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 姜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全国工商联3日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意见。意见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各类企业及企业聚集区域普遍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实现创建内容更加丰富、创建标准更加规范、创建评价更加科学、创建激励措施更加完善。  意见对创建重点内容、创建标准、创建评价、创建激励措施等进行了明确。  在企业创建的重点内容中,意见提出,全面落实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依法保障职工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权益。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强化劳动争议预防,促进劳动争议协商和解。  意见将企业创建标准明确为9个方面,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创建标准明确为7个方面,确保参加单位看得清、够得着、可参与。意见明确,对组织实施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活动表现突出的工作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工业园区和乡镇(街道)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开展表彰。
新华社 | 分享: 2023-01-05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这些态度鲜明的高远判断,发出了新征程上重农强农的时代强音,深刻阐释了大国三农与现代化强国的关系,着眼大局全局指明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资料图片  从世界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规律看,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定有强大的农业为支撑,也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强国,是靠别人吃饭的。这是因为农业关乎饭碗,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基础不牢,再华丽的现代化大厦也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反之,有些国家虽然有较高的现代化水平,但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重要环节上却受制于人,一遇波澜饭碗就会被别人拿住,吃饭还要看别人脸色,自然也称不上是现代化强国。各国强国建设的探索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农业强起来,现代化强国的大厦才能巍然耸立。  而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建设农业强国更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补齐农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进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崛起。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时期,做大农业规模、解决“有没有”问题是最迫切的需要。而随着这种状况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有了发展变化,一些过去不是很紧迫的问题,现在成了当务之急,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为凸显。无论是为了实现农村居民的增产增收,还是回应城市居民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和乡愁向往,我们都需要推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通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城乡经济循环的堵点,不仅制约着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的释放,也影响了双循环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要通过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打通工农城乡循环的堵点,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和发展动力。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为了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近年来,面对疫情、地缘冲突、极端天气、全球市场动荡等多方面风险挑战,我们能始终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支撑和底气在于农业稳产增产、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在于几亿农民工在城乡间进退有据、平稳流动,在于有一个稳固的三农大后方。新征程上中国号巨轮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风高浪急,还可能碰到暗礁潜流,更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保障好生命安全、生存安全这个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建设好占我国国土总面积大部分的广大乡村,发展好占我国人口总数1/3还多的农村人口。以农业强国的建设成果,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基石。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也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重农强农战略的拓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描绘了“强美富”的动人图景,以此为目标和指引,我们持续重农强农惠农,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在此过程中,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四化同步”,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明显滞后的短板和短腿。一方面,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瞄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三农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加快农业强国的建设步伐,着力赶上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明确,受制于人均资源较少、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我国的农业强国建设不能追求成为“全能选手”,一定要看清楚我们最突出的短板在哪里?发展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头等大事是什么?农业强国的特色是干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对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认识,不盲目对标世界农业强国,也不一味追求一些数据的考核达标,要从我们自身国情和发展任务出发,从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出发,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新的赶考之路上,三农再一次被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使命、稳扎稳打的历史耐心,积小胜为大胜,沿着农强国强的康庄大道勇毅前行。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4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指出,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保障民生,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5%,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但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成效还不稳固,防治任务仍然繁重。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抓手,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建立严格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监管制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问题导向、保障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水土保持领域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精准施策,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5%,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二、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四)突出抓好水土流失源头防控。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要求,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措施。将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管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有关规划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应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并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五)加大重点区域预防保护力度。统筹布局和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蚀风蚀交错区等区域为重点,全面实施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对暂不具备水土流失治理条件和因保护生态不宜开发利用的高寒高海拔冻融侵蚀、集中连片沙化土地风力侵蚀等区域,加强封育保护。(六)提升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把巩固提升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作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的重点,严禁违法违规开垦,加强天然林和草原保护修复,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充分发挥林草水土保持功能。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为重点,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灌溉排水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农田防护林,提升土壤保持能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强化山体、山林、水体、湿地保护,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动绿色城市建设。三、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七)健全监管制度和标准。依法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加强全链条全过程监管。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特点,明确差异化针对性要求,分类精准监管。完善农林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严格依照标准实行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八)创新和完善监管方式。建立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面监控、及时发现、精准判别人为水土流失情况,依法依规严格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造成水土流失的生态破坏行为的惩治力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依规严格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全面实施水土保持信用评价。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积极推行基于企业自主监控的远程视频监管等方式。加强对人为水土流失风险的跟踪预警,提高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实现无风险不打扰、低风险预提醒、中高风险严监控。(九)加强协同监管。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和联动执法,建立完善监管信息共享、违法线索互联、案件通报移送等制度。加强水土保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充分发挥司法保障监督作用。健全与纪检监察机关沟通机制,及时将发现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畅通公众监督和举报渠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能力,保障必要的经费和装备投入。(十)强化企业责任落实。生产建设单位应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水土保持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要求。大力推行绿色设计、绿色施工,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地表扰动,严禁滥采乱挖、乱堆乱弃,全面落实表土资源保护、弃渣减量和综合利用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生产建设项目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加强行业指导。四、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十一)全面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在大江大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各地要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推进。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有机结合,提供更多更优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产品。(十二)大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聚焦耕地保护、粮食安全、面源污染防治,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加快推进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因地制宜完善田间道路、坡面水系等配套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和效益。推进黄土高原旱作梯田建设,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加大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统筹推进保护性耕作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好黑土资源。有条件的地区要将缓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十三)抓好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治理。以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为重点,突出抓好黄河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黄土高原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实施固沟保塬工程。积极推进南方丘陵山地带崩岗综合治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五、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十四)健全水土保持规划体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制定全国重要江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推进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地方各级政府要依据全国及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及时制定或修订本行政区水土保持规划,合理确定水土保持目标,明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和任务。强化规划实施跟踪监测评估。(十五)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建管机制。创新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组织实施方式,优化项目审批程序。积极推行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建设模式,发挥好村级组织、土地使用者、承包经营者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和治理区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完善治理成果管护制度,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工程运行维护费用政府和受益主体分摊机制。(十六)加强水土保持考核。