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其中强调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城乡融合的重中之重。必须深化理解、加深认识,确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向路径正确,重点突出,从而带动全局发展。资料图片  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和动能,城乡要素流动的核心是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流动,过去主要表现为乡村对城市的单向流动,导致的结果是人才到不了乡村、资金不投向农村、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乡村全面振兴难以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可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既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内在机理,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以畅通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应只单纯理解为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而是在新发展格局下,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实现城乡要素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释放乡村要素活力,激活新的发展动能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让乡村更美丽,也让城镇更美好。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省委作出“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改变乡村之难,需要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才能畅通成循环、融合出动能。着眼解决流通不畅问题促进要素融合,是“畅通中间”的核心要义,也是现实推进的重点难点。要紧紧扭住“人、地、钱”三个关节点,有序引导人才到农村、资金到农村,让农村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和人才下乡。一方面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放心进城;一方面要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创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让更多人投身农业农村。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围绕盘活农村“三类地”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只要符合中央精神、顺应群众意愿,都可以试。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针对农村面临的“失血”“贫血”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农服务,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强化农村发展资金保障,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源头活水。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一篇大文章,要素融合必须“要见真章”。全省上下务必抓住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个重中之重,按照全会的部署要求,务实作为,改革创新,尽快打破阻碍流动的堵点难点,加快推进我省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标志性成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24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要抓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把农村建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城乡融合发展“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的重要举措之一,必须下大力气抓实抓好。资料图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四川作为农业大省,肩负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重任,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看“三农”、坚持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抓“三农”,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要把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作为首要任务。一方面,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四川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耕地家底并不丰厚,只有千方百计把耕地保护好,才能把手里的“饭碗”端得更牢、装得更满,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在推进种业振兴发展上下更大功夫,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四川农业名优特产资源富集,要继续做大做强川粮油、川畜、川菜、川茶、川果等特色产业,提升“川字号”农产品综合效益。加快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快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要把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基础工程。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近年来,随着我省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一系列措施落地见效,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但以更高要求视之,还有不小差距。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坚持村镇一体、抓镇带村,深入推进2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强镇、文旅强镇和商贸强镇,打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便利生活圈。  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要求。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对于我省而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镇仍有明显差距,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之一,必须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全省各地发展水平不同,成都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其他市(州)要奋力追赶、加快缩小差距,做好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障碍、采取市场化手段拓宽增收渠道、闲置资产分类清理工作等,想方设法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23
  强国必须强农,强农必先强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和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种子法的决定,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以下简称EDV)制度,并明确EDV制度的实施步骤和办法由国务院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及有关法律确定。EDV制度是激励育种原始创新的国际通行做法,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严重问题的重要举措,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助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资料图片  顺应育种技术发展  建立EDV制度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基于原有品种很容易育成具有新性状的品种,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以下简称UPOV)为平衡利益分享,在1991年通过的法案文本中建立了EDV制度,激励原始创新育种。  我国农作物育种即将进入分子育种的3.0时代,为适应种业发展的要求和育种者的需求,2021年我国新修改的种子法建立EDV制度,且第九十条明确了EDV定义,是指由原始品种实质性派生,或者由该原始品种的实质性派生品种派生出来的品种,与原始品种有明显区别,并且除派生引起的性状差异外,在表达由原始品种基因型或者基因型组合产生的基本性状方面与原始品种相同。第二十八条规定了实施EDV的条件,实施EDV相关行为时,应征得原始品种权人的同意。  EDV制度实质意义是在原始品种权利人与EDV权利人中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对保护原始品种权利人的权益,防止育种者在育种创新上的过度“搭便车”,以及有效阻止对原始品种进行“实质性复制”的植物品种在市场上以不同品种的名义进行销售,起到尊重他人创新成果、鼓励育种原始创新作用。特别是对鼓励加强突破性品种选育或种质原始创新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促使我国种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UPOV78个成员中,有69个成员(涉及88个国家)已施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  有序推进EDV试点  提高品种保护水平  我国1997年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加入UPOV,受理第一件“培矮64S”品种保护,历经从无到有,建立了由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组成的完善制度体系。申请量逐年增长,24年以来,已受理品种权申请7万多件,授权3.3万件,连续6年位居UPOV受理申请量第一,我国已成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大国。建立了由1个测试中心、27个测试分中心和6个测试站组成的强力技术支撑体系,研制出300多项测试指南和23项分子鉴定技术标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已步入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急需加快推进EDV制度落地实施。  2020年12月,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组率先启动实施EDV制度试点,36家攻关单位签订共同承诺书,试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约定EDV判定阈值为遗传相似系数92%,鉴定方法为《植物品种鉴定MNP标记法》。今年,小麦、玉米、大豆育种联合攻关组内也实施EDV制度试点,并在徐州“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推进行动”活动上签订共同承诺书、发布实施方案,组内约定EDV判定阈值、鉴定方法、收益分享比例、异议处理等规则,为下一步全面实施积累实践经验。积极推进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其细则修订,细化EDV制度的实施步骤和范围,初步考虑以目录形式公布,分类分步实施EDV制度。  加快EDV制度实施  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EDV制度,能够构建公平公正的利益分享机制,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EDV制度,有利于当家品种自主可控。经过育种家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6%,基本实现了种源自主可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自主”角度看,实施EDV制度可以有效遏制“仿种子”,确保当家品种市场占有率。  实施EDV制度,有利于增强育种创新能力。我国品种市场存在同质化现象,部分品种在产量、质量、抗性等方面缺乏明显优势。只有加快推进EDV制度实施,限制“修饰性育种”,才能跳出“谁搞原始创新,谁就是冤大头”的怪圈。  实施EDV制度,有利于提升我国种业竞争力。如果不尽快实施EDV制度,原始创新品种得不到切实而强有力的保护,将影响我国与大部分实施EDV制度国家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和种业交流。加快实施EDV制度,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部署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  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实施EDV制度是激励育种原始创新的有效路径。只有让原始品种育种者获得更大权利、获取最大利益,才有动力培育更多优良品种,确保我国种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下一步,有关方面将加快推进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配套规章修订,推动EDV制度实施。梳理一批EDV疑难问题,完善EDV制度问答手册,加强宣传和培训;开展四大攻关组内试点工作交流,及时总结各作物好的做法和成效,关注UPOV、国际种子检测联盟(ISTA)、欧盟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CPVO)等国际组织动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体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执法能力和专业水平,公平、公正开展执法活动,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充分发挥种子协会、种子贸易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引导行业自律。