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南繁基地里的年轻人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3-02-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范莉 张闻亚 文/图
  2月15日下午,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海南分院办公室主任李孟霁,身着短袖体恤、轻薄单裤,这身行头正好和北纬18度这个地理位置相匹配。
  阳光充足、冬季日均气温超过20摄氏度,让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成为南繁硅谷。
  在海南的4天时间里,记者一一探访,寻觅硅谷密码。

image.png

李孟霁

一呆就是6年 成都小伙当了英州基地“大管家”
  2月15日,记者从成都飞抵三亚,再辗转到陵水黎族自治县,已是下午5点。李孟霁驱车送记者到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英州基地。
  “小陈,你帮王老师开一下门,那个锁有点问题,其他房间都满了。”李孟霁边开车,边通过电话安排基地的工作。
  基地离县城20多公里,一路上除了安排工作,李孟霁开始和记者摆起龙门阵。“我是成都人,从2017年开始,常驻海南分院,今年已是第6个年头。”让记者有点吃惊的是,身高1.87米的李孟霁竟然是成都小伙,刚来海南时,才20多岁。
  “我们基地常驻有5个人,吃住都在基地,主要为来来往往的专家服务,同时与当地政府协调沟通,做好基地的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李孟霁用成都话慢悠悠地介绍,“冬繁的时候,我们基地还比较热闹,夏天时人少,很清静。”
  面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基地,这个来自大都市的小伙子用一句“习惯了”轻描淡写这里的枯燥和寂寞。他与父母1000多次的视频通话成为这几年他排解寂寞的重要方式。
  当记者问到是否成家时,李孟霁有点迟疑地说,“还没耍朋友呢。还是想在成都成家,现在的情况,有点难,两地分居不好,过两年再说吧!”
  在太阳的余晖中,李孟霁陪记者走进田地,一块一块试验地里,绿的水稻、红的高粱、黄的玉米,还有长势旺盛的饲草、含苞待放的红薯花……
  “现在英州南繁基地总面积332亩,每年过年期间人是最多的,有200多人次在这里进行育种工作。”李孟霁说,“这些作物现在在四川没有生长条件,在海南就不一样了,还可以生长一季到两季,我们就是利用这里的温光条件,进行加代育种。”
  “这片地牧草是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这片水稻是作物所的;网子是用来防鸟,打围是为了防止串粉……”对于这里的情况,李孟霁这个基地的“大管家”了如指掌。

两位女博士从机场直奔基地查看大豆长势。

心头牵挂是大豆 两位女博士下飞机就直奔田间
  和李孟霁沿着田间小道一路走过,记者发现有两位小姐姐正在两垄大豆地里仔细地翻看着、记录着,每一株豆苗都挂上了“身份证”。
  “这里有92份大豆材料,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生长情况。”范元芳告诉记者,她和钟小娟都是四川省农科院豆类品种资源创新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是这一两年先后从川农大毕业的博士。她们和记者一样,也是一下飞机就直奔基地。
  范元芳说,这些大豆是去年12月播种的,已相继开花。她们就是利用海南的气候条件,加代培育一季,这些材料进行杂交后,再选择优良的品种。“每年播种、开花授粉和收获,这几个关键点是一定要过来的。”
  忙完回到基地的小院,天已黑。王中华师傅和他的爱人招呼大家,看是否需要晚餐。
  在海南分院30多年的王师傅,每年的工作就是照顾这些作物,为它们灌溉、施肥,让它们健康生长,等到开花时节,专家们来给他们配对找对象。他不仅照顾基地的作物,有时也去其他研所的基地“晃悠”。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下来,王师傅也成为了一名“土专家”。“今年的这片地,种豆子效果不好,看明年要不要换换;隔壁那个院所的豆子种得好,要不要去看看……”快60岁的王师傅和两位年轻博士聊起了农事。
  “近年来,基地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科技工作人员。”王师傅说。
  据四川省农科院海南分院院长王自鹏介绍:“从2018年起,到我们南繁基地的,60%是年轻人,他们跟随着前辈的脚步,像候鸟一样,冬来夏去,年复一年。”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