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戴先任
“康帅傅”“娃恰恰”这些山寨食品在农村泛滥,已成为顽疾。这背后原因不少,比如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弱、防范意识差,更易成为山寨食品的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农村食品消费领域往往处于监管盲区,监管部 门 显 得 有 些“ 鞭 长 莫及”。而且,农村地域辽阔,商超网点分散,而一些销售山寨食品的还是流动商贩,这些都给监管带来了难度。
不仅是山寨食品,实际上,长期以来,不少农村地区都存在假冒伪劣食品横行等问题。食品安全无小事。山寨食品等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横行,受害的不仅是农村居民,一些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分子,将窝点选在了执法力量较弱的农村地区,生产的假冒伪劣食品,最终还会流入城市。
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的整治力度,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要看到,假冒伪劣食品等乱象的顽固性。此前,在一些农村地区,一旦专项整治行动结束,被暂时压下去的问题又会冒头,一些乱象又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所以,要遏制在农村横行的山寨食品,就必须要能打硬仗。
如对于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乱象,不能只有短时间的专项治理,而需要能进行长效治理,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治理机制,建立覆盖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的全链条监管机制。要打好监管组合拳,加强基层执法力量,提高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对于选择农村作为假冒伪劣食品生产黑窝点的不法分子,要能加大查处力度。还要强化信息公示和信用监管,要推行诚信经营“黑名单”制度等等。像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集中出现的农村集贸市场,就存在小、散、乱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要打造能够让农村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农村集贸市场。另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村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防范意识。只有各方综合发力,才能端掉假冒伪劣食品的“农村据点”,也才能避免更多假冒伪劣食品再被端上百姓餐桌,吃进百姓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