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理论学习中心组)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1-22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其中一端,就是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县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必须下大力气做强做优县城,发挥县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找准切入点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为我们写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指明了科学路径。县城地处“城尾乡头”,农民进城,县城是第一站,对城乡融合发展起着关键支撑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就在县城。必须围绕提升能级、拓展空间、优化品质、壮大产业等方面内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县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切实增强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  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是激发县域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承担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来越重,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更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因此,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提高赋权事项的针对性。  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是做强做优县城的内在要求。生产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也要着力做强县城产业支撑。下一步,要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县域,以县城为龙头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支持各县(市、区)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实施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攻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能,不断提升县城产业支撑能力。  提升县城人口聚集能力,对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至关重要。尽管近年来我省县域人口由农村、乡镇加速向县城集聚,但总体上看,县城对人口的吸纳和服务功能仍然不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必须树立宜居、韧性、智慧的理念,推动县城有机更新,打造精品县城,促进不同类型县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拓展优化县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县城更宜居、居民更舒心。  “城,所以盛民也。”做强做优县城,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更具现实可行性,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代化成果的内在要求。全省上下务必紧抓这个重点,按照全会的部署要求,改革创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集聚资源、稳扎稳打、持续用力,以切实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发挥起县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22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追求崇高境界,练就过硬本领,不断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是科学发展长远大计。新时代十余年来,通过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共建全面小康,各地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数千年赤贫问题已根本解决,重大核心技术取到新突破,其中:又红又专的人才队伍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锤炼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家国情怀。事实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政党兴。深度融合教育科技,确保人才全面发展持续创新。现代科技是经济社会核心动力,人才工作不仅应满足经济社会基本需求,还应着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升级,保障人才技术市场深度融合互动。党和人民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全方位谋划人才培养,造就实现初心使命急需的高素质队伍,切实激发释放行业专业人才效能。当前,尤其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工作实践更符合动态性、发展性与自我实现内在规律。筑牢理想信念,面向基层群众,现实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自我革命,拒腐防变。起而行之,勇挑重担。新征程新机遇,需要不断学习,正心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干事本领。通过主题教育,深化学思践悟笃行,更好肩负起高质量发展责任。须时刻对照党纪国法、正反典型检视自己,自觉抵御权钱色诱惑,夯实人才支撑堪当党建经济重任!(通讯员:长河川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1
四川在全国农业版图中举足轻重,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本文以粮食产量位居全省县域第一的中江县为例,将其耕地撂荒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耕地撂荒产生的原因,介绍撂荒地整治的主要做法,提出破解耕地撂荒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全省耕地撂荒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一、中江县撂荒地形成的原因中江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辖区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522个村(社区),截至2022年底,全县总人口134.9万。粮食总产连续16年位居全省第一,油料产量、生猪出栏量稳居全省前三。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中江县是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丘陵面积1687.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6.7%。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加之农业种植收益相对较低等原因,全县外出务工人口居高不下,耕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劳动力减少“缺人种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造成农村“缺劳式”撂荒。比如,中江县某镇户籍人口4.1万人,外出务工达2.4万人,占比达59%;在家人口中,又以小孩、妇女和老人为主,一些家庭因无力耕种而导致承包地撂荒。据核查,该镇撂荒地2000余亩,因外出务工导致家中无劳力撂荒约416亩,占比达21%。(二)耕作条件差“不易种地”。丘陵山区耕地由于地势不平,存在坡度大、地块小、不规则等特点。这些耕地种植难、管理难、收获难、转运难,导致部分农户不得已弃耕基础设施较差的土地。2022年,全县撂荒耕地面积<1亩的9.5万块、约3.2万亩,约占撂荒地总面积的55%;因耕作不便导致撂荒的约2.1万亩,约占撂荒地总面积的36%。(三)种植效益低“不愿种地”。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逐年上涨,种植成本不断增加,加之气候条件影响,种植效益差,甚至亏损,一些农户不愿种地。据成本调查,全县水稻平均每亩种植成本(农资、人工、机械等)1323元,产值1400元,收益77元;玉米每亩种植成本934元,产值1041元,收益107元;小麦每亩种植成本852元,产值901元,收益49元。种植收益最高的玉米受气候影响,产量变化较大,粮食作物总体收益偏低,即使不算人工成本,其收益也远不及外出务工或者特种养殖带来的经济收益。(四)土壤要素劣“不能种地”。受干旱、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影响,少数土地土壤条件恶化,存在耕种障碍因素,失去耕作功能。比如中江某镇处于山区,原来存在一定的山坡地,以前靠人工肩挑背扛尚可耕作,后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部分区域封山育林,耕作道路逐渐封闭,灌溉条件逐步丧失,原来山上的少量土地已无法耕作,撂荒地变成了林地。二、中江县推进撂荒地治理的措施近年来,中江县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科学施策,让“荒田”变“良田”,坚决守牢耕地红线和粮食生产根基。(一)分类施策,做实撂荒治理“数量账”。精准识别、逐块分析农户承包耕地撂荒原因,采取农户自愿复耕、助耕服务队帮助复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复耕、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复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代耕代种等5种方式,因地制宜对撂荒时间长、复耕难度大、零星分布的农户承包耕地,实行“一村一案”“一地一策”,确保应复尽复、应种尽种。2022年完成治理58578亩,实现存量撂荒耕地“清零”。(二)集中整治,做实撂荒治理“质量账”。一方面,大力培育引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倡导采取3年“低租金”“零租金”的流转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撂荒地复耕复种;采取奖补的方式鼓励规模化经营,提升种植效益。比如,中江某镇租赁工程机械队开垦集中连片、宜机作业耕地1000余亩,其中撂荒地600余亩,订单种植娃娃菜,单季亩均收入3000元左右;某乡某村由专业合作社流转撂荒地1300亩,整治扩大了“粮食+柑橘”产业园规模。另一方面,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2023年,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列支434万元,用于已整治撂荒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已整治撂荒地基础设施水平,防止再次撂荒。(三)政策激励,做实撂荒治理“保护账”。围绕粮食生产补贴,完善激励机制。严格遵循“谁种、谁受益”“有种有补”的原则,对复耕复种粮油主体按照1-5(不含)亩、30-200(不含)、200亩以上三个等级分别给予一定补助,累计发放补贴1000余万元;对购买农机设备的主体,按照购置价格的30%左右进行补贴,提高农机设备应用水平,促进节本增效,最大限度激发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对撂荒的耕地,停发耕地地力补贴。三、中江县撂荒地治理成果巩固面临的问题在看到中江县撂荒地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丘陵地区客观条件和耕作主体的变化,巩固撂荒地治理成果、防止二次撂荒仍然任重道远。(一)复耕复种效益低。一是投入大收益小。由于粮食生产周期长,群众种植基本靠天。中江县气候条件基本上是全年一半旱期一半汛期,灾害性天气易发多发,农业种植产量随机性大,经济效益不稳定。例如,中江县某镇某村2022年复耕土地30余亩,连片种植油菜,但因旱灾严重基本绝收。二是土地质量下降。土地撂荒会导致水土流失,大田变小,熟土变生,好地变差。部分土地撂荒时间久、生产条件差,增加了复种难度。如中江县某镇某村2022年整治撂荒地150亩,实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但由于土质不佳,加之缺水严重,产量仅达正常产量的50%。(二)复耕复种劳力弱。一是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中江县劳动力总数由2018年的78.4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74.5万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54.5%。二是转移劳动力居高不下。全县常年外出务工50万人以上,2022年达50.4万人。三是农村劳动力弱。据调查,大量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均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普遍现象。比如,调查中某镇反映该镇85%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务农老年人平均年龄近70岁。(三)复耕复种条件差。一是地理条件受限。农村被“撂荒”的耕地,大都是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山台地和坡薄地,耕作条件差。据调查,中江县二台土74.2万亩,占全部耕地的52.2%;三台土及以上18.2万亩,占全部耕地的12.8%。二是配套基础较差。丘陵土地分割细碎,特别是分散、偏远、贫瘠等土地,水利设施缺乏、道路交通不便,灌溉、耕作条件极其有限,人工耕作费时费力,机械化耕作又不适应,很容易导致耕地二次撂荒。例如,中江县某专业合作社流转1300余亩耕地进行“粮食+中药材”种植,但该地块属于三台土及以上,地理位置高,道路通行不便,附近无直接灌溉水源,提灌站、蓄水池等水利设施极少,主要“靠天吃饭”,如果不加快改善作业条件,极有可能导致合作社亏损而弃耕。四、巩固治理成果、防止“再撂荒”的建议(一)完善基础,改善条件。一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做法。二是加快完善道路、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维护改造产业道路、提灌站、蓄水池、排灌沟渠等,保障农业生产需要。