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虎 记者 李全民)“全县实现脱贫摘帽,7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9809户30338人。”位于四川北部的青川县,深藏巴山蜀水之间,是曾经的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如今,该县不仅迈出了历史性的奔康步伐,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努力建设人民生活幸福的“熊猫家园,青秀之川”中谱新篇。
青川的发展底气,来源于自立自强的“两幅标语”精神。
青川县枣树村村民石光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多年前随口说出的两句话,竟然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上用横幅打了出来。当年汶川特大地震摧毁了石光武的家,却没有摧垮他的意志,独臂的他自己动手建成新房,并喊出了鼓舞全国的那两句话: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两幅标语”被挂在了村民的屋檐下,精神则留在了青川人民的心中。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青川人民以“两幅标语”精神为指引,坚决同贫困作斗争,努力创造美好生活。“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青川土地资源匮乏,青川人民就创新性开发出“飞地扶贫”的模式,将高山贫困群众的生产资料集中在河间平地,打造出现代农业产业园。“三资”入股,“五金”得酬,群众不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劳动收入,更建成了青川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了青川的脱贫事业良性循环发展。2018、2019、2020年,青川县连续三年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好”等次,青川人民在脱贫考卷上写下最有力的答案。
青川的发展成效,来源于社会各界的长期大力帮扶。
打赢脱贫攻坚战,基层是主战场。在青川,124个帮扶单位长期派驻各村,先后有近千人担任过脱贫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强化建设村级组织。青川县银洞村第一书记张文祥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拖拉机上的第一书记”,他总是开着自己的拖拉机为群众运输建筑材料,从来不收取报酬。青年党员胥兴良派驻到铁炉村时顶着一张娃娃脸,却在抗洪抢险时巾帼不让须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他们是青川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向青川捐赠的“白叶一号”茶苗,也是“致富苗”,历经三年已发展到5217亩,初采干茶303斤,“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正慢慢实现。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杭州市西湖区先后与青川结对东西部协作,仅2021年就建成协作共建园区2个,招引企业入驻8家,实际到位投资4.575亿元,19家西湖区企业与青川县23个村达成共建协议。
扶贫项目让脱贫人口有了稳定就业。在青川,20个现代生态农业返乡创业示范园带动16000人创业就业,62个扶贫车间帮助6600余人年均增收9600元以上。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为青川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川的发展智慧,来源于源源不断的理论创新。
青川拥有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青川县在主抓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把握住产业增收的关键在于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一核心,提出让青川农产品从“卖得掉”向“卖得俏”转变。特色农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8个村获评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大熊猫公园社区共建让周边群众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实现“靠山吃山”。生态电商异军突起,全县率先抓住电商经济发展风口,充分发挥微观主体活力,孵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电商企业和较大网络影响力的个体。
在今年召开的青川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青川县委提出了“工业强县、文旅兴县、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振兴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代表着全县发展战略全面升级。“绿色崛起、资源转化、后发赶超、事成为重”的发展路径,意味着青川将加速实现“弯道超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步即冲刺,发力用全力。
青川的发展未来,来源于全县儿女的共同努力。
青秀的山脉培养了青川人勤劳勇敢的品格,绵延的江川滋润着青川人乐观自信的性情。温家宝总理曾发出过“青川人民是伟大的”由衷赞叹,行走在青川大地上,处处可见朝阳一般徐徐上升的发展印记。
脱贫攻坚以来,无数的青川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挥洒了数不尽的汗水,时代也留下了对他们的肯定:里河村支部书记杨飞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海伶山珍负责人赵海伶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刘会芳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一连串的个人和集体荣誉,不仅是对青川儿女的高度赞许,更勉励着我们奋起直追,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间做出新的更大成绩。
如今,西成高铁青川站留下了过往行人匆匆的脚步,广平高速建成开通在即,又将提升青川发展的时代速度。竹园县域副中心致力于打造青川南部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大唐家河景区”规划更为青川西部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发展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青川儿女将齐心协力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在乡村振兴征程里青云直上、一马平川,向着新时代奋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