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文/图
“预警!告急!”7月28日,接连几条防汛信息从位于资阳市安岳县姚市镇沙心村的姚市水文站发出,在洪峰流量超过2000立方米每秒,最高涨水超过4层楼高度的情况下,当地实现0人员伤亡、0人失踪,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洪峰顺利过境的背后,离不开水文监测部门的精准测报和提前预判。8月21日,记者随省水文中心共同来到姚市水文站,挖掘这次成功避险背后的故事。
被洪水冲毁的玉米田,后面还有些大树被连根拔起。
建站以来遭遇的最大洪水
最高涨幅达“四层楼”
安岳县姚市镇沙心村,姚市河贯穿而过,紧挨着河边的姚市水文站巍然伫立。
“原本再过一个月,这些玉米就可以收获了,可洪水一来,都变成这样子,太可惜了……”站在一片玉米地旁,资阳水文中心副主任黎光明的语气中透露着遗憾。
在黎光明的身后,就是涨水的姚市河。记者注意到,紧挨着河边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枝叶上还沾着些泥土,这片被淹的玉米地相较河面大约有3米的高度差。“不光是玉米地,连我们办公楼一楼都淹了,工作人员只能搬离到站房附近高处的民房坚持测报。”黎光明介绍,洪水顺着玉米地淹进了高处的水文站。而这次洪水是姚市水文站建站以来监测到的最大洪水,洪水变幅12.4米,达4层楼高,洪峰持续时间3小时,整场洪水持续时间达72小时。
走进水文站内,墙上还能清晰地看到洪水淹过痕迹。“安岳在人们印象中是干旱缺水的地方,没想到会涨洪水,一开始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黎光明介绍,洪水发生前,他们接到了省气象台的暴雨黄色预警,于是紧急召开了调度会,成立应急测报小组,分别来到姚市水文站上、下游进行测报。而这期间,测报人员经历了断电、断水、物资紧缺等各种困难,甚至面临着生命威胁。
“老百姓可以撤,但我们不能撤退!这条河流发源于乐至,流经安岳长河源、姚市等多个重要场镇,一直到重庆潼南,如果我们没能提供及时、准确的测报数据,下游地区受灾可能更严重。”黎光明表示。
“外面的人进不来,我们也出不去”
基本处于“失联”状态
石萍萍是姚市水文站的“新人”,她在今年6月份刚刚入职,是这次洪水测报的亲历者。
“入行后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大规模的洪水,刚开始洪水虽然越过桥面,只到脚踝高度,我们还能依靠电波测流,但雨越下越大,停电、机器故障等情况出现,我们不得已从接龙桥上撤下,躲进了附近老乡的家里测量。”石萍萍说。
当时雨在下,水在涨,但石萍萍和同事的测报不停。“刚开始我们在老乡家一楼测量,后来只能躲到二楼,外面的人进不来,我们也出不去。”石萍萍介绍,这期间她们需要不停观测、记录数据,还要跟外界联系,手机很快没电,此时的他们基本处于“失联”状态。
“我们在老乡家院子里设置了临时水尺,实时监测洪水位,在手机快没电的时候,就跟下游同事约定每10分钟同时看一次水位,根据水面坡度,推算洪水流速。”石萍萍说。直到第二天10时之后,洪水慢慢退下,但还有未知的风险等着他们。“老乡家房子地势高,房间里的水到我大腿的位置,但外面的水位已经过了胯部,本来准备乘橡胶艇撤离,但水面漂浮的树枝太多,我们只能扶着墙和树枝,慢慢摸索着出去。”石萍萍说。
最终,在洪水发生的 72小时内,姚市水文站共测得流量25份,报送人工水位50余次,及时传递水情信息,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受灾群众安全撤离留足宝贵时间,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