三是加大土壤改造、地力培肥力度,优先安排资金解决成片撂荒土地的提质改造工程。(二)政策激励,降本增效。一是动态调整提高地力补贴、粮食补贴,适当调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按照“多种多补、少种少补,谁种补谁、不种不补”的原则,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补贴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植效益。三是按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三)培育提升,壮大主体。一是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对长期在外及部分无劳户的土地,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代耕代种等方式向规模经营户集中。二是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各类主体,实施以村(组)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工程。三是完善多方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村集体、企业(公司)、种粮大户、农户”之间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多方受益,让土地整治后耕种更可持续。(四)科技赋能,推广农机。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力度。考虑到丘陵和山区项目实施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其县级财力相对薄弱,建议提高丘陵和山区地区项目实施补助标准。二是加大丘区农机研发应用力度。大力支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装备产业技术研究,加紧研发丘区适应性农机,支持中江县四川丘区农机装备产业园建设,在政策、项目、资金、招商、人才、检测、鉴定等方面予以倾斜。(五)健全机制,长治长效。构建“红黄绿”识别机制。建立耕地撂荒风险清单,每季度进行更新。结合大小春生产实际,对正常按时节种植的耕地授予绿牌,及时享受惠农政策;超过6个月未种植作物的耕地,对承包主体和经营主体予以黄牌提醒;超过12个月未种植作物的耕地,对相关责任主体予以红牌警告,暂停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并督促限期复耕复种,待复耕复种后恢复补贴。对弃耕撂荒连续24个月以上的流转耕地,依法终止土地流转合同。(魏宇、朱东阳、王礼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1
四川是“天府之国”,在全国农业版图中举足轻重,要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必由之路。一、加快农机化推广的重要意义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发展农机装备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天府良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有利于助推“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一)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水稻收割为例,人工作业平均用工4.3个/亩,耗时7.2时/亩,成本205元/亩;用联合收割机作业平均用工0.1个/亩,耗时0.3时/亩,成本95元/亩。两者相比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30倍以上,节约用工4个/亩,同时成本降低110元/亩以上。(二)有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快农机设备的推广应用,用机器代替人工,可达到“以一抵十”的效果,大大减少作业用工需求,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三)有利于切实推进农民增产降本。以小麦为例,全程机械(小型)化生产对比人工生产成本,耕地降低100-65=35元/亩以上,施肥、播种降低120-75=45元/亩以上,病虫防治40-15=25元/亩以上,收获220-130=90元/亩以上,作业成本降低共计195元/亩以上。同时,群众还可利用节约的农时参与二三产业获得更高收入,综合测算可增加收益320元/亩以上。(四)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机化耕作有利于规模种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二、当前丘陵地区农机推广存在的主要困难(一)地形复杂限制农机使用。主要表现为坡度大、地块小。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全省耕地7841万亩,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5475万亩,占比69.83%,其中6—15度坡度的占43.61%;15—25度坡度的占17.49%;25度以上坡度的占8.73%。耕地坡度大、地块小、不规则且分散,农机作业、转移、运输等受到较大限制。(二)现有农机在丘区适应性较差。主要表现为机型少、价格高。目前全省小马力、中低端机具居多,大功率、高品质机具偏少,绿色、智能、复合型农机装备制造基本空白。现有农机市场缺乏适应丘陵山地的机械设备,比如轻便、稳定、适应性强的玉米收获机。相对于国内小微型农机,国外进口产品更适宜丘陵山区作业,但价格普遍过高,推广难度较大。(三)政策支持尚显乏力。主要表现为研发投入不够、宜机化改造补助低。在研发方面,目前国省层面对丘区新型农机的研发、制造、试验、检测、鉴定、推广等方面,支持政策极其有限、激励引导作用较小;缺乏相关标准体系,没有对丘区农机型号、性能、质量的明确规范;参与丘区农机研发、制造、推广的企业不多,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缺乏农机头部企业。在补贴方面,农户购机补贴占比小,还存在“优机少补”情况,限制了农户对农机的购买力。比如久保田拖拉机一般比国产机贵1倍以上,由于其性能好、可靠性强等优点,农户购买量相对较多,但同一档次补贴额一样。在农机化基础设施投入方面,过去没有专项投入,基础欠账多、缺口大,现在推进宜机化改造的补助标准偏低,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四)技术培训捉襟见肘。农机化推广使用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操作和维护知识,特别是大型农机操作更需专业技术培训并持证操作。目前,丘陵地区农机培训不足,农机操作手缺乏。不少县域还没有专门的农机培训课程,多是以会代训,普及一些农机常识。农户购置小型农机,大多数是现买现学现用,遇到问题边问边解决。三、加快丘陵地区农机化推广的建议(一)加大丘区农机研发力度。加强丘区农机设备研发,编制丘区农机标准体系。目前,吉峰农机与中江县合作打造中国(四川)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建设集智慧农业、高端制造为一体的西南丘陵山区特色农机装备高地,着力以“天府良机”助力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建议在政策、项目、资金、招商、人才、检测、鉴定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二)加大山坡宜机化改造力度。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建设机耕道、生产道、农机下田坡道等田间基础设施。推进山坡地宜机化改造,打掉或减少田埂,破解地块小、碎、不规则等问题,尽可能使耕地集中连片,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三)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丘区农机研发制造基金,专项用于丘区农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鼓励支持更多企业或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加大丘区农民购机补贴和贷款支持力度,降低农机购买成本和使用门槛。同时,支持建立农机合作社或农机服务站等机构,提供农机设备的共享和租赁服务,降低单个农户的资金压力。(四)加大农机培训指导力度。设立农机培训定点机构,编制农机培训课程和教材。加强对丘区农民的农机技术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包括农机设备的操作方法、维护保养、故障排除等,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农机操作技术,提高其使用效率和安全性。(魏宇、王礼虎、曾高英)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1
四川日报社论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重点研究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对我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指明总目标、画出作战图,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要素市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极大拓展发展空间。可以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突破口和主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阐明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历史方位和重点任务,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总书记对四川城乡发展十分关心,每次来川视察都对此作出重要指示,饱含着总书记对四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殷切期望。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坚决把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一项一项落到实处。  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尤为明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和紧迫。以城带乡,县域是第一线;农民进城,县城是第一站。县域发展不充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足,是制约我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症结。全会提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找准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路径,是推动“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走深走实的又一重大举措。  当前,全省城乡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进入提质加速的关键期,必须准确把握省委关于“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抓好两端,就是一端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县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一端抓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把农村建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畅通中间,则要求我们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层治理高效协同,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整体活力。这是贯彻中央精神、立足省情特征、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我们要深刻理解、认真把握,在做优做强县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创新城乡基层治理等重点上下足功夫。  到2035年前这段时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抓住窗口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力量、整合资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要坚持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大胆探索与守住底线相结合,确保相关工作推进务实、安全、有效。尤其要突出一个“实”字,把这件关乎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全省上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持之以恒抓下去,大胆探索、守住底线、久久为功,在巴蜀大地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坚实支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21