实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及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对水土保持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十七)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构建以监测站点监测为基础、常态化动态监测为主、定期调查为补充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完善全国和重点区域土壤侵蚀模型,深化监测评价和预报预警,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中的重要作用。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局,按照事权划分,明确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健全运行机制。按年度开展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时定量掌握全国各级行政区及重点流域、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成效。建立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制度,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十八)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推进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强化水土保持监管、监测等信息共享和部门间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围绕水土流失规律与机理、水土保持与水沙关系、水土保持碳汇能力等,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水土保持领域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六、保障措施(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水土保持责任,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推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二十)强化统筹协调。建立水土保持部际协调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水利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发挥好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理,加强跨区域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协同,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重要问题,抓好督促落实。(二十一)加强投入保障。中央财政继续支持水土保持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水土保持投入。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对集中连片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达到一定规模和生态修复预期目标的相关实施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从事相关产业开发。对淤地坝淤积和侵蚀沟、崩岗、石漠化治理等形成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按程序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制定完善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指标和核算方法,健全水土保持标准体系。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等形式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二十二)强化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加强水土保持学科建设。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强化以案释法、以案示警,引导全社会强化水土保持意识。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和文化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讲好水土保持“中国故事”。
新华社 | 分享: 2023-01-04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 于文静)为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部署,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公告,明确第二批12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包括10个畜禽保种场、2个蚕基因库。这是记者3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的消息。  据了解,在第二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中,首次建立了温岭高峰牛、西藏羊、静原鸡、长顺绿壳蛋鸡和敖鲁古雅驯鹿等5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保种场;首次确定了2个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至此,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保护覆盖率由2021年的92%提高到96%,为2023年实现应保尽保全覆盖的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构建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区域级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三道保护屏障。2021年以来已分两批确定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217个,包括基因库10个、保护区24个、保种场183个,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
新华社 | 分享: 2023-01-04
  (记者 李锐)近日,记者从水利部召开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水利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国新开工8项大型灌区,实施50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达3370万亩。截至去年12月上旬,2022年安排投资的24处新建大型灌区和50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已完成投资353亿元,完成率91%。  一是完善了灌排工程体系。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新建改造渠(沟)道2万多公里、渠系建筑物近3万处、量测水设施1万多处。灌区内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特别是2022年7月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旱情,大中型灌区较为完善的灌排体系,最大限度减轻了旱灾影响。长江流域受旱省份3500多处大中型灌区灌溉了1.7亿亩耕地,秋粮再获丰收。  二是新增改善了耕地灌溉面积。505处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超过37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超过3000万亩,有效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提升了运行管护水平。在开展灌区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同步推动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全国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800多处大中型灌区和500多处大中型泵站开展了标准化管理建设,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档升级。  四是拓展了灌区建设投融资渠道。指导各地通过“两手发力”,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社会资本对灌区建设和改造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已落实建设资金近100亿元,弥补了灌区建设和改造资金的不足。  下一步,水利部将依据在建或规划的重大水利工程,有效结合国家水网和省级水网工程建设,扩大耕地灌溉面积,再改造、再新建一批大中型灌区,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探索通过数字赋能,提升灌区建设管理水平。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3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这是大国现代化蓝图中令人向往的三农画卷,这是古老乡土大地上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并对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怎样建设农业强国进行了全面部署。从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重要论断,我们一路走来,重农目标一以贯之,强农路径愈发清晰,三农前景愈加广阔,终于走到了这个重要时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可触及。  目标是指引前进的灯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先得明确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气象监测设备(2022年9月2日摄) 张涛摄  这个目标首先应该符合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全球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要做到供给保障强,能够立足本国基本解决吃饭问题,以稳定安全的农业供给为国家发展夯实根基;科技装备强,有高水平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装备设施,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较高;经营体系强,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把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产业韧性强,农业产业实现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较高;竞争能力强,不仅产品在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还有较强的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资源掌控权。只有达到了这些标准,才称得上农业强国。  而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建设农业强国也需要体现中国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国土面积、资源禀赋等条件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大资本大农场的欧美模式,也不像东欧、南美一些国家有那样大的平原,更没法套用日韩这样人口与土地规模国家的发展经验。大国小农、人口众多、资源不均、农民大国、农业古国,这些因素让中国的农业强国建设没有先例可循,但也给我们打开了建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会之窗。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式的,也必须是中国式的,中国的农业强国建设也不例外。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首先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一定是全面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而从农业强国的新要求新任务出发,还要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关键要依托双层经营体制走好适度之路。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小农数量众多,要充分发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优势,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适度”,既要瞄准农业提质增效要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效率和效益,又要兼顾2亿多小农户发展需求,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他们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要以农业生态低碳发展为持续动力。绿色是农业底色,生态是农业底盘,生态低碳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我国农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约束仍然趋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着力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思路,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乡村生态、农民生活的良性循环,让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亮色,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以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的内在肌理。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要依托农耕文明的深厚“家底”。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我们建设农业强国不可多得的历史馈赠和宝贵财富,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价值依归。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应善于从农耕文明中汲取养分,同时又要通过建设农业强国赓续农耕文明,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润泽乡土大地,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建设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重点在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农业强国的建设主体,更应成为农强国强的主要受益者。当前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农民农村还是短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明显,要实现农民富裕富足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决定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快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民早日过上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生活。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前途光明,任重道远,需要靠我们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用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接续奋斗,不懈前行,书写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新篇章。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3
新华社记者 白阳  1月1日起,一批新规的施行,为我们带来了新年新气象。  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保障,全链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禁止排斥、限制妇女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项权益;  新修订的体育法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公民参加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法治的温度,彰显社会的进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回应社会关切,做好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保障。  本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和标准制定、实施,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管控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目录。加强妇女权益保障  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促进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禁止排斥、限制妇女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项权益。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就业保障政策措施,防止和纠正就业性别歧视,为妇女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招聘、录取、晋职、辞退等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行为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  国家实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婴幼儿托育服务等与生育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国家建立健全职工生育休假制度。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  为突出全民健身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新修订的体育法明确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公民参加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本法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国家实行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健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制度。  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完善体育产业体系,规范体育市场秩序,鼓励扩大体育市场供给,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促进体育消费。完善铁路旅客车票实名制管理  1月1日起,铁路旅客车票实名制管理进一步完善。  新版《铁路旅客车票实名制管理办法》在原办法对快速及以上等级旅客列车和相关车站实行车票实名制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所有铁路旅客列车和车站实行车票实名制管理。不属于长途客运的公益性“慢火车”、市域(郊)列车、城际列车和相关车站根据实际情况暂不实行车票实名制管理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布并说明理由。  新版《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实行车票实名制的,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年满14周岁的儿童,应当购买全价票。
