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勇 高扬 苟钰乔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刘佳
若从半空俯瞰,华蓥、铜锣、明月三山以东北至西南走向“皱”出“川字纹”,将被御临、白水、大洪河三条母亲河灌溉着的“川东粮仓”广安邻水,以东西两槽地形夹在中间。
独特的自然条件,为这个农业大县粮油园区的规划定下基调。当地聘请省农科院高水平编制了邻水县20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基地“1+5”规划,形成战略规划布局:将于2025年建成5个高水平的粮油园区,切实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高质量发展。
东槽水源足、土肥沃,全县水稻多在这里生长;西槽山地多、丘陵广,大片玉米大豆在此处铺开,与脐橙、生猪等其他特色经作、产业自由“搭档”,辐射组成不同的产业环线。
农业有了园区的“虹吸效应”,引人效果显著,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邻水创业;科技含金量高了,新技术、新设备、新农艺轮番上阵……8月,四川农村日报一线调查采访组走访邻水多个现代农业园区,近距离感受邻水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邻水县田坎玉米丰收。图为种植户刘凤中向记者展示收成。记者袁宇君 摄
引人:
种粮事业重新“热起来”
一年中最忙碌的水稻秋收“开战”在即,尽管检修收割机械是邻水县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早已完成的工作,作为负责人,80后方智勇依然选择每天查看一遍农机,心里才踏实。他是邻水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最早入驻的一批业主之一。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回乡探亲,方智勇发现,农资成本年年涨,碰到年成不好,一年几乎等于白干。村里劳动力转移流失,地里的活,留守的老人们干不动了。
能不能换个方法种地,把成本降下来呢?方智勇捕捉到了一线商机。2014年,方智勇回到家乡,利用在外务工学到的经验和技术,筹划种田事业,成立了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水稻。
从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再到购置农机搞托管服务,方智勇从门外汉成功升级为新农人、“田保姆”。村民们靠着他合作社的托管服务,种粮面积轻松扩大。买种子化肥,合作社送上门;整地插秧,农机下田,啥都不耽误。大家都很服气这个小年轻。
一传十,十传百,有了这个“样板”,返回邻水种地的年轻人开始多了起来。在位于金堂村和黄陵寺村之间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袁市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同为80后的张文平、张钱波兄弟俩。
他们回乡创业的故事与方智勇有些类似,兄弟俩放弃在外地经营多年的事业,返回家乡种水稻、仔姜,慢慢发展至有能力给乡亲们提供社会化服务,当起了“田保姆”,因此在当地颇有名气。
“这几天电话都打烫了,就是为了通知乡邻,就快收水稻了,大家得多注意田块里的水量。”张钱波告诉记者,随着邻水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一步步落地,吸引了越来越多他们这样的新业主“加盟”。曾经被视为“冷门产业”的种粮,再次在“川东粮仓”“热”了起来。
添智: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邻水县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宏剑在电脑屏幕前动动手指,将20万亩粮油基地微缩于一张实况地图,只见全域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进度条已拉到 60%,即将新建的 8.66万亩和提质改造的5.42万亩,相关进展如火如荼。
他所在的位置,是该县粮油园区已建成的智慧中心,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双击鼠标、点点屏幕,就能实现智慧化管理。中心除了配套建成育秧中心1个外,还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抛秧机、直播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设施设备130余台(套),园区水稻、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7.6%、78.4%。
以农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背后,是邻水引入省农科院、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科研团队提供“智脑支持”。随着共同建设的四川省农科(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粮油数字化管理平台等也陆续拔地而起,配套的是现代农机装备500余台(套),粮油发展在这里实现种植技术科技化、生产管理智能化、农业服务社会化、产品销售品牌化。
翻看历年数据,自园区建设启动以来,邻水农业经济发展提速,2019—2022年一产业增加值不断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5.88亿元,增速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3元,增速6.3%,园区的建设带动了一产业的高速发展,各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园区建设启动前,为全县GDP翻番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年,邻水预计通过园区“撬动”粮食播种面积123.98万亩,较2022年提升 10.5%,预计产量达到48万吨,农业生产效益将不断提升。
求新:
特色产业走特色路子
邻水县石滓镇的四季优橙产业融合示范园里,脐橙树一片翠绿。一架无人机在示范园上空缓缓飞过,监控着脐橙树的长势,并实时记录、传输数据。
提起邻水,川内乃至西南的“好吃嘴儿”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邻水特色水果脐橙。近年来,邻水脐橙作为当地“擦得最亮”的金字招牌,每逢上市便荣登多家商超热销榜单前位。
“这么好的果子,只有秋冬能吃到,未免有点遗憾。”邻水县经果技术推广所副所长游平从园内小路缓缓攀上半山坡,远眺去年新建园、将于明年投产的脐橙果树以及行间套作的蔬菜,缓缓讲述起当地以园区为引领,走出“春夏秋冬都有橙”特色新路径的秘诀。
要想四季都吃上鲜甜多汁的邻水脐橙,绕不开“良种”“良机”“良技”。
品种优良化方面,春夏秋冬橙四季示范园引进480亩1—3月上市的晚棱脐橙为春橙,270亩4—5月上市的脐血橙8号为夏橙,750亩9—11月上市的青秋龙回红脐橙为秋橙,1000亩12月至次年1月上市的纽荷尔为冬橙。
与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优质脐橙相配套的,是完善的“四网”基础设施和智慧农业设施,还额外有农业无人喷药车 2台、无人喷药飞机4台、无人割草车2台、枝条粉碎机2台等生产设备。
脐橙新建园前三年产出较低,为降低前期投入、适当收回成本,园区业主单位、县属国有企业邻水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果园幼龄期推行“果+豆”“果+菜”种植模式,实现粮经复合种植、增产增收,完成 600余亩辣椒和370余亩茄子间作。
记者了解到,当地正改造提升园区的柑橘洗选厂,配套建设脐橙文化展厅,打造省级脐橙农业主题公园。下一步,将持续推动2300亩低效果园提质改造,持续推进“四季优橙”基地建设,启动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和智能化设施设备建设,带动脐橙产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