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廖小兵 陈中毅 严莉)近年来,广安市广安区秉承“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着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样板。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统筹兼顾、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场镇品质
金秋时节,走进广安区彭家乡场镇,只见黑化的场镇道路整齐划一,车辆摆放有序,功能设施齐全,与8个月前的脏乱差景象大相径庭。“多亏了政府投入2000万元实施场镇提质改造工程,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美了,幸福指数提高了。”场镇居民李华平提起场镇提质改造就赞不绝口,笑逐颜开。
李华平的喜源于广安区 统 筹 兼 顾 、分 类 推 进 ,整 体 提 升 场 镇 品 质 结 出的硕果。
该区在提升场镇品质时优先建设中心镇。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场镇规模、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规划建设花桥镇、石笋镇等4个涉农片区中心镇,按照新型城镇化标准,推动场镇功能整体性提升、场镇面貌系统性重塑。按照“环境优美、业态丰富、服务完善、秩序井然”目标,高标准编制彭家乡、大安镇等4个特色场镇建设规划,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形态适宜、发展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特色集镇。目前,已完成彭家乡、龙安乡特色场镇建设,大安镇、悦来镇力争年底前全面完成。兜底提升一般镇,按照建设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一条规范商业街区、一所公办幼儿园、一个文体广场、一个停车场、一个管网配套且规范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站)的“六个一”标准,全面推进10个乡镇、10个已撤并乡镇场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补短达标。
完善功能、规范外观,实施五类农房改造
沿着龙台场镇至德山村的公路蜿蜒前行,黑化的柏油路让人眼前一亮,路面平坦宽敞、整洁漂亮。沿线房屋修饰一新,调型后的高标准农田错落有致,车行其中,一片恬静的田园风光。
“路修好了,出门方便多了,车都可以开到门口了。”说起村里的变化,80多岁的德山村村民曹长旺老人很是开心,不仅路修到了大门口,自己的家里与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不同。
得益于龙台镇实施“五类农房”改造,老人家里厨房、厕所、浴室贴上墙砖,院坝、客厅也统一铺设了青砖,房檐升级加固,房屋修葺一新,旁边的老旧围墙换上了立体彩绘,门前新垒砌的花坛里面,红色的小花开得正艳,与黑色柏油马路相互映衬,在金秋平添生机与活力。
2022年以来,像曹长旺老人家一样受益于“五类农房”改造的农户有 7000 余户。
该区将实施“五类农房”改造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规范改造内容。坚持“三不三本”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包大揽、不搞表面文章,使用本土材料、尊重本村风貌、突出本地特色),对新村聚居点、老旧院落、散居农房、传统院落和新建农村居民小区五类农房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推动实现农房内部设施现代化、外观风貌规范化、村庄院落田园化。突出群众主体。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政府引导、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引导群众全面参与五类农房改造,强化项目审批、过程监管、集中验收,用好需求、问题、补助三项清单,将评价考核交给群众,全力建设群众满意的五类农房。分步分类推进。坚持试点先行,优先在 30 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实施五类农房改造,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全域实施。2022 年完成 2400余户散居农户、20处新村聚居点、10处老旧院落改造提升和2处传统院落保护利用,新建 1 个农村居民小区;2023年计划实施1000户散居农户、5 处新村聚居点、7处老旧院落改造提升和1处传统院落保护利用,新建2个农村居民小区。
多措并举、纵深推进,开展环境提升行动
10月17日,在广安区浓溪镇围子村人居环境“厕污共治”施工现场,笔者看到,工人们正在有序施工,现场一派繁忙的建设场景。对于即将看到的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满是期待和喜悦。
“今年我们村进行人居环境改造,主要是对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厕污共治’和庭院经济一起共同打造。改造以后,农户的整体居住环境将有大幅的提升。”广安区浓溪镇围子村党支部书记彭先祝告诉笔者。
2022年以来,广安区多措并举、纵深推进,开展环境提升行动。稳步有序推进“厕污共治”,按照“整村推进、分户实施”工作思路,以“3+1”砖砌四格池为主要技术模式,有序实施农村“厕污共治”示范村建设项目,2021年以来,完成“厕污共治”建设 7000 余户。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推行农村环卫网格化管理,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收转运处置模式,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处理,努力补齐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短板,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