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绵竹:这个再生稻非适宜区为何创下高产纪录?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2-10-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10月18日,在绵竹市孝德镇金星村诞生了迄今四川再生稻的亩产最高纪录——550.8公斤!
  四川受温光条件制约,再生稻主要分布在温光资源较好的川东南丘陵区,而地处川西平原的绵竹市是再生稻非适宜区。它是如何做到“霸王硬上弓”,硬要多蓄留一季再生稻?原来,秘诀在于示范了一种全新的“一季饲草+再生稻”水稻种植模式。

image.png

再生稻机收现场。

非适宜区 打破纪录
  当日一早,在绵竹市孝德镇金星村,一片片金黄的再生稻田,稻浪翻滚,机声隆隆。收割机穿梭田间将已经成熟的再生稻悉数归仓。
  在此,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这里种植的再生稻,也就是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四川吉隆达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四川省重点研发专项“基于稻-畜种养循环的稻田绿色低碳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绵竹示范区进行了田间现场验收,共计 5312.89 平方米4个田块的再生稻测产下来,亩产分别为 550.8 公斤、495.7 公斤、528.0 公斤、467.7 公斤,平均亩产 510.3公斤。
  “这是目前全省再生稻的最高产量。”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水稻科科长周虹说,“基于稻-畜种养循环的稻田绿色生产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技术先进实用,为当前水稻周年高效生产提供了新模式。”
  据了解,该技术的精髓在于,它一改川西平原传统的“一季水稻”为“一季饲草+再生稻”,以首季收割水稻灌浆期植株为原料生产青贮饲料,再生季生产稻米,这样就可将再生稻的生长期延长20天以上。

一举三得 粮饲兼顾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欧阳裕元说:“2019年至2021年我们在绵竹、广汉进行试验。头季的水稻当作青贮饲料来种,待全株收获之后蓄留再生稻,主要是要解决我省个别区域稻田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解决传统一季水稻效益偏低、平原区饲草缺乏以及凉山、甘孜、阿坝冬季饲草不足问题。”
  吉隆达公司植物营养板块技术总监刘忠义说:“我们的一季饲草、一季再生稻模式,在第一季水稻盛花之后7天-10天就要全株收获灌浆,并将进入乳熟期的水稻作青贮饲料,这样就为第二季蓄留的再生稻腾出了25天-30天的生长期,再生稻享受到头季稻余下的温光资源。而且立秋之后,川西平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再生稻籽粒营养物质的积累,因而,再生稻的产量不仅高,而且米质好、口感好。”
  该公司旗下子公司德阳禾牧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明说:“今年我们示范种植了几百亩。头季水稻全株青贮每亩可得3吨左右的青贮饲料。带籽粒的全株青贮饲料营养价值比秸秆青贮饲料更为丰富,种植户可卖300 元/吨。我们已生产了600吨,其中,已卖130多吨到理塘县喂养牦牛。另外,此模式在头季收获的全株植株就能降低障碍性耕地稻谷约50%的镉,确保后季再生稻的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家安全标准。同时,它还有效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头季饲用稻和再生稻累计亩产值可达3000元以上,较传统生产模式亩增收500元以上。”
  金星村种植大户洪棋金是“一季饲草+再生稻”的第一批示范户,他高兴地说:“今年我成为专家的示范户,示范了100余亩,严格按专家的技术规程操作,头季就每亩卖了3吨饲草,没想到再生稻测产还能达到500公斤/亩,而且也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等全部收完了我打算自己加工成大米卖。明年我还将继续当示范户。”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