(漆雁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重点研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这必将继续推动四川加快走好新时代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资料图片把牢“五位一体”这个关键点,加快走好全维度、多向度的城乡全面融合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为城乡全面融合框定了关键维度和主要向度,决定了城乡融合必然应该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维度的广泛融合,也包括每一个维度下的多向度深度融合。  城乡的经济融合,就是要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城乡一体、融合均衡发展的基础支撑和经济保障。城乡的政治融合,就是要推进治理体系从二元分治转向一体合治,是城乡不同政治主体真实权利义务的平等体现和政治保障。城乡的文化融合,就是要消解现代都市文化和传统乡土文化的冲突,实现城乡文化互鉴与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文化和谐交流与共同发展的价值依归。城乡的社会融合,就是要推进城市现代属性与乡村传统属性交融互促,促进城市现代要素与乡村传统要素有机结合,是社会秩序维系、国家政治稳定、国家安全安定的基本体制依托。城乡的生态文明融合,就是要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与城市同等的战略地位,着力保护乡村生态本底,是城乡协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共治与成果共享。  要把牢“五位一体”这个关键点,从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和基本省情出发,在总体布局的关键维度逻辑下厘清城乡发展的主要向度逻辑,并系统协调推进这些维度的全面融合发展、这些向度的深度融合发展。要始终锚定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全面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系统性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把准县域这个重要切入点, 加快走好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基础设施完善的城乡县域融合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把准县域这个重要切入点,以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县域统筹为着力点,构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空间布局的县域统筹,就是要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空间结构,优化县域内城乡空间布局。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和县域内的城乡融合,通过空间优化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产业发展的县域统筹,就是要从本土实践出发、从城乡两端入手,立足县域自然禀赋,充分利用资源、生态和成本等优势与特色,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各具特色的现代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要增强城市工商业与乡村产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连接,着力把农产品加工环节和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县域,推动人产城全面融合,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企帮村、以社助户的城乡产业紧密融合机制。  基础设施的县域统筹,就是要破除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二元结构,把乡村纳入县级总盘统筹规划、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加快实现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在城乡的均等与公平。  四川自然地貌复杂、人文地理多样、经济资源各异,尤其是县域特色十分明显,这决定了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上更要把准县域这个重要切入点,切实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在县域、把工作的重心聚焦在县域、让更多的政策红利汇集到县域。县级党委政府理应担起更多的责任,相应地,也应赋予其更多更大的自主权。把住数字经济这个新动力,加快走好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城乡数字融合发展之路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要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坚持统筹协调、城乡融合。表明数字经济作为极具驱动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在推动全川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上,要把住数字经济这个新动力,高起点培育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城乡一体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和数字经济新兴业态。  要全面挖掘数字经济的巨大优势与无限潜能,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发挥数字经济推进城乡融合的综合优势:一是全面挖掘数字经济破解产业空间束缚的优势,利用数字技术的低成本高效率实现相关产业在城乡分离空间上的散点布局、融合经营、统一管理,让乡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智慧农业等产业业态能够通过电商物流与城市消费市场实现快速精准对接。二是全面挖掘数字经济高效优化要素布局的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农村碳汇等生态资本入市、社会化服务实时精准匹配、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城市资本下乡兴农。三是全面挖掘数字经济均衡基本公共服务的优势,促进教育资源、卫生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在以城带乡的导向下实现公平配置,充分体现共建共享。把好制度政策这个保障点,加快走好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城乡要素融合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加快走好新时代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这个保障点上持续下功夫,当务之急是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  当前,不能顺畅地在城乡平等双向流动的主要要素首先是人。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仍然受到市民化相关政策的制约,另一方面,农村的教育、住房、医疗与社会保障机制等仍然不能从城市吸引到足够的乡村发展急需人才,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不畅。其次是产品要素,主要是农产品多以初级低价产品进城,与城市工业产品下乡存在不平等交换。第三是资本资金要素,城市能够虹吸乡村的资源资本,但城市工商资本和金融保险服务下乡进村的意愿不高、动力不足,资金要素在城乡没有形成合理的双向流动。第四是土地要素,农村承包地流转、建设性用地与宅基地盘活等都难于城市土地。诸如此类,还有不少的具体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制度壁垒,改革难度巨大,并且主要体现在县域,亟须从根本上破除。  四川是首批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为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的顶层设计探索了宝贵经验。在新阶段,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2022年重点任务、2023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等陆续对顶层设计进行了细化。全川理应乘势而上,率先在县域高水平突破。县级党委政府责任尤为重大,需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百倍信心和勇气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但各地改革的具体举措却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县制宜、大胆创新、务求实效。(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20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学习贯彻新思想抓好主题教育,必须把握严实要求,通过总体谋划、精细举措,突出经济社会热难点问题治理整改落实,常态跟进党和政府重点中心工作“回头看”,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切实将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抓出新成效,为全面建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添砖加瓦。以民为本重在“实”字,聚集基层干群急难愁盼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特别要在理论学习上下实功,将“学思想”作为重大任务贯穿始终,及时跟进学好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把真正领会总书记对川系列重要指示统一起来,融会贯通、入心入魂。“关键少数”要带头在调研上出实招,聚焦科学选题持续深化实地调研,扎实化解矛盾问题,务实提出相关思路办法。坚持高质量发展创实绩,须以学促干、学以致用,围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双城经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尤其要紧扣“冲刺最后两个月、打好全年收官战”精准推出务实举措。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用心用情用力下基层,检视整改求实效,彰显分类集中施治。开门抓党建、拼经济,主动认领、上下联动,破解热难点,让基层干群有感知、得实惠,见实绩、顺民意。落实联系群众制度,是我党优良传统。搞好领导下访,重在化解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矛盾。要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全方位组织宣传群众、凝聚服务群众,重视百姓普遍关心的“关键小事”,着力为基层减负,找准发挥作用载体。通过听民意访民情,让基层干群建言献策,有效办实事破难事,更好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0
  (周其森)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邢家村村集体近年来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现代粮食生产机械装备设施。不仅为本镇跨村联建的六个村庄粮食生产提供“耕、种、管、收、烘、储”全过程托管、全方位服务,还为附近乡镇数十个村庄、几万亩农田提供耕种、烘干、运输等粮食生产关键环节保障,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头村。  靠着农业社会化服务,邢家村增加了村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村庄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村集体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传统农业现代化综合转型的成功之路,入选山东省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  邢家村的经验启示我们: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条件和“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立足本地实际,发展村集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这不仅是一条可行之路,而且生命力旺盛、大有可为。  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我们的农业强国建设不能简单模仿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尤其不能走一些人少地多国家大规模集中经营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有鉴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就是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可见,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坚持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农村改革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也是立足中国农村实际的正确选择。  坚持这一基本经营制度,就意味着经营几亩地的农民家庭在较长时间内仍是我国农村经营主流、常态。推进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大多数,也只有把他们纳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轨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才是名副其实。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能忽视了普通农户。要看到的是,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毕竟占大多数,这个情况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如何在这种现实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土地集约经营。应当看到,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洗礼的广大农村,创造活力空前迸发,具有创造创新历史传统的中国农业每天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如同邢家村以村集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有效探索就是一个代表和缩影。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势在于既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又实现了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近年来这种新型农村经营方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动力和增长极。  在现实中,这种优势集中表现为通过社会化服务,破解了由于土地细碎化导致种地不挣钱,从而影响生产积极性的问题,提高了我国有限土地的价值,为粮食安全夯实了资源性基础。其次,这种优势还表现在顺应农村情况,能够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赢。以邢家村为例,村民把粮食生产全过程交给集体整体托管,一方面土地收益因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和全方位保障而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村民有大量时间进城务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家庭收入实现了翻番。村集体也获取了相应经营性收入,几年内投入几百万元购置了农机配套设备,进一步增强自身发展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除了获取相应经济效益外,还应该体现出惠农利农的服务性质。