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10月20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美丽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走近广安山水工程,聆听美丽四川建设”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广安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广安山水工程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过程中,如何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米亮介绍,广安将生态保护修复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致力培育绿色经济,促进生态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环境整治与开发相结合,让生态财富变为发展的要素,为群众拓宽增收路径,形成三种“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模式。
资料图片
“矿山修复+旅游开发”模式。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由于无序开采造成了山体裸露、煤渣乱堆等矿山“伤疤”。2018年,当地启动了高顶山片区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项目,地方政府按照项目建设一盘棋的思路,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融入矿山遗迹,发展康养-休闲-户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如今高顶山矿区已实现了从“矿山”到“公园”华丽转变。
“森林修复+产业发展”模式。华蓥市柏木山片区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对区内石漠化荒坡荒山进行科学治理和开发,形成了集油樟育苗、栽培、樟油提炼为一体的油樟产业链,昔日的荒丘变成了如今的绿坡。同时,基地通过搭建产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群众310余户970余人入社,每户每年获得流转租金2100元,同时村民也可以在基地通过采摘油樟树叶、樟油提炼服务等务工方式人均月收入可达2000余元,还有股金收入,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生态致富之路。
“土地整理+现代农业”模式。在推进前锋区观阁龙滩片区土地整治项目时,鼓励农户将撂荒地和荒山、荒坡流转给村集体进行连片开发,农户和村集体按一定比例分成获得产业收益。同时,探索建立“返租倒包”利益联结机制,当地农户采用“土地入股、投入量化、基地共建、利益共享”的发展方式,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牧种养循环产业园,以“节肥、节地、节水、节能”为特色的生态种养循环农业园,形成“山上种柑橘,山下搞养殖”的种养循环产业链,集中打造特色农业生态景观带,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周边 10多个村500多户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米亮介绍,总的来看,华蓥山区山水工程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贯穿整个实施过程,也为当地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64元,较上年增长6.1%。
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邓斌介绍了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广安山水工程”)实施总体情况,2017年,广安山水工程成功入围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试点,是我省第一个国家“山水工程”,也是我省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性项目。2022年,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广安山水工程作为“中国山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全球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四川方案和四川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