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营山县骆市镇聚焦疫情期间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大力推进以工代赈项目,持续推进设施完善、促进群众增收、实现农户技能提升,让当地基础设施强起来、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就业“技能点”满起来。
2021年至2022年,骆市镇先后投入多个以工代赈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106.16万元,其中中省资金956.16万元,覆盖群众5488人,有效实现了设施补短板、群众得实惠。
念好“谋”字诀,保障工作落地
实地调研谋方向。党政“一把手”亲自对接发改、交通等部门,会同专人10余人组成调研小组,深入骆市镇各村(社区),以查资料、走村社、问群众等方式进行现场调研18次,掌握村(社区)交通、产业、群众收入等情况,做到看清短板、摸清需求,明确将村(社区)基础设施补短和群众增收作为以工代赈实施方向。
凝聚众智谋落点。根据群众意愿和实地调研情况,开展座谈、会商11次,初步形成望君、华光、千佛、建通等4个规划选址“候选点”;设立群众意见信箱2个,开展投票1000余人次,最终确定将劳动力资源富集、人口相对密集、辐射作用显著的望君村和华光村作为以工代赈规划和实施地点。
开展动员谋支持。联合县发改局工作组,深入望君村、华光村宣传以工代赈政策;骆市镇领导班子、联村干部、村社干部分组分片,进入望君村、华光村走访,开展上门宣传、群众动员50余次,实现户户知晓、人人支持。
念好“强”字诀,保障项目推进
配强工作队伍。建立健全以工代赈“1+1+N”领导专班工作机制,成立以骆市镇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党委副书记统筹协调,整合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办公室(中心)力量的“以工代赈工作组”,每周至少2次到项目实施地点,开展进度跟踪,同步摸排以工代赈推进中的问题,做到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明确时限、早日解决。
加强资金保障。以中省预算资金作为保障,县级配套资金作为补充,优先保障发放群众工资、材料采购、设备租赁等。设立项目资金专户,做到县纪委监委、审计等部门专项监督,县分管领导定期督导,确保专款专用、规范运行。
增强物资供给。紧盯汛期、暑期、疫情等影响因素,统筹应急、卫生和周边村(社区)力量,开展防汛、防暑、防疫物资调配51次,充分做好了汛期、酷暑和疫情等情况下的物资保障,实现了克服困难、集中攻坚。
念好“实”字诀,保障赈济成效
补短板,夯实发展基础。立足项目区为原省定贫困村这一实际,聚焦其基础设施薄弱点,新建村道公路全长9.1公里、产业道路2.5公里,维修整治山坪塘(蓄水池)6口,土地整治250亩,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出行、农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切实为农村经济、乡村振兴发展增添后劲。
促增收,殷实群众生活。吸纳当地易地搬迁户、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共228人参与务工,通过“一卡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33.5万元,切实起到以“酬”代赈作用。设置物资管理、安全劝导员等特殊就业岗位12个,设置清扫保洁、道路管护等公益性岗位6个,确保项目区内特殊困难群众有事做、能增收,实现了以“岗”代赈效果。
训能力,扎实就业技能。采取技能培训和上岗就业相结合的方式,对接县就业局、农民工服务中心对参与务工的群众228人进行岗前培训,通过技能讲解、示范操作等方式,提高了技能水平和再就业能力,达到了以“训”代赈的效果。(供稿单位:营山县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