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5月4日,广汉市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内,金色麦田一望无际,淡淡的麦香味弥漫在田野间,一株株麦穗挺直了腰,一周后将迎来收获归仓。据初步统计,今年广汉市小麦种植面积26.10万亩(比去年略增)。
“今年技术指导和各方协作都比较到位,小麦长势很好,病虫害危害较轻,丰收在望。”广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志述介绍,广汉市小麦实现丰产有基础、有条件。
李朝苏(左)和乐丰家庭农场主冷辑龙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
丰产基础在于生产谋划的提前。在2022年冬天小麦播种之际,一场关系今年收成的小春生产现场技术培训会在连山镇锦花村田间举行。当时,来自广汉市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代表300余人走进田间,观摩小麦机械化播种质量。
“播种环节是影响小麦产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湿害和秸秆还田是影响播种质量的关键因素。”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汤永禄介绍,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能保障稻茬小麦适期播种和立苗质量。
丰产条件在于技术的赋能。位于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小麦“专家大院”内,十余位来自省农科院的专家常年在此开展攻关试验。“今年种的1000余亩小麦全部采用免耕带旋播种,每亩播种量减少5斤左右,在节约用种量的同时,出苗质量还得到提升。”锦花村种粮大户、乐丰家庭农场主冷辑龙告诉记者,“专家大院”为他们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在2022年5月,锦花村上百亩小麦开展实产验收,结果显示小麦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这也是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单产新纪录。
在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朝苏看来,重大技术的协同推广包含品种和技术两个维度。李朝苏介绍,在品种上,一方面,推广满足市场和企业加工需求的品种,如“川麦614”“绵麦312”“绵麦902”,主要用于生产膨化食品和酿酒。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小麦特色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推广“川麦88”“川麦104”等高产抗逆品种,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种植效益。在技术上,重点推广以抗湿播种、绿色生产为核心的关键生产技术,实现“两高两低”(高产量、高效益、低成本、低环境效应)目标。
作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区域之一,广汉市小麦品种以“川麦104”“绵麦902”“绵麦 312”等为主,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占广汉全市小麦面积的95%以上。“目前,广汉市农业农村部门正持续统筹抓好夏粮生产各项工作,及时协调确保农资农机资源充足,突出抓好机收减损,及时向农户发布天气信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确保大小春两季作物生产有效衔接。”王志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