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今年遇极端热害,但产量仍稳定 邻水再生稻的“天时地利人和”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2-10-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天文 记者 袁宇君
  10月20日,邻水县御临镇种植大户殷举云看着最后一小块再生稻田块收割完毕,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今年是他种植再生稻的第9年,与其他地方不同程度受害减产相比,殷举云在御临镇与九龙镇共蓄留1400亩再生稻,平均亩产保持在150公斤左右,与往年持平。
  “以小见大,个例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整体情况。”邻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刚介绍,今年邻水县蓄留再生稻17万亩,同比增加3.6万亩,有收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120公斤,预计总产量在1.2万吨左右。遭遇极端热害,但产量仍稳定,邻水再生稻产业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 种植历史超40年

对于出生于1975年的邻水县御临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银锋来说,秋风吹拂大片再生稻的景象,是童年时便根植于脑海的难忘记忆。而正如他所忆,位于川东山地丘陵区域、坐拥三山夹两槽独特地形的邻水县,于1979年开始蓄留再生稻,1989年前后面积和单产达到顶峰,全县蓄留面积一度超过26万亩。
  “一般来说,同品种的再生稻米光泽好,腹白小(米粒垩白度和垩白率低),品质及食味均优于头季稻米。很多地方视再生稻为作物,但在邻水,再生稻更是当地许多农人的记忆与情怀。”张银锋分析,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的情况,邻水县蓄留再生稻的面积依然能保有17万亩,与当地人的情感是分不开的。正是40余载的同生共长,让再生稻成为当地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地利 水库堰塘保障灌溉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让邻水县冬暖春早、夏长秋短,水热兼优、雨量充沛。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山背斜平行排列,赋予邻水“三山夹两槽”特殊地貌。东槽,及西槽海拔400米以下的浅丘平坝区水土适宜,春季气温回升快,有利于中稻早播、确保中稻在8月15日前收获,恰是再生稻理想种植区。
  “条件再好,没有水都是种不好水稻的。”殷举云说,从今年6月底开始持续到8月中下旬的极端高温热害贯穿头季稻生长与收获期,御临镇内鸦雀洞、石龙过江、峡口子、河堰口等水库,对于全镇再生稻灌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邻水县其他地区也在旱期及时协调稻田附近水库、堰塘放抽水,解决了稻田灌溉问题,最大程度保证了本年度再生稻的产量。

人和 扬长避短人勤补拙

相较于川南地区,邻水县所在的川东9月至10月温光条件略逊。为了弥补不足,邻水县主要提倡增温育秧适期早播,同时增加栽植窝数及基本苗,缩短分蘖时间,并在水稻九成黄的时候进行收割,以延长再生稻的生长期。在选种方面,当地主要选择“荃优1606”等高产、优质、生育期适宜、再生能力强的中稻品种,并逐年更新换代。
  邻水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蒋明勇介绍,为了指导村民们抓好再生稻的追肥以及强化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邻水县派出大量农技人员。在中稻收获前 15 天左右,农技人员会指导农户亩施10~15公斤尿素催芽,中稻收获后5天内亩施5公斤尿素提苗,中稻收割时高留稻桩在40厘米以上,以保护倒2节的腋芽萌发成穗,同时保持稻田有水,防止牲畜践踏。
  “邻水县今年的再生稻,预计产量在1.2万吨左右。”邻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代旭峰介绍,经过今年的热害,当地将加强提灌站、水渠等灌溉设施建设,为下一季农业生产做好准备。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