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文/图
清晨的薄雾散去,阳光渐渐灼热起来。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涛知道,水稻育秧的时节到了:“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挖掘机正在整理秧田,前方的自动化育秧流水线也已准备就绪。”
3月8日,第二期全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和收获减损机械化技术培训会在夹江县举行,来自全省多地的基层农机推广部门负责人、种粮大户、“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技术骨干齐聚夹江,他们走进示范基地进行观摩学习,听取农业农机专家带来的技术指导,共同探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遇。
植保无人机操作演示。
“黑科技”助春耕农民也能当“跷脚老板”
轻轻按下启动按钮,随着传送带的转动,一盘盘播种好的秧盘排着队,被机械臂整齐地码放在一起。“整条流水线只需要4个人操作,每小时可播种2400个秧盘。”在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育秧中心,这条最新引进的第四代育秧线成为了参训人员眼中的“明星”,大家纷纷围着生产线仔细观察研究。
据设备研发和制造商安徽天德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耀介绍,这条流水线集分盘、播种、盖土、码垛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大大提升育秧效率、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保证了育秧的均匀度,提高了育秧的质量。“我们采用的智能双播种程序,以及根据磁悬浮原理设计的机械码垛手,在行业内都是十分领先的。”王耀说。
育好秧苗只是种好一季水稻的第一步。“这台新推出的大疆T50植保无人机一次最多可搭载 50 公斤肥料,1小时便能完成320亩的作业面积。”“洋马这台新型全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新增了底盘可升降功能,有效地提升了在复杂地形下的通过性。”观摩现场,一系列迭代更新的农机设备让参训人员大开眼界。
“我们可以为业主提供农业全程服务,2022年专合社托管周边农田达到3万余亩,让农民朋友也能当上‘跷脚老板’。”面对前来“取经”的参训人员,王涛站在田间,大方地分享起自己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经验。
2016年王涛返乡创业,带领合作社以本地为中心,实施粮食生产从育秧到收获、从收储到销售的“一站式”服务,开创了“保姆式+全年无休”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转观念提技能提升丘区农机化水平
四川有水稻近 3000 万亩,截至2022年,机插秧生产面积近900万亩。而如何提高水稻种植全流程的机械化水平,实现丘陵区水稻栽培提质增效,正是眼下我省推进农机化生产的难点和痛点。
“缺乏适配的水稻规模化育秧技术装备,增加了育秧风险,是导致机插秧扩面缓慢的重要原因。”在当天下午举办的培训会上,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朱从桦副研究员为参训学员进行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方面的技术培训,同时指出了这一关键性问题。
“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因地制宜改良设备,使其更加适应四川的地形地貌和生产所需。”据王耀介绍,针对丘区平地少的问题,可以通过将L字型的育秧流水线改造为C字型以减少占地面积,同时更新订单式育秧程序,灵活应对客户对小批量秧苗的需求,推行精准服务。
高效的生产模式和先进的农机设备让参训学员们获益匪浅。在大疆公司的专业飞手进行植保无人机操作技术培训时,学员们或认真记笔记,或拿出手机录下视频。“教的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回去了也还要继续学习,把技术练好。”一位学员说。
据省农机化发展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小军介绍,第二期培训对象主要来自丘陵山区,培训主要针对水稻稳产增收与提质增效,以“现场观摩+理论学习”的培训方式,加快对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努力降低机收损失率,力争“颗粒归仓”,为助推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贡献农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