新华社 | 分享: 2023-01-03
  (记者 崔建玲)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联合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举办2022年农机化主推技术现场演示活动暨培训班。培训班以“粮油扩种增产减损全程机械化”为主题,旨在为明年粮油机械化扩种增产减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津市农委二级巡视员胡伟、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范建华做了培训班开班式致辞,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站长刘恒新做了开班式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讲解了智慧农场和粮油生产最新科研成果,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总工程师仪坤秀发布了拖拉机先进性评价结果,副站长徐振兴讲解了粮油菜机械化扩种增产减损技术与措施,重点农机企业讲解了粮油机械装备制造最新技术。  在天津市优农中心试验基地,培训班演示展示了大田耕整地、撒肥、条播、免耕播种作业,玉米籽粒收获、摘穗收获、穗茎兼收不同收获方式作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播种、分带打药、分时收获作业,天津小站稻全喂入收获、半喂入收获作业,稻秆割捆、捡拾成捆、方捆打捆、圆捆打捆作业,花生联合播种,油菜联合直播等粮油菜农机化主推技术。  培训班要求,全国农机鉴定和推广系统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三农中心工作,找准定位、主动入位,坚持农业农村工作重心在哪,农机鉴定推广工作就跟到哪,不断提高我国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粮食安全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的机械化支撑保障。要持续做好粮油生产关键环节农机鉴定大纲供给,不断提升鉴定服务效能,发挥体系和专家组作用,强化先进适用安全农机化技术推广,做好技术支撑保障,推动先进拖拉机、复合种植专用机具、再生稻收获机、油菜移栽机等急需急用机具支持政策实施,为国家稳粮和油料扩种等重点任务落实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看现场演示与思考本地应用相结合,要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坚持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运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30
——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观察  (记者 李浩)近日,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准确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趋势,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示了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效,谋划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频共振。  会议期间集中发布《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2022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2022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2022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2022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学命题》和《2022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6份专题报告,宣传推介太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并举办了智慧农业创新院士论坛。  自立生根——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驯化作物往往需要千百年时间,最新研究首次实现异源四倍体野生稻的从头驯化;首次绘制黑麦高精细物理图谱,对黑麦和小麦遗传改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使工业化车间制造淀粉成为可能……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院士发布《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10项代表我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入选。  农业研究热点前沿揭示了农业基础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以及热点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2022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显示,我国在农业研究热点前沿领域的总体表现持续领先,在农业热点前沿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活跃度较高。在9大学科中,我国在8个学科的热点前沿表现力都位居前两位,在多数学科中并跑甚至领跑,学科发展不平衡现象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中国农学会首次发布《2022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学命题》,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注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问题、颠覆性及关键核心技术,涵盖品种、农机、植保、防灾等关键环节,共产生命题36条。  《2022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竞争力稳居全球第一方阵。具体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与加工、水产渔业3个学科,科技论文与专利竞争力指数得分均在9以上,这意味着这些优势学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处于优势地位。  一项项原创性科研成果、一个个热点前沿、一组组论文和专利数据,展示出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见证了农业科技自立的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整体进入世界前列。  智慧发芽——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云端相聚,共谋未来。院士论坛是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主题为“智慧农业与农业强国”。为何以智慧农业为主题?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院士表示,智慧农业能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作物单位亩产量,促进整体生产效益的提升,发展智慧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强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院士论坛的第一阶段,7位院士围绕智慧农业作主题报告。院士们从智慧农业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智慧农业数据获取、处理和利用三项重点任务;从无人农场的探索和实践角度,用数字感知、智能决策、精准作业、智慧管理方面阐释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农业生产系统、设施园艺的智能化、动物的精准营养与饲养的数字化等主题展开分享,共话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探索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模式。  其中提到的几组数字很值得关注:我国目前的农业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约6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翻倍达到1.26万亿元;2021年我国采用无人机打药,已经超过了15亿亩次……可以预见,智慧农业将对服务农业高质量、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在第二阶段,来自于政府部门、科研单位、涉农企业、IT企业等专家代表共话智慧农业发展未来。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顶层布局、重点任务、重点方向及相关人才培养的路径与举措,为指导智慧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指引。在布局的重点以及投资的热点上,多家企业落地了数字农场、数字乡村样板、智能农机等,智慧农业成为一个投资热点和趋势,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努力推进和农业的融合。  技术开花——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同时,各项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科技与产业进一步融合。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硅谷”初具雏形;遴选276家种业阵型企业,支持企业牵头建设6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等组建一大批创新联合体,形成科技企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会上,《2022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出炉。一方面,涉农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尤其在兽药、种业、中药、农业、农机制造等领域的创新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涉农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创新投入主体,2021年研发投入规模是1.13亿元,相比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长了16%和18%。  同时,中国农学会遴选出35项新成果,其中新技术10项、新产品13个、新装备12件。今年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推广的第一年,玉米密植高产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栽培技术、电驱气力式玉米大豆单粒精量播种机等多项新技术、新装备入选,实现播种质量和作业效率的协同提高,推动产量大幅提升。  吴孔明表示,大会对指导推进今后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农业农村部提出要在“农业科技装备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要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释放农业科技创新强大潜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3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农村基层引发热烈反响  (记者 刘杰 李婧 崔现芳)1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关系农村的“里子”,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的重要部署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引发了广大基层干部的深刻思考,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大家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文明善治答卷,以更昂扬的姿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更坚定的信心提速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更饱满的热情奋进在建设农业强国征程上。  基础筑牢 充满活力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乡村善治是国家治理的“压舱石”,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可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稳固农村这个战略后院,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的传统,也是优势。”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八组组长,田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专向记者介绍,多年来,正是在党建引领下,官桥村八组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乡村振兴先锋十大榜样等300余项荣誉称号。当前,官桥村八组正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村企共建,以发展二三产业积累的资金反哺农业,带动周边村组整治村庄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提升文化素养、建设宜居村庄。  “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的紧迫性,更加明确农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营造稳定有序的农村环境。”河南省鹤壁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徐军霞说。  连日来,鹤壁将全市原有的219个“核酸小屋”整合成52个“发热诊疗站”,安排全科医生坐诊,配备一名护士,采用“一医一护一药”的模式,农民群众通过便民发热诊疗站就能进行病情初步诊疗、配药,从接受诊疗到开具处方、完成配药,10分钟左右可全部完成。  “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体会到乡村产业发展得再好,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理体系,很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更谈不上乡村振兴。”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三坡镇南峪村党支部书记段春亭告诉记者。20多年来,南峪村在段春亭的带领下,修路搭桥、保护生态,发展高端民宿,从“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村”。村民的腰包鼓了,如何提升凝聚力,避免各干各的?去年以来,南峪村推行积分制管理,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并给予相应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生产和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局面,形成以农民为主体、村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自治是基础。自治就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集聚群众智慧。”浙江省象山县泗洲头镇墩岙村党支部书记鲍英钱说。近两年,针对村级会议组织召开难、在外村民参与难、议事事项收集难等问题,象山县探索开发村民说事线上应用系统,推动“说议办评”线上线下融会贯通、整体闭环,使村民对于村庄事务的参与感显著提升。  法润乡村 情暖民心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我对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深有感触。”山西省阳泉市河底镇固庄村村民张建军介绍。张建军有近20年的基层调解工作经历,曾经担任过村干部,现在是固庄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我发现近几年大部分村里人对法律不再限于略懂一二。不少村民揣着法律小册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村调解委员会咨询问题。与从前比,现在村民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我认为,这与我们村多年来的普法工作分不开,也与我们坚持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努力分不开。”