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传君)步入乡村振兴历史阶段,农业究竟该怎样发展?这是众多地方积极思考探索的问题。
发展相对滞后的丘陵、山区,农业面临着一些普遍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村集体和农民收益不高,农业品牌建设不足等。
要如何破解这些问题?这需要一只剪得断、理得顺的“手”。谁来充当这只“手”?显然,政府主动作为很有必要。政府通过调动一定国有资本充分介入,将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充分整合,然后通过高起点、高规格地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及企业紧密吸引到整个产业链中,形成一个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进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大堰镇双井村美景如画。
确保粮食安全,主动作为显担当
去年7月,四川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通过整合区里涉农项目资金、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招选社会资本,在万家、大树、南岳三镇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蓝图:共流转5.4万余亩土地,建设辐射10万亩的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总投资4.5亿多元。
首先,由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对10万亩农田进行高标准建设,一期3.5万亩已经完成,并全部种上了优质水稻。“水稻收割后二期工程6.5万亩马上进行,得在10月份赶上秋种。”项目负责人罗光林说,如此迅速完成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为罕见。
最高兴的是项目区的农民。大树镇有12个村被园区涵盖,以前田块小,没有生产道,临河的地方年年被水淹,且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就是想种好田也难。而今,一条7米宽生产大道贯通整个园区,任何大型机械均可到达每一个方正的大田块,排灌均不成问题。
同时,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将国内一知名地产商招引来,还将眉山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也拉了进来,三方共同成立一家公司,给农民示范如何种好田,同时建设粮油烘干、仓储及初加工,以及物流配送等设施。“好味稻”广泛吸纳村集体和农民入社,该地产公司则利用自身市场优势深度拓展产品销路。
“眉山‘好味稻’的种田经验得到广泛认可,其特点是通过品种、技术服务、农资供应、社会化服务、收储加工五统一,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种好田且赚钱;而该地产公司拥有数十万员工,其所建小区都有内部超市,所以这两者打捆入驻再好不过。”罗光林说。
根据各自出资份额和在整个产业链中承担的任务,该地产公司和“好味稻”共占股70%,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占股20%,园区所涉村集体不出资,只负责协调劳动力参与生产,占股10%。农民获得土地流转费,还可到园区务工,也可跟随合作社一起发展。
这便是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探索和创新出的一条“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带来先进生产经营理念、技术装备和市场意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农民,促进了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重组,优化了农村社会分工。
打响品牌战略,临危受命挑重任
平均海拔750米以上的米城乡,所产的高山大米历史上曾为贡米,达川区为打响贡米品牌也曾招商引资,但该品牌一经某些企业之手,诸多问题导致这块牌子差点毁掉。去年12月,达川区农业农村局临危受命,该品牌有望起死回生。
许多田块只有几分甚至不足一分,且呈层层梯田格局,根本无法实行机械化,至今仍为人工传统种植模式。“品种混乱、技术难统一、品质参差不齐,加工包装也五花八门,加之有些人以次充好等问题,导致米城大米越来越不好卖。”米城乡党委书记李昌旺说。
“我们来了后,首先从品种、技术、收购、仓储、加工和销售进行统一,品质也有了保障,品牌统一打上‘米城寨’高山大米系列,价格上比原来估计会翻番。”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抓基地建设的何渠华说,以前最多每斤卖五六元,现在最高可卖到10元。
通过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的整合,涉及米城、堡子两个乡镇共1.2万亩纳入基地建设,目前共投入3000余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烘干、仓储与加工。运行模式仍然是“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公司下面共有4家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具体负责生产。
达川区农业农村局与合作社、生产基地村签订了《稻谷委托种植收购协议书》,规定稻谷销售后,根据实际利润,将再次进行分红,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各再分红10%。预计2022年可销售大米5000吨,产值3000万元,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各分红20万元。
“以前亩产只能达到800斤,现在可达到1000斤;以前收购价为每斤1.4元,现在提高到每斤1.65元,仅增产、提价农民每亩就可增收500余元。”李昌旺说,这还不包括各项补贴以及村集体对农户的二次分红。因此种田有钱赚了,从外面返乡种田的人也渐渐多了。
为了扩大米城大米品牌影响力,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还与成都某大型流通集团强强联合,借其成熟的销售渠道,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引进国内另一家知名农业品牌企业,在达川区米城、堡子等乡镇绿色、生态、有机的基础上,注入富硒概念,进一步提升品牌含金量。
共建共管基地,确保市民放心吃
围绕“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肉盘子”,立足达州市场,提供“达川产”优质农产品,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粮肉果,达川区农业农村局与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村集体签订了订单协议,共同投资建设和管理农产品生产基地。
今年上半年,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牵头搭建起内销市场对接平台,承担了全区机关食堂和乡镇中小学校食堂的食材配送工作,于是与12个乡镇的26个种养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订单合同直供食堂,种植订单作物面积达6300余亩,养殖订单畜禽产品数量达10.5万头(只)。
涵盖双庙、赵家、百节三个乡镇的达川区蔬菜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万亩;目前已建成1.2万亩,核心区8000亩,其中6000亩为设施蔬菜。该园区为川东规模最大的蔬菜基地,有“川东菜园子”之称,占了达州市场本地蔬菜70%的供给。
“我们进入后,带领下面3家合作社共同投资,改扩建了6000亩设施大棚,并进行了蔬菜管理中心、初加工中心、洗选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体验中心和冷冻库的建设。”何渠华说,主要是进行整体提档升级,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并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据介绍,该基地最早起步于2009年,十余年来共吸纳了近200个业主。没有设施大棚的时候,每亩蔬菜产量比现在要少一半。有了洗选中心和初加工中心,上市的蔬菜品相要好得多,加之大棚设施可以使季节提早15天以上,因此每亩产出效益要比原来翻两倍。
“以前政府也在不断投入,但投入后这笔资产权属不明确;现在我们进入后,每年投入的资产有了明确的持有方,能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投入的最大效益。”何渠华说,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基地蔬菜进入了全区机关、学校食堂,这个市场至少在10万人之上。
同样,通过“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村集体实现稳定增收。“以双庙镇二东村为例,返租8亩大棚,每亩保底纯利8000元;土地流转费提取3%;组织劳动力,按劳务费总额1.5%计提;合作社最终纯利润分红10%,少说一年也有30万元。”何渠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