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大型策划报道《稻可道,非常稻(第二季)》开篇之际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6月8日,在考察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的稻米展示区时,习近平总书记抓起了一把米,细细端详,仔细询问大米的品质、产量和价格。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总书记念兹在兹。此次考察,他赋予了四川“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时代重任。
6月10日,四川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6月16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举行202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推进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6月17日,四川省第七届“稻香杯”优质米评选活动食味品质鉴评会举行,这意味着升级为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进行表彰的新一轮“稻香杯”步入激烈的决赛阶段。
水稻,四川第一大粮食作物。2020年全川粮食产量达705.4亿斤,时隔20年再次迈上700亿斤台阶;2021年全川粮食产量达716.4亿斤、再创新高,川稻贡献不言自明。
“风吹金色波浪,稻穗阵阵飘香;您把一颗希望,埋进一方土壤……”今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当天,位于成都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发布了这首园区主题曲《爷爷的稻田》。
2005年,袁隆平来蓉建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试验田。在袁隆平看来,把分中心落在成都,是因为“天府之国自古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超级杂交水稻在四川推广应用,对确保四川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标本’意义”。
一把川稻,是科技攻关之“稻”,是小康生活之“稻”,更是乡村振兴之“稻”。去年,我们以一季水稻的生命周期为报道周期推出了《稻可道,非常稻》主题策划报道。又是一年夏至,四川农村日报再次开启大型策划报道《稻可道,非常稻(第二季)》,跟踪讲述新一季川稻生产、育种攻关、产业布局、农旅融合等“非常稻”故事。我们相信,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川稻必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