张建军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农民办事依法。这让我想起我们村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志翼介绍,前进村利用网络平台、各种会议,持续对村社干部、村民进行法治培训;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房屋拆迁安置办法等,引导村民依法依规办事;将村民自治与法治相结合,邀请专业律师团队把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工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建设法治乡村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一定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胡志翼表示。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长沟人民法庭副庭长吕少罕,是一名驻村法官。他介绍:“我眼中的农村群众重感情、朴实、善良,在日常工作中,我与辖区村民结下了深厚感情,所以,我特别关注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我备受鼓舞,尤其是讲话中提到化解矛盾靠法,这正好是我的工作内容。”  吕少罕介绍,他所在的“吕少罕法官工作站”为房山区韩村河镇5个村提供服务。驻村法官通过定期走村入户察民情、问民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指导纠纷调解,从源头上降低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和诉讼案件的发生,打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所在的法官工作站是房山区人民法院首个以法官姓名命名的工作站。院领导告诉我,这既是对驻村法官勤勉尽责的内在要求,也是敢于向人民群众表达决心、兑现承诺的责任体现。对我来说,这就是扛在肩上的责任。”吕少罕表示,他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高水平司法服务。  物心俱丰 文明和美  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让长期在乡村从事村镇传统文化整理、搜集和传播工作的我们深受鼓舞。”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古镇“光影墅文化空间”发起人、“乡村阅读榜样”蒋理说。  蒋理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一方面将深度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创作更多跟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产品。让大家在享受文化娱乐活动的同时,增进对当地优秀文化的了解,从而产生强烈的乡村自豪感和持续建设乡村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应持续深入挖掘、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中的优良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非遗文化等,并结合时代特点形成时代新风,使之对青少年产生持续影响,从而形成他们对乡村的真正热爱,在离开乡村之后始终惦记着乡村,并在有朝一日回到乡村、建设乡村。  治理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件要事。苗花娣是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前马营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该村农家女读书协会创办人,她和丈夫自费在村里创办农家书屋。书屋建成后,村里识字的老人和妇女常带着孩子来读书、说农事。渐渐地,闲暇时当地村民读书、看报、学技术的多了,闲聊天、喝酒、赌博的少了,村里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苗花娣说:“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等重要思想,我深有体会。在文明乡风建设中,需要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转变传统婚丧观念,同时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还要细化婚丧喜事操办标准,建立有效的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陋习,传承弘扬良好家风家训和传统美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十几年来,从大学退休返乡的夏昭炎,有感于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在老家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开辟书屋带领孩子们阅读;开设百姓课堂给村民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组织村民成立文体队推广保健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全国道德模范”“乡村阅读榜样”夏昭炎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路径和抓手,“中国的传统文化带给我无比丰厚的滋养,作为文化教育战线曾经的一员,我将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进一步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为优秀乡土文化复苏作出自己的贡献。尽管年至耄耋,我仍将始终不渝坚守初心,期望能让乡村成为心灵和物质俱丰盈、既文明又美好的地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核心,乡风文明是灵魂。相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将主动担当、精准施策,持续把乡村治理中的自治、法治、德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紧密结合,以善治绘就幸福底色,让文明实践遍地开花,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30
  (记者 冯建伟)原产于南美洲的白对虾是我国养殖对虾的支柱品种,年产量超过180万吨,但种源被国外垄断,导致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国内水产领域领军企业,借助先进的基因芯片技术开展育种技术攻关,先后培育新品种12个,打破国外长期垄断,核心种质已连续选育5代以上。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近年来,我国各级渔业部门、涉渔科研院所和渔业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和水域生态安全等问题,加快水产科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出解决产业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科技问题,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7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43项、范蠡科学技术奖115项,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3%,为渔业快速发展、渔民持续增收、渔区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12月27日,在山东省荣成市俚岛湾海洋牧场海上养殖区,渔民驾驶渔船出海作业。李信君 摄 新华社发  种业创新带动产业领跑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这个古老而新兴的行业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958年,以钟麟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先后攻克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结束了养殖鱼苗依赖天然捕捞的历史;1972年,叶轮增氧剂的发明和推广,开创了中国池塘养鱼高产新纪元;1987年,“大黄鱼之父”刘家富首次实现了大黄鱼完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的技术突破;1999年,雷霁霖院士解决了大菱鲆年周期内分批采卵、多茬育苗等技术难题,实现百万尾苗种重大突破,并首创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渔业部门和一代代渔业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攻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以科学技术的一次次突破,掀起渔业产业发展的一次次浪潮。科技为我国渔业腾飞插上“中国芯”,极大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在对南美白对虾进行遗传改良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国内外100余批次的高抗品系种质资源,构建了保种规模可达500个家系的种质库。”邦普种业科技公司罗坤表示,不仅培育出3个新品系,而且研发的双循环养殖技术成功实现SPF种虾的规模化培育,可实现5万对SPF种虾培育。  “过去10年,我国水产育种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建成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国际上率先破译了牡蛎、半滑舌鳎、鲤鱼、鲫鱼、牙鲆、南美白对虾、扇贝、海带等50余种水产经济物种全基因组图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认为,“基础研究的突破为育种技术创新提供了原动力。”  近十年,我国发掘了20多种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性控技术,解决了鱼类性别控制的技术难题;研制了“鱼芯1号”等多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为抗病高产良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淡水鱼类远缘杂交育种取得突破,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无肌间刺鲫、团头鲂,并获得稳定遗传。在新品种培育上,截至2022年共审定水产新品种266个,其中近十年培育审定水产新品种196个。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渔业科技共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培育新品种61个,获得专利685项,形成技术成果791个,制定渔业规范和标准1035项,建设综合试验站25个,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升至2020年的63%。  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养殖  立冬时节,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光明集团8万多亩改造后的标准化池塘里,增氧机翻起白色水花、自动投喂机均匀喷洒饵料。  “对投喂的精准管控和自动增氧,实现饲料、电力成本的节约。”集团该项目技术人员介绍,我们的智慧渔业养殖系统利用物联网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大数据技术,在养殖生产过程各环节进行自动控制,实现定时、定点、定量投喂,全天实时监测水质变化,配合无人机、无人船等设备,大幅提高了鱼塘生产管理效率和安全性。每年向上海供应淡水鱼5万吨。“原先每个人只能管理100多亩的塘口,系统建成后人均管理面积达到上千亩。”  智慧养殖系统有效避免投入品的滥用和过度,在节本降耗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不断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这成为现代绿色养殖的发展新方向。如今,我国水产养殖实现从传统的池塘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的转变,推动养殖生态绿色转型的动力是渔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和探索。  在杭州千岛湖,“一湖一策”增殖技术与三产融合模式构建,传统的大水面增殖生产正在转型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水渔业”;在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渔连作技术改变了千百年来当地只种一季水稻的耕作模式,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千年梯田焕发了新机;在甘肃景泰盐碱地农业区,“挖塘降水、抬土造田、以渔治碱”渔农一体化综合利用方案,让昔日贫瘠的盐碱地成为鱼虾欢跃的生态绿洲。  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用地用水矛盾凸现,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特别是近年来渔业生产空间持续减少,2016年以来水产养殖面积平均每年下降131万亩。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深远海、内陆大水面、盐碱地、稻田等新兴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多种资源,必须依靠科技。  渔业科技创新破解了发展空间和资源约束。目前,我国已建设大宗淡水鱼、特色淡水鱼、海水鱼、虾蟹类、贝类和藻类6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渔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部重点实验室38个,初步建立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台站”为基本框架的渔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广对虾工厂化生态养殖等53项主推技术,精准营养、疫病防控技术等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  装备升级让养殖走向深蓝  “‘经海003号’平台提网收鱼正式开始!”今年“五一”前夕,在山东烟台市南皇城岛海域,随着指挥员的一声指令工作人员启动按钮,20台绞车和56个滚筒缓缓转动,3000平方米的渔网从30米深的水中慢慢升起顺利到达预定水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随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全面升级,为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渔业产业从近岸向海上、从近海向远海延伸,提供了技术保障。  “经海003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首座智能化网箱,它的运行成功标志着经海系列网箱从设计、建造、养殖到收获实现标准化。网箱还搭载5G通讯、海洋数据监测以及水下监控等多种系统,每个平台只需要4名工作人员就可以实现数十万尾海鱼的养殖。  2021年6月,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养殖的首批三文鱼喜获丰收,这是在黄海利用冷水团实现了温暖海域冷水鱼规模化养殖的世界性突破;2022年7月,我国建造的第一艘专业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交付使用,满足南极ICE-A冰区及-25摄氏度超低温环境营运要求,年捕捞能力可达10万吨,将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带来更多的饲料蛋白。  2022年9月,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建造,世界首艘深远海养殖工船“国信1号”养殖大黄鱼起鱼上市。该船每年生产大黄鱼3700吨,“船载仓养”技术和装备实现了领跑世界的全新突破。  “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鱼类学家雷霁霖就基于我国海域特点提出了养殖工船的构想。”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大菱鲆分会会长雷东介绍,40年后,国内研发设计制造团队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等多项关键技术,制造的该艘养殖工船算是完成了雷院士的夙愿。该船拥有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累计形成系列技术成果60余项。为拓展渔业空间提供产业发展新路径,为发展深远海养殖提供了“中国方案”。  “十三五”以来,我国成功设计研发了多款深远海桁架结构大型智能网箱、工程化大型养殖围栏。远洋精准捕捞技术研发加快,研制出远洋深水拖网绞机、南极磷虾专用拖网、过洋性深水拖网等高效网具,深水拖网绞机、自动鱿鱼钓机、节能集鱼灯等大部分船载设备实现国产化。我国渔船渔具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遥感信息助力渔场探寻,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生态高效渔具和精准捕捞技术不断完善,渔业装备中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为深耕海洋资源创造了完备的条件。  “回顾历史,我国渔业科技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突破,渔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巨大、功不可没。”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表示,“新阶段,渔业踏上新征程,我们需要依靠科技新动能,开辟发展新领域,培育竞争新赛道,展现产业新优势,切实形成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增强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考察。在硕果累累的苹果园里,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并肯定了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在得知村民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时,他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总书记用“合适”二字,不仅一语道破了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关键,还深刻揭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为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一直以来,我们不断探寻农业现代化之路,但对于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却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西方大农场、大公司就是农业现代化。