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3月15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镇镇政府会议室里,来自四川道地药材创新团队的十位专家在考察调研当地的中药材发展后,纷纷为当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找准产业发展路径出谋划策,现场气氛格外热烈。
陈家坝镇位于北川新县城东北方向,距离新县城50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镇产业以种养业为主,其中芍药有1200余亩,主要集中在陈家坝镇黎山村。
如何利用当地中药材优势科学发展,让当地百姓在乡村振兴中受益?
当地芍药。
观现场 品种鉴定 此芍药非彼芍药
当日,一行人从镇政府出发,来到平均海拔1300米的黎山村。在一片片小缓坡上,种着一株株开着粉色花朵的植株。“这是芍药,是一种中药材。”省政府办公厅定点帮扶黎山村的帮扶书记张恒源告诉记者,黎山村耕地面积只有1000余亩,但可利用的荒山荒坡达到6000余亩,境内林地面积1.5万余亩,为当地林下探索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基础。
专家走进芍药园地,有了重大发现。“这或许并非当地人所说的芍药,而是川赤芍。”与芍药打交道多年的川农大教授张利介绍,通过对村里芍药的花型、植株、叶片、花蕊观察后,发现其与川赤芍非常像。
“芍药和川赤芍在花型上近似,同为芍药属,但两者在加工和药用方面有较大差异。”张利说,芍药根掘起后需要刮去外皮加工成白芍,具有养阴调肝脾的功效。而川赤芍并不需要刮去外皮,功效为活血通经、凉血散瘀。
然而,经过采集样品测试及比对,张利否定了其为川赤芍。通过进一步调研观察,专家组还有了更深入的发现。省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罗霞告诉记者,在同一片芍药地里,从芍药叶状长势不一,颜色各异的情况可判断出,当地的芍药存在变种可能,这对当地规模化产业化挖掘发展芍药中药材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专家组在黎山村考察调研。
探发展 建言献策 助力当地中药材发展
“找到适合当地芍药发展的路径,最首要的是确认品种,团队将尽快通过采集土壤和芍药样品,解决这一问题。”在研讨会上,张利介绍,只有确认当地芍药是何种品种,才能根据其药性等性状制定合适的发展道路。
“确认品种后,才能培育重点的品种进行重点打造,做出品牌和特色。”罗霞进一步补充道,确认品种只是第一步,整个过程还需要从整体进行规划架构,通过建立科研院所与地方的服务机制,规范科学发展道路。
成都大学研究员夏燕莉则认为,由于多年生中药材价格波动等不确定因素,不建议盲目跟风扩种中药材。可通过园区规划,配合多种中药材种植,规避生产风险。
“发展过程中,还应把中药材育种、栽培、管理等环节固定下来,形成文字资料,用于规范和培训种植户。”省道地中药材创新团队成员、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曾华兰说。
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发展处中药材科科长许轲指出,一是要摸清家底,对当地野生资源有基础的认识。二是结合摸底情况找到差异化发展优势。三是通过与周边乡镇、区县以及科研院所相结合,为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找到支撑。四是看到差距,通过到优势区县观摩学习,总结发展经验。
陈家坝镇镇长丁瑞告诉记者,下一步,镇村两级将研讨专家组的建议,以黎山村6、7、8组为基础规划发展芍药等中药材产业规模化种植,同时联合周边九龙村、永平村,连片打造万亩芍药亿元产业园区,形成特色农业观光旅游环线,通过村企联合促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提升芍药等中药材的市场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