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罗卫平)扭转“非粮化”是当下热门话题,已经“非粮化”的怎么办,下步又如何遏制出现“非粮化”,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对这项工作积极议论多主动揽责少,被动接受多积极突破少,无论是从现实民生所需,还是国家未来发展,都需同向发力多措并举。
一、部门职责要强化。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关键是对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的监管职责要进一步明晰化,以农业农村部门为例,这些年因为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特别是与党委农办“合并”后,对党委政府来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一些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为了部门工作好做,推广种植经济林果简单易行,甚至还可以一栽管多年,基本上不再提粮油生产,更不开展大春粮油生产技术示范;具体到制定考评体系上,也热衷于现代林果基地,因为粮油基地前期投入更大,后续管理更难。建议农办代表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关定向,通过下达任务、督查考核等确保农业发展方向始终不偏;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智囊”作用,在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责主页上续写新辉煌。自然资源部门要抓紧建立土地动态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二、政策导向要强化。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比如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对促进粮食恢复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基层调研中看到,这些政策真正让种粮农户直接受益的还比较少,特别是通过“以产定奖补”的措施还比较少,直接服务于粮油生产的信贷、保险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让农民种粮有账算、有钱赚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同时要加大支农政策的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三、市场监管要强化。粮油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近年来人力成本明显增加。另一方面,种子、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涨价幅度相当大,一定程度抵扣了粮油生产的实际收益,最终让粮油生产一直是“除了锅巴没有饭吃”。建议全面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一手重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一手严控农资“乱涨价”,同时积极探索对种粮农户实施农用物资直补,减少中间环节,真正让种地农户得到实惠。
四、种植要求要强化。粮油是一个大领域,结构要直面市场进行科学调整,切忌不管市场“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尽管在当下需要实现粮油恢复性增长的空间还不小,但真正的高标准良田还不多,所以要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标准,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新机制、新农民“六新”齐发,推动农业高产高质高效。(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