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余志勇
农村集体“三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基层监督的重点内容。各地纪委监委应该将监督“三资”作为护航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摸清底数、整改问题、完善制度、强化公开,规范“三资”运行监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三资”,既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乡村干部贪腐的多发领域、易发环节。针对村集体“三资”领域重点问题,一些地方要么实行省级统筹、市州负责、县乡主抓,开展“三资”提级监督,要么以整治农村集体经济问题合同为切入点,全面排查“三资”领域风险隐患,堵塞管理漏洞,要么紧盯“三资”领域腐败多发易发环节,建设监管平台,完善基层权力制约机制,推动村务公开常态长效。聚焦监督管好“三资”钱袋子,为农村“三资”上好安全锁,筑起一道牢固的农村“三资”安全防线。
农村“三资”,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资金、资产、资源。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日臻完善,各种专项资金进入农村和农业领域。但由于监管没有及时跟进,一些基层干部钻了手中的权力及信息不对称的空子,克扣、截留、挪用集体“三资”专项资金等,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形象,也让党的惠农政策成了“空中楼阁”。诚然,“伸手必被捉”是农村“三资”监管的题中之义,但农村“三资”的“跑冒滴漏”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强化监督,让农村“三资”阳光运转重要性。
加大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从制度机制上堵塞漏洞。规范集体经济运行,不仅能够维护好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保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一项治本之策,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行为。有权就有责,有责须担当,不能只此一说。只有将责任层层叫响、级级压实,推动各级监督责任上肩、任务落实,才能防止出现“中空层”和“夹生饭”。为此,应完善相关“三资”资金管理制度和相关资金使用报账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减少“牛栏关猫”的尴尬。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为农村“三资”上好安全锁,聚焦监督筑牢挺纪在前的“防火墙”,防止出现“制度空白”,压实“纪在法前”,真正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让党员干部心怀戒惧、行有所止。可见,得抓好“三资”公开公示到位,规范运行“三资”资金。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三资”资金的使用情况,便于广大群众监督,让“透明账”进一步变成“明白账”。同时,有助于有效规避资金使用和项目安排上的随意性、盲目性,保证涉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将其用到该用的地方,斩断伸向“三资”资金的黑手。
最后,要强化监督检查,促使“三资”安全到位。强化审计职能,实行全程监管,前移监督关口、加强源头监管,完善公示制度,只要拿出滴水穿石的韧劲,定能实现对资金的全程监管、动态实时预警,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