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刘宇)近年来,兴文县大河苗族乡积极发挥土地、气候、技术等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多措并举补强蚕桑产业短板,确保春季蚕茧生产实现“开门红”,促进乡村振兴,带领农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子。
大河苗族乡现有蚕桑面积5000余亩,主要分布在金鹅池、永革、兴旺、大河等村,现有栽桑农户200余户,养蚕农户140余户。主要通过“企业+专合社+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户与企业对接,企业出资收购蚕茧。
乡属农技部门派遣技术人员指导农户栽桑养蚕,据介绍,当前蚕桑种养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冬管,在冬季抓好时机,强化桑田管理,及时进行施肥、修枝、除草等作业,确保桑叶长势良好;二是拓开,实现育蚕房、蚕棚等封闭场所定期拓开遮蔽物,保持通风换气流畅。三是储存,改进传统的桑叶储存方式,有效缓解桑叶因储存不当而造成的变质腐烂,同时更加有效地保持桑叶的新鲜度。四是储纱坑,这一措施旨在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遗留下的废弃纱,一方面解决废弃物的收集管理,另一方面促进资源化利用,有效增肥土地。
据了解,今年我乡引进第一季蚕苗350余张,预计全年将引进4000余张,一季蚕苗生长周期在20天左右,因长势良好,每张蚕苗可产茧56公斤,按照目前每公斤46元售价的市场行情,本季将收入90.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