要深化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帮助脱贫地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引导更多资源和力量倾斜支持脱贫地区、脱贫群众。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6
  (记者 李丽颖)记者从2022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2022年度工作总结会上了解到,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锚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在优质专用突破性品种培育、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与产区政府、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合作机制,全产业链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据介绍,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举全体系之力加强协同攻关,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谷子完全雄性不育SPT技术体系,为提升杂交种制种效率提供了支撑;初步具备了谷子全基因组选择预测技术体系,表型预测效率达到0.6以上,实现了谷子全基因组选择育种预测技术零的突破;制定了谷子适合机械化收获、加工品质评价与优质评价的团体标准,为优质专用谷子品种培育提出量化指标体系。  在新品种培育方面,育成一批优质专用新品种,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品种支撑。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介绍,2022年体系有54个谷子品种完成登记,其中金苗K4、冀杂金苗4号品质突出;冀谷48为首个高油酸品种。早熟酿造糯高粱品种糯粱3号,亩产量达到550公斤左右,可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以上区域种植;聚合了抗蚜、高产、高淀粉、矮秆、熟期适中等优异性状高粱新品种辽糯11,亩产达818.5公斤,增产18.6%。优质谷子新品种金苗K1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快速替代传统优质品种。  集成一批高效绿色新技术,取得良好示范效果。集成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模式1套,形成轻简实用栽培生产模式1套,研究形成不同生态区“宽窄行+密度”互作、高粱花生条带种植、盐碱地“增施有机肥+适量氮素补充”等栽培技术5套。糜子种植更注重节本增效,“全程机械化+穴播覆膜”等集成种植技术普遍得到应用,亩节省人工收获投入70元、节本增效224元。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集中全体系力量全产业链对接服务核心示范县内蒙古敖汉、山西沁县,同时岗站结合突出特色,服务河南伊川、河北武安、山东章丘、黑龙江九三管理局等主产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培优品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集成示范了一批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技术规程,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构建了科企合作新机制,推动产业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形成“体系+企业+基地(农户)”对接合作机制,帮助100余家粮商、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酒企建立优质商品原料生产基地超过50万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为汾酒、郎酒、“山西小米”“敖汉小米”“伊川小米”“延安小米”等品牌产品发展作出了贡献。  刁现民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针对产区生产特点,进一步优选品种、集成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强化系统化培育品牌,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品牌体系。协助沁县、敖汉等核心示范县积极争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良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先行科技示范县等平台,助力示范县乡村振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6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为科学高效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推进农村地区疫情平稳压峰过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5日发布致广大农民朋友的倡议书。  倡议书指出,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广大外出务工农民和大中专学生陆续返乡,农村地区人员流动加大,新冠疫情传播风险也随之加大,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时候。为科学高效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推进农村地区疫情平稳压峰过峰,最大限度保护大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正确认识疫情。随时关注自己健康状况,出现感染症状时及时向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就医咨询。及时了解当地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保持良好心态,不恐慌、不焦虑、不信谣、不传谣、不盲目用药。  二、注意返乡防护。返乡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返乡后要主动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尽量少聚集、少聚餐,看望老人时戴好口罩,保持适当距离。倡导感染期间暂缓返乡。  三、保持卫生习惯。在走亲访友和外出参加活动时,戴好口罩。勤洗手、常消毒。规律生活、充足睡眠,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家里经常通风换气,定期做好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生产生活垃圾。  四、减少聚集活动。红白喜事尽量简办,避免大操大办。倡导通过电话、微信问候等形式拜年。去庙会、灯会、集市、棋牌室等人群密集场所,要服从当地疫情防控安排,疫情严重时减少聚集性活动,避免疫情过快传播。  五、主动接种疫苗。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减少重症风险,请自觉服从所在乡村安排,主动接种疫苗。  六、关心身边邻居。积极参与乡村疫情防控,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主动关心关爱、探视探访邻里,为有需要的乡亲提供代买生活用品、紧急送医等力所能及的帮助,将富余的治疗药品、口罩、消毒用品等分享给急需的乡亲。
新华社 | 分享: 2023-01-06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在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这是党中央着眼大局全局、立足国情农情、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作出的价值论断和战略部署。“始终”与“头等大事”,掷地有声的两个关键词,再一次阐明了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排在首要位置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诠释了保障粮食安全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新征程上持续重农强农抓粮稳粮指明了路径,凝聚了力量。资料图片  “头等大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必须排在所有大事要事之前,没有这件事就遑论其他。回望历史、放眼世界,因为粮食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屡见不鲜,也一再证明着,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必需品,是安天下的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事关千家万户和国运民生。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也必然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只有牢牢把稳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农强国主动权,才能让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定海针”更稳更牢。  进入新时代,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了中国饭碗,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然而,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我们必须对手中的“饭碗”更加重视。一方面,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交织叠加,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在庞大人口基数和消费持续升级背景下,粮食供需平衡越来越紧,稳定安全供给面临多种约束和风险挑战。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以赴抓粮食、保饭碗。  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当前,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把任务落实下去。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是提产能的关键,必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使农业生产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建设高标准农田要舍得投入、建好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要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要健全机制让种粮抓粮不吃亏得实惠。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头等大事”才能真正托底。必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有钱可赚,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如何完善?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如何创新?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形成粮食产销合作新格局?