作为一种农业服务业,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这也是这项产业能否持久下去的关键所在。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农民还需要支持的现实。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更多体现服务内容和关爱色彩,不仅是一种企业道德,也是社会责任。在这一点上,村集体立足本村条件,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竞争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1-15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霜降萝卜,立冬白菜。立冬过后,河北省涿州市刁窝镇一片农田里,补种的白菜饱满青翠,冬小麦已经出苗。这片几个月前在洪灾中受淹的耕地,又种下了新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沿着田埂走进这里,察看冬小麦和大白菜长势。总书记指出,农业生产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方面,不仅直接关系家家户户的收入,也关系国家粮食安全。资料图片  不只是涿州,此前在安徽蒙洼蓄洪区、黑龙江尚志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走进受灾农田,向乡亲们了解农业生产恢复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灾后重建千头万绪,总书记为何多次进农田看农业?这不仅是因为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大,更因为农业生产关系到群众的“粮袋子”“钱袋子”。受灾地区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和发展信心,更离不开农业生产恢复重建。  从受灾地区来看,经历一场洪灾,群众损失不少。农业是农民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要通过及时抢种补种,帮他们把损失尽可能多地抢回来、补回来。从全局来看,粮价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之一,粮价稳不稳,关键看生产。极端天气多发条件下端牢“中国饭碗”,更加需要抓好农业灾后恢复重建。灾害过后稳住农业,才能稳住收成和收益,稳住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今年入汛以来,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先后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大量农田和民房被冲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农时季节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农业农村部把防灾减灾作为粮食生产压倒性任务来安排,财政、金融、水利等各部门也拿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实招,各地干部群众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水退到哪里,种子就种到哪里。多方施策之下,今年全国秋粮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丰收在望,但眼下还不是松劲的时候。一方面,冬春季是夺取明年夏粮丰收、确保春播顺利开展的最重要时期,要组织安排好今冬明春农业生产,抓好冬春蔬菜的采收上市,早准备早动手,加大农资供应保障力度,为明年的好收成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看到农业灾后恢复重建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既立足当前,继续抓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好,又着眼长远,把受灾乡村未来的产业发展和气候变化风险考虑进去,科学做好规划评估,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区域,让受灾地区在农业生产恢复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还应看到,灾后农业重建不只是简单的恢复,也是一次补短板、强弱项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也要达到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能力提升,实现这一目标,切实守护好群众的“粮袋子”和“钱袋子”。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1-15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青年党员干部活力足、干劲大,是各条战线上主力军、先锋队。让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关乎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这也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要在政治合格、素质过硬前提下,创造条件切实给予关心支持,让其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首先,要在生产工作经验上多些真诚指点、少些评头论足。让其少走弯路,早点克服路径依赖。要有针对地加强政治思想与专业训练。让提携后进、取长补短、相互成就蔚然成风。应立足各领域实际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强弱项、补短板,治理好经验盲区。当然,须在选拔使用上多点信任包容、少些求全责备,辅以暖心帮扶,真正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其次,选好用好青年干部,就应发挥好青年人的干劲、闯劲和韧劲,将他们选配至党建经济工作主战场上挑大梁、扛重任。坚持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让德才兼备青年干部脱颖而出,须在严把政治和廉洁关前提下,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筑牢成长阶梯。要在具体办事担当上多些鼓劲、少些指责,让年轻干部卸下包袱打开手脚去闯。拼经济、兴产业、谋发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爬坡过坎,青年党员干部任务重、压力大,要保障正面帮助关爱,真正评先奖优、治庸治懒。抓好谈心谈话、解疑释惑。坚持综合评价激励,给予其安全健康保障。主动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增强其荣誉感,对党和政府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华羽)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导下,第五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近日在重庆举办,旨在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贡献更大力量。此次论坛还首次加入了农民体育、数字乡村、农村金融主题分论坛,探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更好服务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的全面进步。资料图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由之路。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育才,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育大量“有文化、爱农村、懂农业、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因此,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改革,才能切实筑牢农业强国人才根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尤为重要。聚焦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坚持因材施教,既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又能增强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须注重教育培训,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应树立创新意识,利用先进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因地制宜利用农村资源、发展农村商机。同时,还要进一步关心关爱乡村振兴人才,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农民的高素质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提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农民的高素质,有赖于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持续优化、高素质农民产业水平持续提升、高素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持续深入、高素质农民示范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创新培育模式和路径,积极推进农民职业教育,灵活开展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做好教育培训支撑保障,培养高素质农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效人才支撑。  如今,教育与培训已成为人才培养的终身课题。应进一步巩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支撑,统筹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和资源,汇聚多方力量,为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搭好平台。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应整合产教政企育人优势,形成多主体联动育人生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整合农民诉求、乡村需求、国家要求,精准定位培育目标。此外,还应提升机构创新培育水平,通过远程网络、农闲集中、送教下乡等途径灵活开展培训。只有切实做好农民教育培训,才能让更多高素质农民逐梦田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红心猕猴桃引领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四川农村日报讯 任云)苍溪县立足红心猕猴桃特色产业优势,铆定定力固底板、锻长板、补短板,强力推进产业特色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和品牌化提升,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产业引领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县种植红心猕猴桃39.5万亩,年产鲜果12.6万吨,年综合产值达60.66亿元。  聚焦“关键重点”,让“星星之火”红遍“万亩园区”。聚焦规划引领强信心。成立县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印发《苍溪红心猕猴桃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形成全县一盘棋抓产业发展工作格局。聚焦品种选育强根基。加强猕猴桃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先后选育出红阳、红华等红心猕猴桃新品种11个,建成无病毒花粉和接穗基地500亩,培育猕猴桃杂交个体1.5万个。聚焦多元发展强规模。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群众共创”工作思路,采取“大园区+小庭院”模式,构建“地标产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产业结构,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3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园576个,户办产业小庭院3.8万个。  突出“精益求精”,让“无独有偶”变为“独一无二”。突出管理标准精细化。印发《苍溪红心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综合体》,修订苍溪红心猕猴桃有机食品等生产技术规程,推广新技术,建立全过程生产标准体系。突出市场监管精细化。制定《苍溪县红心猕猴桃地理标志商标管理办法》,成立地理标志产品打假小组,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早摘早采和违规使用地标标识行为,切实维护“地标”所有人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突出科技服务精细化。加强和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等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建成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因库、全国唯一的县级猕猴桃研究所,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23项。引进无人巡检机等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园区综合机械化率达75%。研发猕猴桃鲜果“二维码”、智慧农业管理ERP系统,园区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覆盖面达65%。  强化“延链补链”,让“奇异仙果”走进“千家万户”。做强加工转化增值链。苍溪县坚持初加工与精深加工“两手抓”,在基地和市场配备产地初加工点372个,培育广元果王、苍溪圣丰等龙头企业7家,开发猕猴桃果酱、果酒等精深加工产品58种。打通产销对接供应链。借势余杭区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机遇,借助农超、农企、农校合作主体,建成全国最大的电商营销中心和首个阿里巴巴“客服县”,开设“京东特产—苍溪馆”,红心猕猴桃电商销售比达35%以上。延长农旅融合价值链,以美丽乡村生态资源为依托,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方式,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建成全国首个红心猕猴桃博览园,打造农旅融合景区11个、特色街区1条、特色小镇3个。  突显“品牌力量”,让“一颗红心”闪耀“世界舞台”。创新品牌战略。