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9月是丰收的季节,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教授马均亦迎来了丰收:在今年的教师节前夕,他获得四川省“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光荣称号。
马均是西充县的农家子弟,考大学时,“班主任给我选填的就是川农大的农学专业。”在硕士阶段,马均把专业方向锁定为作物栽培学。
马均在田间工作。 受访者供图
35年来,马均研究推广的不少技术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他主持的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他主持完成的“四川盆地杂交中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成果,阐明了四川盆地高湿寡照条件下杂交中籼稻高产形成规律与群体诊断指标,创建了精苗稀植与肥水耦合的实用精简超高产栽培技术。
35 年来,马均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其中,他培养的20余名博士、50余名硕士都已成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骨干。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马均一生的信念和执着追求。自大学毕业以来,马均“真的就像一匹马”,纵横驰骋巴蜀大地水稻主产区田间地头。
在水稻准备播种至收割的季节,马均最为忙碌。他不顾高温高湿,奔忙于各地水稻生产第一线,普及新成果,推广新技术,解决农业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大田的技术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建立的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水稻研发示范基地,马均和他的团队每年要在那里工作两个月以上。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他们大幅度提高了水稻单产,创造了四川盆地水稻超高产纪录。
如今,马均已是四川农业大学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今年已满59岁的马均,作为大专家,还有6年才退休。他表示:“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培养专业知识强、对社会有担当、热爱农业的学生,是农业大学教师的应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