这固然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成功模式,然而却未必适合中国。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关键是要符合一国国情、一地实际。  其实,农业现代化并非多么高深玄奥的概念,而是源自生产生活实践,包含了诸多简单朴素的道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合适”。这个“合适”,往小了说,是一个农业产业与一地发展条件的匹配性、适宜度;往大了说,关乎一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设计和道路选择。  南沟村在选择农业产业方面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该村充分考虑了气候、光照、纬度、海拔以及市场等因素,最终决定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苹果产业势头良好、就地卖出、销路不愁,也充分说明了产业和本地的合拍性,是适宜的。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反面的教训也是有的。曾经,一些地方在富民产业的选择和培育过程中,出现了“贪大求洋”“脱离实际”的错误倾向。不考虑本地实际,跟风随大流,盲目上马“高大上”的项目,结果导致产业“水土不服”、难以落地,不仅没有结出富民的果实,反而浪费了宝贵的项目资金,损耗了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  怎样找准合适的产业?首先要多听取农民的意见,农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对于什么产业可以搞、适合搞,最有发言权。发展产业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农民致富,如果产业选择不合农民的心意,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就无法发展壮大。  产业选择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前瞻研判和协调引导作用。有关部门在充分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还要对产业的前景作出具有前瞻性的研判。政府掌握的信息更为宏观和全面,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更能做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未来趋势的产业培育方案。政府要综合分析气候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市场潜力等因素,统筹协调各部门、各主体积极参与到农业优质特色产业的选择培育中来,帮助农民念好产业经、选好致富路。  大道至简,合适最好。只有把“合适”理念贯彻落实到三农工作各方面,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巨轮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一面,是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有限甚至相对不足的医疗资源;一面,是约5亿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和大量即将返乡的人群。在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的新形势下,如何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最需要的人群,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整合资源力量,依托县域医共体,更好发挥分级诊疗作用,提升农村地区医疗保障能力,是打赢这场农村疫情防控硬仗的关键一招。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原本是为了解决“小病”患者扎堆大医院、挤占“大病”患者医疗资源导致的群众看病难问题。眼下,按照基础性疾病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因素综合研判,精准发挥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作用,分级分类开展就诊转诊和服务保障,符合农村居民人数庞大但县域医疗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能够最大程度确保病有所医、疾有所管,特别是能有效保障重型、危重型患者及时得到医疗救治。  目前,许多地方已针对疫情的发展构建分级诊疗服务网络,明确了工作机制和相关流程。但对于很多县、乡、村基层而言,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让其发挥实效,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面对“两节”期间的农村疫情防控大考,更好发挥分级诊疗作用,关键要在精准和协同上下功夫。  要关口前移,织密服务保障网底。提前摸清农村地区合并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残疾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情况,并分别建立健康档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开展“一对一”健康服务。公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组党员干部、志愿服务者和社会工作者等的联系方式,尤其要确保重点人群人人知晓,让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反映、及时咨询。还要加强分级诊疗方案和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把“防”的工作做足做好。  要加强联动,优化就诊转诊衔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患者基层首诊负责制,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最大限度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接诊和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须“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强化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沟通衔接,做好急救车等转诊设备的保障,开通“绿色通道”,对于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病情需转诊的患者,确保其第一时间实现转诊治疗。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省内城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对农村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增强分级诊疗的力量。  更好发挥分级诊疗作用,谋划时要考虑周全,工作中更须细致周到。在具体诊疗救治过程中可能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要尽可能完善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策,随时有后手、急时有后援,打赢农村疫情防控的有准备之仗。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广大三农工作者、从业者中引发热烈反响(记者 毛晓雅 龙成)岁末凛冬至,三农响鼓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句句落在广大三农工作者、从业者的心坎上。全国各地的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小农户、基层农业工作者纷纷表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大家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努力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中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一份力量。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王庄乡割髭岭村,当地农户忙着制作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和粉条深加工产品,供应市场。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重中之重”即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如何抓好抓实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书记的这段话提出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说,“首先是发掘土特产品价值,把特色产品发展为特色产业;其次是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开发其多种功能,实现产业融合;三是在流通、加工等环节持续发力,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升级。”  “土特产”是农村最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具有无限的产业发展空间。“我们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在土特产上做出了大文章。”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定顺说,“在‘蜂蜜之乡’北京密云区,我们依托当地的好山好水好蜂蜜,建立起标准化养殖基地,确立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品牌+蜂农’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衔接一产养殖及二产加工销售。今年又整合成立了密云蜂产业联合社,打响了‘密云蜂业’区域品牌。我们有信心把‘特’字做足,惠及更多蜂农。”  农业产业延链补链,龙头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80后”返乡创业女大学生鲁曼对此深有体会:“强龙头、补链条,总书记的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从种养到加工、销售,整个链条上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补齐,作为龙头企业,我们提供技术指导,统一进行电商销售,每户蟹农可增收2万至3万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大有可为。”  “总书记强调的‘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正是我们农业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海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包洪文说,海垦集团正在全力建成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推进橡胶加工厂的现代化升级改造,打造完善全产业链,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推动产业做强做大。  开发农业多元价值,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正在成为各地乡村产业的新亮点。“总书记的讲话让我十分振奋,我们合作社找对了发展路子!”河北涉县青阳山农产品合作社理事长赵永平说,涉县旱作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这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这一优势,合作社建立了花椒采摘基地,开展采摘游和亲子游活动,既拓展了销售渠道,升级了销售模式,又解决了花椒采摘雇工难的问题,增加了社员收入。西安市以打造“农业景区”为抓手,在各区县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农业规模化生产案例和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积极探索集粮食安全、稳产保供与旅游休闲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提升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图为游人在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荞麦花海农业景区游览。  加大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力度  脱贫攻坚让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发展基础仍然较为薄弱,部分脱贫人口存在着返贫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根本的还是发展产业。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指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有四个重点:脱贫地区也有粮食大县,要抓粮食面积落实、产量增加;依靠资源优势,辅之外来技术、资本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让脱贫地区有持续成长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总书记再次强调底线思维,我们将衔接好产业帮扶政策,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甘肃省渭源县常务副县长刘丽川说,“目前全县中医药的加工链产值达到了10亿元,接下来我们继续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和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优势,全面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责任不断线,措施落到位。“学习了总书记讲话,我们发展脱贫产业更有信心了。”湖南省凤凰县落潮井村党支部书记吴正国说,“科技特派员、产业顾问组下沉一线,让我们的脱贫产业有了坚实后盾。我们村以猕猴桃种植为脱贫主导产业,在中国科协支持下,凤凰县成立猕猴桃科技小院、建立猕猴桃专家工作站。专家们通过高位嫁接抗病性新品种猕猴桃的办法,今年每亩能收入4万元。”  产业造血能力越强,防止返贫的基础越稳固。今年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55%以上,每个县都已发展出2-3个主导产业,为防止整村整乡返贫打下了坚实基础。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从2020年开始,对五个经济薄弱村实施了“五村联营机制”,根据每个村不同的种植特色进行优势整合,五村集体出资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林下种植经济、订单特色蔬菜、农旅融合休闲等产业,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二级调研员敖军认为,难点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粮食生产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解决办法还是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种粮成本,实现节本增效。”敖军进一步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还要综合发力,广辟途径。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使经营农业有钱赚;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农民打工有钱赚;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总书记关心农民的收入问题,让我们感到很温暖。”山东汶上县芳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房华说,“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化零为整,引入社会化服务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同时与企业对接,实现订单种植,在提升粮食品质和产量的同时,实现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们村在实践总书记说的‘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上下足了功夫。”江苏省宜兴市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说,“村里在葡萄、黄桃等精品水果种植基础上,发展了瓜果采摘业,通过乡村旅游、田间直播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增收。此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将精品大米制成了白酒和乌饭米,蓝莓、桑葚等制成干货食品,成了游客的抢手货。今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已达1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万元。”  业兴人和,村强民富。抓紧抓实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奠定了三农发展的牢固根基。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继续稳扎稳打,精耕深耕乡村产业,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9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班娟娟)《经济参考报》12月29日刊发文章《文旅部:供需两侧同时发力 加快恢复旅游消费活力》。文章称,12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线上召开2022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会上获悉,针对冬季旅游特别是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等假日旅游,将在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加快恢复旅游消费活力。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都把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发展旅游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尽管受疫情影响,近三年的旅游消费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我们相信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的实施,旅游消费活力将会加快恢复。”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一级巡视员王鹤云表示。  据介绍,针对冬季旅游特别是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等假日旅游,文旅部将在供需两侧同时发力。  在消费引导方面,将组织开展“打卡旅游休闲打开欢乐春节”2023新春旅游推广活动,鼓励各地推荐更多休闲游、微度假等周边游产品,推动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因地制宜做好春节假日市场供给,推出具有冬季特色的休闲体验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休闲和民俗活动,依托12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组织开展“欢乐冰雪旅游季”活动,把“旅游迎春、休闲过年”作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  在市场供给方面,将深入实施《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推出新一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更好引导户外休闲运动等新业态发展,指导各地持续加大乡村旅游,以及工业旅游、冰雪旅游、海洋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特色产品供给,通过加强增量、优化存量,创新和丰富产品供给方式。  其中,针对红色旅游,文旅部近期首次推出了山东省临沂市等10家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着力提升红色旅游发展综合效益。资料图片王鹤云表示,旅游消费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要进一步提振社会信心,加快释放旅游业韧性强、潜力大、产业链长的优势,为恢复和扩大消费做出贡献。
