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邛崃雍长清:一生“农”情守初心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3-09-07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文迪 伍有兴)“农事季节不等人,我这批蔬菜苗过两天也该移栽了!”9月6日,笔者在成都邛崃市羊安街道仁和社区一大棚蔬菜地,见到已“退职”的社区老书记雍长清时,他扯着蔬菜苗地里的杂草说。

1979年,年仅21岁的雍长清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队长,1980年任村主任,1992年起任村党组织书记,直到2021年仁和社区党委换届,因年纪大了,雍长清主动提出“退职”。在长达42年的“村官”生涯中,雍长清满怀对家乡和乡亲的真情挚爱,用心用情服务挚爱的“三农”事业,谱写了一曲曲建设美丽新村的赞歌。

雍长清清理蔬菜苗地里的杂草

党建引领 真情为民办实事

党建引领促发展,真情为民办实事。过去的几十年,雍长清带领社区“两委”一班人,强组织、建机制、提能力、促发展。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务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倾力实施打造了多个便民利民项目,一桩桩一件件群众身边的大事小事,得到切实解决,一系列民情民意,得到温暖回应。

仁和社区是由原仁和、黄塔、同德3个村,合并组建的涉农社区。由于该社区地处南河、蒲江河、斜江河三条河的交汇处,“天旱先干,洪水先淹”曾是仁和社区的真实写照。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出门乘渡船,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如何解决村民出行难?”似一道大考题,摆在雍长清面前。1995年,雍长清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反复论证、试验,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几经周折,多方求援,筹集资金46万元,在南河上成功架起了220米的翻水桥,打通了从村道到省道(成新蒲)的最后一段路程,从此改变了仁和村民一直以来只能依靠渡船出行的历史。

2005年,为有效化解社区弱势群体建不起房、住不上新房的难题,雍长清利用仁和社区实施土地整理的契机,积极思考探索,并报经相关部门批准,率先修建了“民福院”,集中安置鳏寡孤独及残疾村民42人。仁和“民福院”的建成,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个参观考察团队。北京大学也曾两次派教授到仁和,实地调研考察“民福院”,并表示要将这个创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救助模式写进北大教材。再后来,仁和社区又先后两次启动土地整理项目,促使全社区农户搬迁集中居住率达80%以上。

2007年6月,在雍长清的带头组织下,仁和社区率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颁证,并首创“新村发展议事会”,解决农村诸多复杂矛盾和意想不到的问题。后来,“新村发展议事会”模式在成都全市推广,首创模式的记录本,至今还存放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厅。

仁和社区地处三条河的交汇处,加之地势低洼,之前的每年夏季,常遭受洪涝灾害。通过雍长清和社区“两委”一班人的努力争取,2014年,多方共投入建设资金1.7亿元,在仁和社区范围内完成了4公里的防洪堤建设工程,有效提高了仁和社区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雍长清还带领社区“两委”一班人,在整村推进并完成户厕改造的基础上,新建了4个农村公共厕所,获得省级户厕改造示范村补助资金100万元。全社区还实现了95%以上的土地流转,规模种植粮食、蔬菜等农经作物。发展家庭农场3家,合作社8家,组建成立了仁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促进社区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未命名-1.jpg

雍长清查看水稻长势

凝心聚力 促乡村振兴提速

雍长清说:“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真心实意、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凝心聚力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点开雍长清的微信,可见他的个性签名“我爱仁和的一草一木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你们有困难就找我。”

为兑现服务群众的承诺,雍长清还坚持每天巡村2—3次,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事就找巡村到家门口的雍书记!”成为辖区居民的共识。通过巡村,雍长清将群众反映的矛盾问题,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如果将仁和社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编纂成书,永久传承下去,必将在仁和社区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雍长清说。

说干就干。2010年3月,雍长清组织社区部分退休教师、老干部及文化人士,牵头成立了《仁和社区志》编纂委员会,迅速启动修志工作。从此,他一方面查阅搜集有关志书、档案、图书等文史资料,一方面入组农户,走访老农民、老干部及其他知情人,广泛采集口碑材料,在此基础上编纂初稿,每天晚上挑灯夜战,孜孜不倦,历经两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初稿。后在邛崃市市志办及羊安镇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邛崃市首部村志——《仁和社区志》终于在2013年9月编印成书,并向社区居民每户发放一本。

事实上,《仁和社区志》仅仅是仁和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2012年,在雍长清的不懈努力下,仁和社区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四个一工程”。即:一本书——《仁和社区志》;一首歌——《仁和之恋》;一部宣传片——《仁和社区形象宣传片》;一壁墙——《仁和社区文化墙》。

雍长清坚持以自有创新的文化建设方式,构筑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社区文化体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增强社区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助力乡村振兴提速。

未命名-1.jpg

热心参加社区“事务”

初心不移 退而不休忙“种田”

“雍书记虽然‘退职’了,在三农工作上,他却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仁和社区两委委员杨晓琼说,他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前年换届后,新一届社区两委又把雍书记聘为社区‘发展顾问’,让他继续发挥余热。还有,社区群众也离不开他,都习惯了有“事”、有困难就找雍书记帮助解决。

仁和社区现任党委书记徐坤告诉笔者,老书记雍长清“退职”后,不仅一如既往热心社区“事务”,还主动承包了本社区一些无劳力耕种农户的200亩土地,种植粮食、蔬菜等。其实,很多人都还不知道,雍书记是个退休公务员。早在1997年,因为基层工作表现特别优秀,他就被邛崃市相关部门,破格提拔为乡镇公务员。退休后,雍书记本该安享晚年生活,他却不遗余力,仍热心服务挚爱的“三农”事业。

“我本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公务员’只是组织给我的荣誉而已。”雍长清说,“我知道这些年‘种田’没多少利润可言,但身为农民,不种田,心就觉得挺失落的。”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雍长清继续说道:看到这丰收在望的稻谷,心就像吃了甜果子似的。种田,既丰富充实了我的老年生活,又能通过劳动,达到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目的,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