连续举办9届“苍溪猕猴桃采摘节”、红心猕猴桃国际订货会等系列节会活动,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品牌展示馆。积极参加西博会等推介活动,苍溪红心猕猴桃远销欧盟等21个国家和地区。筑牢品牌优势。严格执行商标地标授权使用制度,注册红心猕猴桃系列商标54个,2020年纳入“全国首批100家中欧互认互保地理标志产品”。 提升品牌价值。实施“优质优价”发展战略,培育高端有机猕猴桃示范基地2个,建成猕猴桃有机(转换)认证面积1.2万亩,转换认证果均价达25元/斤,苍溪红心猕猴桃品牌价值从2015年17亿元提高到2022年80.99亿元,连续四年荣登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作者系苍溪县委副书记、县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向东)宏基因组学是以环境样品中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以分析基因功能及代谢网络等一种新型微生物研究方法,是突破传统意义上培养基无法培养微生物的新型技术,特点在于覆盖全、精度高、细分析、重实效。“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已成为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作为党员干部要深悟“四下基层”,答好“人民至上”的“幸福卷”,吹响“乡村振兴”的“冲锋号”。政策方针向下,重在“全覆盖”,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动力源”“催化剂”,是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的“压舱石”“先手棋”。要建立健全政策方针系统观,对于政策要“吃透”“联通”,要逐条读好原文,逐条弄好原理,逐条用好实践,将政策方针这样的“有字书”变为心中的“无字书”。要用好用活用精宣传方式方法,将党的伟大工程、伟大部署融入与人民群众“聊家常”“讲小事”“听民声”中,将“书面语”翻译成“土方言”,将“上面站着讲”转化为“同凳坐着听”,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润物细无声”“飞入寻常百姓家”。调查研究向下,重在“高精度”,在基层“千磨万击还坚劲”。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水”,是擦亮工作底色的“磨刀石”,是练就过硬本领的“砍柴功”。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都是方法。要带着问题“下去”,深入矛盾最尖锐、问题最聚焦、纠纷最错杂的一线,常坐“矮板凳”“农田埂”“锄头把”,拜人民为“导师”,问需于民、问民于计,让人民“提点子”“找路子”。要带着问题“回去”,对于调研问题要综合研判,以“小切口”找到“大方法”,集群相关职能部门针对问题“难点”“冰点”来一场“破难”“破冰”行动,敢于向矛盾亮剑、敢于向问题斗争,杜绝在“办公室”“文件堆”“电脑边”“A4旁”以“拍脑袋”式找“出路”。要带着检视“回头”,调查研究“后半篇”则是问题整改与落实,要常态性、实时性地“回头看”,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评分依据、评价标准,让人民群众的分数成为“销号问题”的“销号剂”“终结剂”。信访接待向下,重在“细分析”,求答案“穷尽百思方能度”。信访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问访”的一场由“上”到“下”的制度创新。信访接待好不好、实不实是推动干群关系是否融洽、是否有效的“度量衡”“晴雨表”。要践行“浦江经验”,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解难,找准信访问题分歧点、矛盾点、情绪点,主动走出办公室到信访问题多、信访调解慢、信访研判难的一线,一心一意地为民办实事、解问题,实现信访群众由“眉渐锁”“紧锁眉”转变为“颜逐开”“开心颜”。现场办公向下,重在“求实效”,对人民“一枝一叶总关情”。现场办公下基层变“隔着时空”为“同坐板凳”,直收“第一手资料”,直击“第一手问题”,直给“第一手方案”,让有诉求的群众“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给群众吃下“定心丸”。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以感情为基础,以妙方为驱动,深入现场问需求、给方法、求效果,现场“挂图作战”,以“实干”求“实绩”,抓一线问题“牛鼻子”、解一线问题“结绳扣”、通一线问题“堵截点”、破一线问题“弯拐点”,推动主题教育有深度、有实度、有力度、有效度。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是全党干部根本政治责任,也是衡量党性意识政绩观的标志。通过主题教育推进以学促干,就要在经济发展成效上钉钉子解困抓落实。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作现实,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以身许党、夙夜在公。如何落实,当然要以人民为中心履职尽责,真正鼓起干事创业精气神。应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找准具体矛盾问题根源,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在化解问题中前进。只要把思想方法整对头,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主动正视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破解新难题、塑造新优势,就能更好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增强对错是非观念,聚焦建设实践难题。各项党建经济任务,尤其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通过改革发展稳定系列政策、方案、措施,运用法规制度,解决好深层次矛盾。通过摸清影响高质量发展根源,不断掌握经济建设所需、改革发展所急、基层民心所盼。扑下身子、沉在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调研基础上找准抓落实的思路法子。而且,破解困难问题,重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全方位经常性监管,确保党和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不偏向、不走样。至于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能否聚焦经济建设抓落实,检验着党员干部行动、也考验着党员干部能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四川城乡融合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整体较低的县域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增强以城带乡能力;打造城乡融合多层级节点,构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新格局;完善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有序释放乡村发展活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生活质量均衡等值;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治理格局现代化  (郭晓鸣 高杰 张耀文)推动城乡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城乡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根本任务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制约,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当前,城乡融合发展总体仍然面临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产业融合程度偏低、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亟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向纵深发展。资料图片  值得重视的是,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更集中地表现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县域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主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就四川现实看,由于地理条件多样、农村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性强,更加需要探索以县域为重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县域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落实全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全省城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然而,当前我省县域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县域空间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四川2022年的统计年鉴显示(引用数据所说的县域包括县和县级市,不包括区):全省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与全省58%的平均水平相比低14个百分点,其中有102个县域城镇化率低于50%,23个县域城镇化率低于30%,由此足见,四川城乡融合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整体较低的县域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县域城乡融合推进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阻碍,迫切需要在准确把握县域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地制定突破性对策。  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增强以城带乡能力。突出重点完善县域内产业体系,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以城带乡能力。一是培育县域内富民产业。结合各地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延伸加工链条,升级“农业+”多元新业态,实现跨区域畅联互通,提升县域产业集聚和就业吸纳能力,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价值链留给农民。二是补齐县城发展短板。精准补齐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等短板,强化县城建设的资金、土地等保障,探索县域内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模式。三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保障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消除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隐性约束。全面落实“人地钱挂钩”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系统化配套政策。  打造城乡融合多层级节点,构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新格局。打造“县城-乡镇-村”多层级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节点,健全“县-乡-村”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一是统筹城乡空间分布。遵循农村人口流动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差异化推进乡村居民适度聚居和分区分类布置居民点,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规划的数量、区位、规模合理配置。推广涉及多乡镇的片区规划模式,鼓励强村带弱村共同编制规划,避免高成本、不切实际的村庄规划全覆盖。二是强化乡镇衔接城乡功能。实施乡镇“三个中心”打造工程,推动产品批发市场、加工流通企业向镇域集聚,增强联农带乡能力,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完善乡镇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造区域服务中心;强化乡镇统筹协调、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区域治理中心。三是完善多村联合发展模式。建立村域之间的开放合作机制,支持成立多村联合党委,推广多村集体经济联营发展模式,鼓励建立产业联盟、产业联合体等,强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多点支撑带动,催生城乡融合发展新动力。  完善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有序释放乡村发展活力。以集成深化农村改革为核心,促进城乡要素双向循环流动。一是强化村集体城乡要素对接载体功能。探索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以规划为手段,收储和整合利用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等土地资源,有效匹配下乡的资本、人才等要素,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新型乡村产业。二是强化金融资本服务乡村振兴。完善金融机构支农的有效激励机制,有序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承包地经营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三是完善人才返乡下乡激励机制。完善返乡下乡人才的创业、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扶持政策,增强高素质农民社保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吸引电子商务、农业技术等专业型人才以及各类带头人才。创新人才“引育留用”的链条化模式,完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吸引青年人才返乡下乡。  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生活质量均衡等值。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力度,打造城乡均衡等值的美好生活。一是推进公共基础设施进村入户。