这些都需要有实招硬招。同时要义利并举,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尽快出台考核办法,督促各地真正把责任扛起来。  要两端发力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保障粮食安全,要一端做加法抓增产,一端做减法抓节约减损。必须重视的是,每年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食物,有相当一部分在采收、储运、加工、销售以及消费等环节“跑冒滴漏”浪费掉了,“舌尖上的浪费”尤其惊人。这既增加了供给压力,又消耗了资源。必须要在遏制消费环节浪费上大力挖潜,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理念,从全链条各个环节上发力,深化食物节约行动,强化刚性约束。  要打开思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吃饭”不仅是摄入粮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都是餐桌上的美食。解决吃饭问题,也不能只依靠耕地,要通过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拓展,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头等大事”必须头等重视、头等抓实。我们要始终把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放在心里、抓在手上、扛在肩头,抓紧抓牢抓稳抓好,为发展大局奠定坚实基础。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方能行稳而致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6
  (赵华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23年1月1日实施。这次法律修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等指示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强化了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与食品安全法有机衔接,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通知,很多地方也都举办了法律宣贯活动。面向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开展宣贯,关键是要紧扣受众特点,在做深做实、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在宣贯内容上,重点要突出三个关键词。  一是责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属地责任和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监管责任;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协助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明确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其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都纳入监管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还建立了责任约谈等制度,规定了对未依法履职等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要通过宣贯,引导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增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二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强化全过程风险管控。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健全了农产品产地监测、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管理、农业投入品销售台账等过程管控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监督抽查、日常监督检查等监管工作制度,增加了承诺达标合格证、追溯、信用管理等新制度。农业农村部正在抓紧制定和修改完善相关配套规章,各地要因地制宜将法律确定的各项制度和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有考核、能落地的具体措施,引导基层监管执法队伍掌握各项制度内容和实施要求。  三是手段。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快速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对农户新增“拘留”处罚方式并可以针对不同情形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建立责任约谈机制,并明确了开展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的七项措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行刑衔接机制。要通过宣贯,引导基层监管执法队伍用好这些执法手段,掌握不同违法行为的适用情形、判定范围和处罚罚则,努力让监管执法多一些“硬措施”,让法律长牙齿、好操作,在监管实践中落地见效。特别是涉及农户的监管,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把教育提醒和指导服务工作做在前面、做足做实。  法律宣贯形式上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方式。要抓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岗位职责专题培训,帮助基层监管骨干人员及时掌握新制度新要求,了解法定职责特别是新增职责任务,帮助监管员、协管员队伍了解日常巡查检查、农产品上市把关、科学用药指导、承诺达标合格证推行等工作任务。挑选典型法条和案例,以案释法举办监管执法实训课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人员进行实践操作讲解。组织遴选并集中培训一批普法宣讲员,组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讲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宣讲,把法律精神普及到千家万户,营造法律实施的良好氛围。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需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继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治理,扎实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和乡镇网格化管理等重点工作,强化农产品上市前监督抽检,不断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向好态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5
  (孙娟娟)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下文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作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顶层设计,其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特殊考虑既体现于自身的多元立法目的和分类制度设计,也包括与侧重市场监管的食品安全法的可衔接与协调性。  “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管理与人人有责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则是基于农产品离开产地进入销地的“三前三后”判定,保留了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分工。  一方面,作为面向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单行立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调了生产者的主体责任,且人人有责。换句话说,无论生产规模或组织形式如何,农产品的生产者均需履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法定义务。另一方面,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经营设定了安全义务和法律责任,但此“经营”的范围限于“三前(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比如游走在各地收集农户产出的菜贩子。这体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即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遵循食品安全法。一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7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后的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有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其规定进行处罚。  田间地头依旧是食源性农产品的主流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通过整合现有的实践经验,从“监测——评估——标准”的制度安排保障了监管的科学性和实际性,以“产地——生产——销售——监督”的制度安排明确了自我监管与官方监管的分工。一是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投入品涉及农药、兽药、饲料等不同产品,其使用规范需生产经营者和执法者一并考虑《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的关联要求。二是农产品生产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对于虫害及其防控的影响。因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时也要考虑因地制宜,如通过地方性立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管。三是为了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此次立法的制度设定也有推陈出新,如优化了监督抽检及其监测作用,新增了承诺达标合格证和信用监管制度。这些制度的科学构建仍需进一步的立法细化,尤其是涉及不同部门或层级的分工合作要求。  与食品安全法相比,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一个特殊之处是对质量的双重考量。一方面,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质量是食用农产品入市销售的底线要求。这可借助强制执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来确保生产经营者的合法合规性。另一方面,质量的差异化在于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针对优质农产品设立了质量标志制度。作为制度的顶层设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既考虑了安全性质量的统一性,也考虑了梯次性质量的多元性。  “食品安全人人有责”。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保障也遵循这一原则,且凸显源头治理的重要性。为此,新法不仅通过生产者的主体责任确保“安全食品产出来”,通过监管者的分工合作确保“食品安全管出来”,而且针对多元参与,完善了制度设计。这些制度包括农业主管部门负责的投诉举报,犯罪行为的先刑后行以及从刑事转向行政的衔接,针对农业生产违法侵权的公益诉讼、新闻媒体的公益宣传与舆论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等制度。  从静态法制到守法、执法、司法、监督等动态法治,上述多元参与可以在现有的实践中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新议题,如人民检察院通过民事或行政公益诉讼来分别督促生产者和监管者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法定义务。同时,鉴于农业生产的场所特殊性、流通复杂性,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也要与时俱进。例如,农产品流通涉及“收”“储”“运”多个环节,且有粮食、肉制品、乳制品、生鲜果蔬等不同分类。如何加强“收”“储”“运”监管,并借助合格证、追溯等来明晰各主体的责任归属,尚需结合新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带来的新契机,探索合作之道。(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5
