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平
连日来,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永睦村组织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对400多亩再生稻进行收割,截至10月23日,收割面积已达70%。10月19日,经过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和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专家现场实测,今年桥湾镇再生水稻最高亩产达到366公斤。
再生稻虽然不需要育秧、移栽,有管理简单、成本低和生育期短、稻米品质好等优点,但也对温度、光照和灌溉有着严格要求。桥湾镇党委书记魏伯波告诉笔者,该镇地处渠江流域上游巴河沿线,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蓄留再生稻。
“我们这一带种再生稻有30多年了。”67岁的永睦村7组村民陈维金今年蓄留了2亩再生稻,打了1200多斤。
陈维金家所在的地方小地名叫“罐儿梁”,他家门前就是成片的梯田,田坎下不远处就是巴河支流。“周围没有大山的遮档,太阳一天照到黑。”陈维金介绍说,“再生稻对水的要求比较高,今年中稻收割的时候,正好遇到大旱,我们都以为留不成了,没想到镇上专门拉来抽水机,从大河往田里抽水,才保住了我们这一片的收成。”
再生稻煮出来的饭好吃,软糯香甜,生态健康,管理也相对简单,但以前大家的蓄留积极性并不高。桥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国华介绍说,以前,由于没有进行品牌包装和市场推广,再生稻米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稻米价格偏低,农民都是留着自己吃。
“今年,我们成立了专合社,将对再生稻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再统一包装销售。”永睦村党总支书李映喜展示了专合社设计制作的包装图案,通过前期宣传,已有企业前来洽谈收购事宜。
“上个月,城里来的人把谷仓里剩的200多斤再生稻全部高价买走了,一粒没剩。”村民黎定慧今年种了5亩再生稻,对于今年的行情充满了信心。
“丘陵和水源条件好的地区产量要高一些,山区和缺水的地区相对要低一些。”达川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明介绍,达川区今年蓄留5.6万亩再生稻,预计产量达670万公斤,实现了一季两收,为全年粮食稳产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