全面织密县乡路网,完善城乡供水安全等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城乡燃气、供水、污水“一网通管”,加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创新推广社区参与式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模式。二是一体化完善村级公共服务。鼓励城市医生、教师、技术、规划师等人才下乡服务,通过组建联合体、托管、结对等方式,促进城乡医疗、教育、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三是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加大农田水利、智慧精准灌溉等农业生产性设施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冷链物流、加工仓储、农产品电商等设施短板。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推进城乡养老设施均衡布局,推广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互助养老模式,推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提供养老服务。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治理格局现代化。基于乡村治理对象、治理需求复杂化及基层治理难度不断增大的现实,探索构建新型城乡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强化乡村治理要素保障。加大村(社区)运行资金保障力度,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健全基层干部发展性和荣誉性激励机制。强化减负提能,推动村(社区)干部将精力转移至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主责主业上来。二是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以系统、科学、精准的考评体系和发展性激励机制为重要支撑,探索县、镇、村三级以及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赋能和推动多元主体共管共治。加强各类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有序孵化和引进社会组织,强化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三是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加强政策、资源、主体之间的协同和统筹,探索构建“大数据+网格化+服务平台”的新的治理机制。(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13
  (赵俊晔)近两年,数字下乡,农货上行,直播成为农户销售农产品的重要渠道。从平台角度看,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利用其巨大的流量优势,加快对实物消费市场的布局,阿里、京东、拼多多等货架电商平台纷纷增加直播板块,通过构筑新消费场景,提升平台用户的活跃度和黏性。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红、明星、素人进入直播行业;农产品单价低、地方特色强、复购率高,也使其不断成为带货热点。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而提出“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在政策引导下,各地加快建设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和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  然而,据我们调研发现,农产品直播并非一播就火、一播就灵,短期引爆后如何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尤为关键,各地在推进农产品直播电商发展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尤其要关注农民主播的孵化培育问题。农民主播是农产品直播带货最大的群体,也是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代言人”。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网商(网店)达到1730.3万家,同比增长6.2%,其中开通直播的就有573.2万家,占33.1%。2019年,淘宝直播启动了“村播计划”,累计培养超11万名农民主播;今年9月份,快手宣布发起村播“繁星计划”,计划在未来3年培育100万名“村播”。许多地方也积极探索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主播”,农民主播的规模得到较快扩充。农民主播的数量上去了,农产品直播带货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主要经营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的许多小主播,由于产品种类少、供货周期短,普遍存在流量增长停滞、客户黏性小、直播间下单量越来越少等问题。  网红达人主播则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自带流量。邀请达人主播带货,以其较高的网络关注度和引流效果,一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较多的下单量。但主播的坑位费和佣金不菲,除了政府或平台发起的公益助农带货,农民和中小企业一般难以承担这么高的支出。达人主播在带货选品时,对农产品的供货能力、质量稳定性等要求也更为严苛。相比较而言,达人主播带货流量高、成本高,适合低频次带货,农民主播流量低、成本低,更适合稳定的高频次带货。为了让两者优势互补,有些地方实践开展了“农民主播+达人主播”的合作,但是在利益分成上往往难以达成一致,作为供货方的小规模农户以及农民主播的定价权较弱,通过直播增收的效果并不显著。  直播带货从本质上看,是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对“真实性”的商品化。对农产品而言,这种“真实性”有助于消费者建立对产地情况、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物流过程等的认知和信任,因此溯源直播成为重要的直播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主播距离产地更近,更贴近生产场景,更了解产品特色,能够在网络上呈现更多“真实性”,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塑造更高的可信度。我国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产地分散,生产经营也以小规模市场主体居多,从农产品直播电商的长远发展来看,仅依靠少量的头部主播并不可行,加大农民主播的孵化培育力度,打造专业能力强的本地化主播团队非常必要且迫切。  其次,要关注农产品直播带货中的“低价竞争”问题。农产品直播带货,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当前,我国农产品整体上供给充裕,许多产品甚至供大于求,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同样,直播带货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直播内容、形式、话术大都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为了在直播中突出重围,获得更多的流量倾斜,“低价竞争”成为大小直播间引流和提高转化率的重要策略。“低价”可以在短期内吸引大量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通过网络平台让一些商品性能本就不高的低价值农产品找到销路,但对市场正常价格机制的形成是一种破坏,长期来看,会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和信任,导致优质农产品价值重塑困难,反过来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低价引流爆品能短暂打开市场,但农产品的优质、高性价比和品牌价值才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产品直播带货更应关注对产品价值的挖掘和品牌的营销。建议各地发展农产品直播带货时,深挖当地优势农产品,做足产品特色差异,适当引导农民和企业,避免陷入“低价战”怪圈,通过品质营销、品牌营销,推动农产品直播带货健康有序发展。  最后,要注意挖掘土特产直播带货背后的乡村产业。农民主播进行直播带货,不只是销售了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也是对乡村文明、农耕文化的传播。许多农民主播的网络热度最早都来自对乡村生活场景和日常劳作的真实展现,获得巨大流量后,进行直播带货变现。直播间粉丝和客户的黏性不只是来自农产品的吸引,更是来自消费者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农产品直播带货拉动的不只是产品消费,也有服务消费。消费者在直播间与主播互动、下单、收货,完成了产品实物的交易,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乡村文化消费的需求,并有助于引发对采摘、休闲旅游等线下服务消费的需求。依托直播带货,拓展服务消费的新业态和新场景,反过来也可以带动更加多样化的实物消费,提高复购率,增加客户黏性,从而打造直播经济的新增量。  直播带货要想走得长远还需强韧产业的支撑。我们调研发现,农产品直播带货发展好的地区,电商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也较好,两者缺一不可。直播带货是平台经济下农产品营销手段的一种创新,是农产品电商的一种新业态。要充分发挥直播带货在助农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上下功夫,要在完善电商生态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明确各地农业产业发展定位,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塑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完善产地冷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能力,降低物流快递费用,满足直播业态下农产品产销对接更加精、准、快的需求,让农业产业发展与电商直播发展相适应,实现协同发展。(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1-09
(仲农平)沃野丰穰,五谷归仓。  最是一年喜悦时,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犹记得7-8月间,强台风频繁登陆,华北、东北、黄淮、东南沿海局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西北地区局地发生严重干旱。惊心动魄的受灾场面还历历在目:河北涿州市洪灾!黑龙江五常市洪灾!如今秋粮丰收消息传来,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地方遭灾,秋粮咋还丰收了?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在收获制种玉米 成林 摄  到底遭了多大灾?  ——洪灾重,旱灾轻;点上重,面上轻  洪涝与干旱,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区域性或局地性的旱灾或洪灾。回望21世纪以来的“十九连丰”,可以说没有哪一年没遭过灾。所谓“风调雨顺”,是对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段而言的,对约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全年粮食生产过程来说,不遭灾是不现实的。从这个角度看,灾害已经构成粮食生产的一个基本面。  据农情调度,今年截至10月底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45亿亩。该如何看待灾害这个基本面?又如何看待这1.45亿亩呢?  业内有个共识,气象灾害不等于农业灾害,受灾不等于成灾。在统计上,受灾面积指的是因灾减产一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因灾减产三成以上才能称之为成灾面积。  所以,受灾以后会不会成灾,甚至会不会绝收,这中间就有差别了。可以说,受不受灾是“老天爷”说了算;成没成灾却有很大的人为努力空间。比如,洪灾发生后,农田过水,玉米受淹,如果一周之内能把水排出去,再配合上施肥、打药等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减产。  如果成灾,影响会有多大?我们不妨将点上受灾的情况放在全国秋粮生产的“大盘子”里来衡量。今年五常市洪涝受灾有130万亩左右,约占当地水稻面积的一半,就一个市来看,受灾程度确实不轻。但这130万亩放到黑龙江一个省,只占全省水稻面积的2%;再放到全国来看,则仅仅占了全国水稻面积的0.3%。而在全国秋粮的面积构成中,水稻常年占比28%左右。整体算下来,五常市的受灾面积在全国秋粮面积中的占比就更加有限了,不到千分之一。  所以,五常市受灾更多影响的是“五常大米”这个特定品牌农产品,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吃“五常大米”受影响了,而不是吃不上作为主食的米饭了。  洪涝灾害尽管来势汹汹,但历年来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旱灾。农谚说,“水淹一条线,干旱一大片”,强调的就是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面广。  据农情调度,我国常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占整个受灾面积的42%,而今年洪涝灾害占一半左右,干旱只占到30%,明显低于常年平均值。我国有10亿亩左右是旱作雨养农业,这些地方基本是“靠天吃饭”。多年的农业生产经验表明,雨水多的年份对粮食生产相对是有利的。  今年虽然洪涝灾害带来“一条线”的损失,但除此以外更大范围上的“一大片”恰恰祥风时雨、五谷丰登。洪灾重、旱灾轻,点上重、面上轻,这就是今年秋粮生产的总体形势。  遭了灾,不假;丰收,也是事实。  市场是最敏锐的,市场虽是“看不见的手”,却也最具“看得见的眼睛”,哪怕细微之处的风吹草动都会在市场引起波动。但今年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国内市场波澜不惊,这是市场的真实反应,也是粮食丰收的现实印证。  受灾了,为何没减产?  ——有减有增,减的少、增的多,以丰补歉  历史上,我国的粮食生产曾经有“两丰两平一歉”的波动周期。而今,这个规律早已被打破,近年来粮食连年实现丰收。  原因何在?  过去生产力低下,抗灾减灾能力弱,粮食波动周期基本上就是气象灾害周期,一旦遭遇天灾,只能祈求“老天爷”开恩。如今随着可用手段的增多,我们积累了一整套农业防灾减灾的“打法”——  多部门定期会商,预判气象年景,分区域、分灾种制定防范预案;选择600个粮食主产县、1200个定点监测田块常年开展苗情、灾情等动态监测,让“知天而作”有依据。  因地制宜培育更具抗性的优良品种,“抗高温热害”就是南方水稻育种的一个方向;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2022年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让“未雨绸缪”更牢靠。  