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胡芮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7月5日,笔者走进长宁县王松家庭牧场,整齐的养殖棚舍映入眼帘,棚圈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悠然自得,业主王松不断挥动铲子,挥撒着饲料,牛儿们“哞哞”地叫着,急切品尝当天的“第一餐”。
养牛“门外汉”
变成创业“带头人”
“2010 年我大学毕业后,就想回家乡创业,实实在在地为家乡干点事情。”王松一边喂牛一边说,自己毕业后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铜鼓镇黄桷村办起了养牛场。通过不断摸索,“犁”出了经验、养出了门路,自己也从一名养牛的“门外汉”蜕变成为当地的青年创业“带头人”。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王松感慨万千。最初由于各方面条件受限,他只能利用自家牛圈养牛。过去养牛产业规模小、技术薄弱,遇到不少困难。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帮助下,王松的养牛场才逐渐走上了正轨。经过 11 年的摸索,养牛场从当初的300平方米发展至现在的近8000平方米,牛的规模也从当初的16头扩大到近400头。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才有意义。”王松介绍,养殖事业走上正轨后,自己没有忘记邻里乡亲,他的家庭牧场为村里农户提供牛源购买、技术指导、组织销售等帮助,积极带动村民致富。
2022 年,长宁县王松家庭牧场达到近千万元的销售收入。在家庭牧场的带动下,黄桷村3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养牛产业。
“我们养殖牛有啥子问题都给王松打电话,他会马上过来帮助我们,处理牛的各种疾病和预防问题。”看着发展势头逐渐向好的养牛场,黄桷村村民王世远喜笑颜开,“他带动了养牛产业,也带动了我们广大养殖户致富。我对未来发展养殖很有信心。”
18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
为乡村振兴发光发热
在王松的带领下,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黄桷村的养牛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村里道路狭窄、水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养牛产业发展。为此,王松与村干部进行协商,向相关部门提建议,争取相关政策。现在该村路面拓宽到了5米,蓄水池也建了8座,村里的养牛产业越做越红火。
“王松同志是我们村发展致富的模范,为我们村民解决了很多养牛的难题,也为壮大养牛产业提供了不少帮助。”黄桷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向巨海如是说。
“2020年,我将养牛场搬迁到了长宁镇龙门村,但我依然会像在黄桷村一样,尽自己所能为其他养殖户提供帮助。”谈到未来,王松有着无限憧憬。他表示,自己将继续履行党员职责,进一步提升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带领大家在养牛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好。
在长宁县,还有很多像王松一样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青年人才。长宁县完善返乡创业政策,在创业扶持政策方面、创业贷款贴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截至目前,已有18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乡村振兴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在这场乡村与返乡创业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将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长宁县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针对青年人才需求,统筹产业布局,为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提供多方面发展机会,做好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返乡就业创业服务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