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勇 高扬 苟钰乔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刘佳
起初,让种植户鲁水清在自家水稻田边的田坎上多种几行玉米,他是很不乐意的:“那一点儿地,够栽几窝玉米?多此一举!”
鲁水清是邻水县袁市镇增产村六组村民,家中种有水稻5亩。和川东丘陵区大部分村落一样,他所在的增产村,田块被地形切割得十分细碎,平均来看,每20亩田就有1亩左右的田坎未被利用,增产村全村就有约50亩田坎。
这样“不受待见”的田坎土地,同组乡亲刘凤中有4亩。他的应对态度却是:每年2月底至3月初,他在田坎上按照一定行距、窝距,“见缝插针”播种下玉米。
盛夏8月,四川农村日报“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 一线调查”采访组走进增产村,恰逢刘凤中的田坎玉米喜迎丰收。他的收成如何?他的做法能被鲁水清等其他乡亲学习、接受吗?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跟着邻水县和袁市镇农业部门的相关人员围着田坎转了几圈,探寻田坎种植的“效益密码”。
美丽的广安邻水“川东粮仓”。张天文 摄
田坎看似“边角料”
条件可没那么糟
立秋已过,袁市镇党委委员邱松驾车驶进增产村田坎玉米种植示范区,眼前一棵棵粗壮结实的玉米秆子伫立在稻田边、田坎上,有的已经收过,只剩澄黄株叶;有的长势喜人,静待农人采撷。
“一根又一根田坎,是农户与农户田块之间必需的界限,如果没有了田坎,就没办法确认田块的归属权。”增产村党支部书记刘勤解释了田坎存在的原因,并道出了许多农户的真实想法:很多人觉得,成片田块周边的田坎,坡度大、土层薄、肥力弱,是不值得下力气耕作的“边角料”土地,“有农业经营主体的业主来流转村民的土地,田坎他们都是不要的。”
田坎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刘凤中给出了不同看法:“坡度大,不就是通风好、光照足?一排排从低到高,抗倒伏能力不就上来了?”此外,在水稻田坎上种植玉米,不影响稻田秧苗光照,施肥时肥料集中,病虫害较少发生,还能将玉米的边际效应(大片种植时边际玉米产量大于中心玉米)最大程度发挥。
刘凤中从多年田坎玉米种植过程中尝到甜头,他的田坎玉米产量,比成片地玉米高10%左右。袁市镇当地玉米平均亩产约800斤,而刘凤中的田坎玉米平均亩产接近900斤,所有田坎玉米加起来卖了5000多元。
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户增收扩渠道
鲁水清看到刘凤中田坎玉米的收成,逐渐扭转了想法,也开始把自家的几条田坎“捯饬捯饬”种上玉米:“不种不要紧,一种发现利用起来的土地面积接近1亩地了。”他回想着前几年对田坎的荒废直呼可惜。
真实案例发生在身边,加上每年玉米播种时节,县、镇、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不断入户宣讲、介绍,越来越多村民加入种植田坎玉米的队伍当中。四川农村日报一线调查采访组走访发现,除了玉米,当地村民还利用田坎、田坡增种大豆、红薯、南瓜等粮菜作物,即使土层仅数厘米厚,也应种尽种、能种尽种。
在邻水县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宏剑看来,这是全县铺开田坎种植作物的生动写照,也是“川东粮仓”多年来“寸土寸金”意识的坚持与传承。邻水是典型的浅丘和深丘并存地区,地少山多。近年来,当地坚定把稳定粮食面积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寸土必争、多措并举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粮食产量,助农增收。
今年邻水县田坎玉米主要种植在坡势较缓的东槽片区,种植面积约8千余亩,预计增产玉米超过4千吨。为了调动农民种植田坎作物的积极性,今年邻水县在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补贴上给予适当倾斜,拉动了田坎玉米种植面积增长。同时,邻水县还因地制宜和根据市场行情出台相关补贴政策,调动农民在田坎田坡增种大豆、高粱等作物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