  (记者 丁乐坤)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法律于2023年1月1日正式施行。  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一件大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它关系到每个人能否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此次新法的修订与施行,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也体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入法等重要制度创新。  那么,此次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哪些亮点?将如何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压实责任 执法监管更有力度  相关资料显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首次制定,2018年对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正。此次新施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明确了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强调了农业农村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和执法衔接,建立全程监管协作机制,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新法既强化了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也提高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使用国家明确禁用的农药、兽药等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但尚不构成犯罪的,将采取行政拘留的处罚措施。对一般违法行为,采取罚款等常规处罚措施。考虑到我国国情、农情,对农户规定了较轻的处罚,既起到震慑作用,又兼顾农户的发展现状,引导农户规范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情、理、法的统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主任岳仲明介绍。  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在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方面,新法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协助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工作制度。这些条例的制定对夯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考核约束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建设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信息员队伍,持续高效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并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强化农产品上市前的速测抽检。  明确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新法的另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随着新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正式施行,我国已然进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时代。  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具体举措。农业农村部从2016年开始在部分省试点,2019年开始在全国试行,新法施行正式将其上升为法定制度。  仔细阅读相关条例可以发现,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对农产品生产者开具、收购者收取保存和再次开具、批发市场查验合格证做出了具体规定,并明确了法律责任,进一步确立了这项制度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长期性、基础性地位。该制度要求生产者在自控自检的基础上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从而更好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承诺达标合格证既包含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也包含生产者的具体信息,从事农产品购销的各类主体据此可说清楚所经营农产品的来源。  “之所以要把这项制度上升为法定制度,一是为了更好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二是可以更好促进产地与市场有效衔接,三是能够增加一道质量安全防线。”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还对农产品收购者收取保存和再次开具、批发市场查验承诺达标合格证做出了具体规定。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追溯制度,通过承诺达标合格证可以查看承诺内容、承诺依据、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等信息,实现生产、流通各环节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踪。  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江苏宿迁,当地以校园食堂“阳光直采”工作为契机,制定种养基地参与校园直供准入标准,将农产品生产基地落实带合格证配送和实现可追溯监管作为准入前置条件,助推本地农产品直供校园。目前全市共有264家农产品基地和企业实现校园直供,累计交易金额29.5亿元。  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少地区作为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探索建设的先行者,已经将其纳入地方性法规,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例如,自2020年10月起,承诺达标合格证已成功入住吉林省网上办事大厅“吉事办”,吉林全省52.7万户养殖户可线上开具合格证;江苏省自2019年试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以来,累计通过平台出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超过2亿张次。“这项制度已经进行了广泛试点,各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施经验,相关农产品生产主体对制度内涵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这次制度入法,为全面实施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进入新发展阶段,农产品“三品一标”的内涵外延进一步拓展。此次施行的新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调要大力发展新的“三品一标”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强调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让放心消费更有保障。  当下,居民健康理念不断升级,消费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加快转变。因此,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是供给适配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农安治理能力的创新举措。在此背景下,2022年9月,农业农村部决定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进一步助力农产品“三品一标”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法首次在法律层面上提出了绿色优质农产品这一提法,围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等方面,新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针对3个方面进一步强化。  突出标准化生产,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范围,对健全标准体系、推动按标生产、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等方面作了规定。通过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各项绿色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要求落实落地。  突出品质提升,鼓励选用优质品种,采取绿色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精品品牌。同时支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有关标准规范和监管保障机制,使产地的“好产品”转化为消费者口中的“好味道”。  突出质量标志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申请农产品质量标志,明确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和管理,为培育农业精品品牌、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提供支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