新华社 | 分享: 2022-12-29
解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汪子旭 班娟娟)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业内专家表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出发,科技和改革成为“三农”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筑牢农业现代化强国基础;深化推进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的一系列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让广大农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会议强调,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建设农业强国,实质是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与国家现代化同步实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看来,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主要靠人力畜力、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装备,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取得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整体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农作物耕种 收 综 合 机 械 化 率 超 过72%。  不过,与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短板与弱项依然突出。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近日撰文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还有不小差距。  会议强调,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  聚焦重点领域的同时,会议还强调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会议指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了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科技创新重点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特别是要把公共部门的科技资源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发挥举国体制,让科技在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还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会议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就牵住了深化农村改革的‘牛鼻子’。”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看来,这是着眼于生产关系角度,进一步激活各类要素,释放改革效率,加快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法治建设研究室主任尚旭东表示,下一步要落实集体所有权,明确农民成员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放活集体资产资源使用权,让农民在集体产权改革中增进获得感。  农村改革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会议强调,“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等。  李国祥表示,深化农村改革要以农村的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为重点。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要稳,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保持30年不变;二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三要把土地资源盘活,实现优化配置。  “要解决无地少地农户需求,确保广大农民依法公平合理地分享土地承包权益、顺利延包。继续探索完善宅基地退出、使用的方法路径,积极稳妥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向农村。”尚旭东说。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会议强调,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家庭农场391.4万家,农民合作社222.2万家;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4.1万个,服务带动小农超过8900万户。  此外,会议强调,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已经明确将县域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会议特别强调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这一要求,必须从要素流动、空间布局等方面深化改革。”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明表示。  “未来,还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活动,丰富交易品种,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流转,让农民更加信赖市场、市场更好服务农民。”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郭沛说。
新华社 | 分享: 2022-12-29
  (朱佳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举措之中,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兴农是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发展底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和精神实质,也映射出当代绿色发展观的朴素思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华农耕文明与生态智慧同源同根。中国传统农业是生态化的农耕方式,“顺天时、量地利、取用有度”,其关键技术是有机循环,遵循自然法则,拥有强大的可持续力,是古朴的绿色发展观,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早在三皇五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知晓保护野生动物:春秋时期,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唐代划分出禁伐区和禁猎区,出现自然保护区的雏形;宋朝《禁采捕诏》中明令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和生长期采捕……不仅古代典籍中禁令中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中国文人的诗词歌赋中也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无限珍惜和无比热爱。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思想的创新。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开始,到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在新发展理念中,分别要解决的矛盾是创新与守旧、协调与失调、自然与社会、开放与封闭、先富与共富的矛盾,它们涉及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激发活力,如何均衡发展,如何保护生态,如何内外联动,如何公平正义的问题。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深入人心。  绿色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这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双丰收的现代化,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息息相关,更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百姓对生态兴农的期待不仅是缓解资源与环境双重制约,而且要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实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甘肃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解决好其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关乎西北地区农业绿色转型和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关乎美丽中国整体建设目标的实现。  绿色发展逻辑是甘肃生态农业建设成就的保障。回看甘肃在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有悠远农业发展历史的甘肃,不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近年来,甘肃省持续大幅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绿色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合理规划发展特色农业,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资源,发展高效标准化生态农业……甘肃省生态兴农、绿色发展的“四梁八柱”一步步筑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产品源源不断,绿色发展成绩卓著。  新时代以来的这十年,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扎实推进,谋划启动黄河干流生态廊道建设;祁连山全域保护和系统修复持续加强,实现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平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工作有效推进,走出生态兴农新路,形成“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全链条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呈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的期待。  绿色发展是甘肃加速生态兴农的实践取向。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推进甘肃生态农业发展,要深刻理解绿色发展逻辑要求,全面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教育,在发展规划的执行中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特别要在注重粮食安全的同时注重环境安全。优选适合于甘肃的产业项目,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科技发展带动生态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并按照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把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人民可以享受自然风光的国家公园;开发与保护并重,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制定出省内经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有差别环境保护政策,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者系兰州大学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办公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8
  (谢伟正)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探索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活力,唱好人才振兴“重头戏”。  坚持精准引才,多渠道“选角”。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绘就,既要有思想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领头雁”,也要有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要立足本地产业和发展实际,梳理现有人才现状,制定“需求清单”,健全“人才目录”,把牢“人岗关系”。出台个性化人才政策,不局限于传统的“政府主导式”“穿针引线式”引才方式,探索“以赛引才”“假期专家”“候鸟学者”等多类柔性引才模式,坚持“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实现精准高效引才。突出“破四唯”“立新标”,勇于打破学历、职称、资历等藩篱限制,练就“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识人慧眼,从各行各业多渠道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做好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精准对接,实现人才队伍“质”和“量”的同步提升。  坚持优质育才,多模式“塑角”。选好适配的角色,还要让角色“入戏”。许多人才回归乡村、初入基层,难免会“水土不服”,如何让各类人才快速进入角色,就需要提供合适的“剧本”,帮助其适应、融入乡村振兴“舞台”,让其尽情释放创新智慧和创业激情。一方面要立足产业、岗位要求,通过创建乡村振兴学院,构建“一流高校+美丽乡村”“专家智库+乡土讲师”“教育学院+乡村讲堂”等培育模式全方面育才,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壮大三农工作队伍。另一方面要根据人才自身专长和优势,有的放矢将其安排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合适平台上,以干代训、以干代培,让其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基层治理的第一线、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成功实现事业抱负和人生价值。  坚持高效用才,多方位“亮角”。世不患无才,而患无用才之道。“塑角”后当要“亮角”,切莫把人才当作“花瓶”,把人才政策“束之高阁”。要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明晰人才所长,立足乡村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深化“项目+人才+产业”合作模式,聚焦振兴主题攻关,推动人才献智助力,实现人才与产业、项目的同频共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动态化跟踪管理,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兴农绩效、能力品德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能进能出的人才管理机制,把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坚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用好正向激励“指挥棒”,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充分释放人才施展拳脚的空间,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优秀人才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大放异彩。(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8
