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在近日举办的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颁奖仪式上,培育出冠军优质米“宜优 1611”和特等奖第五名“玉龙优1611”的育种专家李耘感慨地说:“很多人潜心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出成果。跟他们相比,我很幸运。”
杂交水稻科研育种攻关,是一场以年为计时单位的漫漫修行。自2006年担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水稻所”)水稻新品种育种团队相关负责人以来,李耘便与团队将一颗心沉入稻田中,春去秋来,一干就是15载。
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颁奖仪式上,李耘(左一)被授予奖杯。
制定育种目标
2006年,新品种选育团队正式组建,李耘和团队根据四川省乃至全国水稻生产需求,制定了“优质、高产稳产、适宜轻简化栽培的新品种选育”这一育种目标。
方向有了,团队开始引进和筛选各种资源。他们先后引进了国内外2000余份特异种质资源,对每一份资源进行评价、鉴定,并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通过扩大血缘差异,增强杂种优势、塑造理想株型,创制新材料。
“育种具体的技术路线,就是克服遗传累赘,实现有利基因重组,创制新材料,择优选择,优中选优,创新优化组合性状。”李耘告诉记者,这一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过程中,等待着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
整整5年里,李耘和团队的研究没有实质性进展。作为团队负责人,李耘感觉压力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水平有限?是不是育种方向有问题?是手里的材料不好还是技术不行?我是不是不适合做水稻育种研究?”压力到达顶峰的时候,李耘那颗育种助农的初心,也有了一丝动摇。
就在该团队育种工作正式开展的第 6 年,也就是2012年,李耘和团队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李耘在观察水稻长势。受访者供图
育出优质父本
“眼尖”的读者也许发现了,李耘团队育出的两个“稻香杯”特等奖品种“宜优1611”和“玉龙优1611”,审定名中的数字是相同的。因为它们的父本,都是在这一年横空出世的恢复系品种“泸恢1611”。
作为水稻育种恢复系材料,“泸恢 1611”在四川泸州、蒲江以及海南陵水等多地进行试验种植,都表现出了株型理想、抗病抗倒、品质优、恢复力强等优良性状。
在“泸恢 1611”的基础上,搭配“宜香1A”“玉龙1A”等不同的优秀三系不育系,这才有了本届“稻香杯”特等奖品种“宜优1611”和“玉龙优1611”。该赛事向来有着“四川好米风向标”之称,今年参评的优质米品种更是多达156种,竞争空前激烈。
对于“宜优 1611”斩获赛事桂冠,李耘感到喜悦但不意外,因为该品种也是2020年长江上游国家统一试验中唯一一个获得部颁一级优质米的品种,并且曾获得其他优质米评选奖项,“起点相对较高”。
据介绍,2018年-2019年该品种在长江上游统一试验平均亩产达到了646公斤及以上,而在近两年的生产推广应用中,均表现出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的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抗倒、耐冷耐热等优良特点,深受种植农户喜爱。迎接育种新挑战“8月底泸州水稻收了,正好赶上海南南繁基地的秋播。”李耘告诉记者,时间进入一年的第四季度,为了加快育种进程,让品种繁育“快速稳定”,四川、海南两头往返飞,早就已经成为李耘等众多育种科研工作人员的常态。
今年,重庆、云南、贵州、四川等长江上游稻作区,都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烤”验,多地水稻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而这也引起了专家团队的思考:过去的优质品种,放在未来依然“能打”吗?
“业界有一种声音称,今后的极端天气有可能会越来越常见。不仅是高温干旱,还有可能出现极端的低温冷害、洪涝灾害等,以前的品种很有可能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这些都给水稻育种带来了更多全新挑战。”还有5年便将退休的李耘说起未来的育种方向,依然激情满满。
他表示,团队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培育优质的三系不育系和恢复系,期望选育出更能抵抗非生物胁迫(不利于植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伤害、破坏和死亡的非生物的环境条件)的水稻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