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江 向东阳 记者 侯东)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来,在广元市昭化区,当地全覆盖建立劳务专业合作社,并通过深挖岗位资源,制定“劳动力信息、项目用工、供需对接”三张清单,采取平台“菜单式”和“就近分派”工作模式,实现务工资源灵活及时调配。
这几天,在昭化区太公镇白头村,一条长1616米的产业路硬化项目即将完工,十余名身着“太公劳务”红色马甲的村民正开沟、挖渠、填筑混凝土……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
“农忙之余,我们还能修路挣钱,每天可以挣到150元左右。等路修好了,我们的农业生产也会更加便利。”白头村村民朱福鲜开心地说。
太公镇白头村产业路硬化项目是当地今年推广的以工代赈方式项目之一,总投资52.35万元。按照本地群众优先用工的原则和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不低于总投资20%的要求,截至目前,已累计组织14名当地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务工报酬超9.8万元。
“今年,全镇5个以工代赈方式项目用工量达到3000多人次,直接带动专合社社员增收近2万元。”昭化区太公农业劳务专合社理事长朱寿敏表示。
近年来,昭化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积极推广以工代赈项目,人社部门则不断做优做实项目务工需求、报酬测算等论证分析,按照技能工种、人员属性、务工时限等建立用工需求清单,由项目业主单位在平台发布招工信息,实现就业信息线上线下畅联共享。
据悉,2022年以来,昭化区共实施以工代赈专项项目6个,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355个,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超2000万元,累计派遣务工群众4800余人。
实现以工代赈项目和劳务专合社融合发展只是昭化区助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当前,昭化区已建立12个镇级劳务专合社、136个村级分社,并整合区域劳动力资源成立1139个专业性班组,吸纳2.3万名在家劳动力入社,实现年人均增收超3000元。
“我们将持续构建区、镇、村三级劳务体系,进一步规范提升劳务专合社的运营管理,拓宽劳务专合社业务范围,指导各专合社做好线上运行,与辖区内所有用工主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挖重点产业 重大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等岗位资源,力争打造全链条劳务输出服务模式。”昭化区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谢清丹表示。