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访川稻的“再生”秘诀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细雨中,收割机来回轰鸣,正在作业的田块水稻金黄、结实饱满,而水稻田块四周已种满油菜苗。10月25日,在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的再生稻集成技术展示田,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内专家开展再生稻测产验收。
在四川,再生稻产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热量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浅丘平坝和深丘谷地。种植传统上,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川南的泸州、宜宾、自贡和内江四市以及川东的广安和达州两市,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川南的乐山以及川中的资阳、南充和遂宁等地。
地处川北一隅,既非再生稻的适宜区、也不属于次适宜区的三台县,是如何种出再生稻的?
徐富贤(左)对再生稻田块进行测量。
品种筛选+技术配套
两季稻亩产超1100公斤
“三台并非我省再生稻的产区。”在再生稻测产结果未出来前,现场测产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表示,由于川南地区在9月初的气温仍能达到22℃以上,有利于再生稻灌浆结实、单产提高,因此川南地区一直是四川再生稻主产区;而川北地区秋季温光条件不足,再生稻在抽穗扬花期气温偏低,将导致灌浆结实不好、产量不高,并非再生稻适宜区。
“水稻品种‘泰优粤禾丝苗’再生稻实收面积0.784亩,亩产264.65公斤;水稻品种‘深优粤禾丝苗’再生稻实收面积0.962亩,亩产334.46公斤。”当天下午,当宣布完测产结果,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与水稻打交道多年的马均感慨:“川北地区能种出这个产量的再生稻,意义重大。”
让马均感慨的这一变化,源于两年前。当时,三台县为攻克再生稻能在川北地区生产这一难题,率先试验起“头季中稻+再生稻”的种植模式。
“2020年,我们对再生稻品种进行再生能力试验,最终选出3个适宜在川北地区种植的品种。”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曹均成介绍说,2021年,“泰优粤禾丝苗”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分别为687公斤/亩、231公斤/亩,合计总产量为918公斤/亩,初试取得成功。
“今年,我们通过品种筛选和技术配套打出组合拳,再生稻取得更高产成绩。”曹均成介绍,在品种筛选方面,此次测产的两个品种均是中早熟品种,生育期短,再生能力较强,而且耐低温。四川的杂交中稻生育期普遍在150多天,但这两个品种的生育期分别在120多天和130多天,再生稻也将比一般品种早成熟10天以上,这样就能在灌浆结实期避开后期低温天气。
第二步则是栽培技术到位。曹均成介绍,在品种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早育秧早移栽、适当增加栽秧密度、科学留桩等配套技术,实现了两季高产,加上头季中稻产量,“泰优粤禾丝苗”亩产达1040.17公斤,“深优粤禾丝苗”亩产达1103.49公斤,均实现了“一种双收”“吨粮田”的目标。
“北扩”仍面临挑战
需加强检验和技术探索
对于川北地区小面积试验成功种出高产再生稻,现场专家普遍认为,再生稻种植实现了区域的突破。在喜悦之余,再生稻的“北扩”,留给专家和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的还有思考和挑战。
“22℃是决定再生稻开花并灌浆结实的指标,能否发展再生稻,气温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我省再生稻专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徐富贤研究员表示,在之前发展再生稻的过程中,三台均未成功,主要是因为选择的品种生育期过长,同时气温达不到要求。对于川南地区而言也是一样,再生稻需在9月10日以前开花,否则将会遇到低温造成减产。
“ 这两年气候较为特殊,川北地区发展再生稻仍需观察并接受检验。”在分析三台县发展再生稻生产潜力时,徐富贤介绍,三台县空气湿度相对川南更低,在插秧密度大的情况下,病害较轻,有利于头季稻高产和再生芽萌发。此外,在今年夏季高温的条件下,当地通过品种选择和技术配套,弥补了温光条件的不足,最终取得成功。未来,气候仍然是再生稻在川北地区发展的挑战。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周虹介绍,目前,再生稻在川北地区还处于小面积的试验阶段,今后还需要扩大试验示范,持续开展品种筛选、茬口衔接、高产技术集成等研究。未来,通过合理规划种植区域,逐步推广“中稻—再生稻”为主的全年粮经统筹的新模式,将成为我省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明年将在德阳市中江县、绵阳市三台县、盐亭县等多点位布设,加强对川北地区再生稻的生产检验和技术探索。”曹均成透露道。
下一步,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品种、耕作制度、经济效益,若将再生稻种植区域拓展至川北、川中偏北、川东等地的适宜地区,再生稻蓄留面积有望增加一倍。“按照亩产150公斤计算,全省再生稻总产有望突破 100 万吨。”马均表示,这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