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贾登荣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继立春、雨水、惊蛰之后的第四个节气。古时称为“日中”“日夜分”。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里说:“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白天和黑夜,达到了和谐的均衡。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与二十四节气的其它节气一样,春分不仅仅只是用来指导农事活动,而且派生出丰富多彩的风情习俗,充实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宝库。
油菜花开。
壹 漏壶揭奥秘 皇宫拜神祗
古人是如何发现春分日白天与黑夜均等这一天文现象的呢?
在古代,没有钟表,人类最早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圭表、日晷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了效用。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蜡烛等计时仪器。
据说,在古代的皇宫中,就专门有一个铜制的漏壶。漏壶里的水从雕刻精细的龙口中,缓缓地滴入放置在下面的箭壶里。悄然上升的水面,慢慢从壶盖的孔中托出一个带有刻度的箭杆来。箭壶的盖上站着一个铜人,箭杆的刻度经过铜人双手怀抱之处,就是这个时段的时刻。到了春分这一天,箭上的刻度恰好上下长短一样。这表明,白天和黑夜的日子都是相同的,各为6个时辰、12个小时。一个小小漏壶,居然发现了天宇的奥秘。从此以后,人们便将白天和黑夜相等的这一天,称之为春分。
封建帝王也把春分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气。春分一大早,皇帝就要沐浴更衣,然后率领后宫的嫔妃们,浩浩荡荡来到供奉着掌管生育大权神祗的庙宇里,献上猪羊牛等祭品,然后虔诚地叩拜,希翼上苍雨露均洒,让所有嫔妃都能怀孕,生育皇子、公主。对于已经怀孕的嫔妃,皇帝还赐给她们香酒、弓箭。为什么要赐给弓箭呢?据说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辟邪。用它,可以防止妖孽的侵入,确保嫔妃不流产,顺利生产。二是在古代,讲究的是武力征服,所以,用弓箭也是寄寓所生育的皇子能够成为上马骑射、武功盖世、安邦定国的栋梁之才。接着,皇帝又要率领大臣们,前往郊外所设立的祭坛,祭拜太阳神,感恩她给人间带来阳光雨露。
贰 春风花草香 农耕奋斗忙
春分到,春天的大幕真正开启。一个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从容不迫地铺开绚丽的画卷:油菜花、桃花、李花、杏花……各色各样的花儿,黄澄澄、红艳艳、雪白白、粉嘟嘟,竞相怒放,争奇斗艳,让大地激扬妩媚与芬芳。
春分到,也激发了诗人们的灵感,唐风宋韵里涌动春分的味道——唐代诗人史青写道:“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另一位唐代诗人贺知章由衷感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而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又如此表现春分的景况:“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北宋初年诗人徐铉这样描写春分:“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而苏轼笔下的春分是:“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春分到,农人们纷纷脱掉厚厚的冬装,抖擞精神,来到田间,开始谋划一年的农事。瓜果种子育下了,蔬菜种子育下了,水稻秧苗育下了,玉米育下了……不几天,绿油油的禾苗拱土冒芽了,田野上,再一度燃烧丰收的希望。
叁 民间多习俗 智慧传千秋
春分到了,意味着夹杂着寒气的早春时节结束,春回大地的仲春来临了。这时节,地气上升,温度一天比一天升高。防火的任务,从春分开始,显得日益迫切。古人的智慧,在此时又得到彰显。人们把一种名叫“佛甲草”的植物盖在屋顶,以此来防止火灾。人们发现,“佛甲草”的含水量相当高,其叶、茎表皮的角质层具有超常的防止水分蒸发的特性,且生长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抗病虫害。正是“佛甲草”的特性,让古人们把它视之为戒火草。到今天,不少大都市还利用“佛甲草”良好的抗旱性、降温和节水的特点,将它用在屋顶绿化上。
小时候,曾经听过这么一首童谣:“春分到,蛋儿俏”。据史书记载,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春分竖蛋的传统,以庆祝春天来临。这一天之所以容易把鸡蛋竖起来,其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春分这一天,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所以,就容易将蛋竖起来。古人的智慧,又能从中窥见一斑!竖蛋的游戏在今天的中国城乡似乎并不多见了,然而,这种游戏却走出了国门,在世界各地生根。每年的3月20日,不少国家都会举办“竖蛋”比赛呢!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各种野菜从泥土中钻了出来,鲜嫩可口。于是,春分一到,田埂上、山坡上,随处可见挖野菜的人们。人们将挖来的荠菜、苋菜等在小溪里淘洗干净,又从小溪里抓来活蹦乱跳的鱼儿,在野地上架起锅,野菜与鱼儿的香味,在春天的原野弥漫,此谓之“吃春菜”。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各种野菜成为农家的救命稻草,春分时节,刚刚冒出头的野菜,不多时便被人们采摘得干干净净。随着温饱的解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挖野菜,吃春菜的习俗也渐渐消失了。这几年,已经被忽略多年的野菜,又开始走红了。一到春分时节,那些早已和土地无缘的城里人,也纷纷前来乡间挖野菜。这,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更是人们追求自然、健康、诗意生活的选择。
春分,在民间还派生了一个奇特的习俗 —— 制秤。据说,这一天开工制作的秤,才最精确,误差最小。所以,在古代,从春节前就开始关门歇业的掉秤坊,这一天必须开张制秤。而官府也要选择在这一天,对所有的度量衡器,进行一次大检验、大校核,以确保它们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