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宋卓霖 陈小平
达川区地处成渝“双城圈”腹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自古就有“川东粮仓 秦巴明珠”之美誉。
百节镇肖家村新貌。
近年来,达川区以强烈政治责任感,抓产业促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了“三农”工作开创崭新局面。
围绕米袋子、肉盘子、菜篮子、果园子“四子”同兴工程,在建设7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0万亩粮油园区,10万亩高山生态大米园区,带动打造贡米种植基地30万亩,推动实现粮食年产量达53万吨,四次荣获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建成生猪规模养殖场221家,年出栏生猪85.5万头,成功跻身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米城乡喜迎丰收。 王新 摄
高标准建成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28万亩,年产值达25亿元,成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区。
利用巴河沿岸冬季无霜的独特气候优势,打造晚熟柑橘产业带,同时加大达川乌梅的培育力度,乌梅种植规模达10万亩,“达川乌梅”入选全国十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
万家镇月亮湾家庭农场。
创新实施“农业发展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由政府独资农业发展公司牵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盘活“沉睡”资产入股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同时,通过村集体、农民土地流转和务工等形式建立多方利益联结机制,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稳定增收,激活农业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渡市镇清水村青花椒采摘。
紧紧扭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牛鼻子”,新建乡村产业、旅游道路,加宽改善村道近万公里,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整治水库、山坪塘,持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宜居乡村·美丽达川十大行动”“千村示范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厕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又是一个丰收年。 胡小倩 摄
粮丰农稳天下安。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达川区将坚定扛起农业大区、粮油大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坚持“奋进达川 先行示范”工作基调,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伟力,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共同铺展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图片除署名外由达川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