  (朱保成)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桑蚕丝绸产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深学深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和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肯定了我们党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指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主要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让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不仅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指明了方向,也为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了任务,更加坚定了推进桑蚕丝绸这个最具中华民族传统、最具中国特色产业发展的信心。  桑蚕产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增产潜力,是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势特色产业,对我国广大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以致用,提高新时代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  我国是桑树原产地和丝绸发祥地,既是全球蚕桑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蚕桑丝绸生产、出口国。桑蚕丝绸产业是极具中国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主导国际市场兼具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征的绿色循环产业。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2001年分别在罗马、杭州召开的国际会议达成共识:桑是一种可在世界各地利用的特殊饲料。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桑树基因组的破解和“立桑为业、多元开发”的提出,生态桑、果桑、茶桑、饲料桑等新用途不断开发,产业链不断延伸,现代桑蚕丝绸产业破茧蝶变,已经成为新兴朝阳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典型。据不完全统计,在脱贫攻坚战中约四成国家级贫困县都发展桑蚕产业,现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产业。  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桑蚕丝绸等特色产业十分关心、高度重视。2013年9月,首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2014年7月,亲自给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赠送桑树种子,进一步增进中古友谊;2017年5月,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演讲时提出的丝路精神,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可以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更是“一带一路”的推动者。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历史和现实使我们加深了对新时代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农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丝绸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桑蚕丝绸产业不仅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还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守正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我们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物安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2018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有关部门、单位重视和支持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开发利用饲料桑等新饲草资源,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同年9月18日,工信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坚持立桑为业,加快桑叶、桑果、桑枝开发,培育一批食品、茶、饮料、酒、食用菌、饲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推动蛹油、蛹蛋白、蚕丝蛋白水解物等原料开发和应用。扩大中国丝绸影响力,培育推广丝绸高端品牌。  为了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发布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的通知、《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商务部印发了《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聚力引导桑蚕生产和产业科创服务平台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推动相关批示指示的落实,推动相关部门支持政策措施的落地。近年来,在推进种源创新、治理盐碱、植桑造地、桑饲料养殖、工厂化养蚕及柞蚕免疫活性物质的应用等方面,桑蚕丝绸产业取得初步实效。先后两次组织召开种源研讨会,推广新种源及饲喂新技术;推介中国科学院与企业研发的治理盐碱地创新成果,充分利用桑树耐盐碱、耐贫瘠、能够吸附重金属等特性,在新疆、内蒙古等地植桑造地;支持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桑饲料养殖、工厂化养蚕及柞蚕活性物质的应用等模式。  科学统筹,加快构建产业服务平台和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举措;是传承农桑文明和丝路精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落实关于树立大食物观,实施“两个拓展”,助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务实行动。使命光荣、大有可为。  桑蚕丝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认真统筹规划、科学部署推进,着力促进科技创新转化、金融赋能,精心筹划搭建“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桑蚕丝绸促进会”“桑蚕丝绸产业基金”“中国桑蚕丝绸产业基金会”和“国家桑蚕产业园区”发展平台,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服务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践行大食物观。聚焦饲用、食用属性,大力拓展桑蚕资源饲用、食用应用,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助力健康中国。坚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文化属性,传承农桑文明和丝路精神,大力开发高产、优质的桑蚕丝绸产品和优质文化创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开发。聚焦多元属性,加快桑叶、桑果、桑枝开发,培育一批食品、茶、饮料、酒、食用菌、饲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提高桑蚕及柞蚕蛹原料开发和应用。坚持联农带农,实现利益链共享。聚焦共富属性,用好特色产业优势,培育以示范基地为样板、龙头企业为核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下一步,在有关部门的重视指导下,桑蚕丝绸产业要凝心聚力持续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要积极推动构建“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际桑蚕丝绸促进会”等重大平台,支撑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国际科技合作与文化交流。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抓好种源创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桑蚕丝绸产业发展空间,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开发,在耕地之外,利用荒漠化土地、盐碱地和尾矿地植桑造地,建设国家级桑饲料原料基地,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要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和“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在桑蚕、柞蚕生产优势区,建设一批桑、柞蚕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三品一标”基地,强化标准引领,推进科技创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快推进桑蚕种植养殖和丝绸加工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运用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植桑造地、用水及金融等方面的支持,降成本、增效益,支撑和服务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继续深入学习、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以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谱写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崭新篇章。(作者系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原农业部纪检组组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8
  近三年来,广大农业企业顶住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的严峻挑战,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多重压力,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目标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发展,全力紧抓农业生产保供给,拓宽产业格局促就业,紧跟调控步伐稳物价,不仅实现生产经营平稳有序、企业规模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的自身发展目标,有力践行了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联结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社会责任,更是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和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全局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不仅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繁荣农村经济的生力军,还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可靠力量。农民日报社《202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评价》课题组根据农业企业填报数据,结合企业经营规模、产业类型、区域分布等,对农业企业基本情况、经营现状、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联农带农等方面作了分析,综合研判农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生动力和演化趋势,研究形成《2022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一)——基于中国农业企业的调查》。  基本概况  截至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余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59家。本次调研采取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就营业收入超过11亿元的全国前500强农业企业(简称“500强农业企业”)进行分析评价。总体来看,500强农业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在经营规模、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联农带农、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日益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  (一)区域分布  从区域分布数据看,500强农业企业数量分布从多到少的分别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其中,所在地在东部地区的入围企业共有271家,占总数的54.20%;位于西部地区的为86家,占总数的17.20%;位于中部地区的78家,占总数的15.60%;位于东北地区的64家,占总数的12.80%。香港特别行政区有1家企业位列第四名。从省际分布看,入围企业前三名的省份分别为山东(76家)、广东(62家)、黑龙江(44家)。此外,500强农业企业数量超过15家的省份共有11个。图1 500强农业企业区域分布  (二)产业分布  500强农业企业分布覆盖粮油生产、食品加工、畜牧水产、动物饲料、饮料酒类、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流通各行各业,覆盖农业全行业及全产业链。从具体类别看,从事食品加工与粮油行业的农业企业仍然是全国500强农业企业的主体。其中,食品加工类的农业企业数量最多,为117家,占总数的23.40%;其次为粮油生产类农业企业(16.20%),农产品流通类农业企业(14.20%),饲料生产类企业(11.20%)、畜牧养殖类企业(10.60%)。与往年相比,入围企业呈现行业多元化分布格局,饮料和酒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类企业入围数量有所增加,说明农业企业产业垂直一体化速度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图2 500强农业企业行业分布  (三)规模分布  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61793.37亿元,企均营业收入为123.59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62.20%。营业收入排名前十位的500强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共计19060.53亿元,占总额的30.85%。近三年排名前十位的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总额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下降0.05和3.85个百分点。  从营业收入分布来看,农业企业营收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分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规模500强农业企业有68家,占总数的13.60%。营业收入低于50亿元的500强农业企业有308家,占总数的61.60%。营业收入高于50亿元不足200亿元的有124家,占总数的24.80%。从区域分布来看,营收超过200亿元的大规模500强农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7家)、江苏(6家)、北京(6家)和广东(5家)。从行业分布来看,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500强农业企业主要从事食品(11家)、饲料生产(8家)、畜牧业(8家)和农产品流通(7家)行业。  主要特征  (一)企业经营状况稳中向好,头部企业所占份额大情况有所缓解  1.500强农业企业营业收入稳中有进,资产周转率处于合理水平。从资产总额来看,500强农业企业2021年合计资产总额为31241.85亿元(有效样本379家),企均资产总额82.86亿元。其中排名前十的500强农业企业资产总额共计11521.98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6.88%。从分布上来看,近一半500强农业企业资产总额低于50亿元,超过八成500强农业企业资产总额低于100亿元,仅有32家500强农业企业资产总额超过2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极少数头部农业企业对全部500强农业企业资产总额平均值的拉动作用显著。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平均值为2.27,其中有101家企业资产周转率高于平均值,其资产周转率平均值为5.26。  2.500强农业企业行业利润率略有下降,但仍处于合理区间。500强农业企业2021年的企均净利润为2.39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47.59%;500强农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出现下降,2021年为3.55%,相比2020年下降1.10个百分点。从各行业情况来看,2021年,饮料和酒类、奶业、食品、水产和农业投入品行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均值,其中饮料和酒类企业平均利润率最高达到9.99%,粮油、饲料、农产品流通和畜牧行业企业利润率皆低于平均值,畜牧业中的养殖企业利润率为各行业中最低,仅为0.30%,由此可见各行业间利润率水平差异显著。  3.头部企业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在全行业占比中有所减少,呈现企业间均衡化发展趋势。从营业收入来看,前十位的500强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共计19060.53亿元,占总额的30.85%,近三年排名前十位的500强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于2020年和2019年分别下降1.90和1.16个百分点。资产总额来看,500强农业企业2021年合计资产总额为31241.85亿元,企均资产总额为82.87亿元,其中排名前十的农业企业资产总额共计11521.98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6.88%,较2020年前十位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38.86%)有所下降。可以看出头部农业企业所占份额大的情况正有所缓解。