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谢义
初夏,笔者走进乐至县佛星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只见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平整美观的灌溉沟渠直达田间地头,绿油油的秧苗一眼望不到边。
然而在过去,这里部分土地还是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地。从无人耕种的荒地“蝶变”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佛星镇是如何做到的?笔者带你一探究竟。
叩问
人走地荒,谁来种地?
佛星镇是乐至县的一个典型近郊传统农业乡镇。但是,谁来种地、如何种、种什么,却是这个传统农业乡镇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该镇飞凤山村,人均土地少,田块零星分布,无法规模化作业,效益难以提高。久而久之,碎块地就没人种了。曾有几家合作社想进村流转土地,到现场一看,摇摇头就走了。村“两委”工作人员说:“大户不愿流转,小户种植效益起不来。”
佛星镇也想了很多办法,如新修泵站、疏通沟渠、引导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等,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
“曾经的保境村,常住人口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均年收入不到两万元。”佛星镇农服中心主任熊高刚告诉笔者,村里的地块大多分布零散、高低不平,不利于机械作业,长期下来,种地的人越来越少。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为因素,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解决地无人种的问题势在必行。”佛星镇党委书记蒋合文坚定地说。
破题
建立园区,走现代农业之路
改变从2022年开始,乐至县实施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 3000 亩“花落”佛星。
佛星镇对全镇无人耕种的地进行摸底调查,将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平整修复,田块归并,并配套建设机耕路、灌排水、输配电、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
临江社区就是直接受益村(社区)之一。该社区的300余亩小而分散、碎片化土地和闲置土地被整合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上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经营道路。
但仅仅如此,还完全不够。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佛星镇还有大动作。
“我们广泛征求村(居)民、镇村干部的意见,并到眉山、简阳等地学习取经,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反复调研和论证,在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后,最终确定了‘破题’的方式——建园区。”蒋合文告诉笔者。
2022年3月,佛星镇按照“建园区、兴产业、建新村、促融合”的思路,拟建设环小阳化河现代粮油园区,涉及该镇飞凤山村、临江社区、牌楼社区、玉皇庙村、保境村5个村(社区),力争在5年内建成川中丘陵区国家级现代粮油园区。
“目前已完成宜机化农田3000亩土地调型,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全程机械化,年总产量约300万公斤,总产值约630万元。”佛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阳说。
据黄阳介绍,园区建成后,粮油生产力不强、村集体经济收益低、耕地无人种、百姓收入不高、环保等方面均能实现“破题”。
展望
农旅融合,打造“样板”园区
园区如何打造?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佛星镇在园区建立之初早已有规划。
据黄阳介绍,该园区规划整理宜机化耕地 10000亩,机械化率达100%;培育职业农民10—20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年纯收益达到100万—150万元。同时,拟建设8个新村聚居点,沿18公里小阳化河加固河堤,防止河水倒灌,做好耕地和小阳化河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衔接。
“建成后的万亩粮油园区,预计年总产量将达2000万公斤,年总产值达2100万元。”蒋合文表示,除粮油种植外,园区还将充分利用毗邻城区、紧邻高铁新区地理优势和环境优美的河道水资源,计划在园区建设露营岛、廊桥、渔趣湾、寨集、码头、特色船宿等打卡点。届时,春赏十里菜花,夏观荷花稻花,让各方来客沉浸体验优美的田园自然风光。他说,园区将被打造为川中丘区农旅融合发展“乐至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