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支撑。在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期,犍为县清溪镇积极探索农旅融合与人才振兴干支联动、相互支撑的推进机制,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人才育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把能人活水延伸至产业发展一线,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多方支撑,撑起产业发展“人才脊梁”
成立茉莉花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行动专班,吸纳镇域先进人才及农技专家,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变小产业单打独斗为人才引领抱团共赢。一是组织支撑,变“散”为“聚”。建强“党组织+农业园区+合作社”“党组织+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党组织+种植大户+电商组织”模式,把小规模生产连接起来,农村家庭能人及茉莉花种植能手成为上联行业、下联农户的人才枢纽,该模式被人民网关注推广,试点的灌引村获评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二是科技支撑,变“泛”为“专”。配合县级相关部门对接中国工程院和中科院院士专家,成立院士团队专家工作站、专家办公场所、博士团队工作站,研究茉莉花病虫害防治、茉莉花窨制工艺、培育作物遗传组织培养等技术,建成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良种繁育中心,1000亩肥水一体化种养循环智能系统试点成功。三是数据支撑,变“留”为“引”。制定实施《清溪镇“引才引智”工作方案》,开展拉网式摸排2轮次及文艺汇演、企业家座谈会等引才活动3场,一方面挖掘拥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企业运营、种养殖技术等方面技术能力的外在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回村退役军人、35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以上青年、农村家庭能人、致富能手乡村振兴人才库,累计引进了23名“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
三个注重,重塑班子建设“人才筋骨”
注重在“选”字上下功夫。有的放矢开展村委班子调整,精准选拔党性原则强、熟悉农村情况、善抓党建又懂经济的43名同志为村级后备力量,全镇村两委干部中35岁以下、大专以上比例较上一届提升15%,实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注重在“树”字上下功夫。持续发挥第一书记及选调生在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突出优势,协调解决了灌引村阵地搬迁、胭脂村土地权属相关问题。同时,建立产业发展领头雁备案管理制度,现全镇14个村党组织书记中致富带头人比例升至85%,其中从事茉莉花农产相关占比超30%,年收入超100万的有3人,1人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带头人,1人被评为市级劳模。注重在“管”字上下功夫。每月制定农村基层党组织任务清单,全面实施分类定级管理,每季度考核评定星级支部。每年对村“两委”班子综合分析研判,采取“三级书记聚力抓、党建专班集中抓、第一书记驻点抓”方式,逐村逐条列出问题清单,“一村一策”制定整改措施,现全镇22个党组织无软弱涣散情况。
周全计划,划定振兴发展“人才蓝图”
大力实施“头雁领航+归雁齐追+雏雁哺育”人才计划。采取“头雁+帮带”计划。加大农村家庭能人培养力度,对培养的10193名农村家庭能人动态建档、精准选树、分类使用,建立能人“以1带5”联带帮扶台账,推行“头雁”队伍、种养大户、农技专家、手工艺人等与种养困难、技术短缺、经济困难的人员结对帮带,为持续发展村级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基础。采取“归雁+项目”计划。建立人才服务清单,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及营商环境,靶向引进2名农业领域高端人才到我镇开展合作,着力推动优质项目落地、传统产业转型;采取“雏雁+培训”计划。选择整合支书微讲堂、论道清溪、专题党课等理论教学资源,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社会治理等主题,开展多种形式学习培训。出本土新秀3931名,26名田秀才、土专家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近3年来8人获得乡村振兴相关工作表彰,本土专家吴德平牵头制定的《茉莉红茶》行业标准在全国发布,返乡能人李如创作的剪纸作品被人民网关注、农技专才潘复康被中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点名表扬,搭建起乡村人才振兴大唱台的“四梁八柱”。(供稿:犍为县清溪镇 向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