图3 500强农业企业行业经营状况对比图  (二)农业企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推动全行业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1.农业企业科研投入持续增长,全行业平均投入金额为7372.11万元。在科研投入方面,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平均为0.74亿元,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研发投入总额增长速度较快,科技投入强度逐年加大。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研发总金额相比2020年增长30.60%,2019至2021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0.63%;2021年的平均投入金额相比2020年增长29.72%,2019至2021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9.61%。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金额占全部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仍然较低,仅为1.29%,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2.71%的投入强度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二是企业间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不均衡。研发投入排名前十的500强农业企业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额共计87.12亿元,占500强农业企业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总额的39.93%,其均值为500强农业企业均值的11.82倍。62家农业企业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额高于平均水平。三是行业间投入差异明显。平均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金额最高的是水产业企业(1.94亿元),其次为农业投入品行业(1.24亿元)和饲料(1.12亿元)企业,粮油行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最少,企均金额仅为0.33亿元。  2.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提升,近半数企业启动和正在推进数字化建设。农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对其扩大销售半径,推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从统计数据看,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渠道的农业企业数量逐渐增加。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中,采用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数量为187家,占总数的37.40%,分别较2019年和2020年增加了2.20和3.00个百分点。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企业的交易额总数年均金额为4.69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12.99%;二是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最多的省(市)依次为广东、山东、北京、浙江和江西,占2021年全国500强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74.70%,其余省(区、市)加总仅占25.30%。说明农业企业选择电子商务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环境、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主要集中在农业大省。由此可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是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企业数字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持续保持较高增速。2021年进行数字化投资的500强农业企业较2019年增加了8家,企业数字化建设投资总金额为68.52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40.87%。500强农业企业平均投入金额为2089.17万元,较2020年增长了67.25%。从数字化建设程度来看,2021年实现全程数字化的企业为214家,占比42.80%;实现部分环节数字化的企业为43家,占比为8.60%;没有进行数字化的农业企业为243家,占比为48.60%。从数字化环节看,农业企业生产环节的数字化建设企业数量为236家,占总体的比例为47.20%;商业环节的数字化建设企业为221家,占总体比例为44.20%,说明农业生产企业更注重提升生产效率,力图通过改善生产环节的信息水平,提升相关竞争实力。  3.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投入稳中有升,但行业间品牌投入差异较大。农业企业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投入不足。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品牌建设与广告投入总额为120.60亿元(有效样本297家),相比2020年增长11.48%;平均每家农业企业品牌建设与广告投入为4060.57万元,相比2020年增长406.81万元,增幅为11.13%。但从品牌投入占与营业收入的比值看,全行业品牌投入与营收总额之比仅为0.78%,并且较2020年下降0.02%。二是不同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投入严重不均衡,依然呈现头重脚轻形态。品牌建设与广告投入排名前十位的农业企业共计投入69.17亿元,占全部500强农业企业投入总额的57.35%,企均投入为全部500强农业企业投入均值的17.03倍。三是行业间品牌建设投入差异大,品牌建设和广告投入平均金额最多的是饮料和酒类行业企业,为2.07亿元,其次为奶业(0.69亿元)和食品(0.63亿元)行业企业,投入金额最少的是粮油(0.11亿元)行业企业,投入最多与最少行业之间相差19.65倍,说明饮料和酒类容易施行差异化策略,树立鲜明的品牌,而粮油作物差异化较小,投入较少,品牌化发展较为困难。  (三)农业企业联结带动小农户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统筹自身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深入人心  1.农业企业联农带农能力增强,联结方式更加多元。农带农既是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是其基于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样本数据来看,500强农业企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带动农户数量持续增长。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带动农户总数2114.95万户(有效样本320家),较2020年增长4.76%,企均带动数量为6.61万户。季节性用工数量平均数量为996人,较2020年增长23.67%。虽然受到国内外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农业企业联农带农数量仍然持续稳中有进。二是农业企业带动农户收入不断提高。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有效样本320家)累计带动农户增收金额1528.23亿元,相比于2020年增加19.89%,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增收4.78亿元。三是不同行业农业企业联农带农特征明显。食品企业、饲料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最多,粮油企业、食品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和农业投入品企业带动农户数量最多(如图4所示)。四是联农带农方式多元,合同联结仍是最主要方式。2021年,通过合同联结的农户共计1550.46万户,占全部带动农户总数比例73.31%;其次为合作联结,共有551.06万户占比26.06%;通过股份合作联结的农户数量最少,共计13.43万户,仅占比0.63%。从各联结方式的变化趋势上看,合作联结增速最快,从2019年的271.65万户增加到2021年的551.06万户,增长了102.86%。图4 500强农业企业带动农户增收与就业情况  2.农业企业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的联结机制更加稳健。农业企业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联结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培育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从数据来看,500强农业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联结特征表现为:一是联结数量不断增加。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共联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4.47万家(有效样本323家),较2020年增加了3.53%;其中每家500强农业企业平均联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305家,较2020年增加了3.22%。结合问卷调查显示,有48.47%的500强农业企业最愿意与农民合作社进行合作,说明农业企业通过农民合作社发挥桥梁作用,更有利于解决和农户之间的纠纷。二是联结关系更加多元。500强农业企业中加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数量增加,2021年在500强农业企业中共有137家加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占比27.40%。农业企业通过社会化服务来强化联结机制,既有农业企业自己提供生产、销售、加工服务,又有雇佣或者购买第三方服务农户,二者分别占比74.24%和25.76%。现阶段500强农业企业提供最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有机肥施用,企均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金额为0.14亿元。  (四)农业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抵御能力明显提高,但对补贴、金融、品牌、用地等支持政策仍有较高需求  1.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和生产成本与外部环境影响密切正相关。新冠病毒感染以来,多重压力和外部环境冲击,农业企业发展面临风险和挑战。调研结果显示,有80%的500强农业企业认为自己收入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负面影响(有效样本229家),其中有40.17%的500强农业企业认为自己受到影响较大,有83.41%的企业认为对成本造成了负面影响。对比农业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的情况,发现新冠病毒感染造成500强农业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平均营业成本为49.63亿元,相比于2019年农业企业平均经营成本年均增长率为17.65%,其中2021年比2020年增长了18.65%,高于2020年16.65%的增速。另一方面,疫情也降低了农业企业的盈利能力,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为3.55%,相比2020年和2019年分别下降了1.10和1.19个百分点。从行业受影响程度来看,营业成本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分别为畜牧、食品和粮油等对外食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平均营业成本均上升10%以上;盈利能力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为畜牧、食品和奶业,平均利润率较2019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2.农业企业恢复发展仍需要更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对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农业企业和政府部门采用多种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农业企业一方面通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平均电子商务交易额相比于2019年增长近一倍;另一方面深化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合作,加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稳定交易渠道,降低经营风险,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加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数量相比于2019年增加了7.56%。为给农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积极出台税收减免以及财政补贴政策,2020年平均为每家500强农业企业减免税收1457.62万元、享受财政补贴1485.85万元;2021年政府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平均为每家500强农业企业平均减免税收1720.03万元、提供财政补贴1361.67万元,合计为每家农业企业降低成本3081.70万元。图5 当前农业企业面临的问题与政策需求  当前,500强农业企业认为,参与农业生产存在最多的问题(如图5左所示),分别是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20.23%)、人才短缺(18.63%)、用工成本高(17.90%)、农业生产投资风险问题(17.03%)和农企合作关系不稳定(9.02%)。在政策如何支持农业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如图5右所示),500强农业企业的需求依次为财政补贴(29.40%)、税收减免(24.89%)、银行贷款(18.49%)、品牌扶持政策(13.83%)、农村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流转政策支持(9.61%)。  结论和展望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500强农业企业在区域、行业、规模分布上更加均衡,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同时也要看到,农业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经营成本持续上升问题,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有待解决。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重任,要继续发挥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推动者、农民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重要联结者的使命职责,正视和帮助农业企业纾解经营困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改善投资营商环境,支持其发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积极作用。  一是完善农业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政府服务,构建诚信社会,进一步帮助农业企业降本提质,改善农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营商环境。鼓励农业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农业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倾斜,支持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制定,培育一批农业企业标准“领跑者”。  二是加大农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信贷产品,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农业企业及全产业链主体的金融支持,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确保优质金融服务全覆盖。大力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产业安全体系中的职能和作用,帮助农业企业抵御各类风险。  三是引导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企业在建设高端健全的农业产业链中实现自身发展,引导农业企业在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注重布局加工产能和冷链物流;促进农业企业品牌化、数字化赋能,进一步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的重要渠道作用。  四是健全农业企业与相关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动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持续优化产业链运行效率,通过各环节经营主体间的战略合作和有序衔接,促进农业供需信息匹配,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相协调的高质量农业经营体系。  五是支持农业企业拓展全方位对外合作。鼓励农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农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开拓海外市场,建立稳定的粮源基地,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促进全球农业资源合理流动互补,畅通国内外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提升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作者简介:郭芸芸 王振东 农民日报社;胡冰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景伟 北大荒研究院;王允 江苏大学)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