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荣县鼎新镇双怀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场主李双怀前往贵州毕节,参加2017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中国·贵州(毕节)马铃薯产业博览会。李双怀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能手,他探索出的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技术,既节约了劳力,也将稻草再利用。这次参会,李双怀将对马铃薯育种和生物技术、栽培管理、种薯生产和加工利用等领域的研发情况和与会专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李双怀能去毕节参会,也是荣县实施“田园人才孵化器3111工程”,培育孵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容之一。该县自2015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田园人才孵化器”试点工作,力争三年内,培养1000名村级后备干部、1000名致富能手、1000名技术能手,孵化乡村致富和农业技术的“领头雁”。记者 秦勇
“孵化”新型农民
6月16日,荣县古文镇的养兔户陈仲宽找到绿源兔业专合社负责人邓翠英,商量给种兔配种的事。陈仲宽养了100多只种兔,但缺乏养殖技术。“没问题,不过现在天热,给种兔配种一般要在秋天更易成功。”邓翠英爽快地答应了。
“借助专合社的养殖技术,每年养兔就能挣10多万元,再也不想外出务工了。”陈仲宽说。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荣县外出务工劳动力达24万人,农村在家劳动力仅有12万人,并且在家的普遍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偏弱,文化水平偏低。农村劳动力锐减,乡土人才匮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能力弱,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的主要瓶颈。
农村社会谁来治理?土地谁能种植?农业发展谁来引领?
2015年,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新型农民,荣县实施“田园人才孵化3111工程”,不仅有川农、浙大的专家教授来传授现代农业技术,还经常会举办“专家沙龙”活动,一对一、面对面地解决农民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田园人才孵化器”邓翠英不仅学会了建造兔舍的技术,还自己钻研创新出一套“母兔人工授精技术”。如今,她的绿源兔业专合社年出栏肉兔100万只,专合社社员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了200多人,遍布全县近10个乡镇,还辐射到了邻近的贡井区。去年带动全镇养兔产业实现产值3600多万元,促农增收600多万元。
提升孵化效能
如今,河口镇杨坳山村支书龙友生也被孵化成了“田园人才”。他学会了柑橘管理技术,今年他种的晚熟椪柑卖了5万多元。他还把技术传授给本村农户,去年全村600亩柑橘实现产值约300万元。
为孵化“田园人才”,荣县既邀请国内知名高校专家走进来开展现代农业专题讲座,也将“田园人才”送出去培养。与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签订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人才交流与培训合作、决策咨询与研究合作、扶贫帮扶合作等四大板块合作协议,提升孵化效能。去年,杨坳山村就有38名种养能手参加县里的“田园人才工程”孵化。今年3月,荣县组织了14名农村致富能手、技术能手赴浙大学习深化农村改革、农业产业化、农产品营销等专业知识。
数据显示,目前,荣县已成功孵化400多名技术能手、450多名致富能手。截至去年底,由这部分技术能手和致富能手带动的种植养殖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达2.1亿元,人均年纯收入达8万元。目前,荣县有农业龙头企业110户、家庭农场580个、专合社376个、种养大户865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村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