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地处盆周山区,乐山市沙湾区现有耕地和宜耕农用地总量有限。大渡河在此穿行而过,因兴修水电站,当地形成了数千亩人工河滩地。而今,这些滩地已被改造成良田,不仅种上了蔬果、粮食,发展粮蔬立体种养,还建起了高科技智慧农业大棚,俨然成了现代农业园区。
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作为传统工业区的沙湾,在实现“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上的破题与创新。
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的露地蔬菜。
现场 河滩地上的农业高科技大棚
2月16日,嘉农镇玉龙村。祝伟强一如既往走进大棚,检查物联网温控系统、观察番茄苗长势……这是他的工作日常。祝伟强是乐山市沙湾区铜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他负责的智能温室大棚占地10亩。
棚内,一枝枝番茄苗被插在配备了滴管设备的椰糠条内,已长有约60厘米高。
“首批番茄预计今年3月成熟上市。”祝伟强告诉记者,因有智能小气候系统加持,为番茄生长营造了最佳的温、湿环境,加之采用吊蔓栽培技术,番茄的光合效率被有效提高,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大提升。“按照10个月的生长采摘期,我们这里共有12000株以色列品种番茄。每平方米可产25公斤,按照8-12元/公斤的价格估算,整个大棚的年产值超120万元。除了种番茄,我们还会轮作黄瓜,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祝伟强说。
大棚外,新打造的高标准农田里,莴笋已成熟待采,翠绿可人。“这一季蔬菜采完后,我们就会种上玉米和花生,实现粮蔬立体种养。”铜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沈陈说。
包括10亩智能温室大棚,200余亩露地大田、70亩普通温室大棚,以及智慧农业设施、展厅等在内,组成了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期工程,目前已完工。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俨然成型中,然而在此之前,这里是一片花海用以农旅观光;再早以前,这里只是一片荒地,是当地修建大渡河水电站形成的人工滩地。
祝伟强检查智能温室大棚的物联网温控系统。
创新 打破山区资源束缚,荒滩变良田
从荒滩到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沙湾区打破山区资源束缚、拓展耕地的创新之举。
据介绍,由于位于盆地西南部,沙湾区的整体地貌可概括为“七山、两丘、一坝”。当地的耕地多沿大渡河两岸布局,而随着大渡河水电站的建设,形成了约4000亩的人工河滩地。
“这些滩地作为耕地,被划归到村组。”沙湾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彭政说,因为滩地土壤耕作层薄,不利于农作物种植,为深度破解这一难题,去年以来,当地加大了对此类河滩地的治理力度。“既要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又要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助农增收。”
以嘉农镇为例,针对镇域内的人工河滩地,沙湾区以粮蔬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园区”,先后引进了4家企业入驻园区,将国有公司和农民手中的低效土地集中流转,通过“去石覆土”,高效完成了1800亩的土地治理。
土地流转后,如何经营?当地走出了一条“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路子。乐山市末本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徐驰告诉记者,公司通过机械化改造,将600亩荒滩地改造成了年产值约1000万元的全机械化粮蔬种植基地。“我们将整治后的土地,转租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农户可在基地里务工,年收入可达6万元左右。”
展望 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土壤条件最差、整治难度最大的荒滩地,则由国有公司——铜河农业集中流转,发展智慧农业。“园区将形成集数字农业、农技服务、农资配送、农产品营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预计年均总产值可实现2.9亿元,带动当地农户增收3000万元。”彭政说,“此举解决了大渡河流域两岸河滩地普遍撂荒低效的难题,让‘乱石滩’变成了‘粮蔬地’,我们也将其称为‘石堆经济’”。
所谓“石堆经济”,就是沙湾区结合本地实际,在“石头堆里抓耕保”,打造“天府良田”,夯实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而这一模式的推广,也是对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的探索。
“一方面工业反哺农业,一方面农业赋能工业。”彭政表示,在具体实践中,沙湾区计划一方面通过利用当地经开区企业的废气、余热等,为正在建设的智慧农业产业园提供循环能源,实现高效能、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工农融合发展新模式。另一方面,当地通过实施“绿色循环经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将废弃的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秸秆制作成生物质燃料,供德胜钒钛公司用于炉渣除湿等工艺环节,促进企业节能降碳,形成秸秆产业良性循环。
“预计未来2-3年投资3000万元,建成智慧农业产业园三期,与经开区企业达成低碳农业合作,可解决250亩大棚升温需求,每年可节约费用300万元左右;德胜钒钛公司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二期建成后,可消纳处理全区80%农作物秸秆(约4万吨),既解决了秸秆难以处理的问题,又让农民增收。”彭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