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晓红 记者 刘佳
每当秋叶泛黄的时节,一股股新榨菜油的香气便会弥漫道孚县城。11月3日,道孚县鲜水镇白塔路的鸿鑫榨油房小院里一派热闹景象,拖拉机、小轿车、摩托车停了一院坝。有的农户正在从自家车上向榨油房搬运菜籽,有的农户将一桶桶新榨的菜油往车上装,有的农户则自己动手将榨好的菜油灌进准备好的油桶里。
工人查看翻炒菜籽的成熟度
走进榨油房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约2米的大炒炉,水泥堆砌的炒炉“肚脐”处是加减炭火的火门,炒炉的“左耳”处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工人师傅将一大包生菜籽倒进碗口大的入口,通过履带传送到炒锅里,工人师傅每隔一两分钟就会从出口挑出几颗菜籽,摊在掌心查看翻炒菜籽的成熟度。
“炒菜籽,火候很关键。火候没到或火候过了,菜籽都出不了好油。”菜籽炒到8分熟的时候就会被工人师傅从“左耳”的扇口放出来,慢慢推向榨油机漏口。榨油机瞬间就变成了魔术现场——只见黝黑发亮的菜籽刚从上面漏口进入一根管道,下面便流出菜油来。
另一位工人师傅会再次把刚榨的油倒进离心过滤机,随着一声轰隆隆的机器声,黑乎乎的油变得清澈明亮,顺着油盘流进大铁桶。
“高原上的油菜一般都是4月下种,10月收割。在道孚县,油菜生长周期长,日照充足,加上现在基本是科学种植,菜籽颗粒饱满,出油率达到45%。”掌灶的工人是一位从眉山来的老师傅。他告诉记者,道孚油菜籽出油量喜人,甚至比成都平原地区还好。
在院坝与榨油房相连的院墙边,鲜水镇易日村的翁青卓玛和各卡乡龙普村的德西卓玛正在往桶里装灌菜油。
“我家今年种了2亩多地,今天榨了180斤油,除自家吃外还想给城里的亲戚送些。”
“新榨油一斤15元,我们家今年7亩多地的油菜长势好,收成好。我早早联系到两个工地出售我的油,预计能挣8000多元。”两人一边干活一边开心地聊着天。
每年10月起,道孚县内的大小榨油房便陆续开工。鸿鑫榨油房老板亚玛翁姆告诉记者,榨油房已开办15个年头,是道孚最早开办的榨油房。一路走来,见证了道孚的产业发展。她说:“道孚榨油房从起初的一家增加到现在的五家,从起初全县每年压榨菜籽七八万斤,到现在每年累计压榨100余万斤,足足增长了近10倍。”
亚玛翁姆口中的产业发展,得益于道孚县围绕“1234”发展思路,推动“一廊九园三基地”产业发展,特别是沿G350国道成功打造百公里春油菜走廊,带动八美镇、泰宁镇、各卡乡等7个乡镇农户年均种植春油菜1.6万亩、年产菜籽256万斤,年均压榨菜油110万斤,实现7个乡镇户均增收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