增强农业重大风险快速应对能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派出“包联”指导组下沉一线,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体系组织小分队驻扎灾区,让“科学防灾减灾”更到位。  有预案、有基础、有机制、有体系,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大灾少减产、中小灾害不减产、没有灾害多增产”。实践证明,这套“打法”行得通。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农时季节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夯实了丰收的基础。农业农村部坚决落实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把防灾减灾作为粮食生产压倒性任务来部署安排。特别是针对7-8月的洪涝灾害,密集组织分析研判,落实落细抓紧抢排田间积水、抓好秋粮中后期田间管理、做好灾害防御和病虫害防治等十项措施;派出10个工作组、24个科技小分队赴受灾一线,指导农业防灾减灾。联合财政部共同下达中央财政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资金;与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协调配合,紧急调用排灌机械设备。河北、黑龙江、吉林等省采取超常规举措,仅抢排田间积水一项,累计组织2280多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抢排积水超过1300万亩次。通过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实现了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  当然,今年粮食更重要的利好因素来自没受灾的区域。我国幅员辽阔,一地或多地出现灾害很正常,连一座大城市都会出现“没有一场雨能覆盖全北京”的调侃,更不会有一场灾害能让全国受灾。  今年没受灾的区域光、温、水匹配好,为大面上秋粮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去年湖南、湖北、江西秋粮因高温干旱减产,辽宁秋粮因洪涝减产,今年这些地方农业气象年景正常,实现了秋粮产量的恢复性增产,一定程度弥补了受灾地区的损失。  有减有增,减的少、增的多,秋粮以丰补歉,就能够实现丰收。  丰收的必要基础是什么?  ——预计秋粮面积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  分析秋粮丰收的原因当然离不开面积,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稳面积才能稳产量,特别是对今年丰收来说,面积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秋粮面积13.1亿亩,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是连续第四年增加。  为什么能连年增加?  其实,“第四年”是有迹可循的。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此前,从未对粮食播种面积提出如此具体的要求。这几年,对稳定粮食面积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采取“长牙齿”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方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的都是稳住“播种面积”这个变量。  “稳住”,看上去好像不难,但实际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粮食面积绝不是无所作为就能“稳住”的,必须积极主动去想办法、挖潜力。当然,潜力不在于“造地”,而是要“找地”。  比如,把存量盘活。浙江2021年以来总共完成225.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让更多良田“种上粮”“种好粮”。四川下力气整治耕地撂荒现象,到2022年11月底,摸排出的217.6万亩撂荒耕地全面完成复耕复种。  比如,综合利用“边际”土地。吉林2022年以来谋划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地整治项目145个,计划新增耕地面积70万亩,实现种植49.4万亩。安徽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通过田埂垄沟复耕、生产道路整合等方式,普遍增加3%-10%左右的耕种面积。  再比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新疆今年通过调减棉花、食葵、打瓜等经济作物面积,在南疆适宜地区将一季作物改成小麦、玉米两季来提高复种指数等方式,增加粮食面积480多万亩。  正如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提到的,今年秋粮面积增加,一方面,通过经济作物改种粮食、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整改复耕、增水增地种粮;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结构,增加了1300多万亩高产作物玉米面积,相应减少了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的面积。前者,实打实增加了能种粮的地;后者,按玉米较杂粮杂豆多出的产量折算,相当于增加了粮食面积。  丰收的关键变量是什么?  ——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贡献率达到73%  面积是“找”出来了,但可供腾挪的空间终究有限。要实现粮食产量增长,还必须在另一个关键变量——单位面积产量上挖潜。  近年来,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4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也显著提高,但总体而言,我们还有不小的单产提升空间。  与其他主产国比,我国玉米、大豆单产差距很大。比如,2022年,美国玉米单产为725公斤/亩,我国是429公斤/亩;从1996年到现在,美国玉米产量年均增长8.5公斤,我国是4.5公斤。按照2022年全国6亿多亩的玉米播种面积来算,哪怕平均单产提升1公斤,总产就能增加6亿公斤,相当可观。  就国内来看,地区间、地块间的差距也不小。比如,生态条件相近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2022年玉米单产分别为404.1公斤、451.9公斤、393.2公斤。再比如,农民大田的单产与专家试验田的单产之间差距很大。2022年全国小麦平均亩产390.4公斤,而在2022年多地出现的高产典型中,黄淮麦区千亩示范方亩产突破900公斤。虽说不同地区、不同地块的单产不可能一般齐,但低的向高的靠一靠,不是没可能。  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努力的方向。  农业农村部今年提出,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油生产的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印发了《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分品种、分区域、分要素、分环节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  这一次,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解决大田与试验示范田单产差距较大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全链条、全环节查找分析短板弱项,分品种拿出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方案。就像工业生产一样,部件集成组装得严丝合缝,运行中才不会“掉链子”,关键就在于,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地、技、人都要到位。  首先瞄准差距最明显的玉米、大豆开展示范。在全国选取100个大豆主产县、200个玉米主产县,整合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项目资源,整建制推进大面积提升单产。  其次,技术跟进。制定发布大豆春播、玉米增密调控等9个技术意见,明确以“依靠科技增加密度”为核心的单产提升技术路径;采取分区域、分县域、分作物包联的方式,建立“专家+基层农技人员”的指导服务模式,保证提高播种质量保密度、化学调控防倒伏等关键技术的到位率和覆盖面。  作为今年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这个秋天迎来了首季收获。据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了73%。  义利并举,“人”有多重要?  ——种粮不吃亏只满足了“能种”,有钱赚才会“愿意种”  人,是极为关键的要素,种粮也是如此。农民不愿意种,天气再好、地再多、条件再全都是白搭。  那么,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呢?得不吃亏、有钱赚。种粮不赚钱,谁会种?然而,从比较效益来看,种粮确实不如种经济作物赚钱,也不如外出打工来钱快。这些年,农资价格、农机作业费用等都在上涨,种粮利润受到多重挤压。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能让种粮不吃亏、有钱赚?首先,政策要托底。  对种粮的支持更全面。今年,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00亿元;安排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比上年增加了11%;在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安排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一次性补助资金24亿元……  保障更到位。今年7月,财政部等三部门发布通知,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保障水平从过去仅覆盖物化成本提升至覆盖物化和人工等全部成本。  政策效应的释放,让农民种粮有了实惠。但不吃亏只满足了“能种”,有钱赚才会“愿意种”,这得靠经营来达成。  山东莒南县兴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洪强细数经营的“利润点”:统一购进农资,每亩省20元;机械化作业,每亩省40元;采用了新技术、新品种,每亩还能增产200来斤……  可别小看这儿省一点、那儿增一点,对于成百上千亩的种植规模来说,“一增一减”间,账就有得算。兴岭果蔬合作社流转了1500亩地,按去年每亩纯收入380元算,少说也有57万元的纯收入。  大户有钱赚,把土地流转、托管出去的小农户同样也有账算。莒南县大店镇四角岭村农户杨文龙把5亩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给兴岭果蔬合作社,每年有800元/亩的保底收入;如果合作社当年利润超过10万元,超出的部分还给社员们分红。他家另外的1亩地以半托管的形式交给合作社打理,合作社帮忙播种、打药、施肥,免作业费,“我们就等着收粮,省心省力省钱。”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超过107万个,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有9100多万户像杨文龙一样的小农户,享受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服务,不仅种粮便利了,而且收益更好。  丰收背后的“天地人”密码  丰收,是农民心头最深切的期盼,也承载着他们的复杂情感。丰收前,忧虑能否丰收;丰收后,又担心是否增收。就这样,在担忧与欢喜的循环往复中,他们用劳作、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丰收。  今年的秋粮丰收,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了个好头。站在新的更高起点,我们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粮食稳产增产高产丰产之路?  观“老天爷脸色”,增强趋利避害能力。农业是“看天吃饭”的产业,在看得见的未来,农业尤其是大田作物大概率摆脱不了“老天爷脸色”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也让我们在更大的时空维度上发挥能动性。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高发频发背景下,我们既要抓住气候变暖、种植带北移等趋势,调优农业布局,扩面积提产量;又要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南旱北涝”等自然灾害,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让灾害监测预警更及时、更准确、更科学,持续增加投入让高标准农田比例更高、抗灾能力更强,不断完善灾害应急工作体系机制让组织更协调、运转更高效。  承“老祖宗智慧”,强化系统和合观念。或许很多传统农耕技术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农业生产,但中华传统农耕文明中有关“天地人”系统论整体论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以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是深得“老祖宗智慧”的精髓。要更加重视农业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加强多要素系统组装。同时,“辅之以义、辅之以利”,充分调动粮食生产中“人”这个关键力量,最终实现生产、生态、产量、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共进和粮食产能的可持续提升。  强“新质生产力”,加快高新科技集成应用。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更强调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体现到粮食生产上,就是要更加重视高新智能装备的应用,打造集北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让更多智慧农业场景应用在大田作物上,让粮食生产更加智慧、高效和精准,让农民种地更加轻松、见效。  丰收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即便是在越来越现代化、高科技的当下,种粮依然与辛苦、劳碌密不可分。看似简单的“丰收”二字,实则是数以亿计农户、新农人们一整个种植季的操劳与守护,是千千万万农技、科研人员把智慧结晶写满大地,是从国家到省市县乡村层层重视、狠抓落实结出的硕果。  向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进发,在高基数上再突破,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现代科技动能支撑下,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底气、有信心端牢中国饭碗,写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粮食安全新篇。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1-0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