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收割机在玉米地来回穿梭,一排排玉米依次完成收割。这是9月16日下午位于石棉县王岗坪乡挖角村的石棉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收获场景。
为协助当地政府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帮助灾区群众有序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生活,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也忙碌起来,为当地农业生产开出“良方”。
收割机收割玉米
“当地正处于粮食将要收获的阶段,地震的影响主要是对水系和农田基础设施的破坏。”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李旭毅介绍,灾区渠堰、水塘、提灌站及机耕道等农田基础设施毁损,在连阴雨情况下易造成湿涝等次生灾害,建议尽快修缮损毁的渠系、堰塘及农机作业道路等,确保本季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收获并为来年正常生产创造条件。
随着水稻的灌浆成熟,加强后期田间管理也要提上议程。其中,管“水”是关键。李旭毅介绍,田间断水过早将导致植株早衰减产,因而收割前最后一次断水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若稻田地势较高,排灌方便,以及砂性地块,断水可在收割前3~5天;若成熟时气温较低、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断水可在收割前10~15天。
“玉米当前正处于乳熟期-蜡熟期阶段,应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近期降雨后,应及时排水防止湿害导致植株早衰减产。”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栽培专家杨勤副研究员提醒,此外还应加强对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选好高效、安全、绿色的对路农药,进行统防统治。
“两地的马铃薯规模均不大,地震对其影响主要是在贮藏条件方面。”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胡建军介绍,当地马铃薯播种主要在12月至春节前后,目前尚早。
抢收、抢管、抢种、抢治“四抢”是当前地震灾区农业生产的主基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专家一致建议,当地应抢抓有利天气,积极组织人力和机具,适时收割、抢晴收获并晾晒水稻,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从而为后续重建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