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勇 杜铠兵 文/图
“清甜爽脆!”12月15日一早,空气中的寒气还未散去,见到有客人到访,泸定县冷碛镇杵坭村海子林家庭农场的女主人肖琼立即端出自家种植的火龙果、猕猴桃进行招待,甜美的口感引得大家纷纷赞叹。
“我家农场主要以种植售卖火龙果、猕猴桃、樱桃等经济果蔬为主,近期我们又将老式住房改造为8间乡村民宿客房,现代化的厨房和餐厅可同时容纳30人就餐。”说到这里,肖琼的表情难掩自豪。
杵坭村山下的农家乐。
“柑橘、蔬菜、水果花生……大家都尝尝!”就在同村不远处的茅庐农庄,同样有着这样一位“女强人”。为了更好照顾家人,自2014年返乡创业的她,刚刚将原本自家农房改造的农家乐扩建到现在拥有11个房间,可以同时提供餐饮、住宿、休闲采摘服务的农庄。“我是老板也是农民,是厨师也是服务员。”李寿敏笑着说道,“看着生活越来越好,心里就有干劲!”
这个位于大渡河西岸的小村庄,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乡村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记者一行沿着村道寻找答案。
红色主题墙画、红军元素浮雕……在杵坭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平的讲述下,大家一同走进了杵坭村的红色记忆。据许忠平介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时突遇大雨,于是便在杵坭村埋锅造饭,休整队伍。而自己的祖辈就在村上经营杂货,于是邀请红军砍取自家的竹林,提供煤油为红军扎火把,有村民主动带路,而后才有了红军飞渡泸定桥的故事。
“依托本村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水果产业,按照‘文旅结合、农旅互动’的思路,深度推进了一三产业发展。”邹河昊来自泸定,是村上的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在蒲江对口帮扶下,蒲江县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充分输出蒲江美丽乡村的发展经验,在杵坭村实施乡村振兴首批产业示范带动项目,今年已投入资金150万元,帮助4家民宿完成提档升级。
以肖琼的民宿改造升级为例,她总投资170多万元,对口帮扶资金便通过村集体经济按照改造成本的10%给予补贴,为她解决了17万元的资金压力。
“我们计划总投入不低于500万元,每年对4到5户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通过‘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形式,做强杵坭村乡村民宿新业态。”蒲江县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曹军宏告诉记者,目前帮扶资金的使用已经建立了独特的反哺机制,获得资金支持的业主将在10年内按照每年10%的比例将资金反哺到村集体,村集体再帮扶其他农户,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产业持续发展,逐步壮大集体经济。
红色旅游的火苗,已经点燃了肖琼、李寿敏等为代表的一批业主心中的热情。“游客们来了有饭吃、有体验、有住宿,他们玩得开心,我们也能赚钱致富。”对于未来,肖琼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