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科技支撑产业 巴塘甲着“扬长补短”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3-06-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闻亚 文/图
  6月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空气中弥漫着小麦收割后的清香。“甲着在巴塘的种植面积,今年已达150亩!目前正在进行收割、测产。”巴塘县农牧局副局长扎西泽仁告诉记者,甲着已经种在了巴塘的3镇6村。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甲着’这一优异的种质资源已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并稳步推进利用和开发。”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告诉记者。

未命名-1.jpg

巴塘金沙江河谷地带种植的甲着。

麦种入库建圃 携手守护优异种质资源
  伴随着巴塘甲着种质资源的发掘,2021年,位于北京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多了一粒来自四川的巴塘四倍体小麦种子。
  “种质资源保护,我们首先要做到入库建圃,即种子进入资源库保存,同时每年在资源圃种植。”杨武云告诉记者,巴塘甲着种质资源圃已完成选址,“定在巴塘县夏邛镇,占地面积30亩。”
  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2022年,四川甲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甲着公司”)成立。“我们的目的就是开发利用好甲着这一优异的种质资源。”公司主要股东、四川瑞丰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祥才告诉记者,巴塘甲着资源圃也将是省农科院和该公司共建。
  甲着公司总经理彭蕾告诉记者,资源圃建设有序推进中,今年秋季将种上甲着,明年6月就能收获了。
  除了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持外,甘孜州农科所也将在技术上为资源圃提供支撑。

未命名-1.jpg

新龙县和平乡种植玉米的田块将在秋天播种甲着。

科技助力补短板 争取“变矮”和“早熟”
  巴塘的小麦种植大多分布在金沙江河谷地带,这里海拔一般在2000米至2600米左右 。“150 亩甲着的收获已进入尾声。”扎西泽仁告诉记者,比起普通小麦,四倍体甲着的熟期晚了一周到两周时间,对玉米播期有一定影响。
  在苏哇龙乡,记者看到“身高”超过1.3米的甲着随风摇曳,个别田块的麦子出现了轻微的倒伏现象。“再过几天就能收割了。”该乡农技员扎西尼玛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倒伏,这片甲着的产量预计能达到650斤左右。
  “甲着本身有一定的高产特性,如单穗种子数多,常在100粒左右,千粒重也超过50克。”
  杨武云告诉记者,在优化四倍体甲着的育种工作中,只需要保持其优异特性,补足短板,“抗倒伏和提早熟期,这在小麦育种中都比较成熟。我们只需要通过杂交,让植株矮化,同时提前其成熟期,这样就能保证其产量,同时不影响下一季玉米的种植。”
  据省农科院李俊研究员介绍,甲着矮化和提早熟期的育种工作已在推进中,“争取把株高控制在1米左右,即株高降低30厘米至40厘米,同时熟期能和玉米的播期相衔接,并且保持粉质、叶黄素和黄酮含量高等优异特性不变。”
  李俊预计,再经过两三年的杂交、回交等步骤,满足当地生产的甲着新品种将在三四年后问世。李俊告诉记者,除了提升四倍体甲着本身的品质外,这个种质资源的优异特性还可以用在其他小麦的杂交育种上。

未命名-1.jpg

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白玉县赠科乡,晚播的甲着和“川麦98”已正常出苗和开花。

专家团数千里考察 扩展种植区夯实产业基础
  从6月7日到11日,5天时间里,记者随资源考察团队一起走过了海拔2000多米的干热河谷地带,也翻越了海拔4600米的雪山垭口,巴塘、理塘、新龙、白玉、得荣……哪里是甲着的最适宜种植区?每个种植区的特点是什么呢?
  在行程数千里的考察中,记者的血氧饱和指数随着海拔的高低,在76至98之间波动。人的身体逐步适应着海拔的变化,当地的植被和作物也同样在变化中适应着高原的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能种青稞的地方就能种甲着,海拔3000米以上也能种的。”杨武云告诉记者,海拔低、温热条件好的地方,可以种两季,如一季甲着,一季玉米,海拔高、温热条件不足的地方,种一季。“种一季的地方,我们就不需要对甲着的熟期进行干预了,但还是需要和其他作物进行轮作,这样才能减少作物的病虫害,避免连作障碍。”
  白玉县赠科乡,海拔已超过3000米,甲着公司在这里试种了几十亩小麦。“去年12月才播种,比较晚。不过今年还是正常出苗和开花。”甲着公司副总经理龙波说。
  新龙县和平乡,海拔2860米,数百亩连片种植的玉米已有40厘米左右。“今年秋天,我们将在这里试种甲着。”彭蕾告诉记者。
  “这里种小麦,条件好。”得荣县副县长泽郎初对甲着公司发出了邀请函。
  据彭蕾介绍,明年公司将发展甲着上千亩,“通过流转土地,再加上订单种植,希望在四五年内甲着种植面积上万亩。”
  “可以以巴塘为核心,向甘孜州的适宜种植区扩展。巴塘为甲着种源基地,其他适宜各县为甲着优质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杨武云为甘孜州甲着发展提出了建议,地方农科所、农技站解决产业技术问题,打通发展“最后一公里”。省市一级科研单位与地方、企业合作,将成立甲着科技小院、甲着专家工作站,形成甲着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